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2016-09-26 12:05: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共5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2015.12.10

陆丽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这两个大事,主要是东欧剧变变在何处和实质,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在过程中培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合作分析,学会“论从史出”,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欧剧变及实质;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今天五大社会主义国家,再出示二战后的社会国家分布图,提问:对不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新课,解决大家的疑问。

新课讲授:解读课题,问:主要讲几件事情?哪两件事情?

(一) 东欧剧变

问:这一事件突出表现在哪个字或哪个词上?过渡:那我们看看东欧剧变“变”在何处?(请结合书本P22页第一段和图5—37)

归纳:1.版图的变化(结合地图归纳:德国重新统一;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2.社会制度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3.1991年,华约组织解散 追问:这3个变化中哪个才真正体现“剧”这一字?

明确: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过渡:那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呢?让我们先追溯东欧剧变前的发展情况

出示东欧某国的一位领导人的语录:“我们不应该奴隶般的模仿外国的模样!”

阅读书本P21页第3、4段,回答问题:

1、为什么卡达尔用“奴隶般”形容东欧各国的情况?

2、“外国”指的是哪个国家?“模样”具体是怎样的?

3、“模仿外国的模样”的结果如何?

明确:东欧各国剧变前背景

过渡:正因为如此,为改变现状,东欧各国想到了什么方法?(改革)

出示“阅读卡”内容,了解改革的典型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过渡:综合我们刚刚看到的剧变前的东欧,再结合材料,探究东欧剧变的原因。

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的谈话 小结:东欧剧变的历史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过渡:外部因素中的苏联新思维外交到底是什么?又和谁有关呢?

(二) 苏联解体

1、 巴尔戈乔夫改革

巴尔戈乔夫的改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烈反对,在1991年8月19日,苏联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政变。

2、“八一九”事件

请阅读书本P22页,说说这一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过渡:虽然,这次政变失败了,但是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苏联解体

出示独联体国家地图,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问:和之前的苏联一样,是一个主权国家吗?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将国家权移交给俄罗斯总统。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到会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宣言:“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从此结束。 问:苏联的解体有何影响?

苏联解体的影响:宣告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也宣告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落下帷幕。

过渡:此时,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为何苏联解体了呢?

合作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有人说,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八一九事件”,有人认为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人认为是冷战中的军备竞赛,也有人认为是复杂的民族问题。对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P23页资料1、资料2的内容和下面的补充资料)

补充资料:苏联一直有着复杂的民族结构,共有104个民族,民族整合一直是未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其中的俄罗斯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一直处于优先地位,苏联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4、解体的原因: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③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历史原因)

④民族冲突迭起。(重要原因)

⑤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外部原因)

⑥“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以史为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四、板书设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二、

1、变的表现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变的实质 2、“八一九”事件

3、剧变的原因 3、解体的过程

4、解体的原因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内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二)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二、要求学生认识: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教学过程引言导读:本章引言共有三段。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复习小结:导入新课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1.历史原因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

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2.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3.政治原因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东欧剧变的外因:1.苏联因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2.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二、苏联解体(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二)苏联解体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

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三)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岳麓版

第1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讲授新课: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 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

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短短

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

了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思考与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小组活动: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苏联的解体

知识回顾:戈氏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

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教师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

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小组活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六、本课小结

以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作为本课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 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四)
川教版历史九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word教学设计

第三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八一九”事件;归纳仕么是匈牙利模式;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要应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要保持高度警惕;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难点: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有关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教材导言内容直接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完成的目标如下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和中国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目标二:东欧剧变的慨况,实质及原因。

目标三: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探讨解决目标一(让学生阅读第一标题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多媒体显示)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多媒体显示)

问: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从哪些方面改革?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显示) 原因: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发展经济。 内容:{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

{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收回。

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具有代表性

2.匈牙利改革:

问:匈牙利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如何?什么是“匈牙利模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匈牙利改革的改革使国家一段时期济济发展平衡,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后来几经反复,未达到目的

过渡: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成效不大,中国从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后也进行了改革

3.中国的改革:

那么中国改革的情况如何?为什么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坚定地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成效不大,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恶化,执政的共产党威信下降,东欧国家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风云突变?

目标二:东欧剧变(多媒体显示)(让学生阅读教材,解决目标二提出的问题) 问:东欧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实质及影响是什么?(让学生说,教师强调)

(多媒体显示)

4.东欧国家剧变(共产党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

⑴表现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的市场经济

军事:加入北约。 ⑵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⑶原因: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解决目标三(学生看书,共同探讨)

5.苏联的解体(学生叙述,然后归纳)

(多媒体显示)

⑴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

⑵“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

⑶“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

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到重大挫折,标志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问: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令世界瞩目和震惊。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师:戈尔巴乔夫是这场令人震惊的事件的唯一买单人吗?让我们带着疑问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根据同学的讨论,我们可以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多媒体显示)

⑴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⑵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⑶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师:正因为如此,1991年12月25日18时32分,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教师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他们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课堂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巩固练习:

1.斯大林逝世后,首先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 )

A. 波兰 B.匈牙利 C. 捷克 D. 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五)
第13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教学导案

五、要点归纳: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二)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袁腾飞苏联和东欧剧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6550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