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2016-09-26 13:45:1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共5篇)...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目录(细)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二、气体摩尔体积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三、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硅酸盐

三、硅单质【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内容(必修1和2)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一览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必修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实验1-1】

实验内容:

思考分析:仅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固体仍然是不纯的食盐,因为从海水晒制的粗盐中除含有不溶于水的泥沙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大多数硫酸盐都溶于水,而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可用BaCl2溶液来检验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4外,还有BaCO3等,BaSO4不溶于稀盐酸,BaCO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2CO3溶液检验CaCl2,用NaOH溶液检验MgCl2。

【实验1-2】

实验内容:

取【实验1-1】得到的盐约0.5克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水配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稀硝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思考分析:

在进行物质检验时,一般先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颜色、状态、气味等,然后准备试样进行检验。当试样是固体时,一般应将固体试样溶解,观察溶解后溶液的颜色、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以及沉淀的颜色等。如需要加鉴别试剂检验时,应从溶液中取出一小部分,再滴加几滴试剂进行检验,观察现象。

检验硫酸根离子所用的试剂是BaCl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2溶液,也可先加BaCl2溶液、再加酸。

2-实验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4存在;若先加

2-BaCl2溶液、再加酸,应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4。

【实验1-3】

实验内容:

图1-4

思考分析: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目的是通过蒸馏除去水中的杂质。所以,本实验的设计是,先检验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然后将自来水蒸馏,再检验所得的蒸馏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若蒸馏后的水中检验不出氯离子,则说明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已通过蒸馏除去。

2-2+2+由于【实验1-1】、【实验1-2】只介绍了SO4的检验(讨论了Ca、Mg的检验),在做此

实验前应先讨论实验的目的、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和蒸馏装置特点,再进行实验。实验中各步的现象可参照下表:【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实验1-4】

实验内容: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上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页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思考分析:

实验前介绍萃取的原理和萃取、分液的专用仪器──分液漏斗;讲清加萃取剂、用力振荡、分液前打开玻璃塞、分液时控制活塞等操作的目的。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此处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对比实验:

溴水中加入苯,震荡观察现象

溴水中加入乙醇,振荡观察现象

水中分别加入四氯化碳和苯,对比两支试管

通过实验讨论得出萃取剂如何选择。

【实验1-5】

实验内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配制100ml 1.00mol/LNaCl溶液。

(1)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

(2)根据计算结果,称量NaCl固体;

(3)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4)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5)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思考分析:

(1)选用配制NaCl溶液,是因为NaCl价廉。配制100 mL,也是考虑所配的NaCl溶液用处不大,减少浪费。目前有的学校条件比较好,配备了分析天平,可用分析天平来称量。若用托盘天平,可向学生简单说明感量问题即可。此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演示,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3)学生实验后可进行一些误差分析。

此处增加实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硫酸的配制,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交流得出正确方案,再进行实验。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实验2-1】

实验内容:

思考分析:

CuSO4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的浓度选用0.1 mol/L。

【实验2-2】

实验内容:

(1)向盛有5mlNa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 BaCl2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2)向盛有5mlNa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 盐酸,在试管口迅速套上一个气球,观察实验现象;

(3)向盛有5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几滴酚肽溶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思考分析:

BaCl2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的浓度选用0.1 mol/L。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实验3-1】

实验内容:

取一小块金属纳,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纳的真面目。观察钠的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思考分析:

切开金属钠前先观察钠的表面,以便与切后进行比较。切割金属钠在玻璃片上进行,切口处可观察到银白色光泽,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变暗。这一实验不仅说明钠具有金属光泽,而且还说明钠质软。放置后钠表面变暗或久置生成一层厚的物质是氧化钠。

观察钠的金属光泽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取两支口径不同而长短适当的试管,一支试管较小,可以紧密地放到另一支试管里而不留下较多空隙。先在口径较大的试管里注入1 mL洁净的煤油,取金属钠一小块(黄豆大小),除去表面已经发生变化的部分,露出金属光泽,放入盛有煤油的试管里。在试管底部缓缓加热,等钠熔化后,插入较小口径的试管,把钠压挤在两个试管之间,成为一个薄层,钠的颜色和光泽就清楚地显现出来。然后在两支试管口间的缝隙涂上石蜡,以隔绝空气。这样可使钠的光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致消失。

(2)选取一根管壁较薄的玻璃管,用布包裹着玻璃管像使用钻孔器一样,慢慢地钻入大的钠块里,使管中填有一段银白色的金属钠。用玻璃棒把钠推到管的中央,然后用蜡封好玻璃管的两端,样品可以长期保存和使用。

实验现象:取出的金属钠表面有一灰黄色层,切开后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光泽。切口在空气中露置一会儿,会逐渐变暗。久置表面还会形成溶液,再变成白色粉末。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本全部插图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使用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使用建议

花都区秀全中学 涂金盆

一、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与必修教材的功能定位

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维目标)

必修教材的功能定位: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的具体体现和保证,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二、必修教材编写的特点

1.以分类思想统整必修教材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的编排体系来看,它是以物质分类来整合教学内容,分类思想是必修教材编写的核心思想。如化学必修1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按照物质分类: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来编排的,而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则按照:“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来编排。编排体系与以往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如第四章的硅――材料专题;氯――资源专题;硫和氮的氧化物――环境专题。由于专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缺泛系统性。

3.教学内容编排顺序作了较大的调整

由于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东方人的思维习惯),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使得元素化合物知识全部集中在周期表之前进行学习。

教材的编写由于改变了传统的编排体系与学习、思维的习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马老师曾在一次新课程研讨课中发表过下面的观点:化学――理科,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不变,表达与陈述方式与时俱进。把握了这一原则,不管新教材怎样编写,具体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武装大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能积极的面对和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体会的。(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观点1: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

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观点2:简单说来,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化学课型(内容)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规律(模式)

(广州: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新授课化学知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认知心理上的不同特征,化学必修1 新授课可以分为刬三种课型,即:

事实学习―――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修1 的三、四两章)

规则学习―――主要是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理论)的知识学习;(必修1 的第二章) 技能学习―――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修1 的第一章)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特有的教学设计规律,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化学课型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规律,并逐步上升到对教学规律的把握。

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应用。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符合下面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揭示知识内在规律与联系。

②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

③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教学案例:“氯气和水的反应探究”(参见课件)

2.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要求的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例如对于必修1的第二章《离子反应》,可做如下弹性的要求: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3.认真研究知识呈现和探究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原有的知识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知识、新的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新知识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认真研究知识呈现和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教学片段(曾国琼老师):

[教师]在实验室我们常常要用到溶液,对于溶液,我们不仅要了解组成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还要知道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即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大家已经学过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表示?

[学生]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教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中的质量实际上就是一种物理量,如果我们把质量这个具体的物理量抽象出来,那么,溶液的浓度就可以是用溶质的物理量与溶液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的。

[板书]溶液浓度 = 溶质的物理量 / 溶液的物理量

[教师]请大家思考:溶质和溶液分别可以用哪些物质量来表示?

[学生]溶质的物理量有: n、m、V(气体)

溶液的物理量有:m、V

[教师]请大家根据溶液浓度的含义,分别变换溶质的物理量和溶液的物理量,写出各种可能的溶液浓度的表达式。

[学生1]m /m、m/V

[学生2]n/m、n/V

[学生3]如果溶质是气体,还可以用V/m、V/V 表示溶液的浓度

[教师]大家写出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六种之多,下面就请各小组讨论:哪种表达式在实际运用中更方便?为什么?

[学生4]溶液的物理量最好用体积,因为我们做实验时,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一体积的溶液,很少称溶液的质量。

[学生3]溶质的物理量最好用物质的量,因为物质的量作为一座桥梁,可以把质量和体积联系起来;而且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运用起来更方便。

[教师]哪位同学能够把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整理、归纳一下。

[学生1]虽然溶液的浓度可以有六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但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时的需要,还是用n/V表示溶液的浓度最方便。

[教师]用n/V所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就叫做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请同学们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然后与课本进行对比。

学生们普遍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不同就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这个公式、概念是我们自己通过比较,择优推导出来的,而不是课本、或老师硬塞给我们的,我们既知道了为什么要选择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又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切实落实两大任务(马老师在一次新课程探究课中提出的观点)

(1)抓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作为起始年级的化学教学,在做好初高中衔接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这也是各个学科需要共同承担起来的重要教学任务,它是学生进入选修教材学习的基础。

主动学习的习惯包括多个方面,从共性来看可概括为:

课前三个“在前”。预习在前,设疑在前,思考在前;课中“三听”、“三记”。听重点,听难点,听思路。记重点,记疑处,记规律;课后“三勤”。勤整理,勤练习,勤积累。

从化学学科特征来看,还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①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②实验前检查实验仪器与药品是否齐全;③实验时按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④实验完毕及时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面;⑤实验结束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从化学学科思维特点来看,有化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有: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守恒的思想、有序思维的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等。

(2)化学根本不变的是化学用语,扎扎实实落实不放松

在分析化学学困生的成因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明确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它虽然是理科,但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需要记忆。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化学的化学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而每一道化学实验题(习题),就是英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事实确实是这样,化学成绩优秀者,必定是准确记住了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顺利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并记住了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而学困生则往往是在记的方面出现了问题。新教材不管怎样编写,根本不变的是化学用语,抓住了化学用语的落实,就是抓住了化学学习的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说明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能力目标】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难点】安全知识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粗盐的提纯这一涉及基本操作比较多的典型实验,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道德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药品回收、仪器清洗和实验室整理等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过滤和蒸发的操作

【难点】过滤和蒸发的操作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粗盐的提纯这一涉及基本操作比较多的典型实验,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掌握蒸馏、萃取操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药品回收、仪器清洗和实验室整理等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馏和萃取的操作

【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操作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

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涵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和溶液稀释时有关的计算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1、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4、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能力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道德情感目标】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能力目标】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道德情感目标】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1课时)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能力目标】通过酸、碱、盐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离子反应的书写的相关知识

【道德情感目标】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

面的重要意义,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问题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道德情感目标】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道德情感目标】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养成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体会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难点】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

1、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

1、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钠的化合物及镁、铝的性质

【难点】钠的化合物及镁、铝的性质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

【道德情感目标】

1、通过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镁、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难点】镁和铝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高一化学课本 新人教版化学电子课本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电子课本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6560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