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上元夜阅读答案

上元夜阅读答案

2015-12-30 00:14: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一《2013白下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上元夜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一
《2013白下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墨

水笔书写。

一(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 ....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

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

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

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

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

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

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

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

“光盘”上拟写一则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

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①上元夜

[唐]崔液

②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

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

②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

④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

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

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

(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

乡。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①⑤⑥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

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

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

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②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

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

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

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

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

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

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

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

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

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

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

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

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二
《苏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零模调研测试试题及答案》

苏州市2014届高三调研测试

语 文

第Ⅰ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荒芜/安抚 偃仰/揠苗助长 连累/硕果累累 ......

B.酒馔/杜撰 裨益/沁人心脾 蛮横/横行霸道 ......

C.官邸/砥柱 忏悔/诲人不倦 寒舍/退避三舍 ......

D.篡夺/编纂 咆哮/越俎代庖 甲壳/金蝉脱壳 ......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 ,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运用 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

A. 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B.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C. 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D. 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3.根据下面材料,依次概括“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全过程的四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骤的概..

括不超过5个字。(4分)

据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车和着陆器组成,根据落月探测时可能遇到的状况,探测器进行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为了克服能源限制特别是推进剂限制,“嫦娥三号”设计了环月圆轨道飞行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变轨。考虑到探测器降落地点和月球表面存在不可知性,“嫦娥三号”将采取软着陆的措施。当探测器接近月球时,将使用新研制的一种变推力发动机来刹车,以确保制动效果。安全降落后,月球车要从着陆器上分离、释放、解锁,转移到架舱(梯子)上来,再降落到月面。

答: ▲ ▲ ▲ ▲

4.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5分)

①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3分)

②为漫画拟写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标题。(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

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

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

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①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

②先生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

C.尽焚其素所读书 素:平时 .

D.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 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

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

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

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

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登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 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 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3) 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 (《诗经·蒹葭》)

(2) (孟子《鱼我所欲也》)

(3)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__________。 (《左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两斤不到点。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和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

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有删改)

11.“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文章多处描述了“味道”,请概括影响味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3.“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14.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题。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我写文章有时也用它,但尽量少用。不论哪个词,一旦成为一个热门、时髦、流行的词,我就对它厌烦了。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是形容词家族中脱颖而出的一位通俗红歌星。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以至于在日常言谈中,人们也可以脱口说出这个文绉绉的词了,宛如说出一个人所共知的女歌星的名字。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而事实上,我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例子,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⑤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我们也该记住,如果爱情要在家庭中继续生长,就仍然会有种种亦悲亦喜的冲突和矛盾。一味地温馨,试图抹去一切不和谐音,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⑥此外,我无意赞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险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困境和逆境本就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儿不温馨。

⑦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⑧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我倒是觉着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的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一切人的爱情和人生变得如此雷同,就像当今一切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如此雷同

一样。听着这些流行歌曲,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有删改)

15.作者为什么“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理由。(6分)

16.文中第⑦段描述了许多广告画面并突出了同一句画外音,有何用意和效果?(6分)

17.作者对有些人“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作何评价?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述。(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苏州市2014届高三调研测试

语 文

第Ⅱ卷(附加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20.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2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基本意象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等,每一意象也只有寥寥几行诗句,但却艺术地把这些意象叠加成了一首长诗、一个整体,从而传递出诗人对世态人生的探讨,对理想境界的企望。

B.《茶馆》中,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而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符合他们的职业身份。

C.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出,但这并非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警世之作。

D.《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先将自己的积蓄全部送给查理,后来将母亲的遗产全部给了父亲。她从来不把黄金放在心上。查理的归来使充满温情和善良的欧也妮重新获得了幸福。

E.《子夜》由“三条线索”,即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三
《高考前语文小练(答案)》

语文小练(十五)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迤逦(lǐ) 憎恶(zēng) 朔风(shuî) 追溯(sù) 傩神(nán) .....

B.怔住(zhâng) 接壤(ràng) 船棹(zhîo) 懿范(yì) 拔擢(zhuï) .....

C.箭镞(zú) 岑寂(cãn) 尺牍(dú) 下乘(chãng) 圆晕(yùn) .....

D.坍缩(dān) 毗邻(pí) 霎时(shà) 刹那(chà) 隘道(ài)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迄今 起讫 精神恍惚 晃如隔世 模棱两可 菱角分明

B.倚重 旖旎 兴高采烈 没精打睬 臭名昭著 天理昭然

C.蜂窠 巢穴 神明庇佑 荫庇后人 含蓄蕴藉 狼藉不堪

D.炼字 精练 清沁肺腑 辎铢必较 刻苦自砺 点铁成金

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B.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

C.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持续数月的香港“占中”乱流虽然在全体港人的唾弃之下土崩瓦解,但其所代表的反华势力、分裂势力扰乱中国发展的图谋绝不会自行消解。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瑞鹤仙·乡城见月①

蒋捷

绀②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漫将身化鹤归来,忘却旧游端的。

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劝清光、乍可幽窗相照,休照红楼夜笛。怕人间换谱《伊》《凉》③,素娥未识。

【注释】①宋朝亡后,作者回到故里,面对寒月抚今追昔,写下此篇。②绀:深青带红的颜色。③伊凉:《伊州》、《凉州》,曲调名。

1.请赏析“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 的写景(作?)特色。(3分)

2.请分析“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3.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三、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2.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的诗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心情的变化。(4分)

四、根据下面材料,归纳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限两条),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4分) 材料:①奇葩:本意是珍奇的花朵,也喻指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现喻指离奇、怪异、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或事,多带调侃或讽刺意味。

②创一代:指那些出身并没有什么优势,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就、财富的丰收,同时还获得了大众认可的人群。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与“富二代”形成对比。 ③逆袭:原是日本语里指动漫中一反常态的攻击行为的一个词,相当于汉语的“反击”。现一般用指本身应该失败,但最终取得成功的行为。

④土豪:原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地主阶级,与“劣绅”并列;现借指有金钱无文化的人,含调侃意味。

⑤我也是醉了:本是武汉话,表达一种无奈、郁闷、无语的情绪。2014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多可与无语、无法理解、无力吐槽换用。

附答案:

一、1答案C。(A.傩(nuï);B.壤(rǎng);D.坍(tān)。

2、答案C。(A.恍如隔世,棱角分明;B.没精打采;D.锱铢必较,刻苦自励。)

3、答案D。(A.杏无音讯:指没有一点消息;可改为“无声无息”;B.形影相吊:指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C.“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4、选C(A,关联词位置不当;B,句式杂糅;D,对应不当——两面对一面) 二、(1)【命题意图】考查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

【参考答案】1.由远而近(1分)、视听相结合(1分)形象地写出乡城入夜之景的变化过程。(1分)

【解题思路】写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本句写景从写景顺序来看是从远到近,从写景角度考虑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2.【命题意图】鉴赏词的结构技巧和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写京师上元夜之繁华,与上片萧瑟的景象形成对比,以昔衬今,(2分)为尾句抒发故国之思及对趋奉朝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之情作铺垫。(2分)

【解题思路】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换头承上,回忆京师上元夜之繁华。在全篇中起到过度作用。

3.【命题意图】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山河依旧人事全非之深慨;故国之思;对趋奉朝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一点1分,三点4分)

【解题思路】首先通读全文,结合注释①,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三、1.怪禽在荒凉、凄清、孤寂的旷野上鸣叫,让人感到惶恐不安;恰好又遇到夕阳西下,山区渐渐黑暗下来,孤单的行人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2分)这两句诗绘声绘色,描绘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体现了贾诗“幽奇寒僻”的特点。

2.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的诗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心情的变化。(4分)

“烟火渐相亲”。(1分)诗歌以“寒水”始,“烟火”终,从初见山区的寂静凄冷,中间经历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1分)从惊惧,惊惶不安,到“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的阒静,安谧心情,(1分)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心理刻画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1分)

四、参考答案:①旧词新用,如“奇葩”“土豪”等。②仿照旧词,如“创一代”等。③借用外词或方言,如“逆袭”“我也是醉了”等。(4分,每点2分,任答出两种即可;只答对途径或示例不正确给1分。)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四
《2013年南京市中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五古诗阅读》

2013年南京市中考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五)

古诗阅读

【鼓楼】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9.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10.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羡 醉 10.(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玄武】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4分)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②③①

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2分)C 9.(2分)(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

【白下】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1分)且莫催 9.(2分)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建邺】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17分)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

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 ②①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2分)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6. (2分)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一点1分,意对即可。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

【雨花】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4题。(15分)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9.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 ▲ 的情境。(1分)

10.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1分)安静(幽静 )(意对即可) 10.(3分)“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下关】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4题。(15分)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 ▲ 和 ▲ 。(2分)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4分)(1)(2分)愁 恨(2)(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写法1分,内容1分。意同即可)

【栖霞】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4分)(1)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内容1分,描写1分)

(2)“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 “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1分)。

【六合】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3题。(15分)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②①

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2分,每句1分) 9.C(2分)

【联合体练习卷】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5分)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

示秬秸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SPAN>(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

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1分)

(2)赏析下面诗句(3分)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2)(3分)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或:运用比喻,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江宁】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4分)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3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 ”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①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五
《安徽省六安市201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含答案)》

六安市201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霁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研究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选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小题】: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D.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因果关系太绝对,文中只是说“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考点: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

【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C.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雾霾天气能见度则成正相关线性关系。

D.北京的雾霾汞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无中生有,原文无“温度”。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小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天气与霾天气虽明显不同,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B.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C.雾霾天气人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7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雾霾风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过于绝对,原文是“往往”很难消散。“往往”与“大多”有较大差异。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于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鸣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选自侯方域《贾生传》,有删改)

【注】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小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

C.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

D.彼终身守一,众矣 众:多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识记。诮是“责备”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故儒者,喜绳墨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①久之,贾生贫益甚 ②天下以“纯儒”称之 ..

C.①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 ②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

D.①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识记。C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A①助词,句中停顿。 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①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代词,他。D①介词,从 ②介词,用,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因为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就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应是“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小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答案:(1)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

(2)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

(3)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关键词的翻译。(1)句中“非”1分,“奈何”1分,“责”1分;2句中“不日”1分,“谋”1分,“升斗”1分;3句中“会”1分,“下车”1分,“日”1分,“谒”1分

考点:文言文的翻译。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做一比较分析。

答案:内容:两诗情感相同,都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期望团圆。写法:都借助意象来抒情,都采用了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

【解析】

试题分析:两首都是抒情诗,内容的相同就是情感的相同,要抓住“独”“忆”“双照”和“问”“话”“共剪”等词,写法的相同就是表现手法的相同,两诗抒情都委婉含蓄,分别借助“夜月”“巴山夜雨”等意象,杜诗想象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李诗想象未来与妻子团聚时的情形。

考点:把握诗歌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小题】:这两首诗描写的角度、表达情感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请做一比较分析。

答案:《夜月》不说自己望月而思念妻子,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念自己、彻夜难眠的情景;不说自己望月而想念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以此表现对家人的怀念。《夜雨寄北》前两联一问一话,以对话的形式写诗人目前的凄凉景况,后两联是诗人想像与爱人相聚时的情形,前后对比,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杜诗描写的角度是反客为主,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李诗描写的角度是将将来相聚的喜悦与目前分离的凄凉对比,情感表达蕴藉深沉。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亦不能至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 ④于人为可讥 ⑤而在己为有悔 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乙: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答案: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放浪形骸之外

④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潦水尽而寒潭清

⑤开琼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答案:飞羽觞而醉月

⑥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六
《最佳答案》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

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

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七
《2013年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2013年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 语文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其一)》)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 。 (苏轼《水调歌头》)

(8)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猝然——鞠躬尽瘁 追溯——肃然起敬 B.和煦——养精蓄锐 懈怠——浑身解数 ........

C.默契——锲而不舍 鸿儒——妇孺皆知 D.汲取——一拍即合 蓦然——日暮途穷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

A.荒谬 惟妙惟肖 物竟天择 B.匿名 无动于中 吹毛求疵

C.广袤 有例可援 孤陋寡闻 D.箫瑟 众目睽睽 盛气凌人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塑造人物形象,被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如“花和尚”鲁智深嫉恶如仇、“青面兽”杨志粗鲁豪爽等。

B.孙悟空向如意真仙讨要落胎泉水,如意真仙执意不给悟空取水,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孙悟空请观音收服红孩儿而埋下了宿怨。

C.“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这句话表现出托尔斯泰对王公贵族的蔑视。

D.慧骃国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官员分为“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用比赛绳技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初三(6)班开展了以“告别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5—7题。 连日来,市教育局正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主题活动,向全市各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让节约从餐桌开始,从“光盘”开始,从“打包”开始。要求孩子们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叶菜,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让“光盘行动”走进校园,是为进一步推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文明素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下一步,(A)各中小学还将组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志愿者,(B)设立共青团、红领巾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监督岗,(C)督促就餐学生节约用餐、文明用餐,让“光盘行动”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5.给上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

6.材料中画线处有一句有语病,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我选( ▲ ) ▲

7. 简要评析右侧图案中公益广告的创意;同时也请你在“光盘”上拟写一则

不超过15字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评析: ▲

拟写广告: ▲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8—13题。(15分)

【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8.诗中“ ▲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

【古文阅读】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③,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

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⑥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注释]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②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

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②④

“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注释] 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14.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2分)

15.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7.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

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2分)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

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

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

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围绕“七夕乞巧”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每空10个字以内)(3分) (1) ▲ ;(2) ▲ ;(3) ▲

20.说说第②段、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

(1)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B.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条理比较清晰。

C.第⑦段运用大量俗语,文章语言风格与其民俗内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宫也热衷卜巧,这说明唐代乞巧习俗比其他朝代更为盛行。

三(50分)

23.请以“有意思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

名。(50分)

书写(4分)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八
《读卷1》

新沂市棋盘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调研测试(读卷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弄堂/玩弄 打烊/佯装 包扎/驻扎 弱冠/沐猴而冠 ........B. 创刊/惩创 攒动/积攒 皮革/病革 扛活/力能扛鼎 ........C. 哺育/果脯 跻身/侪辈 鱼鳔/保镖 遭殃/怏怏不乐 .........D. 阆苑/稂莠 毗连/纰缪 札记/轧钢 裨将/大有裨益 ........

1、【命题意图】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 lîng /nîng,yàng/ yáng,zā/ zhā,guàn;B. chuàng/chuāng,cuán / zǎn /,gé káng/gāng;C. bǔ / fǔ,jī /chái,biào/biāo,yāng/ yàng;D. làng /láng,pí/pī,zhá/dān,pí/bì。 2. 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3分)( ) ...

A.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

B.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 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所有网民。 2、【命题意图】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恣意妄为:指随心所欲,胡作非为。B.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彻底,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这里用的是第二个意思。C.“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D.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3. 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尤其喜欢“雨”意象。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留下了很多被深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起曾被治愈过的心理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 3、【命题意图】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参考答案】李商隐 雨意象 伤痕残根 心理治愈(4分,每个1分)

【解题思路】通读这段文字,你很快就会发现它只有两句话完全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句,句子的主干是:李商隐的诗歌喜欢运用雨意象。第二句话,句子的主干是:李商隐自我心理治愈的伤痛还留下了伤痕残根,而雨勾起了他的伤痕残根。这样思考以后,关键词基本上就呼之欲出了。

4.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万圣节前夜,2012年的10月31日在上海地铁站内惊现4名打扮成“僵尸”的女性乘客, 4人均为黑色长发、白色外衣,脸部画着浓重白色妆容,眼角、嘴角还用颜料营造出“滴血”效果,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请从反对的角度,提出两点理由。要求语言表达准确。(5分) 4、【命题意图】本题属于新闻点评。新闻点评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

【参考答案】示例: 他们的这种行为没有遵守公序良俗,是建立在让别人恐惧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应该提倡。 【解题思路】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弄清主要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一语中的。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府君名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奏了他的事迹,做了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做了三泉县知县,因为旧例,可以穿五品服到达。到了以后感叹说:“我常常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可以试试了。”三泉县因为他的治理得力而闻名。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今上即位,以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因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丞相李迪镇守永兴,结交府君自我称赞,于是在他的军府里做通判。李公离开后,寇莱公代替了他。皇上下诏叫张府君到凤翔,莱公向来了解他的贤能,于是上奏请求留下他。事有利害,没有不争辩的,听从他的意见才停止。皇上下诏表扬了他,升为殿中丞。钱惟演、李士衡推荐他荐辅佐益州州政,避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没有接受。担任太常博士,不久替换到了晋州。当今皇上即位的时候,他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知汉州。一日夜间四个士兵到衙门举报禁兵两营叛变。佐吏害怕,成批地进入衙门,府君慢慢地出来,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到天亮时审问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四卒与军队中的人合谋,于是把他们和同谋的九个人遂及同谋者九人杀死后弃尸于市口。于是上奏说蜀地守边士兵长久在一起,往往会叛变。可以通过使臣来这里代替他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之。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臵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当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者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提升为都官,回朝,庄献太后当面表扬了他。冯异用黄金求谒太后,得到监管鄂州税收的事情,知州欧阳颖侍奉他非常恭敬。武昌置场中买民炭,常常管理先写入文书作为凭证,却把所买的碳留在民家不妨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成为惯例。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府君从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到鄂州,为他们伸雪冤屈,鞭笞了几个看守的官吏罢了。同时,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反抗检查,按照法律有二十人应当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到他们被诬蔑,二十人得以不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汉阳以长江为城,洪水到了堤就被毁,每年都调柴禾石头,征发百姓修理,民工四千人,两县因为这个穷困不堪,府君亲自看护修理,省一半工费,堤修好一直后到今天一直完好。升为祠部郎中,满一年,调为两浙转运使,巡行到婺,找到婺地守官的罪证,留下来审查他。没有完成就一病不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 寻:不久 C.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 干:触犯 5、【命题意图】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 干:求谒

6.下列句子中,属于张府君“辩诬”的一组是(3分)( )

①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 ②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

③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④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

⑤自荆南乘单船,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 ⑥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①指的是他回避亲嫌;②指的是他为人正直,喜欢据理力争;④不是他所做的事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府君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一职,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后来因为皇甫选的举荐,担任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担任三泉县令,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

B.寇莱公了解张府君的贤能,当他代替李迪镇守永兴时,奏请皇上留下张府君留在凤阳,张府君遇到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据理力争,得到了皇上的表扬。

C.张保雍知汉州时,夜间有四个士兵叩见他告诉他禁兵两营兵变,张府君识破他们的阴谋,最终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和其他人合谋叛乱。

D.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不服从检查,判处二十人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张保雍亲自前往查明真相,二十人都没有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7、【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是皇上下诏叫张保雍去凤翔,而寇莱公上奏请求将其留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3分) 译文:(府君)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得分点“掠”、“趋”、“徇”的翻译)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4分)

译文: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资”、“按”、“坐”的翻译,并注意语句通顺) (3)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3分)

译文: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甚”、“曲直”的翻译,注意语句通顺 ) 8、【命题意图】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瑞鹤仙·乡城见月

蒋捷

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漫将身化鹤归来,忘却旧游端的。

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劝清光、乍可幽窗相照,休照红楼夜笛。

怕人间换谱《伊》《凉》,素娥未识。 【注释】①宋朝亡后,作者回到故里,面对寒月抚今追昔,写下此篇。②绀:深青带红的颜色。③伊凉:《伊州》、《凉州》,曲调名。

(1)请赏析“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 的写景特色。(3分) (1)【命题意图】考查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

【参考答案】(1)由远而近(1分)、视听相结合(1分) 形象地写出乡城入夜之景的变化过程。(1分)

【解题思路】写景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本句写景从写景顺序来看是从远到近,从写景角度考虑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2)请分析“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命题意图】鉴赏词的结构技巧和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写京师上元夜之繁华,与上片萧瑟的景象形成对比,以昔衬今,(2分)为尾句抒发故国之思及对趋奉朝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之情作铺垫。(2分)

【解题思路】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换头承上,回忆京师上元夜之繁华。在全篇中起到过度作用。

(3)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3)【命题意图】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山河依旧人事全非之深慨;故国之思;对趋奉朝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一点1分,三点4分) 【解题思路】首先通读全文,结合注释①,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命题意图】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阳 光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

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事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 ,“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选自2012年第5期《文苑•经典美文》) 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4分) 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11、【命题意图】鉴赏写景段的表达特色。 (根据原文删改) 【参考答案】拟人、比喻(1分),动词准确生动(1分),细致写出夏日阳光之特点,表达作者对阳光的喜爱(2分)。 15.请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的成因有哪些。(6分) 【解题思路】这道题要求考生从写景的角度、修辞,以及整个语言的风格角度思考。文段中涉及到拟人、比喻修辞15、【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手法,另外作者在动词使用时也特别用心。可先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人遇事忍耐是文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它的形成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又与中国家12.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七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庭在制度、社会制度有关,是整个民族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

【解题思路】先筛选出文中与题干关系密切的语句,然后分析概括是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关键语句是第一段(4分)

最后一句,结合全文加以梳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2、【命题意图】鉴赏第二人称的作用。

16.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构成和阳光对话的情境(1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冬天的阴沉的厌恶(1分),表达

16、【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查对论证方法的辨别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对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的怀念(1分);同时也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读来亲切可感(1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将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解题思路】散文中第二人称“你”的作用:①拟人化的作用,便于对话②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③ 增强作者的

证明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用景泰蓝比喻中国人的“忍”,证明中国人“忍”的出名。引用谚语证明“忍”在中国人叙事或抒情手段,便于作者情感的表达。④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联系文章不难得出答案。

意识中作为重要美德出现。 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

【解题思路】第二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将中国人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用比喻论证证明中13、【命题意图】把握文章的思路。

国人的“忍”出名,引用论证证明“忍”在中国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参考答案】文章采用拟人手法,先写春日阳光孕育希望、夏日阳光富有力量、秋日阳光带来收获生机勃勃的景象,

17.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再写阴沉的冬日缺乏阳光的情景,再有自然的阳光写到精神阳光的重要,最后呼吁永远和精神的阳光在一起,由实

的优点和缺陷。(6分) 到虚,层层深入。(一点2分)

17、【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题思路】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因此它是围绕“阳光”展开串珠式(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描写,

【参考答案】优点:使整个民族易于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缺点:过于忍耐,对罪恶和最后把具体的阳光写成虚指的“阳光”,由实到虚,层层深入。

病态的容忍,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了个人的价值。 1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阳光”为题的用意。(6分)

【解题思路】作答此题,需关注关键语抓住“忍耐的品质就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或许我们对14、【命题意图】鉴赏散文标题的作用。

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等,稍加分析概况即可得出答案。注意要点要全面。 【参考答案】阳光是全文的情感和行文线索;它既指自然的阳光,又指精神的阳光;表达作者对当下世界的邪

七、作文(70分) 恶与丑陋的批判;渴望我们精神阳光的永存。(一点2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解题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一般有如下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2、表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联系本文的内容不难得出

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效应,包括“修莫言旧居”、“种莫言高粱”、“送答案。

莫言别墅”、“拍莫言电影”、“卖莫言白酒”等,“莫言热”再次让人们走近诺贝尔奖。其实,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不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理想土壤,诺贝尔奖需要我们深入内部的“走进”而不是当下走到近处的“走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请以“走进诺贝尔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林语堂

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昭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18、【写作指导】 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这是一道以时事热点为材料的命题作文,此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并能对热点事件进行冷静思考、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辩证思考。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应力求深刻、具体,不能浮于表面,不能泛泛而谈。题目是“走进诺贝尔奖”,

说的是“走进”,而不是“走近”,“走进”是深入事物内部,是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考生要把感悟、体验、思考写出来。“诺贝尔奖”可以是实际的诺奖,也可以虚指最高水平、最高荣誉。考生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诺贝尔奖梦,可以写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还可以写具备诺贝尔奖的实力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获奖的人和事,当然,还可以写诺贝尔奖本身的故事。写议论文,可以对“莫言热”、诺奖情结等进行理性思考,也可以对诺奖评选的公平性进行评论,还可以联系“钱学森之问”谈人才的培养。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九
《2013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押题卷(含答案)》

2013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押题卷(教师版)

秦葆 命制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弄堂/玩弄 打烊/佯装 包扎/驻扎 弱冠/沐猴而冠

B. 创刊/惩创 攒动/积攒 皮革/病革 扛活/力能扛鼎

C. 哺育/果脯 跻身/侪辈 鱼鳔/保镖 遭殃/怏怏不乐

D. 阆苑/稂莠 毗连/纰缪 札记/轧钢 裨将/大有裨益

1、【命题意图】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 lîng /nîng,yàng/ yáng,zā/ zhā,guàn;B. chuàng/chuāng,cuán / zǎn /,gé káng/gāng;C. bǔ / fǔ,jī /chái,biào/biāo,yāng/ yàng;

D. làng /láng,pí/pī,zhá/dān,pí/bì。

2. 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3分)( )

A.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

B.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 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所有网民。

2、【命题意图】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恣意妄为:指随心所欲,胡作非为。B.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彻底,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这里用的是第二个意

思。C.“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D.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3. 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尤其喜欢“雨”意象。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留下了很多被深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起曾被治愈过的心理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

3、【命题意图】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参考答案】李商隐 雨意象 伤痕残根 心理治愈(4分,每个1分)

【解题思路】通读这段文字,你很快就会发现它只有两句话完全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句,句子的主干是:李商隐的诗歌喜欢运用雨意象。第二句话,句子的主干是:李商隐自我心理治愈的伤痛还留下了伤痕残根,而雨勾起了他的伤痕残根。这样思考以后,关键词基本上就呼之欲出了。

4.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万圣节前夜,2012年的10月31日在上海地铁站内惊现4名打扮成“僵尸”的女性乘客, 4人均为黑色长发、白色外衣,脸部画着浓重白色妆容,眼角、嘴角还用颜料营造出“滴血”效果,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请从反对的角度,提出两点理由。要求语言表达准确。(5分)

4、【命题意图】本题属于新闻点评。新闻点评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

【参考答案】示例: 他们的这种行为没有遵守公序良俗,是建立在让别人恐惧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应该提倡。

【解题思路】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弄清主要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一语中的。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府君名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奏了他的事迹,做了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做了三泉县知县,因为旧例,可以穿五品服到达。到了以后感叹说:“我常常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可以试试了。”三泉县因为他的治理得力而闻名。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今上即位,以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因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丞相李迪镇守永兴,结交府君自我称赞,于是在他的军府里做通判。李公离开后,寇莱公代替了他。皇上下诏叫张府君到凤翔,莱公向来了解他的贤能,于是上奏请求留下他。事有利害,没有不争辩的,听从他的意见才停止。皇上下诏表扬了他,升为殿中丞。钱惟演、李士衡推荐他荐辅佐益州州政,避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没有接受。担任太常博士,不久替换到了晋州。当今皇上即位的时候,他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知汉州。一日夜间四个士兵到衙门举报禁兵两营叛变。佐吏害怕,成批地进入衙门,府君慢慢地出来,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到天亮时审问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四卒与军队中的人合谋,于是把他们和同谋的九个人遂及同谋者九人杀死后弃尸于市口。于是上奏说蜀地守边士兵长久在一起,往往会叛变。可以通过使臣来这里代替他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之。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置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当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者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提升为都官,回朝,庄献太后当面表扬了他。冯异用黄金求谒太后,得到监管鄂州税收的事情,知州欧阳颖侍奉他非常恭敬。武昌置场中买民炭,常常管理先写入文书作为凭证,却把所买的碳留在民家不妨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成为惯例。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府君从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到鄂州,为他们伸雪冤屈,鞭笞了几个看守的官吏罢了。同时,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反抗检查,按照法律有二十人应当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到他们被诬蔑,二十人得以不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汉阳以长江为城,洪水到了堤就被毁,每年都调柴禾石头,征发百姓修理,民工四千人,两县因为这个穷困不堪,府君亲自看护修理,省一半工费,堤修好一直后到今天一直完好。升为祠部郎中,满一年,调为两浙转运使,巡行到婺,找到婺地守官的罪证,留下来审查他。没有完成就一病不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公雅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寻换晋州 寻:不久

C.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 干:触犯

5、【命题意图】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 干:求谒

6.下列句子中,属于张府君“辩诬”的一组是(3分)( )

①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

②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

③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④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

⑤自荆南乘单船,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

⑥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①指的是他回避亲嫌;②指的是他为人正直,喜欢据理力争;④不是他所做的事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府君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一职,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后来因为皇甫选的举荐,担任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担任三泉县令,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

B.寇莱公了解张府君的贤能,当他代替李迪镇守永兴时,奏请皇上留下张府君留在凤阳,张府君遇到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据理力争,得到了皇上的表扬。

C.张保雍知汉州时,夜间有四个士兵叩见他告诉他禁兵两营兵变,张府君识破他们的阴谋,最终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和其他人合谋叛乱。

D.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不服从检查,判处二十人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张保雍亲自前往查明真相,二十人都没有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7、【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是皇上下诏叫张保雍去凤翔,而寇莱公上奏请求将其留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3分)

译文:(府君)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得分点“掠”、“趋”、“徇”的翻译)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4分)

译文: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资”、“按”、“坐”的翻译,并注意语句通顺)

(3)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3分)

译文: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甚”、“曲直”的翻译,注意语句通顺 )

8、【命题意图】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上元夜阅读答案篇十
《2014届苏州市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相关热词搜索:上元夜崔液阅读答案 上元夜 上元夜崔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上元夜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上元夜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951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