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

2016-01-11 10:33: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一:说明文复习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希望能帮助到你。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一:说明文复习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二:说明文是中考阅读题中的重要考题

说明文是中考阅读题中的重要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进行仔细研究,预测 08 年中考说明文的考点如下。在初三的复习阶段,让我们熟悉考点,掌握对@策,必能在 08 年的中考中收到说明文考题稳拿高分的良效。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 对象加内容 ) 。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 、看 题目 B 、在首段中找 C 、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 1 、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 2 、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 、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 事理。

7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 、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 、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 、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 —— 次、原因 —— 结果、现象 —— 本质、特征 —— 用途、一般 —— 个别、概括 —— 具体、整体 —— 局部、总—分

2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 事理 ” 、 “ 科学事理 ”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 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 /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 / 事理,

类型 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 )不可以。( 2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 )表态(删还是不删)。( 2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 )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 、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之六、概括信息

类型: 概括 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之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 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 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 说明事理的作用。

( 2 )、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八、 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 1 、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 2 、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之九中心句

类型 1 、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 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 )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 )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考点之十、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三:说明文考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说明文考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把握其特点,或概括文章(或某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或找出中心句,或给文章拟个标题等。

(1)、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2)、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如(2006南京中考).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二、如何从文中提取有关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说:“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将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列入“精读的评价”要求中。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①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③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三.分析某一关键词句的作用。考察题型如:具体分析某一代词指代的内容,或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

(回答关键词句的作用,关键是分析、理解这个词句前后的内容及语境,把握词语的含义)

如: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它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第三部分画线句中“这一特殊技能”是指怎样的技能?

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它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四、怎样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先要弄清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及每种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在回答时将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明确出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

1、举例子是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能增强说服力,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

例如:青岛市卷《绿色塑料》“文中划线句子(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列数字是用科学数据来说明事物,它能够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爱恨交加说臭氧》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列数字 准确具体说明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3、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它能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绿色塑料》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4、打比方是取其相似点来作比,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5、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说明,它会使文章说明条理分明,特点清晰。

例如: 河北省《雾》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运用了分类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6、作比较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特征,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

五.考查说明的顺序。考察题型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这样安排顺序能不能颠倒顺序?

(回答说明顺序之类的题时,要注意几种顺序的交叉现象。明确三种说明顺序的区别。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六.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词、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3)承接式。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七.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这就是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例:.阅读下面这段介绍风的文字,与原文作比较,从语言表达方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风,对于我们来说,它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节选自《大自然的现象——风》扬州市)

原文:风是大自然现象中空气流动的统称。风的形成原因极为复杂,概括地说,是由于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吸收了太阳热能后,随区域性因素产生了不同的大气密度及高低气压,因而造成区域性的大气对流。另外,加上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影响,使大气流动越加复杂与多变。因此,地球表面经常存在着不同方向及速度的空气流动,这种复杂且多变的空气流动现象,使我们统称的“风”跟着变化多端起来。依方向特性而分的东西南北风,依时间季节而分的春夏秋冬风,依强弱而分的微风、弱风、强风、台风;另外还有其它特性的大陆风、海风、落山风、龙卷风等等。这变化多端的风,自古至今都令人类既爱又恨。

《大自然的现象——风》的选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对风进行了生动说明(1分);原文基本是平实的说明(1分)。

8.说明语言的品析

一、考查准确性

知识要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设题方式:

(1)问加点词语能否去掉、删除,为什么?

(2)直接问某一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通过原句与改句的比较,来考查一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三种题干的描述方法虽不同,但实质是一回事。回答这类问题时一般答题思路首先要回扣原文说清楚加点词语修饰和限制了什么内容,再提及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要求即可。

试题例举:

例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宿迁市)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

参考答案:“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说明文语准确性。

例2: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附文中原句: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

宜生存的新环境。

参考答案:“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例3: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谈谈理由。(2分)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黄冈市《纳米卫星》)

参考答案: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四:初中说明文解题方法及中考训练题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

——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

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举、、、例子,具体真切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

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3、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

表述。

例:第 段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吗?能否删去?)或者从文中找出

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并体会。

答题格式:

1. 很可能:不能删去,“很可能”准确说明了、、、可能性很大,但却不绝对。若删去,与

实际不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2. 几乎:不能删去,“几乎”强调了、、、很多(很广),但并不排除、、、的可能性。若删去,

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 约,大约:不能删去,“约”准确地说明了、、、只是作者的一个大概估计,并没有进行

精确地测量。若删去,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

性。

4. 主要:不能删去,“主要”表示、、、是、、、的主要方法,但并非全部,去掉后就变成唯一

的、、、、,与实际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

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

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

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

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七、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

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

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

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

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

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

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

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

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

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

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

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

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

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

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

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

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

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

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

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

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

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

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

“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 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八、解题公式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能否替换为另一词语?)

答题技巧: 先要答 “××” 词不能删(不可以替换),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

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换掉后)变成了什么,不符合实际(原意);所以不能删

去(替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

体会。

答题技巧:“××”一词,指出了/限制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3)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句子,并

体会。

答题技巧:如:“××”一词,运用„„(拟人等)修辞,(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态)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九、实战演练

(一)(13分)

“毒胶囊”有多毒?

1. 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

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

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

流向药品企业。

2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3. 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

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

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

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4.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

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

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

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

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

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5.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

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

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

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

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6.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

都是不可取的。

7.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

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

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8. 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

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

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

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

松,容易拧开。

9. 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注】1.鞣(ro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2.阅读选文第8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5分)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5分)

(二)(7分)

DNA证据也可以伪造

(1)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2)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相符的DNA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3)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4)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

(5)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作者: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12期,有删节)

10.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2分)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五:说明文经典考题推荐及答案

说明文经典考题推荐

一、(2007·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你的唾液贵如金

①在法国,拒绝张开你的嘴巴接受检测就将被处以1.5万欧元的罚款,外加一年的牢狱生涯。嘴巴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如此值钱呢?是唾液。

②唾液可以传递人类最珍贵的信息,从唾液中几乎可以安全地识别一个人的基因序列。唾液为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检查提供了最为有效的信息。从孕妇唾液中可以发现警示早产迹象的激素异常,这甚至在出现早产迹象前的几周就可以做到。唾液还可以告诉年轻夫妇他们的宝宝为何大哭不止。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焦虑的一些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手掌出汗和心率加快等。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最近证实,唾液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出婴幼儿(也包括父母)的焦虑程度。儿科专家劳拉〃维拉里尔指出:“通过检测唾液中与焦虑症状密切相关的α—淀粉酶的含量就可获知焦虑的程度。α—淀粉酶的含量越高,幼儿就会表现得越焦虑。”

③唾液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它是食物消化的催化剂。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食....

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类食物在口中咀嚼次数越多,我们就会觉得越香甜就是这个原因。

④唾液能够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细菌的侵犯。唾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保持口腔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但经常吸烟饮酒的人唾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会降低。当烟雾与唾液接触后,唾液便会发生某种变化,降低唾液抵抗香烟中毒素的作用。几年前,以色列工学院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把一些癌细胞与唾液和烟雾的混合物放在一起,结果发现,污染后的唾液竟成了癌细胞滋长的温床。该研究负责人拉菲〃纳格勒指出,这项研究说明“香烟烟雾 能让唾液丧失保护作用, 还成为致癌的催化剂, 唾液在受到污染后就会破坏口腔细胞”。

⑤随着研究的深入,唾液对人类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糖尿病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也许完全可以依靠唾液分析来进行。美国加州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检测设备,其体积仅相当于一部手机。让人关注的并不仅是从唾液中可以发现癌细胞(这一点在常规分析中已经得到证实),而是利用对唾液的快速检测,仅仅20分钟就可得知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这种检测设备一旦投入使用,这些疾病的预防工作就将变得更加简单,因为它可以让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患者的信息。唾液中一种被称为“Opiorphin”的成分起到了镇痛作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专家在老鼠和牛的体内发现了这种物质,于是他们进而研究该物质是否也天然存在于人类体内。专家们不仅在人类体内发现了该物质,而且还证实它的镇痛功效是吗啡的6倍。也许几年之后,为了缓解牙痛我们无需再服用大量镇痛药,而仅需要一片根据对唾液的研究而制成的药片即可。

⑥研究证明,唾液是你宝贵的信息库,是反应你健康状况的一扇窗。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1.通读全文,请你谈谈为什么说“唾液贵如金”。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请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唾液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 ....

4.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香烟烟雾 能让唾液丧失保护作用, 还成为致癌的催化剂, 唾液在受到污染后就会破坏口腔细胞。

5.结合第④段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规劝吸烟的“瘾君子”们戒烟的文字。(50

字以内)

50字二、(2008·济南)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

①随着全球变暖,空气中含量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全球能源需求将在本世纪中期翻一番。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人类将面临更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使电厂在满足不断升高的能源需求的同时,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控制在较低水平?

②让人惊喜的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科学家们已初步找到全球变暖问题的缓解之道。· · 大约在600万至1700万年前,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熔岩覆盖了美国

南爱达荷州、俄勒冈州东北部和华盛顿州东南部地区。厚达几千

英尺的熔岩冷却后,表面形成了坚硬的岩石表层,而疏松多孔、

透气性良好的玄武岩则裹带着大量水分凝固在其下。这些曾经带

来巨大灾难的熔岩,如今已成为人类抵御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之

一,因为科学家们打算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这些玄武岩中。

③当第一次听到把二氧化碳储藏在地下的想法时,彼得•麦克格雷尔感到非常疑惑。“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他说。但如今,他已经成为美国能源部位于华盛顿州的国家实验室的杰出科学家,正和他的同事就此进行一项试点项目,他还希望将自己的余生全都用来研究如何将二氧化碳储存于地下。他认为,这是目前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地球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容器。据估计,美国西北部的玄武岩层能储存50-100亿吨的二氧化碳,足够吸收美国火力发电厂未来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④由于二氧化碳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任何处理这种温室气体的方法,关键都在于切断它重新回到地表的路径。计算机模拟显示,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后将停留在巨大的玄武岩层中不会逃逸,而且即使把它们注入断裂的玄武岩层,二氧化碳在17年里向上迁移的距离也不超过半个足球场的长度。

⑤麦克格雷尔说,二氧化碳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还会带来额外的收获,它们会逐渐矿化成石灰岩。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将该地区的玄武岩样品放臵在二氧化碳饱和溶液中,发现4—6周后就有碳酸钙矿物形成,这是人们能得到的最稳定最保险的产物。

⑥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整个过程不需要额外的能量,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的捕捉及传输却会耗资巨大,仅二氧化碳传输管道的建设成本就在每英里100万美元以上。但麦克格雷尔认为,将二氧化碳储存在玄武岩中仍然是目前经济压力最小的办法,尤其对中国和印

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很有意义。而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对这个试点项目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据估计,印度今后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迅速飙升,印度科学家已经开始在其境内巨大的德干岩群中探索类似的解决途径。

⑦虽然科学家都在为如何消除二氧化碳而竭尽努力,但这并不是放松环保要求的理由。麦克格雷尔说,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变革使用资源的方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到消减二氧化碳对地球影响的方法并不是排放更多温室气体的借口。

(作者:徐玢 有删改)

1.科学家们初步找到的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结尾处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段写道:“科学家们已初步找到全球变暖问题的缓解之道”,作者为什么用“缓..

解”而不用“解决”,请说说你的理解。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

5.文章结尾处写道:“找到消减二氧化碳对地球影响的方法并不是排放更多温室气体的借口”,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2010·云南红河)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臵、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

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

3.人脸识别技术有何明显优势?

4.选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5.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

四、(2010·山东烟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奇特的“电子生物”

①某一天,你发现窗户玻璃上静静地停着一只飞蛾,看上去就像被你家的灯光吸引来的“不速之客”。如果这样想,那你可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实际上它可能是一个“昆虫间谍”,正在那里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②几年前,一个科研小组宣布,他们研制出了一种“电子鼠”,它的重要用途是通过遥控装臵完全控制其行动,利用它们灵敏的嗅觉在非常狭小的空间执行搜寻任务,比如发现埋藏的炸弹,或在地震废墟中寻找被掩埋者。

③为了使控制人员能够观察到“电子鼠”的情况,研究人员还在最新一代“电子鼠”身上安装了可视装臵。为了确定“电子鼠”在野外是否已经发现目标并锁定气息来源,研究人员又在“电子鼠”的大脑内植入了一种专门用于收集神经信号的特殊装臵。

④科学家之所以选择像老鼠这样的动物,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体积比较大,能够携带小型摄像机、小型计算机以及电源等。当然,它们的缺陷是,执行秘密侦察任务时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为此,研究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动物无法比拟的。

⑤多数有翅昆虫,比如蜜蜂、甲壳虫等,在从幼虫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变形期,研究人员就是在这一时期将芯片植入昆虫体内。当幼虫发育成成虫时,芯片与肌体结合,

成为昆虫机体的一部分,使之成为“电子昆虫”。同时,还要求芯片与神经系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研究人员才有可能随意控制昆虫的飞行。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了直径只有几百微米的超薄神经芯片,这种芯片富有弹性,能够在昆虫变形时与神经系统进行充分结合。

⑥“电子昆虫”的重要用途是当“间谍”。“昆虫间谍”在控制中心100米范围内飞行,然后准确地停在距离目标数米远的地方进行侦察,任务完成后被召回。但是要想将昆虫设计成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在昆虫背上装纽扣电池还是通过有线控制,都会在昆虫背上形成一个明显的像拇指样的突起,更不用说为了进行侦察还需要装上微型麦克风、环境感受器以及传输装臵等,这些都会让“昆虫间谍”一眼就被人识破。因此,当务之急是缩小所有装臵的体积,同时找到能够充分利用昆虫自身能量的方法。 ⑦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因此,到时候你一定要小心,也许随身携带一瓶驱蚊水或者在手边常备一个苍蝇拍才是上上之策!

1. 阅读全文,说说“电子生物”有哪些重要用途。

2.科学家研制出了“电子鼠”后,为什么又把目光投向了昆虫?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在玻璃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间谍”。 .........

4.科学家研制“电子生物”的过程,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迪?

附答案

一、1.唾液可以传递人类最珍贵的信息,从唾液中几乎可以安全地识别一个人的基因序列;是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帮手;能够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细菌的侵犯;随着研究的深入,唾液对人类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2.文章第①段介绍了在法国拒绝接受唾液检查的严重后果,用设问形式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不可或缺:不能缺少,用“不可或缺”强调了唾液在消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4.示例:不仅(不但) 而且 因为5.示例:吸烟后,被污染的唾液会成为癌细胞滋长的温床,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紧扣第④段内容,有劝诫语气,表述完整顺畅。) 二、1.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或: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玄武岩中)。

2.用设问句引出下文“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这一说明内容。文章开篇即把人们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3.“缓解”的意思是使程度减轻,状况有所改善,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所以不能用“解决”。用“缓解”语言更准确,更符合客观实际。(能答对“缓解”的意义,能把“缓解”和“解决”不同的表达效果表述清楚)4.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储存容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可以大量地储存二氧化碳。5.示例:同意。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呈快速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而科学家们目前找到的方法,只是消减而不能根除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六: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题解析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题解析 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感知考试题型。

3、探究答题策略。

4、灵活掌握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灵活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文以科学、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2、考察重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是中考说明文语言内容考察的重点。

3、找一找: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① ②

答案:大多数 不断

二、感知题型(一)

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中考试题《环保与和平》)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答:“日益”指程度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2、师生共同归纳(一)答题技巧:

①A本意②A在文中意思(突出强调或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

3、温馨提示:这道题主要是考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要准确地回答问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4、试一试(生生讨论):

⑦……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

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考试题《忧天》)

说说加点的词的作用。

答: “仅仅”是说明时间短,突出强调老虎数量减少之快。

……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中考试题《反光材料》)选文加点词“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感知题型(二)

1、例如中考题:

…… ③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师生共同探讨) 答:不能去掉。“容易”在文中就起到了限制作用,限制了小麦发生“赤霉病”的可能性,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的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2、师生归纳(二)答题技巧

①不能去掉

②A在文中作用(本意+文中意)

③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

④所以不能去掉

3、试一试(生生讨论)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就变成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去掉。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考试题《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问题: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它环境问题,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四、拓展练习,小组讨论,写出答案。

(一)

……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始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选自中考《纳米卫星》) 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答: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二)

第③段“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一词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以“昼伏夜出”加以限制,说明光污染主要是扰乱那些夜间活动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而不是对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同样的危害,若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能去掉。

五、整理笔记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考题解析

五、作业

从练习册中找3道考说明语言的题,试着自己做下来。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七:说明文考题

《苏州园林》仿中考试题

1.本文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设计理念与实现手段 B.建筑布局不对称

C.花草树木作映衬 D.假山池沼来配合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C )

A.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一定安排桥梁。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

C.苏州园林设计者要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而存在,一般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D.苏州园林基本不使用彩绘。

3.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假山的堆叠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是技术,也不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是艺术,更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是技术,更是艺术。

4.对第4自然段“假山池沼的配合”指( A )。

A.假山、池沼各是怎样与其它景物配合的。B.池沼是怎样与假山相配合的。

C.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D.假山、池沼是怎样与游人互相配合的。

5.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D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6.为了使河道成为一副画,苏州园林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 )

A.间栽高树低树 B.边沿高低屈曲 C.布置石头花草 D.安排不雷同的桥梁

7.苏州园林设计墙壁和廊子,其目的是什么?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B.注意图画美。

C.着眼于画意。 D.衬托各种花的明艳照眼。

8.文章列举了苏州园林哪些增加景致深度的方法?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C )

A.用墙壁隔 B.用廊子界 C.栽书带草 D.安大镜子

9.“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指代什么?

《苏州园林》中考题

(2010-10-24 13:47:52)

转载▼ 标签: 分类: 课文

杂谈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

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

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

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

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

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

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

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

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

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

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

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

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

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

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

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

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

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

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

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

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

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

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

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

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

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

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

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

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

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

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

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

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回廊( láng ) 2镂空( lòu )

9、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作比较 ,打比方。]

10.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举例子。]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

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

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

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2、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

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三)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

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

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

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A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

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

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

意。]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

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

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

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

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

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

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

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

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苏州园林》

1.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其中“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的

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3分)

2.文中说“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请你结合文章具体说明是怎样配

合布置的。(3分)

3.选文第②段语言优美,请举一例具体分析。(3分)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八:说明文复习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九:说明文考题剖析

考题剖析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文艺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中考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又称引诗文、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两种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可列确数或约数)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初中说明文“两列,两比,下分引举”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

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考点及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 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 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 策: A、看 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 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 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 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 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 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 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

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 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 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 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 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 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 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 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 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科学性。  [类 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 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 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 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篇十:语文阅读

说明文: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能否替换为另一词语?)

答题技巧: 先要答 “××” 词不能删(不可以替换),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换掉后)变成了什么,不符合实际(原意);所以不能删去(替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答题技巧:“××”一词,指出了/限制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3)规定的某个词语或让你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答题技巧:如:“××”一词,运用……(拟人等)修辞,(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开放拓展——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 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答题技巧: 第一、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第二、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第三、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议论文: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

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 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一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说明文考题 说明文限制性词语 说明文加点字能否删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说明文词语能否换掉的考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62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