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千乘之国造句

千乘之国造句

2016-04-11 10:42:3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千乘之国造句(共5篇)2012年秋季高升专入学考试《语文》复习大纲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2年秋季高升专入学考试《语文》复习大纲一.考试要求“语文”是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入学必考科目。本科目的考试目标主要是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学及文化基础知识,汉语的阅读、表达及运用能力。据此制定如下考试要求:1、考生应掌握较为系统...

篇一:《2012年秋季高升专入学考试《语文》复习大纲》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2年秋季高升专入学考试

《语文》复习大纲

一.考试要求

“语文”是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入学必考科目。本科目的考试目标主要是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学及文化基础知识,汉语的阅读、表达及运用能力。据此制定如下考试要求:

1、考生应掌握较为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 常识,如字词句的运用、语法规律等。

2、考生应掌握考试相关范围内的文学与文化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社会背 景、时代流派等有关知识。

3、考生应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能较为准确地解答有关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目。

4、考生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能根据要求,写出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语言通顺的各种体裁的文章。

二.考试内容

(一)现代汉语知识

1、 识记普通话字音。

2、 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

3、 正确使用常见词语(成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辨析词语的

感情色彩。

4、 辩识并修改病句。

5、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6、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

7、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8、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饰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2、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1

3、 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要的表达方式。

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6、 鉴赏文章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7、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古代文学阅读和鉴赏

1、 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2、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5、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6、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1、 古今字、通假字、一字多音多义。

2、 重要文言虚词。

3、 词类活用。

4、 文言基本句式。

5、 断句。

6、 翻译。

(五)文学常识

1、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六)作文

1、记叙文。

2、议论文。

3、说明文。

4、常用应用文。

三.考试类别及题型

(一)笔考

1、选择 2、造句 3、简答 4

、作文2

(二)机考

1、单项选择 2、多项选择 3、判断

四、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笔考

(一)语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海市蜃(shèn)楼 良莠(yòu)不齐 怙(gú)恶不悛

B.为(wèi)渊驱鱼 心广体胖(pán) 瞠(chēng)目结舌

C.刚愎(bì)自用 胜券(juàn)在握 面面相觑(qù)

D.冠(guān)冕堂皇 买椟(dú)还珠 茅塞(sài)顿开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黄鹂. 罹.难 黧.黑 淋漓.尽致 失之毫厘.

B.氓.隶 盟.誓 瞢.然 故态复萌. 蒙.头转向

C.颀.长 崎.岖 畸.形 歧.路亡羊 旗.开得胜

D.圭臬. 噬啮. 妖孽. 涅.而不缁 摄.生养性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监考(jiàn) 布衾(qīn) 汗流浃背(jiā) 妄自菲薄(fěi)

B.筵席(yán) 发酵(xiào) 命途多舛(chuǎn) 繁文缛节(rù)

C. 角色(jiǎo) 气氛(fēn) 翘首以待(qiào) 纨绔子弟(kù)

D.悲恸(tòng) 重创(chuāng) 潜移默化(qián) 谆谆教诲(zhūn)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汲.取 积.极 负笈.从师 岌岌.可危

B.自刭. 颈.椎 泾.渭分明 毛孔痉.挛

C.觊觎. 觇.视 面面相觑. 循规蹈矩.

D.荟.萃 杂烩. 脍.炙人口 市侩.嘴脸

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胜.迹 史乘. 剩.余 盛.情难却 圣.经贤传

B.横.事 衡.器 道行. 横.行霸道 恒.河沙数

C.识.趣 实.录 拾.级 食.古不化 拾.人牙慧

3

D.闻达 紊乱 稳练 刎颈之交 纹丝不动 .....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熏陶(tāo) 葡萄(táo) 稂(láng)莠 书声琅琅(láng)

B.戈(gē)壁 游弋(yì) 框(kuàng)架 热泪满眶(kuàng)

C.漂(piāo)洗 漂(piāo)浮 滂(pāng)沱 气势磅(páng)礴

D.恶(è)劣 恶(è)习 粘(niān)连 拈(niān)轻怕重

7.下列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弹.射 偏袒. 啖.以重利 肆无忌惮.

B.痉.挛 根茎. 独辟蹊径. 泾.渭分明

C.淆.乱 叫嚣. 祸起萧.墙 骁.勇善战

D.赡.养 禅.让 擅.离职守 缮.写公文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驾驭. 翁妪. 熨.贴 誉.满全球 与.会人员

B.唆.使 辛酸. 浚.泥船 逡.巡不前 怙恶不悛.

C.潺湲. 猿.猴 缘.分 源.远流长 百喙.莫辩

D.庇.护 秕.谷 臂.膀 筚.路蓝缕 笔.墨官司

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顾.盼 雇.佣 痼.疾 故.弄玄虚

B.负疚. 马厩. 就.范 咎.由自取

C.慰藉. 解.送 芥.蒂 借.花献佛

D.叫嚣. 发酵. 枭.雄 惟妙惟肖.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狙.击 沮.丧 阻.止 含英咀.华 越俎.代疱

B.端.详 揣.测 湍.急 苟延残喘. 惴.惴不安

C.估.价 枯.槁 训诂. 怙.恶不悛 沽.名钓誉

D.嗔.怪 谨慎. 瞋.视 文思缜.密 镇.定自若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牛虻(méng) 氓(méng)隶 魍(wǎng)魉 欺罔(wǎng)

B.草菅(jiān)人命 绾(wǎn)结 猪倌(guān) 管(guǎn)理

C.枢(shū)纽 抠(kōu)门 沤(òu)肥 伛(gōu)偻

4

D.慑(shè)服 蹑(niè)手蹑脚 镊(niè)子 嗫(niè)嚅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点缀. 辍.学 啜.泣 掇.拾

B.绷.脸 蹦.跳 崩.溃 绷.带

C.作.坊 油炸. 柞.蚕 昨.天

D.蹉.跎 磋.商 嗟.叹 参.差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蹭蹬. 瞪.眼 澄.沙 凳.子

B.淬.火 土卒. 仓猝. 憔悴.

C.竿.子 旗杆. 干.支 宵衣旰.食

D.翁媪 日晕 氤氲 面有愠色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卓(zhuó)越 肖(xiào)像 侮(wǔ)辱

B.不妨(fāng) 街坊(fāng) 脂肪(fáng) 妨(fǎng)碍

C.载(zǎi)体 载(zài)重 角(jué)逐 角(jiǎo)力

D.哈(hǎ)达 哈哈(hā)镜 混(hùn)乱 混(hùn)水摸鱼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

A.漱(shù)口 色厉内荏(rěn) 浣(huàn)纱 否(pǐ)极泰来

B.孵(fū)化 哨卡(kǎ) 杉(shā)篙 龋(yǔ)齿

C.平仄(zè) 铺(pù)板 鱼腩(nǎn)部队 虎踞龙蟠(pán)

D.压轴(zhòu)戏 囹圄(yǔ) 垄(lǒng)沟 涎(xián)皮赖脸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数(shǔ)落 数(shǔ)伏 数(shuò)见不鲜 数(shǔ)说

B.熨(yùn)斗 熨(yù)贴 尉(yù)迟(姓氏) 太尉(wèi)

C.一打(dá) 苏打(dá) 一沓(dá)针 拖沓(tà)

D.颜色(sè) 掉色(sè) 应(yīng)届 应(yīng)允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扁(biǎn)担 扁(piān)舟 伯(bó)仲 大伯(bǎi)子

B.倘(tǎng)或 倘(cháng)佯 史乘(chéng) 千乘(shèng)之国

C.揣(chuāi)手儿 挣揣(chuài) 监(jiān)生 太监(jiàn)

D.碑帖(tiě) 病殁(mò) 隽(juàn)生 有的(dì)放矢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鹰隼(sǔn) 瓦(wà)刀 铁锨(xiān) 胼手胝(dǐ)足

B.褫(chǐ)夺 踟蹰(chú) 彳亍(chù) 踯(zhí)躅

C.荨(qián)麻 荨(xún)麻疹 骰(tóu)子 让煤气熏(xūn)着了

5

篇二:《【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 王何必曰利双基限时练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双基限时练(九) 王何必曰利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 构:交战B.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去:离开 ..

C.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所用的提法 D.利与善之间也 间:差别 ..

解析 B.“去”是舍弃之意。答案 B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楚宋将之.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遗其亲者也未有仁而.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利说秦、楚之王先生以.C.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孰能讥之乎其.D.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

解析 A.到/代战争;B.都表转折;C.用/表因果;D.表反问/他的。答案 B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而不考虑仁义,国家就危险了。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译文: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千乘之国造句。

C.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译文: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来发号施令却不行。

D.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要想知道舜这类人跟蹠这类人的差别,没有别的,只是“为利”和“为善”的差别啊。

解析 C.号,并不是发号施令的意思。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

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

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

千乘之国造句。

解析 A.深孚众望:很使人信服。B.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C.曲尽其妙:曲折而委婉细致地将其中

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D.如数家珍:比喻对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熟悉。不合句意。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进步文明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A.表意不明,“演好戏”有两种理解。B.不合事理,递进关系错了。C.成分赘余,“群情”“都”重复。答案 D

二、阅读鉴赏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6.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

解析 C.餍:满足。答案 C

7.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鸡鸣而起 .

A.不远千里而来B.亦有仁义而已矣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解析 A.与例句中“而”都是承接连词;B.助词;C.表并列;D.表转折。答案 A

8.第2段话,孟子是怎样说理的?

答案 先谈人们互相取利的危害,然后站在国君的立场上,说明大臣拥有太多财利会危及国君,所以劝惠王不要谈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9.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杀人以梃与刃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兽相食,且人恶之 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 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为什么答案 C

10.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答案 (1)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禽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模仿人形制造,却用来殉葬。

11.这段文字表明了孟子怎样的观点?

答案 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高考热点

12.英国《太阳报》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最后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选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①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②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③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④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请根据上述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四种人的共同特点。

答:

答案示例 这四种人都是积极主动地带着爱心和奉献精神从事着有创意有趣情的实践活动的人。

篇三:《中学18个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千乘之国造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千乘之国造句。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千乘之国造句。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千乘之国造句。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千乘之国造句。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殽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然,rá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着”“„„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

——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篇四:《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巧言令色,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迁怒,不贰过。

10、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5、礼之用,和为贵。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9、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听其言而观其行。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8、过,则匆惮改。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3、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6、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4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8、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54、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5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5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59、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0、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6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5、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6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9、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7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7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7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8、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8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86、不学礼,无以立。

87、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88、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8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0、不迁怒,不二过。

9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9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0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02、吾日三省吾身。

10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05、小不忍则乱大谋。()

10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07、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0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0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篇五:《关于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关于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关于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本文由<> 负责整理首发


千乘之国造句相关热词搜索:战车千乘造句 千乘之国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千乘之国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千乘之国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484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