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以正视听造句

以正视听造句

2016-04-18 11:43: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以正视听造句(共5篇)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学习这段历史...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以正视听造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以正视听造句 篇一:《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

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从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采取了哪些重大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哪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等等。了解了这29 年的历史,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对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其正确的,改正其错误的,与时俱进地增添了许多全新的东西。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29 年党史的真实纪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阐述。它的出版,不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的整个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优点很多,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二者必须统一。对于党史,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们写党史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即党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

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 大跃进”,《党史》二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这部党史在讲党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增长才干,使我们更好地前进,而不是为了别的。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我们党就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这部党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离开历史条件的变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评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就是这样,书中说:“历史地看,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在不高的水准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问题,而且基本满足了初期工业建设对大宗粮食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20多年的实践说明,它对供给和支持经济建设,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维持物价和社会秩序稳定,每逢灾年调集粮食赈灾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应看到,统购统销制度在客观上割断了农民历来同市场的联系,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

功过是非,这部党史也写得比较公道,不因为犯过错误而抹煞其贡献,也不因为有过功劳而掩饰其错误。

第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即所谓史论结合。这部党史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当你读了一段事实的叙述之后,感到需要评论的时候,一段精彩的评论果然就出现了,使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书中引用了许多材料和数字,都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材料和观点融合得比较自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并进而说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比如,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党史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它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说,当时情况是,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优胜于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又优胜于私营企业。正如书中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 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书,主要写历史发展过程,但不能写成编年体。这段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统战、外交、党建等等,头绪纷繁,非常复杂,而又互相联系。因此,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设计。我认为这部党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整体结构是合理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前后连贯而不重复,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关于结构,有两点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前七年要不要分为两编的问题,即所谓“前三后四”。我赞成现在这个本子的划法,把前七年作为一编。前七年中也有阶段性,即前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后四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实,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正如书中所说:“实践表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后四”这两个阶段,同前七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阶段,不宜分成两段同它们并列,而应以前七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都多次说过,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关于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放在第二卷好还是将来放到第三卷好的问题。这两个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党史研究室经过反复研究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放在第二卷。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作为本卷的结束,读完全书会使人感到压抑、茫然,中国将向何处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编作为本卷的结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况: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们看到了重新振兴的希望,令人鼓舞。

第四,文风比较好。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用概括而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翔实而不烦琐,用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了最大容量的内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别是一些点睛之笔、提神之笔,读后令人感奋。书中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历史风采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党史读起来很吸引人,不觉得枯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基本著作。它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党史研究的积极成果,以翔实的材料,大大丰富和充实了《历史决议》的内容。这部党史的出版,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有助于正确把握未来。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有新的认识,受到新的启迪,温故而知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前人的艰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多年来,境内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对于人们有教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专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颠倒是非等种种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在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以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是广大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热切企盼的。近些

年来,人们在议论这样一个问题: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解体了,而中国共产党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却是永葆青春活力,越来越壮大,坚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 国向着自己的目标阔步前进,这是为什么?我想,只要了解和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特别是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会得到答案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有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教材。

王成林

信管系五支部

2011/4/23

以正视听造句 篇二:《2012年公务员申论资料:《求是》精选(六)》(以正视听造句)

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逄先知)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

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从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采取了哪些重大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哪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等等。了解了这29年的历史,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对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其正确的,改正其错误的,与时俱进地增添了许多全新的东西。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29年党史的真实纪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阐述。它的出版,不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的整个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优点很多,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二者必须统一。对于党史,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们写党史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即党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以正视听造句)

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部党史在讲党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增长才干,使我们更好地前进,而不是为了别的。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我们党就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这部党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离开历史条件的变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评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就是这样,书中说:“历史地看,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在不高的水准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问题,而且基本满足了初期工业建设对大宗粮食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20多年的实践说明,它对供给和支持经济建设,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维持物价和社会秩序稳定,每逢灾年调集粮食赈灾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应看到,统购统销制度在客观上割断了农民历来同市场的联系,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部党史也写得比较公道,不因为犯过错误而抹煞其贡献,也不因为有过功劳而掩饰其错误。(以正视听造句)

第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即所谓史论结合。这部党史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当你读了一段事实的叙述之后,感到需要评论的时候,一段精彩的评论果然就出现了,使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书中引用了许多材料和数字,都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材料和观点融合得比较自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并进而说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比如,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党史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它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说,当时情况是,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优胜于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又优胜于私营企业。正如书中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书,主要写历史发展过程,但不能写成编年体。这段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统战、外交、党建等等,头绪纷繁,非常复杂,而又互相联系。因此,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设计。我认为这部党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整体结构是合理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前后连贯而不重复,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关于结构,有两点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前七年要不要分为两编的问题,即所谓“前三后四”。我赞成现在这个本子的划法,把前七年作为一编。前七年中也有阶段性,即前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后四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实,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正如书中所说:“实践表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后四”这两个阶段,同前七年、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建立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阶段,不宜分成两段同它们并列,而应以前七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都多次说过,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关于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放在第二卷好还是将来放到第三卷好的问题。这两个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党史研究室经过反复研究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放在第二卷。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作为本卷的结束,读完全书会使人感到压抑、茫然,中国将向何处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编作为本卷的结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况: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们看到了重新振兴的希望,令人鼓舞。

第四,文风比较好。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用概括而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翔实而不烦琐,用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了最大容量的内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别是一些点睛之笔、提神之笔,读后令人感奋。书中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历史风采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党史读起来很吸引人,不觉得枯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基本著作。它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党史研究的积极成果,以翔实的材料,大大丰富和充实了《历史决议》的内容。这部党史的出版,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有助于正确把握未来。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有新的认识,受到新的启迪,温故而知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前人的艰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

多年来,境内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对于人们有教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专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颠倒是非等种种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在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以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是广大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热切企盼的。

近些年来,人们在议论这样一个问题: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解体了,而中国共产党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却是永葆青春活力,越来越壮大,坚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向着自己的目标阔步前进,这是为什么?我想,只要了解和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特别是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会得到答案的。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有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

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教材。对于全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这部著作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以正视听造句)

(李景田)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建议》着重提出了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性建设。《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一)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

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党中央反复提醒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建设,并明确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线。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集中体现在执政为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党必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目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共同统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贯穿于其中,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鲜明特点。

(二)党的各项建设都要促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建议》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这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也对党的各项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都要切实促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要有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要求及目标能否落到实处。

二、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现“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任务、目标的指挥部和骨干力量。大力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是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保证改革和发展任务落实的关键。为此,《建议》强调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对能否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能

否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增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要求选人用人要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注重选拔任用那些确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特别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干部,从而保证我们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正确把握干部德的重点。看干部的德,重点要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要善于通过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二)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效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任务的完成,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这是增强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们党不断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干部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仍是干部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所以,干部教育培训要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上,要突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突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培训,重点是新型工业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财政金融管理、危机管理等。

注重干部的实践锻炼。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通过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能磨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要进一步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促使其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注重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干部,使他们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要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力度,使干部在不同岗位的锻炼中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本领。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这是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促进干部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其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要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探索差额票决。要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这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及与之配套的“三个办法”,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完善考核标准。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优化考核办法。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根据不同考核对象、考核任务合理选用考核办法,使考核更加简便高效。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

以正视听造句 篇三:《双翼并举 三维互溶》

双翼并举 三维互融

——浅谈读写一体化教学

宁波翠柏中学 陈宇彦

读与写同根同源连理并蒂,都是语文的重头戏。但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致使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沦为“难兄难弟”,要“拨开云隙见青天”,就得双管齐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互映照,相互支撑,方能展现语文天地的美丽宽广花蒂并开果心同结。

背景:社会整体阅读式微

借用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中的调侃:......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 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 OK了。我们的“阅读”也正遭遇这样的境遇,被网络、电视、麻将(牌桌)等大众娱乐工具给OK了。平时闲暇,充斥耳畔的多是:上哪里去玩呀?很少听见谁打算读几本经典好书?即使还有那么一批“幸存者”,在这个资讯“爆棚”的时代,也越来越习以为常地以对待信息的姿态对待文学了。一如有人说,在信息已经变为海量甚至垃圾的时候,作为普通读者,那已经不是审美和选择的关键了。06年的一次文化调查表明,全社会的读书率又一次令人失望地下降了。

结果:“象牙塔”内读写双困

南京师范大学陈章龙教授对此不无忧虑:社会呈现的快餐式阅读的浮躁氛围渗透到学生当中,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过多地接触玄幻、灵异、言情、武侠等消遣小说和各类流行杂志快餐读物;过分迷恋电视、网络聊天游戏。容易带来身心的浮躁、知识结构简单化,里面一些低级趣味内容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笔者曾在师生之间校园内外作了多次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行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误区:课外阅读影响学科教学;课外阅读影响做书面作业。

所谓阅读的数量决定写作的宽度,阅读的质量决定写作的深度,学生深幅下挫的阅读量和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自然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作文教学陷入困境。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徐根荣指出,当前小学生写作文的第一道障碍,就是怎么也过不了材料关,他分析原因是现在的小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太狭窄,加之年龄小阅历浅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刻,因此常有“无米下锅”之烦恼。笔者以为中小学生视写作为畏途,除了“缺乏生活积累,无从下笔”外,还有至少四个因素:阅读少;写不好,得不到表扬;苦——绞尽脑汁,比体力活尤甚;训练少。

对策:家校联手主辅结合

许多专家指出:学生早期教育是关键,这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引导,家长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经典”;学校要创造优质的文学环境, 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规范文化市场以正视听。只有标本皆治多管齐下主辅结合,方能传承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索和检验,笔者初步打造了一套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坚持阅读坚持写作“读写一体化”的并轨制教学体系,以适应当前的新生活新课程,突破应试教育下某些学科和语文学科自身的本位主义。该体系形象地表现为“飞鸟”之势,即:以兴趣为头来引领,以读写为主体呈比翼双飞之态,以思考谋求画龙点睛之效。实录呈现:

(一)兴趣目标化

不少学生害怕语文,是被当前面目可憎的教学现状吓的。动不动就做阅读训练,什么提炼主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深层含义,把学生吓的头都大了;时不时就要习作训练,什么谴词造句、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把学生逼的魂都飞了。那不是语文的本来面目,那不是语文教学的应有风貌。只有带领学生进入:明媚阳光,散发三月的芳香,风中摇曳的点点山花,每一片花瓣都妩媚的开着,记忆里有风笛的歌唱,一朵朵微笑漂浮在透明的空气里,一如擦肩而过的淡色云烟......

只有进入这样美好的语文学习之旅,才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需要,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把激发兴趣培养兴趣作为教与学的目标作为学好语文的标杆。点燃阅读的热情,增加和提高阅读的愉悦,这是阅读教学有效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知之、 好之、乐之”,三个层面上的递进证明,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就不会视学语文为苦差了。

(二)阅读书面化

多读书才是语文安身立命之根本。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开阔思路,引起文思;丰富写作材料;了解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要求学生:有所选择的阅读,最好是写中学生和为中学生而写的作品;采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可以信马由缰,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可以蜻蜓点水,只在书上款款飞。可以囫囵吞枣,学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可以改弦易辙,换换口味。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习惯:每天阅读;读书动笔,不能只停留在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的层面上;带工具书阅读培养严谨态度等。如果学生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那无论对他们学习还是以后的为人处世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效果,也便于教师联合家长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可提倡阅读书面化,方法直击:

1、动笔读书。要让学生明晰读书笔记的意义,学会思考;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记笔记:摘录语文学习方面的,好词好句,生字难词、名言警句、精彩的描绘、精辟的议论等;摘录知识方面的,材料、典故、数据等。写心得笔记:认识、感想、体会、启发;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发挥、评论、质疑、批驳等。为此,还可要求学生把读的感悟叙述出来,使他们在读的时候能更加用心;为此,要求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摘录的,鼓励他们在作文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引用来表情达意,使文章词采华美意蕴丰盈。

2、以写带读。促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读。如:给学生指定一些关于文学类、社科类、自然类的写作选题,然后让学生去读书、去查阅资料、去调查研究,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我要求作文内容能够联系阅读的文本,通常在作文之前给学生指定配套教材或者试卷中的“语段训练”、“阅读理解”,这种把阅读题解答与写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受他们欢迎,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高质量地完成阅读训练,也就地取材为写作提供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知看什么”和“无书可看”的问题);当然更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其自由抒发的愿望。这样的持续的阅读就为写作提供了“活水源”和“再生点”。实现了有形有效的书面化,落实了古训: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写作非常化

1、培养学生的勇气和美德。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写作亦同此理。因为写作本就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种厚积薄发。所谓的灵感,决不是不期而至唾手可得的,它应该沿着王国维三重境界的指引拾级而上知难而进最终得到的顿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方能炼就妙手著佳文。从06届笔者所授的两个毕业班情况来看,初一时他们也是咬着笔头一脸苦瓜状,坚持到了初三上半学期,基本上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文从字顺有情有理有点看

头的作文了。

作文时别怕慢,文学本是比慢的艺术。古今中外,像曹雪芹、乔伊斯(英《尤利西斯》作者)等名人大家的写作永远都是缓慢的。别怕写不长,世界短篇小说不乏奇葩,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状态好时不妨倚马万言,思维滞迟时记记流水帐也好;总之,不怕写不好就怕不作为,老是以不会写怕写为借口,就会养成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思想怠工,这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贻害更甚。坚持就是胜利!到时候,学生兴许会自豪地歌唱“看见作文,我不怕不怕了”。

2、发挥教师的责任和作用。写作是一种智力生产,无疑是需要投入付出劳动的,而且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好“政策倾斜”,鼓励写作,赞美成功,例如: 优秀习作示范——发挥榜样辐射力:读书笔记、周记高分政策——发挥激励鼓舞作用;作文命题自主化——我型我秀展示个性风采。

作文训练还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由于新课标教材(7-9年级)把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成一个与阅读相并列的专题,虽然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却缺乏对“怎样写”的指导,象淡化语法知识一样,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写作技能训练。因此,可实施“三步走”以填补“空白”,第一步培养作文习惯和态度,主要是观察和积累;第二步注重作文能力的生成,包括取材和构思、模仿和创新、修改和加工、想象和幻想、表达和语感等;第三步提升作文思维品质,主要是鉴赏和评价。以保证作文教学循序渐进有梯度地进行。

在写作方式上,不妨借鉴苏教版的做法,采取写作非常化,即常规+变化,实行“三变”——“长短变化”、“大小变化”、“形式变化”。前二者指既有长期作文计划,每周一次周记每单元一篇大作文又有因需而定的片段性练笔;视内容要求和能力状况不同允许作文或洋洋洒洒或短小精悍或大气磅礴或小巧精致;后者既指写作手法可以灵活多姿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指体裁选择不拘一格,日记体、书信体、演讲、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病历诊断等可以去尝试。

(四)思考要深化

如果阅读只是从文字到文字从书本到书本,那么写作也只能是不发光的月亮看上去挺美。只有既读经史子集百家讲坛,又读世间百态草木山川,上承阳气下接地气才有利于生长真正的见识,让表达生气灵动。要用文本中精彩纷呈的文学形象,现实生活中的活色生香,去充实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学会和掌握多角度观察、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学会和运用全方位、立体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好作风。敏锐地捕捉事物的特征,深刻的感悟生活,善于从寻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善于由生活的丰富性事物的多样性激发辐射式思维,从生活中的辩证法则中提炼真善美。这样才可能畅快地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写作水平、最有利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切入点,迸发思维火花,使文采鲜妍,智慧灿烂。

总之,读写长宜放眼量,语文学习是一种长线行为。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如集体性的运动项目讲究团体配合,读写联手相互依托相辅相承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只有互相渗透的整合,并渗透“三维”目标的整合。才能并进合击,顺利达成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为终身学习服务。

以正视听造句 篇四:《危言耸听造句》

1、他每次说话都喜欢将一件小事渲染成大事,危言耸听,令人厌烦。

2、从中国保险业的现状来看,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3、该机构不是以发布危言耸听的警告而出名的,政策专家一致认为,它的“世界能源展望”是全球能源供应的可靠的风向标。

4、公司遇到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你别在那儿危言耸听了!

5、“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并不能断言为“污染”。危言耸听造句。某些水溶性重金属有流失入水源的可能性才能被考虑成有潜在性的污染源。原文不够严密,有危言耸听之虑。

6、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不注意血压,将来健康一定亮红灯。

7、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

8、在野党人民党指责他对恐怖主义屈服,危言耸听指斥萨帕特罗这一决策将危及国家团结。

9、就此而言,我必须承认,以存户的身分或从银行监管人的角度来看,10、我是学传染病学的,可能说的有点危言耸听,请勿见怪,也有人一辈子都不会到最终结果,但大多数都会。危言耸听造句

11、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社会的我就遭遇了一回,()我因此被重判半年有期徒刑。

12、有些人老是喜欢制造不实的消息,危言耸听,真是可恶极了!

13、有些相士喜欢危言耸听,藉机敛财。

14、这种紧张情绪随着纵火犯的手机短信而引起了更大的恐慌,比如一条短信危言耸听地讲道,在肯尼亚西部,一辆满载卢奥妇女与孩童的客车被炸毁。

15、你老喜欢危言耸听,弄得人心惶惶,对你有什么好处?

16、他说的那些话,根本就是危言耸听,不足采信。

17、这些小报唯恐天下不乱,老是危言耸听地报导一些不实的消息。

18、他们被称作毁灭者,我们前方还有很多,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以正视听造句 篇五:《关于描写耳朵的好词好句》

耳朵部位名称的词语:

耳朵  耳部  耳轮  耳屏  耳畔  耳房  耳鼓  耳眼 耳膜  中耳  内耳  耳屎  耳根  耳垂  耳背  耳孔 耳背 耳垂 耳根 耳鼓 鼓膜

耳朵形状的词语:

大耳朵  小耳朵  长耳朵  老鼠耳  招风耳 耳如元宝  耳大有轮 扇风耳 圆耳朵

形容耳朵的词语:

耳戴珠翠  耳红到根  面红耳赤  两耳垂肩  方脸大耳 两耳下垂  耳戴翠环 耳戴金环  俩扇风耳  双耳垂肩 耳戴银环

闭目塞听 侧耳细听 充耳不闻 道听途说 杜耳恶闻 耳鬓厮磨 耳聪目明 耳带翠环 耳带金环

耳带银环 耳带珠翠 耳朵垂儿 耳朵根子 耳朵眼儿 耳红到根 耳聋眼花 耳聋眼瞎 耳目所及

耳热眼跳 耳儒目染 耳熟能详 耳听八方 耳听心受 耳闻目睹 方面大耳 方头大耳 肥头大耳拱手听命 姑妄听之 骇人听闻 两耳垂肩 面红耳赤 目耳一新 内视反听 凝视谛听 倾耳而听

如雷贯耳 入耳着心 软耳根子 身镜体牖 竖起耳朵 耸人听闻 所见所闻 听而不闻 危言耸听

娓娓动听 闻所未闻 闻一知十 洗耳恭听 言听计从 言犹在耳 掩耳盗铃 一无所闻 以正视听

忠言逆耳 抓耳挠腮 耳鸣

描述用耳朵听的词:

恭聆 恭听 静聆 静听 聆听 旁听 亲聆 收听 偷听 洗耳恭听 细听

好句:

1、他的脸似乎发育得不正常,鼻子长得又长又大,而两只耳朵仍旧像生出来时那么小,似乎脸上的零件都装错了地方。

2、那两只奇怪的扇风耳,如遇风沙,准能用它将眼睛遮蔽。

3、他的脸似乎发育得不正常,鼻子长得又长又大,而两只耳朵仍然像生出来时那么小,似乎脸上的零件都装错了地方。他的耳朵大得宛如蒲扇,夏天准能扇风哩!

4、他的耳朵灵敏得很,草原上一切细微的动静,仿佛都从耳机里传过来了。关于描写耳朵的好词好句

5、姐姐的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都十分匀称,()像是刻刀雕出来的艺术品。再戴上两只小巧的耳环,6、两只突出肥大的耳朵守卫在脑袋的两旁,像两扇屏风似的。

7、圆圆的大脸盘上,两侧长着两只小耳朵,就像小手端个大脸盆似的。

8、他的耳朵大得宛如蒲扇,夏天准能扇风哩!

9、这个脑袋两旁张着一对大耳朵,似乎吊壶的两个把手。

10、这个脑袋两旁张着一对大耳朵,好像吊壶的两个把手。

11、那位老妇人站在那里,消瘦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银质的耳环。关于描写耳朵的好词好句

12、这少妇的一对耳朵小巧而白嫩,垂着两只金闪闪的大耳环,看起来格外的不协调。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两只大耳环随着她身子的扭动而一摇一摆的,非常引人注目。

13、他耳朵很大,耳垂也肥,像寺庙里佛像的大耳朵。

14、她的耳朵白里透红,垂着两颗白珠子耳环,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十分引人注目。

15、她的那对耳朵,小巧而带粉红色,像贝壳一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以正视听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混淆视听的造句 以正视听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以正视听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以正视听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603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