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不辱使命的意思

不辱使命的意思

2016-03-22 11:30: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辱使命的意思(共4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一、 知识点积累:1、 通假字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置)②仓鹰击于殿上 (“仓”能“苍”,青色)2、词类活用: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为“多”,这里指“扩充”)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不辱使命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一、 知识点积累:

1、 通假字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置)

②仓鹰击于殿上 (“仓”能“苍”,青色)

2、词类活用: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为“多”,这里指“扩充”)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原意是与“重”相对,在这里意为“小看”“看不起”“轻视”)

③公亦闻天子之怒乎(怒,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原意是“发怒”,这里指发怒的后果) ④天下缟素(缟素,名词活用作动词,原指白色的丝织品,在这里意为“穿丧服”) ⑤与臣而将四矣(四,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意为“成为四个人”)

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伏”; “使„„流”)

3、一词多义

怒①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下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 “大王尝

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非士之

②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徒①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②徒以有先王也(只、仅仅,副词)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动词)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两个“使’’均

为动词)

亦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副词)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不过,副词)

虽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让步连词)

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义)

4、虚词

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介词)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③以君为长者(把,介词)

④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介词)

⑤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②愿终守之(代词,它,指安陵)

③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助词,用于主谓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他,指唐雎)

于①受地于先王(从)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③仓鹰击于殿上(在)

而①而君逆寡人者(但是,表转折)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接)

5、指称人的名词归类:

①先王——死去的老一辈国君

②天子——国君、皇帝

③朕——皇帝自称

④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称呼

⑤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⑥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⑦布衣——自己的谦称

⑧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⑨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不辱使命的意思

二、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 问答总结:

1、细读第一段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答: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的。

2、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答:名为“易地”,实为灭国。

3、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答:“受地于先王”。

4、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是什么?

答: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妄想通过这样的一个骗局来吞并安陵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

5、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答:用战争来恐吓唐雎,迫使唐雎答应秦王的要求。

7、唐雎一连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他的言外之意是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8、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答: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9、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无理请求,安陵君和唐雎的话却各有分寸,试比较安陵君和唐雎言辞的不同特点。

答: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比较软弱。唐雎是直接拒绝,立场坚定,观点鲜明,非常强硬。

四、内容把握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一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计三十三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动态。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锐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唐雎(jū),也作唐且,是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文章写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五、人物形象

1、唐雎: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谋臣。文中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2、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暴君。

六、写作特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的对白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

本文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文中共写到三个人的对话,开头是安陵君答复秦王的,明知是骗局,但又不敢得罪秦王,只得故作感谢。2、3段主要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了斗争的激烈,将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一段以秦王称赞唐雎,宣告了故事的结束。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理解《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1)对比手法的运用。

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抓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唐雎虽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

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一个先倨后恭,“使人谓” ——“不说”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后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胸有成竹,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秦王先倨后恭则根本不同。先倨,是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使用,也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付,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危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现,相辅相成。

篇二:《唐雎不辱使命虚词释义》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 1.挺剑而起(表示并列) 之: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

2.愿终守之:(代词)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凋落) 4.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7徒以有先生(徒:古:只。今:徒弟) 8.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的抓)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 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请广于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篇三:《《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和答案》

《唐局不辱使命》练习

一、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 2

3 4

5 6

7、轻寡人与: 8、虽千里不敢易:

9 10、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 )

11、岂直五百里哉!( )( ) 12、长跪而谢之曰(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弗敢换。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长跪而谢之。

4.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不辱使命的意思

8.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四、选择题。

1.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五、填空。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不辱使命的意思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唐雎面对秦王以 相威胁时,他以 作答,列举 、 、 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 、 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 、 、 的君王形象。

六、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4.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人。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1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唐局不辱使命》练习答案

一、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在

3 4

5 6

7 8

9 10、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派遣 )(出使 )

11、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 只是) 1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弗敢换。

以大换小,这非常好。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不敢交换。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3.长跪而谢之。

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4.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5.岂直五百里哉?

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7.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8.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错”通 “措”,意思:置意。不辱使命的意思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意思:青色。

四、选择题。

1.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D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五、填空。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4.唐雎面对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他以布衣之士之怒作答,列举专诸 、 聂政 、 要离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有胆有识、正气凛然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

六、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疑问语气 呢 ②岂直五百里哉?

疑问语气 呢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疑问语气 吗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人。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1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篇四:《迎新工作总结

[篇一:大学生迎新工作总结]

今年的迎新工作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开心。即使有不足,却也收获很多。

想着那一刻自己将成为学姐,拥有另一个身份,心里滚动着无比的激动。当在炎热的帐篷下热的站立不安时,又滋生出一种疲倦,恨不得下一秒就是迎新结束的时间。迎新工作总结。而在昨天下午真正要结束时,却隐隐有些不舍。回想三天的生活,画面好多好多,胜过曾经的一个星期,心中不由自主的荡漾着无限的感慨。一年前,我们也是这样被学长学姐们这样热情接待的,现在可以在同样的位置将他们的爱心传承下来,并尽自己的所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

迎新工作中,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不辱使命的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唐雎不辱使命的意思 不辱使命的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辱使命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辱使命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143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