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23雾凇课文的解析

23雾凇课文的解析

2016-09-26 13:29: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3雾凇课文的解析(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3雾凇课文的解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23雾凇课文的解析(一)
23雾凇(2015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课文原文)

23 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3雾凇课文的解析(二)
四年级语文上配套练习册答案 23雾凇

四年级语文上配套练习册答案 23雾凇

一、选择读音。江畔选2,其余选1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景观

2、⑴课文用了哪些词句来描绘雾凇的景色之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①大 ②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多、浓厚。 ③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 最初,逐渐,最后,全都是。 逐渐 ④严寒季节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

三、选词填空。

吸收,变成,遇到,凝成,漂浮,变成,聚,变成。 雨雪的形成过程。

23雾凇课文的解析(三)
23、雾凇教案

23、《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

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

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2)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检查预习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

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23雾凇课文的解析】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23雾凇课文的解析】

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 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 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23雾凇课文的解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23、《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3雾凇课文的解析(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教案

23.雾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 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写文明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景,有先声夺人之感。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 法:激趣 启发式 情境式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电脑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23雾凇课文的解析】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第二—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23雾凇课文的解析】

一、复习、导入 :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出示)

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 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出示)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 :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23雾凇课文的解析(五)
23.雾凇.公开课教案

23、雾凇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 指名背诵《九九歌》。

2、 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 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图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 释词。

(3) 指导读长句子。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23雾凇课文的解析】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

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

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理解“凇”

二、学习课文

1、欣赏雾凇,点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丽?为什么称它为“奇观”?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

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1、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2、雾凇是在什么时 候形成的?

3、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4、这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5、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 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被(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上全都是(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你觉得恰当吗?

小练笔:多媒体出示,用诗词填空。

五、指导赏背

课文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体会祖国的美。

七、板书设计:

23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关热词搜索:23家课文 雾凇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3雾凇课文的解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3雾凇课文的解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6559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