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怡然自若的意思

怡然自若的意思

2016-05-18 14:39: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怡然自若的意思(共3篇)带然的成语带然的成语成语 解释卒然 形容很短暂的时间。足音跫然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卓然不群 指超出常人。正气凛然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怡然自若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带然的成语》
怡然自若的意思 第一篇

带然的成语

成语 解释

卒然 形容很短暂的时间。

足音跫然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卓然不群 指超出常人。

正气凛然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昭然若揭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曾不惨然 竟不觉得惨痛。

再不其然 犹言再不然。

跃然纸上 跃然:跳跃。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舆论哗然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油然而生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隐然敌国 见“隐若敌国”。

因其固然 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毅然决然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意兴索然 〖解释〗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

意兴盎然 〖解释〗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怡然自若 喜悦而无拘束貌。

怡然自乐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怡然自得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夷然自若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依然如故 依然:仍旧;故:过去,从前。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依然故我 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晏然自若 〖解释〗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俨乎其然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嫣然一笑 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哑然失笑 失笑:忍不住地笑起来。禁不住笑出声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轩然霞举 像云霞高高飘举。形容俊美潇洒。

轩然大波 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须眉皓然 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

褎然举首 褎然:出众的样子;举:推举;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褎然居首 〖解释〗指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同“褎然举首”。

褎然冠首 〖解释〗指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同“褎然举首”。

兴致索然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兴味索然 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兴趣盎然 形容兴趣浓厚。

欣然自得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

萧然物外 〖解释〗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想当然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习惯成自然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蔚然成风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引伸为荟萃、聚集。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巍然屹立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惘然若失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突然袭击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听其自然 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恬然自足 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陶然自得 自己觉得快意。

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索然无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索然寡味 〖解释〗寡:少,缺少。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肃然生敬 〖解释〗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死灰复然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爽然自失 见“爽然若失”。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解释〗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神采奕然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潸然泪下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

任其自然 任:听任;其:代词,他,它。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

然糠自照 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然糠照薪 〖解释〗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确然不群 谓坚守志操,不同流俗。

阒然无声 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跫然足音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愀然无乐 〖解释〗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愀然不乐 〖解释〗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悄然无声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凄然泪下 〖解释〗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怦然心动 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庞然大物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判然不同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漠然置之 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靡然向风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靡然乡风 见“靡然向风”。

靡然顺风 望风顺从。

靡然从风 同“靡然向风”。【怡然自若的意思】

靡然成风 同“靡然向风”。

毛骨竦然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毛骨耸然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毛发耸然 见“毛发悚然”。

毛发悚然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茫然自失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茫然不解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

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了然无闻 了然;完全。完全没有听见。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理所当然 按道理应当这样。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喟然长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岿然独存 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岿然不动 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溘然长逝 指死去

侃然正色 刚直严肃的样子。

慨然允诺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慨然应允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迥然不同 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完全不同

迥然不群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不同于流俗。形容超群出众,身手不凡。

憬然有悟 憬然:觉悟的样子。有所觉悟

井然有序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孑然一身 孤孤单单一个人。

斠然一概 持平一致。

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寂然无声 寂静没有声音

寂然不动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计然之术 见“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霍然而愈 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

火然泉达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豁然省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确斯 明白透彻。

豁然开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

豁然贯通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豁然顿悟 同“豁然大悟”。

豁然大悟 形容彻底晓悟。

混然一体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混然天成 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浑然自成 见“浑然天成”。

浑然一体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浑然无知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浑然天成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惠然之顾 〖解释〗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惠然肯来 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恍然大悟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焕然一新 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焕然如新 见“焕然一新”。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环堵萧然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 赫然而怒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浩然之气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浩气凛然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悍然不顾 捍然:凶残蛮横的样子。凶暴蛮横,不顾一切。

寒灰更然 比喻重获生机。然,同“燃”。

酣然入梦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果然如此 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

果不其然 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圭角岸然 形容风操严峻。

故我依然 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 功到自然成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怫然作色 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

怫然不悦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忿然作色 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废然而返 本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在形容失望回来。

废然而反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斐然向风 见“斐然乡风”。

斐然乡风 翩然地闻风归向。

斐然成章 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防祸于未然 〖解释〗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防患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翻然悔悟 悔:悔恨;悟:觉悟。很快地醒悟过来。形容转变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转变,彻底醒悟。

翻然改图 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

翻然改进 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幡然悔悟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幡然改途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道貌俨然 见“道貌岸然”。

道貌凛然 犹道貌岸然。

道貌岸然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淡然置之 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淡然处之 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它,不拿它当回事。

大义凛然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缪不然 见“大谬不然”。

大谬不然 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嗒然若丧 形容懊丧的神情。

春意盎然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怆然涕下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涕泪流洒。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超然自引 谓超脱世事,自动引退。晋·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超然自逸 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超然自得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超然远引 见“超然远举”

《2015届高三山东省临沂市一模语文试题》
怡然自若的意思 第二篇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 2015.2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lì) 款识(shí) 肖像画(xiào) 张牙舞爪(zhǎng) ....

B.踊跃(yao) 晕场(yùn) 反间计(jiàn) 呱呱而泣(gū) ....

C.轻佻(tiāo) 当真(dàng) 独角戏(jué) 锲而不舍(qiè) ....

D.晌午(shǎnq) 账簿(bù) 强迫症(qiǎng) 拈轻怕重(niā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股份 软着陆 枉费心机 天生我才必有用

B.联袂 棚户区 拾人牙惠 在地愿为连理枝

C.对诀 双轨制 张皇失措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D.膨胀 圆舞曲 山清水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南海l号”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阶段,此后,将有更多海 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 。

(2)因整体拆除会带来粉尘污染等问题,包河区邀请休闲、餐饮企业,将原本的老旧厂房“变身”城市新型街区。

(3)露天音乐会如优美的自 然环境能为高雅艺术带来更多的爱好者、向往者。

A.问世 入驻 虽然/但是 B.面世 入驻 虽然/但是

C.面世 入住 尽管/然而 D.问世 入住 尽管/然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茔祠平方旷达,规模宏敞,红墙匝绕,庄严肃穆,浓浓的古香古色吸引着我们登堂入室,....去探寻这位清廉名相的历史足迹。

B.朱老师用自己兑现诺言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了诚信。 ....

C.领导干部有“品”才有“位”,要想让自己的官位永葆青春、节节升高,就要不断修养自身,危言危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

D.钱武肃王尊重文化、崇儒兴学,对子孙后代的读书教育极为关注,要求甚严,吴越大地上行下效,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B.贵州草海管理局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候鸟栖息地内,安装了27个激光红外线高速球探测头,能转动360度并清晰检测500米范围ra鸟类活动。

C.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D.《好人365》,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一个个凡人善举的精彩瞬间,弹奏了一支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交响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

王鸿谅

“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很多大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衡·书需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

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以指形象,《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研究者王作新说,“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文》里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

“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

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

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

“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

C.引用《沦衡·书需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意在说明殷商时期的大象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

7.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

B.“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象等。

C.“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身影。

D.“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说中的“象耕”,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手牵着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

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思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

C.“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即观察表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

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秸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僧秸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日:“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祜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节选自《梁书·胡僧祐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勇决 决:果断 B.城陷,复没于魏 没:埋没

c.必强赋诗 强:尽力 D.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引:率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擒约送于江陵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世祖闻而壮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C.世祖乃引僧祐于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侯景闻之遂遁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僧祐“有武干”的一项是( )

①频上封事,高祖器之 ②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

③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 ④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怡然自若的意思】

⑤僧祐由别路西上 ⑥奖励将士,明于赏罚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僧祐一开始在魏国做官,第二次回到梁时担任两个郡的太守,取得了好的政绩。他虽然喜欢读书,但写出的诗文鄙俗,常常被人调笑,但他仍以自己的诗文自夸。

B.胡僧祐把西沮蛮的首领全部诛杀了,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后又被起用救援王僧辩,临行时嘱咐儿子把两扇门准备成红白两色,感动了世祖。

C.胡僧祐率军来到杨浦后,任约早已布好兵马等候,他不硬拼,率兵悄悄退到赤砂亭,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后一起攻击任约,活捉了任约,后又被世祖征召回荆州。

D.西魏敌寇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胡僧祐冒着危险昼夜督战指挥,尽职守城不久被乱箭射中而死,朝廷内外都惶恐惊骇,城最终被攻下。

第Ⅱ卷(共1 14分)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3分)

(2) 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3分)

(3) 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秣陵①

屈大均②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③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③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 从全诗结构看,尾联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怡然自若的意思】

15.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李清照《醉花阴》)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子曰:“ ,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五、(12分)

1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一窝蜂地行动?为什么只考虑目的 而不考虑后果?根源也在于思维方法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强调建设而忘掉保护,强调速度 而不顾一切。

①据说,美国和中国近年来都出现了不少“鬼城”,只有城市建筑,却没有人居住。

②城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应该是一致的,可是,许多人理解的城镇化就是一个“拆”字。 ③于是,上百年的小学校拆了,上千户的大村庄拆了。

④美国的“鬼城”是经济萧条的结果,而中国的“鬼城”则是盲目发展的产物。

⑤于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空城应运而生。

17.以下是某中学成人仪式上的一段主持词。仿照已给出的句子,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4分)

主持人A:悠悠岁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这一次人生的见证。

主持人B:① 主持人A:十八岁是一道亮丽无比的彩虹,升起在生命的雨后晴空中;可彩虹的光艳还需 要温暖的太阳热情地普照。

主持人B:②

18.下面是两位高中生的对话,请用简明的语言对他们谈话的内容加以评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字数不超过7O字。(5分)

学生甲:中秋节放假,你去哪儿玩了?

学生乙:哪儿也没去,人太多,看了场大片《钢铁侠》,你呢?

学生甲:我们一家开车去了南京,过节都一样,大人们就是吃吃喝喝!

学生乙:是的,他们的生活挺无趣,打牌、吃饭、喝酒,没别的,真没劲!

学生甲:那你想干什么?

学生乙:看电视,打游戏,还能干什么?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被温暖照亮

【怡然自若的意思】

赵玫

在很寒冷的冬天,窗外是风的吼叫。而在风的吼叫中,你更切近地听到的,是家中火炉里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于是心不再荒远。一种被温暖包笼着的无以言说的幸福,是一种踏实

《2015山东高考最新语文试题及答案》
怡然自若的意思 第三篇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

2015.2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规定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3.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 (共36分)【怡然自若的意思】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莅临(lì) 款识(shí) 肖像画(xiào) 张牙舞爪(zhǎo) ....

B.踊跃(yào) 晕场(yùn) 反间计(jiàn) 呱呱而泣(gū) ....

C.轻佻(tiāo) 当真(dàng) ..

D.晌午(shǎng) 账簿(bù) ..独角戏(jué) 锲而不舍(qiè) ..强迫症(qiǎng) 拈轻怕重(niā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份 软着陆 枉费心机 天生我才必有用

B.联袂 棚户区 拾人牙惠 在地愿为连理枝

C.对诀 双轨制 张皇失措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D.膨胀 圆舞曲 山清水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南海1号”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阶段,此后,将有更多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_____。

(2)因整体拆除会带来粉尘污染等问题,包河区邀请休闲、餐饮企业______,将原本的老 旧厂房“变身”城市新型街区。

(3)露天音乐会______演出效果很难与剧院相比,_____也有很多优势,如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为高雅艺术带来更多的爱好者、向往者。

A.问世 入驻 虽然/但是 B.面世 入驻 虽然/但是

C.面世 入住 尽管/然而 D.问世 入住 尽管/然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茔祠平方旷达,规模宏敞,红墙匝绕,庄严肃穆,浓浓的古香古色吸引着我们登堂入...室,去探寻这位清廉名相的历史足迹。 .

B.朱老师用自己兑现诺言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了诚信。 ....

C.领导干部有“品”才有“位”,要想让自己的官位永葆青春、节节升高,就要不断修养自身,危言危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 ....

D.钱武肃王尊重文化、崇儒兴学,对子孙后代的读书教育极为关注,要求甚严,吴越大地上行下效,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B.贵州草海管理局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候鸟栖息地内,安装了27个激光红外线高速球探测头,能转动360度并清晰检测500米范围内鸟类活动。

C.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D.《好人365》,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一个个凡人善举的精彩瞬间,弹奏了一支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交响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寻找汉字里的中国思维

王鸿谅

“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出土了很多大象的骨骼,这说明殷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大象的生存,只是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大象变得十分稀少甚至绝迹。那个时期的大象,就好比后来的牛或马,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衡·书需篇》记载着“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象耕鸟耘”。甲骨文里的“为”字,从手从象,看起来像人用手牵着一头大象,表示驾驭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应该就是这种传说的见证。

从大象而来的“象”字,与语言相结合之后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可以指形象,《尚书·皋陶谟》里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它也可以指意象,《周易·系辞上》里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所宜,故谓之象。”“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哲学思想领域,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几乎无处不有‘象’的形影。”研究者王作新说,“论天体,说天象;论人体,说脉象;谈思维,则有想象、意象。”王夫之在 《周易外传》里这样总结:“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对“象”这个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东方式认知和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客观物象是这种认知的起点。体现在造字里,就是象形,对事物进行描绘。许慎在《说文》里解释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描绘并不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如果仅止于此,那就是绘画.而不是文字。从绘画跨越到文字,关键在于取象过程中的

思维创造,这就是古人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现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自然万物可取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取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获知的抽象概念也可取象,就像《周易》里说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体现在文字的演变上,就是从源生字到孳生字的发展,音、形、义的组合方式,让文字的丰富有了无限种可能。

“象”与“意”的关联,一直就是古代文献乐于论述的主题。《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过程里,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一抽象—意象的转换。首先是对客观物体表象特征的考察,这是具象的,但是人们的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而是对客观物体进行抽象和归类,在造字时取其特征,由一个而知一类。比如甲骨文里的“人”字,并不是具体某个人的肖像描绘;而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这种提炼的特征,最后固定为表意的汉字,又成为一种意象的存在。这种频繁的思维转换,也让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不同于西方科学。并不是通过内在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来获得规律,而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引用相关典籍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周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旨在佐证“取象过程中的思维创造帮助人们突破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

B.引用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里“盈天下而皆象矣„„莫非象也”这一段话,目的在于说明“象”字在传统文化里也可以指意象。

C.引用《论衡·书需篇》中“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之为耕”,意在说明殷商时期的大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王弼在《周易·明象》里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些都说明“象”与“意”之间存在着关联。

7.下列关于“象”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象”字源于大象,应该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里,“象”字就是描画的一头大象。

B.“象”字与语言结合之后,具有了更多层次的意义,它既可以指形象,也可以指意象等。

C.“象”字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哲学思想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范畴都有其身影。

D.“象”字从构形到赋予多重内涵,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中的“象耕”,可从甲骨文里的“为”字得到佐证,该字从手从象,表示人用手牵着大象进行耕作,进而引申为一般的行为做。

B.文字和绘画都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而绘画是简单的原物实录,在取象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思维创造,这样绘画就跨越到了文字。

C.“人”字的创造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完成了具象——抽象——意象的转换。即观察表象特征——抽象和归类——取其特征。

D.汉字里的东方式认知注重的是来源于实践的直观、形象和感悟,是通过整体特征之上的高度抽象而获得概念,比西方科学更为合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以大通二.

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

【怡然自若的意思】

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下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

为假节、武猛将军,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

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埒,遥以待之。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吴儿,何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

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

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祐为都督城东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节选自《梁书·胡僧祐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勇决 决:果断 B.城陷,复没于魏 没:埋没 ..

C.必强赋诗 强:尽力 D.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擒约送于江陵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 世祖闻而壮之。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C 世祖乃引僧祐于狱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D. 侯景闻之遂遁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僧祐“有武干”的一项是

①频上封事,高祖器之 ②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

引:率领

③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 ④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⑤僧祐由别路西上 ⑥奖励将士,明于赏罚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僧祐一开始在魏国做官,第二次回封梁时担任两个郡的太守,取得了好的政绩。他 虽然喜欢读书,但写出的诗文鄙俗,常常被人调笑,但他仍以自己的诗文自夸。

B.胡僧祐把西沮蛮的首领全部诛杀了,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后又被起用救援王僧辩,临行时嘱咐儿子把两扇门准备成红白两色,感动了世祖。

C.胡僧祐率军来到杨浦后,任约早已布好兵马等候,他不硬拼,率兵悄悄退到赤砂亭,和陆法和的军队会合后一起攻击任约,活捉了任约,后又被世祖征召回荆州。

D.西魏敌寇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胡僧祐冒着危险昼夜督战指挥,尽职守城,不久被乱箭射中而死,朝廷内外都惶恐惊骇,城最终被攻下。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祐怡然自若,谓己实工,矜伐愈甚。(3分)

(2)会陆法和至,乃与并军击约,大破之(3分)

(3)众皆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①秣陵

②屈大均

③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鸟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复明活动。③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1)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从全诗结构看,尾联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淇水汤汤,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氓》)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2) 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3) 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子曰:“_____,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五、(12分)

1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怡然自若的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僧祐怡然自若 怡然自得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怡然自若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怡然自若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4185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