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2016-07-29 12:32: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共5篇)公开课《石灰吟》教学设计龙源期刊网 cn公开课《石灰吟》教学设计作者:张瑞清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04期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2 能力目标:运用四步学诗法学习古诗,能凭借语言文字、背景点睛,...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一)
公开课《石灰吟》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公开课《石灰吟》教学设计

作者:张瑞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04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运用四步学诗法学习古诗,能凭借语言文字、背景点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3.情感态度:学习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诗词有韵(读出韵律美、节奏美)

1.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题目“石灰吟”,重点强调“吟”的读音和写法。学生齐读诗题。

2.提问:你认识石灰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吟,又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石灰:白白的墙壁就是用石灰刷就的。出示图片丰富了解。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生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过渡:这洁白的石灰之前可是经历过无比艰难的生活,让我们到诗中去了一看究竟。

3.出示自读要求:读通、读准、尝试读出节奏。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问号标注。

4.检查自读情况:

一读,随文识字:指名板演“锤”“焚”,学生纠正,教师板演,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想象生词含义,学生描红。

二读,找出韵脚,读出节奏,指名朗读,

三读,个性朗读,达到熟练,齐读。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二)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石灰吟》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石灰吟》公开课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 教学目标: 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

大精神。

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

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例:生当作人杰----

(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请同学们 看老师板书诗题。(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

(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什么颜色?

(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

(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

(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

(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身、清白”等

1

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 师精讲七言诗的停顿、节奏。 师点拨:

我给大家提个建议,看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慢一点。因为在提醒别

人诗要结束了,注意回味。再试试,齐读《石灰吟》,注意最后放慢读。

②交流词语理解 师精讲:“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让生举例:千言

万语、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 千山万水。

师精讲“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 “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

便,轻易;③无端,平

白地。

1.“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释;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 )种解 释。

4.“等闲之辈” 中的“等闲”应取第(

5.“等闲视之” 中的“等闲”应取第(

③提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种解释; )种解释。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3)师小结: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 佩地赞颂道。生诵读全诗。

【预设:要想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所领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依托 这精炼的二十八个字,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诗、理解诗意。由于这首诗的内容基本 上趋于白话,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搞懂诗歌的表面意思。但是,在教学中,切 不可轻视对诗意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可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拓 后延的训练,让学生在接受古诗教学中,也同样受到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你能不能根据诗歌内 容,简单说说石灰的制作过程?

2.合作探究一: 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

2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三)
石灰吟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经历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 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 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我们学过的古诗?

(生交流)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写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顺势解题: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我想学了这首诗你就知道了。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关注,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可边听边画出节奏)

3、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那就放开声音,自由读一读吧!

检查生字“焚”的读音,并根据字形说说意思。

4、指名读古诗。老师也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①、能读下来;②、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5、下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6、好,这次我再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再是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7、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同学们,了解了石灰的制作过程,想必这首诗的意思你也基本上清楚了,借助我们的工具书,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同学再相互说一说。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⑴、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因为石灰石大部分都埋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必须要先开采出来,这就需要——千锤万击(相机板书)

你如何理解“千锤万击”

教师讲解:锤指的是“敲打”,击指的 是“撞击”

“千锤万击”指的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

谁能来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像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这怎样的煎熬啊?(同学们,你们的手指被扎伤过吗?如果我们的手指被针或者小刀扎伤了,会有什么感觉----很疼)而石灰石却是被“千锤万击”,它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石有的可能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有的可能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

过渡:但这一些都不算什么,开采出来以后,石灰还要经过——

⑵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但石灰怕不怕) 生:不怕

师: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的?(若等闲,出示课件)

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吗?“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闲”的意思是平常的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烈火焚烧好像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过渡:(出示课件)经过了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就变成了生石灰,把生石灰放入水中,水就会立即沸腾起来,经过这次沸腾之后生石灰就变成了粉末状的熟石灰,这就是诗中写到的——

⑶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板书)

相机解释“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谁能用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⑷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开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是怎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

(我们教室的墙壁就是石灰粉刷出来的,这就是石灰留下的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是因为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好崇高的气节。

⑸指名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4、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石灰;经历各种磨难也豪不畏惧的石灰,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那我们就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首诗。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自读、指名读、齐读)

6、指导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露出来了,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会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那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这里有一份于谦的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3、教师出示资料: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

4、同学们,从这段资料中你看出了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于谦是一位坚强不屈、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人。)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6、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⑴、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⑵、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⑶、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我们请女生诵读全时。)

⑷.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自由背、抽背、齐背。)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对,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更抒发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结束语:同学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更记住他们“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五、作业: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好坚贞的情操,如《咏煤炭》,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于谦的古诗读一读,我们下星期开一次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四)
《石灰吟》教案设计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石灰吟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孙老师迷恋上了古诗,走到哪呀,总是想要跟别人对一对诗句,今天在座的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对对诗句吗? 师:那老师说前句你们说后句,好吗?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你可真不错,老师才说出诗句的一半,你就很快对出来了。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是的,二月的春风是温柔的,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它的温柔。同学们这么厉害,一点也难不住大家,好,再来一句:慈母手中线,下一句是:„„,对,这就是我们所学过的《游子吟》,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表述自己对母亲的情感,那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新的古诗是:《石灰吟》,一看就知道它就是吟诵、赞美什么的诗句?是的,赞美石灰的古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2、范写。(板书课题)(学生一起写)并(齐读)

3、石灰吟的作者是谁呢?(于谦)有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于谦。 你可真厉害,一下子收集了这么多,看着同学们这么努力,孙老师也不甘落后,在上课之前也查阅了一下资料。(出示资料)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

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所以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刚才我们说了《石灰吟》是歌颂石灰的,那石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石灰的自述)【想插入视频】

歌颂石灰?作者和石灰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于谦,走进这首古诗《石灰吟》,请同学们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求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遇到不懂的字音或词语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2、指名读古诗。

师:读的很棒,字字清晰,句句清楚,字正腔圆,但如果能读出那种古诗的韵味来就更好了。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

师:读的可真棒,对的,读古诗我们要知道读古诗的节奏,同学们你们看。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样你们再来试试看。(齐读)同学们读的可真好,那在读的同时,我们还不要忘了这首诗里还隐藏着一个生字,你们知道吗?

三、精讲点拨【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1、师教授生字:焚仔细观察焚在田字格中的框架结构。上下结构

边说边写。(林子着火了,就是焚)

2、生字会写还不行,还要知道他们的意思,那现在说一说你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①锤:敲打。 ②击:撞击。

③若:好像。 ④等闲:平常事。

⑤粉骨碎身:身体粉碎。

⑥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4、同学们回去的预习可真棒,字词都不需要孙老师,你们自己就已经解决了,我们一步一步的来看,首先来看看这一句话。

出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齐读) 5、孙老师有疑问了,希望你们帮我解答一下,“千锤万击”他们是不是真的敲了一千下,撞了一万下呢?(生回答,不是的),哦,不是的,这里的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说明敲打和撞击的次数很多。

6、经过了烈火的焚烧,面对这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好像是平常事),是的,正如我们在《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这里的”若等闲“也是这个意思,石灰一点都不在乎,多么坚强的石灰啊,你想说些什么呢?突出了石灰的品质(、不为艰险、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7、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生读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同学们你们看,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粉骨碎身,(出示:粉骨碎身全不怕),哪一位同学能够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9、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因为它坚信: 出示(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石灰和清白有什么联系呢?(生自由发挥)

10、师适当的提示:同学们你们仔细想想石灰被留在我们的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是洁白的墙。诗人所说的石灰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原来就是把它的洁白干净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11、师: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我们的作者于谦如此敬佩的吟诵到。出示全诗:(学生吟诵全诗)

1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我们的诗人如此敬佩的吟诵到:出示全诗(学生诵读)

13、读了这首诗,我不由得想起于谦伟大的一生。

出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但是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入侵,英宗被虏,于谦设立景帝,反对南迁,并率京群众击退瓦刺军,使千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但英宗复位后于谦被诬杀,判处死刑。《石灰吟》是于谦16岁时写下的,真是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借

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实,我之前也学过一些托物言志的诗,这些你们还记得吗?

《竹石》 清郑燮 《梅花》 宋 王安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墙角数枝梅, 立根原在破岩中。 凌寒独自开。 千磨万击还坚劲, 遥知不是雪,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有暗香来。 这个地方还有待改进

总结提升: 据史料记载,于谦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乌云压城——天怒! 史书记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行路嗟叹,天下冤之。”

是的,这首《石灰吟》不仅赞扬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品德。

当堂达标:

出示题目。

新知引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石灰吟》,于谦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助石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那这首《墨梅》,作者和墨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自由朗读古诗,认真思考。

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五)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一、导入解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引读读题。吟是什么意思?(吟,吟诵、赞美)“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3、这首诗是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什么?石灰。【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1、读出诗的节奏

A、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B、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2、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

3、谁能结合着《石灰吟》这首诗,来谈一谈石灰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

(1)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在这个词中,“千”和“万”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千一万,而是形容很多。

从开采伊始,石灰就承受了无数的磨难,开始了它充满坎坷的人生。谁能来体会这份苦,这份难,来把这行诗读好了。

(2)烈火焚烧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你体会出了它怎样的精神?哪个词读出来的?“若”是什么意思?“等闲”这个词我们以前在《长征》这课中学过,它是什么意思?石灰把什么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你能来代替石灰说一说心里话吗?把这行读一读?

(3)粉骨碎身: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它怕不怕?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谁来读这行?

(4)经历承受了这么多的磨练,同学们,石灰最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石灰,为了理想为了奉献,它勇于自我牺牲。此时,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钦佩、敬佩、喜爱)

4、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齐读全诗。

5、初识“托物言志”

《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仅仅只是石灰吗?还有谁?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于谦的一生。

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入侵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部落挟持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外,明王朝危在旦息。而打败瓦剌的最好办法就是再立新皇帝,让瓦剌手中的英宗皇帝失去作用,以粉碎瓦剌部落拿英宗皇帝作为要挟的阴谋。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来,因为,这样做是谋逆之罪,虽然有可能打败瓦剌。但是,万一英宗皇帝获救后重登帝位,就会有谋逆之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于是,许多大臣都主张向瓦拉投降,把都城南迁。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也完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想想看,此时,于谦会怎么想呢?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对,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他和太后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新皇帝,并亲自率领京城军民奋力杀退瓦剌,救万民于水火。但英宗获救不久,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随后,于谦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谋逆之罪将于谦打入死牢。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

(指名朗读)

当于谦被压往断头台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泪流满面前来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诉说,最后,他把千言万语都浓缩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铁镣,仰天慷慨悲歌——

(指名朗读)

500多年过去了,后人阅读《石灰吟》,感觉这不仅仅是诗人对石灰的赞美,也是于谦本人一生的写照,人们会这样来赞颂诗人于谦——(配乐)

(指名朗读)

四、拓展

同学们,关于于谦的奇闻轶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我这里有一些材料是关于“两袖清风”的故事。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想起于谦,就一定会想起他的这一首诗,也一定会吟起这首诗。

五、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于谦通过《石灰吟》,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在文学史上,还有这类咏物诗,我们再来读一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竹石》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揣摩一下这首诗借何物,咏何志?

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两个字是——(齐读)板书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清白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课堂实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石灰吟课堂作业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5214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