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2016-05-11 12:03: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共4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语言(本文指有声语言)是指教师通过发声传达和交流教学信息的操作,也称教学口头语或教学口语。教学中使用语言时首先是力求严密、科学、规范、清晰、流畅,但是正如苏赫姆林斯基所言:“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里...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教学语言(本文指有声语言)是指教师通过发声传达和交流教学信息的操作,也称教学口头语或教学口语。教学中使用语言时首先是力求严密、科学、规范、清晰、流畅,但是正如苏赫姆林斯基所言:“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夸美纽斯更形象的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该象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会使课堂更活跃;将会使教师更富有个人魅力;将会使知识更通俗易懂,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最近易中天“品读”系列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热点现象。易中天最大的贡献还不是介绍了多少历史文化,也不在于他的解读是如何的深刻,而在于吸引了更多的普通人关注历史和文化,正所谓“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汉·刘向)。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现在听易中天讲三国,以后就可能会去看《三国志》、《后汉书》、《晋书》甚或《曹瞒传》,如此贡献不可谓小了。我的学生中也有很多是他的“粉丝”,一问究竟,无外乎易老师讲得“幽默”、“风趣”、“精彩”、“通俗”„,说明他最富特色的最有吸引力的还是语言的运用。我们能不能也学习一下他的语言风格,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呢?认真的看了易老师的书,笔者认为教学中是有必要,也有可能学习他的语言风格的。

易中天的语言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语言的现代性

以现代语言阐释古代人物和事件,是易中天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幽默性表现之一,使用恰当之处,让久远的人物或事件,甚至让深奥、模糊的文言都亲切、生动、鲜活起来。例如:

“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品三国》) “诺,相当于现在的OK。”(《品三国》)这是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先富起来’。”(《闲话中国人》)

“‘周礼’中的‘乡饮酒礼’,就是一种酒宴形式的政治协商会议。”(《闲话中国人》)这是现代政治术语比附古代事件。

“更何况那婆惜的情夫在县里的‘司法部门’工作。”(《帝国的惆怅》)“因此次辅也略为有些‘第一副总理’的意思。”(《品人录》)听众难以理解的古代机构,易中天干脆直接用今天的名称来说了。

二、语言的通俗性

由于针对的对象多不是专业人士,易中天在作品里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且尽量使用流行俗语、生活语言,因此有了很多妙趣横生的阐释。例如:“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品人录》)“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品人录》)流行音乐歌词也用上了。“《史记》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品人录》)虽然俗,但是准确、生动,令人过目难忘。

三、语言的文学性

易中天本人言:“(他的讲解)也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帝国的惆怅》)的确如此,他的讲解不单是俗,还把俗得漂亮、俗得趣味盎然。例如:有排比加强气势的:“反正是好事也好(吃小灶),坏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没利也好(吃功夫),都能吃、可吃、该吃。即使什么也没吃,也是‘吃’,比如‘吃哑巴亏’、‘吃闭门羹’。”(《闲话中国人》)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二)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词语解释】 言:言辞。文:文采。行:流传,流行。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翻译】冬季,十月,子展作为郑简公的相礼一起去到晋国,拜谢晋国接受他们奉献的陈国战利品。子西再次发兵进攻陈国,陈国和郑同讲和。孔子说:“古书上说:‘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是什么?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辞令。”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读左随笔·襄公之二十五

公元前六世纪中页,陈国仗恃楚国的支持,攻打郑国到了国都的东门。陈国军队行军所经,遇井填井,遇树砍树,给郑国造成相当大的伤害。郑国当时奉晋国为霸主,为此,郑向晋国请求伐陈,晋国没有同意。公元前548年,郑国子展、子产率领战车七百乘,突袭陈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不仅攻入陈国国都,还俘虏了陈国君臣。陈国战败后,认错态度很好,子展、子产退军。 未得霸主之命,自行用兵于邻国,是要受到制裁的,所以子产身着战服亲自去晋国说明情况,并进献战利品。晋国派士弱(士庄伯)接待,和子产有一番言辞上的激烈交锋。士弱质问子产三个问题,分别是“陈有何罪”、“为何以大欺小”和“为何身着戎装”,子产一一做了理直气壮的回答。子产先是追跟溯源讲了陈国得封的缘由以及与周室姬姓的姻亲关系,讲了郑国对陈国的诸般恩惠以及陈国恩将仇报、依仗楚国凌虐郑国的事实,提示说郑国作为姬姓国既有理由保卫家国,也有责任捍卫周室姬姓的尊严,响亮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接着子产说,讨伐有罪,不论国家大小;如果没有以大伐小,一些大国为什么会有数千里的地盘,暗示晋国也干过很多“大伐小”的事情:有力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至于第三个问题,子产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用晋文公的话进行了回答。士弱的问题问得尖锐,子产的回答头头是道,士弱“不能诘”,只好请示当时晋国正卿赵武,赵武说:“他讲得理直辞顺,

如果我们硬要去违背,不祥。”于是接受了郑国子产的“献捷”,也就是等于承认郑国攻打陈国是正确的。

后来,孔子评价这件事,深有感触地说:“古书说得好啊,‘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而对言语的修饰是为了充分发挥其表达作用的’。话不说出来,谁知道你的思想情感,说得不好,又怎么可以让人牢记并流传开去?晋国是霸主,郑国未得晋命而伐陈,(可能惹祸上身)若非有子产巧妙的言辞,最终难以为功。说话的学问很大,不可不慎重啊!”

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正文: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杀之。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乱,成公播荡,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竞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以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翻译:郑国的子产向晋国奉献战利品,穿着军服主持事务。晋国人质问陈国的罪过,子产回答说:“从前虞父做周朝的陶正,服事我们先王。我们先王嘉奖他能制作器物,于人有利,并且是虞舜的后代,就把大女儿太姬匹配给胡公,封他在陈地,以表示对黄帝、尧、舜的后代的诚敬。所以陈国是我周朝的后代,到今天还依靠着周朝。陈桓公死后发生动乱,蔡国人想要立他们的后代,我们先君庄公奉事五父而立了他,蔡国人杀死了五父。我们又和蔡国人奉事厉公,至于庄公、宣公,都是我们所立的。夏氏的祸乱杀死了灵公,成公流离失所,又是我们让他回国的,这是君王知道的。现在陈国忘记了周朝在的大德,丢弃我们的大恩,抛弃我们这个亲戚,倚仗楚国人多,以进逼我敝邑,但是并不能满足,我国因此而有去年请求攻打陈国的报告。没有得到贵国的命令,反却有了陈国进攻我国东门那次战役。在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塞,树木被砍伐。敝邑非常害怕敌兵压境,给太姬带来羞耻,上天诱导我们的心,启发了敝邑攻打陈国的念头。陈国知道自己的罪过,在我们这里得到惩罚。因此我们敢于奉献俘虏。”晋国人说:“为什么侵犯小国?”子产回答说:“先王的命令,只要是罪过所在,就要分别给刑罚。而且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以此递减。现在大国的土地多到方圆几

千里,如果没有侵占小国,怎么能到这地步呢?”晋国人说:“为什么穿上军服?”子产回答说:“我们先君武公、庄公做周平王、周桓王的卿士。城濮这一战役后,晋文公发布命令,说:‘各人恢复原来的职务。’命令我郑文公穿军服辅佐天子,以接受楚国俘虏献给天子,现在我穿着军服,这是由于不敢废弃天子命令的缘故。”士庄伯已经不能再质问,于是向赵文子回复。赵文子说:“他的言辞顺理成章,违背了情理不吉利。”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

正文: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

翻译:冬季,十月,子展作为郑简公的相礼一起去到晋国,拜谢晋国接受他们奉献的陈国战利品。子西再次发兵进攻陈国,陈国和郑同讲和。

正文: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翻译:孔子说:“古书上说:‘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是什么?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到达远方。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不是善于辞令就不能成功。要谨慎地使用辞令。”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三)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作文润色法管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仅有健康充实的内容而没有优美语言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有些缺憾;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南宋词人杨冠卿的《卜算子 苍生喘未苏》中有“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句,意思是说贾谊的言论、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精警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辞采的美赡与风韵的高卓,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可见文采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如今的中高考,也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注重文笔的优美流畅,中高考满分作文,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语言优美流畅之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一项要求就是“有文采”。当然,讲求文采并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语言美是建立在充实内容基础之上的,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而不顾内容表达的需要,那是毫无意义的唯美主义倾向。因此,强调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一定要牢记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宗旨。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好方法。

1.活用词语 使用词语要力求出新,不可老生常谈,亦不可拾人牙慧。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或重复罗嗦,或拿腔捏调,或无病呻吟,读起来枯燥沉闷,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怎么能打动读者呢?用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着语言的生动性。如果能做到词汇丰富,用词面宽,文章自会生动许多。而能否活用词语,则是文章生动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最忌讳的是平淡,最难得的是出新,不可拾人牙慧,而应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借鉴别人而又翻出新意,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对于一个词语的妙用,第一个使用者是天才,第二个使用者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从另一个角度讲,作文语言能否出新,也是一个学生有无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

移用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润色文章的方法,即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在乙事物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比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游泳》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和“翔”,就用得十分传神:“击”写出了雄鹰在空中翱翔,翅膀有力拍打的雄姿;“翔”则表现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仿佛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令人回味无穷。又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例子:“放飞一个童话”;“灵魂在呜咽,良知在抽泣”;“乌篷船停泊在比枫桥还要斑驳的心情里,摇荡者清秋的月亮”;“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远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第一次疏朗得让人艳羡”;“季风的熔炉,卷碎一切痛苦,每当情感再次荒芜,我一遍又一遍地将往事反刍,咀嚼你的呵护,品味我的冷漠与残酷......”等等。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积累,久而久之,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运用成语

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成语是我们的先辈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炼并沿用至今的,其生命力非常旺盛。成语还有凝练的特点,可谓言简而意丰。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成语的运用。一篇文章中若能准确运用五到十个成语,就会让人感到很有韵味,文采倍增。当然,并不是说一篇文章中成语越多越好,是否使用成语,运用成语的多少,要看文章表达的需要。如果不适合中心,不符合语境,哪怕是再好的成语,也要忍痛割爱,决不能用进文章中去。

比如,说一个人办事如何如何精明老练,就可以用“老谋深算”来形容;说一个人羞惭到极点以致发怒,就可以说他“老羞成怒”;而说一个人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就可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一个人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就可以用“如获至宝”

来表达,准确而又简练......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场合里自然而然的就用上了成语。譬如当我们遇到某件很难办的事情非常为难时就会用“进退两难”、“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等成语来行形容;当我们看到某人想掩盖事实却使事实更明了时,我们马上会想到“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类的成语;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高考作文取得满分的同学就很注重成语地运用,如高考作文中有这样地句子:“蟾蜍爸爸也不甘示弱,双方争执不下”、“稻田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呱呱’声”(《看谁更厉害》);“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中国大陆曾涌现出多少一夜暴富的企业,却总因抛不开‘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任意进行而最终分崩离析,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卷走”(《心中的天平》)。

当然,要想做到运用自如,就必须在“勤”字上下功夫,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有多读多看多用,才能准确把握成语的词义,辩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弄清其词义大小、描述对象、使用范围及固定搭配,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成语小词典,有空就翻一翻,日积月累,掌握的成语量会越来越多,并且能准确运用。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的方法。学习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它很好地表情达意。

比喻。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明喻、暗喻、借喻,都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比如,我们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宝帘闲挂小银钩”,“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把一弯新月比喻成“小船”、“小银钩”、“银梭”,抓住了“弯”、“白”这样的相似点,生动贴切,令人遐思,给人以美感。高考满分作文有这样的句子:“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 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碾过。”这里用了四个偏正短语作本体,道出了昭君心中的孤寂和忧愁。再如,“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这里把感情比作一把“双刃剑”,形象地说明能否处理好感情亲疏对能否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又如高考一篇题为《无题》的诗歌体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把感情比作月光,非常形象,充满诗意。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梁捷说过:形象化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一大秘诀。的确,形象化的语言给人的印象鲜明而深刻,让人久久萦怀,难以忘记。而非形象化的语言则让人读了以后满脑子乱麻,不会有任何明晰的印象。比喻就是使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排比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辞手法,它能加强语气,开阔意境,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表达很有力度,高考满分作文中用排比的很多,有的考生一开头就紧扣中心来几个排比句,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给了阅卷老师以好感,又增强了表现力,如高考满分作文《呐喊——不能沦丧的道德》:“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 、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就是用了几个排比句 ,用对比手法指出讲诚信与不讲诚信截然不同的结果,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真可谓“凤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又给人以启迪。 再如, 高考满分作文《心中的天平》的开头:“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排比四个问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引起人们对能否不为感情亲疏所左右、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深思,这样写生动且有思想深度。

对偶能使语言有对称整齐之美,音节和谐,读来琅琅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对偶在学生作文中主要用于整句,如高考满分作文的例子:“感情如水,理性如冰” (《理性的美》);“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给感情一把尺》);“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拭去眼前的浮尘》)等,这写样,气势恢宏,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拟人。“春风细心而温柔地抚摸和呵护着刚露芽的小草”,把春风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及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把太阳和云霞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

夸张超越正常思维,夸大或缩小事物,让人展开想象,如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极写燕山的酷寒(当然也含有比喻);又如“白发三千丈”,写出“愁”之深之长。

对比使不同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比较则使同类事物辨别出异同高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常用修辞手法,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写作中学会了运用修辞手法,你的文章会文采倍增。

4、句式多变【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多变的句式能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避免枯燥单调。试想整篇文章全用陈述句,读起来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只能是兴味索然,死水一潭。因此,要有意识变换运用多种句式,使你的语言活起来。

常用句式除陈述句外无非就是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要视情况灵活运用;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也是使行文活泼的好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都要用一用,做到养之有素,才能写出好句子来,才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设问句,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有时连问几句,最后才对这些问题总起来作出扼要的回答,说明这些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也说明这个答案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用设问句,或者标题用设问句,就能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论证中间插入设问,可以使论证深入,形成波澜;在一段或一节的末尾设问,甚至直接让设问句单独成段,可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切的意思,以加重语气,较陈述句更能把本来的意思表达得鲜明透彻。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它经常用在论述之后,因为这时结论已很明显,再用反问句加以强调,就显得更突出有力。如高考满分作文《把握诚信》:“的确,我们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份淳朴的诚实,应该好好把握,怎能任岁月‘雨打风吹去’,而洗掉了诚实的本色呢?”用强烈的语气指出不能丢弃了诚信。

倒装句,打破了句子的正常语序,对某一成分加以突出强调。如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强调了糊涂的程度之深;“多美啊,北京的初冬!”,强调了北京初冬的美,增强了赞叹之情。有时也可将定语或状语提前加以强调,如,“渐渐地,我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将状语“渐渐地”提前,突出这一过程是渐进的。

文章中在散句之间用几个对偶句,整散结合,疾徐相间,有张有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我不禁对这小紫花产生了敬慕之情。在这寂寞的乡郊,它悠然自得,安守清贫,既不怨天尤人,也无满腹牢骚;远离尘嚣,心境宁静。小紫花,你才是真正的隐士!”这种整散结合的写法,很容易形成一种气势,便于感情的汹涌奔泻,读起来也能产生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

5、化用典故【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化用典故,就是借用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事来类比、补充、强化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大大丰富作品的内容,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古人很注重且善于用典,我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用了大量的典故——古书中的故事或词

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长风破浪”出于南朝宗悫少年时的一句表志向的名言:“愿乘长风以破万里浪。”诗人以古人的凌云壮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就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再如,辛弃疾《摸鱼儿》的下阙,“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难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从“长门事”至“默默此情谁诉?”几句,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被打入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嫉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百斤,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这样写含蓄委婉,耐人寻思,又拓宽了诗的意境,较直接写自己如何如何失意效果好的多。

近年不少高考满分作文就化用了不少典故,使文章如虎添翼,妙趣横生,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就化用了“天使”“撒旦”等典故。《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化用《搜神计》中《宋定伯捉鬼》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把宋定伯描写成一个毫无诚信、专事欺诈的小人,而鬼则是一个诚信可嘉、不幸受骗的弱者,指出人不讲诚信之甚,表达了对欺诈得势的鄙弃,借此发出“还我诚信”的呐喊。高考满分作文《给感情一把尺》:“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迈进;„„”接连化用了三个典故,从不同侧面昭示人们不要为感情所左右,意境开阔,引起人们对中外历史的思考。

高考有篇满分作文用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各自评价项羽的一首诗,论述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从而证明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道理。不难看出,用典使文章文采飞扬,说理明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要化用典故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典故堆的越多越好,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引用或者化用。

6、俗话、谚语

俗话、谚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的精辟的活语言,表达效果非同一般,我们要学着使用它。如“磨刀不误砍柴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再如高考满分作文《看谁更厉害》:“猫头鹰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比一比不就知道了。’”既表达准确,又幽默诙谐,收到了很好地表达效果。文章中用上几句俗语或谚语,把道理讲得浅显又明白。

总之,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揣摩,善于总结,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你的语言一定会“活”起来,认真训练之后定能写出 语言优美活泼,内容充实深刻的好文章来。

八字名言警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四)

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名言警句

5、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6、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7、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8、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9、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1、耳闻是虚,眼见为实。八字名言警句

1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5、三天打鱼,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7、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8、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1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2、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5、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2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7、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8、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1、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32、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6、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9、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1、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4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44、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4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4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5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4、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5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6、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5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58、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59、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6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6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2、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63、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6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6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8、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6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7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72、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75、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76、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7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7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7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8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8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3、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8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8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86、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8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8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9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9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93、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9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9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96、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97、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98、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9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0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10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0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03、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10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106、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7、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108、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09、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110、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1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11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14、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11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116、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1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1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为期不远造句
  • 1、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2016-05-11)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4062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