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耆老是什么意思

耆老是什么意思

2016-03-16 09:50: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耆老是什么意思(共7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耆老是什么意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一)
《中国绅士》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二)
《小常识 (2)》

救 救 自 己 晚 餐 別 太 晚 吃

體質是慢性疾病的開始(晚餐別太晚吃)晚上8:00再吃晚餐就算''宵夜''了!你是不是也常忙到8:00才吃飯呢!!根據統計國內70%的人具有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吃越好得慢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很高。因為體質變酸,酵素作用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荷爾蒙也會受阻礙。酸性體質的朋友,一味地吃大魚大肉所謂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是雪上加霜,只會讓身體越來越糟,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去改變你的體質,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熬夜會使體質變酸》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 ,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吃宵夜的人,體質容易變酸》

時常交際應酬的生意人,通常壽命較短,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留在腸

子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起的人身體好)                      

人體在凌晨4:30,體溫達到最低點,血液循環最慢,因此古時候練功的人在4:30以前就起床。如果睡太晚,血液循環變慢,氧氣也跟著減少,變成缺氧性燃燒,會使體質變酸

《不吃早餐的人,體質會變酸》

一天三餐中,早餐佔了70分,午餐0分,晚餐30分。可見早餐最重要,但台灣人普遍不吃早餐,更遭的是養成吃宵夜的習慣,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所以從現在起要更重視早餐,學習如何吃早餐。早餐一定要豐富而且要選擇耐燃燒4-5小時的食物,才足夠你一天的

消耗量。

(精緻食物加速胃腸老化》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的少,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而少吃粗糙的食物,這種人的腸子老化的特別快,肝功能差,大便是黑色的而且會常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所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養生之道就在日常生活裡,吃出健康,

也能吃出自信。

身體的除濕                              

身體的除濕小小柔軟操,非常除濕喔!!在秋冬季節變換時,由於外在的溫差、溼度,以及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的不規律,使得體內潮濕、氣血循環變弱、黏膜組織滋潤物不足,致使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的病變,如咳嗽、鼻子過敏、打噴嚏、流鼻血不止、鼻塞、

頭昏腦脹等毛病。

解決之道:

1.早睡早起,晨起睡前做柔軟體操或簡易動功五到十分鐘,不僅可以鍛鍊出強健的筋骨,亦可清除體內的濕氣、寒氣或溼熱。絕對不要熬夜晚睡,那可是會將你的免疫力降低高達百分之三十的。

2.咳嗽時,我們可以握拳,以拳頭的上方敲打胸部的左上角及右上角;此乃肺部的頂端,輕輕拍打此處六十下,敲打中喉嚨會癢癢的然後產生咳嗽,這是讓髒東西出來。記得左右兩邊都要敲,可每日多敲幾遍。尤其騎車或上下班時間回到屋內,更應馬上敲打,以清理肺中污染的空氣。

3.鼻過敏時,雙手同時按摩後腦袋五分鐘,喝熱杏仁茶,或大步快走半小時,或洗澡時以較熱熱水沖後頸部數分鐘。

4.有一位治癌專家說:「避免癌症的最佳方法,就是一年到頭都喝溫開水。」我們的身體必須消耗極大的能量,才能將喝下的冰飲料溫暖至正常體溫(攝氏三十六度半),如此一來整體的免疫力自然遽降了。所以如果你常喝冰飲料,建議你,將飲料退冰半小時或改喝常溫白開水你是不是常忙到8:00才吃飯啊!

各位: 雖然我們還年輕,但請保重體。肝的致命傷原因一定要看! 

台大醫院醫師最近掀起一股超音波檢查熱,原因是該院一位才37歲的主治醫師就是因為太過仰賴肝功能指數檢查(GOT、GPT),卻在春節前被檢出已有10公分肝癌!且肝已被撐破!

請耐心的看完臨床上有太多太多人都迷信肝功能指數,以為指數正常就一切OK, 這樣的誤解,連很多專業醫師都會犯,這些平時要民眾建立正確保健常識的醫生,自己的常識竟還不正確。

肝癌的預防要好,早期檢出、早期治療是不二法則,但台大早年推動肝癌防治,但最後仍是死於肝癌的許子秋署長最令人印象深‥,另外還有病理界頗負盛名的林文教授、醫界耆老杜教授,以及台大內科醫師、醫學院內科博士班的學生KK均因罹患肝癌宣告不治〃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許金川指出,近十幾年來,隨著小型肝癌的研究,臨床上才確定肝臟好壞並不能全然仰賴GOT、GPT數值,但醫學發展至此,觀念竟依然如故。

許金川表示,醫生對肝病的防治都可能發生錯誤認知,更遑論一般民眾了;這也是肝癌為何如此難以治療的最大原因。

在台灣,每天有30人死於肝病,肝臟疾病已是威脅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在肝病常識有限下,許醫師感嘆,有太多人都是被無知給害死的。

日前,許醫師門診也是有位病人,最近一個月經常肚子痛而且體重也減輕了不少;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部位有一個很大的肝癌,幾乎80%的肝臟都「吃」掉了。病人大吃一驚,直呼「怎麼可能?去年才做健康檢查,

結果都是正常的,怎麼可能才短短的一年,就長出這麼大的肝癌?

原來病人接受的體檢只有做肝功能檢查,檢查結果病人的肝功能都是「正常」。病人接受的肝功能檢查,是肝臟檢查項目中最讓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一種檢查,但這項檢查卻是被國人誤解最深的一項。因為,很多人以為只要肝功能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的,那肝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結果一樁樁喪失治療先機的悲劇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許金川說:GOT、GPT是肝細胞裡面最多的酵素,如果肝臟發炎,或者是不管什麼原因細胞壞死,壞死之後GOT、GPT會跑出來,導致血液裡面的GOT、GPT數值升高;但是,GOT、GPT指數不高,卻不代表病人沒有肝硬化或是肝癌。因為形成肝硬化的時候,大部份肝炎患者,就算發炎情形都已經停止了,可是纖維化、肝硬化卻已經形成;一旦變成肝硬化,病人就很容易形肝癌。

另外,肝癌在早期,肝指數也不會高,因為肝癌在生長的時候,只有在肝癌周肝的致命傷原因如下:

1.晚睡晚起為最大致命傷。

2.早上不排便。

3.暴飲暴食。

4.不吃早餐 → 透支體力而不自知。

5.服用藥物過度。

6.防腐劑、添加物、色素、人工甘味(如:沙茶醬)。

7.不當的油脂(如:沙拉油為不穩定油),  烹調盡量少用油,即便是好油,

8.不生食(完全熟食)亦不利肝。青菜生吃或煮三分或五分熟,  炒過的青菜

9.錯誤的價值觀,只追求卓越,欠缺和平、博愛。

10.急躁。

要做到,完全不需花錢,只要注意起居與飲食習慣的調整。食療加上時療,讓身體在正確的時間內主動進行吸收與排毒的動作。

原因: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三)
《古汉语常识》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己 19壬午 20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 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对家人的称谓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年长者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

呼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

中国古代表示年岁的专用术语

“汤饼之期” 一般指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或称“汤饼三朝”,特指婴儿出生的三日、满月、百日三时期。

“初度” 亦即周岁,有时候生日也称初度,如18岁生日叫“18初度”,60岁生日为“60初度”。

“龆龀” 7—8岁,泛指童年时期。

“教数之年” 9岁,亦即开始读书识字的年龄,古时的9岁实际上相当于今天7—8周岁。 “外傅之年” 10岁。古代“外傅”是教导学业的师傅,是相对于在大户人家掌管教养事情的保姆——“内傅”而言的。

“总角” 泛指童年。”角“,小髻;丱,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

“垂髫” 亦泛指童年。“髫”,旧时指小孩下垂的头发 。

“舞勺之年” 指13岁。“舞勺”是古代儿童学的一种乐舞,后来以“舞勺之年”用作童年的代称。

“束发” 泛指青少年古代男孩子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就成了“成童”的代称,“成童”是年龄比较大的儿童,古代对于成童的具体年龄有较大的争议,一般是8—15岁,这一阶段在古代是学习各种技艺的年龄 。

“及笄” 指女孩子15岁。“笄”本意指簪子,后特指女子到了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亦即成年,所谓“及笄”、“笄年”。

“破瓜之年” 指16岁的少女,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亦即16岁,文学作品中所用来特指女子。

“待年” 指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成年后才能许嫁命字,故“待年”亦称“待字”,所谓待字闺中。

“弱冠” 指男子20岁左右,是可以结婚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指年少。

“有室之年” 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亦即结婚之年。古代“有室”特指男子娶妻 。 “而立” 指30岁。《论语·为政》载:“三十而立。”

“不惑” 原意是遇事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但由于《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之句,后来就用该词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 指50岁。这里的“命”为天命之意,《论语·为政》里有“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到了50岁才懂得天命,后来就用该词作为50岁的代称。

“艾” 50岁,泛指老年人。“艾”别称“家艾”、“艾蒿”,菊科草本植物,颜色苍白,故古代用以对老年人的尊称。

“杖家之年” 亦指50岁。“杖”指手杖、拐杖,《礼记·王制》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后来就用“杖家”表示50岁。 “杖乡之年” 指60岁,如上面《礼记·王制》所讲的“六十杖于乡”。

“花甲” 也指60岁,所谓“六十花甲子”,古人指干支名号错综参互,称“花甲”。

“耆”、“耆老”、“耆年” 亦指60岁,泛指老年。“耆”是老的意思,古人将50岁称为“艾”,60岁为“耆”。“耆老”、“耆年”都是指老人。

“下寿” 相对“中寿”、“上寿”而言,指60岁,一般指60岁的生日庆祝。亦有指80岁一说 。 “杖国之年” 70岁,这里的“国”指古代的城邑,后以“仗国”代称70岁。

“古稀”、“古希” 指70岁,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 特指80岁。

“中寿” 80岁,一般指80岁的生日庆祝。亦有其他说法,如70岁 、100岁或90岁以上等。 “大耆” 指80岁以上,泛指老年人。

“皓首”、“白首” 指老年。

“耄耋”、“耄耋之年” 指八九十岁的老人,亦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龄。

“上寿” 最高的年寿,指100岁或百岁以上。

“鲐背”、“鲐老”、“鲐背老人”、“台背”、“骀背”

“期颐” 百年,泛指老年。

“花甲重开”120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

“古稀双庆”即两个70岁,也就是140岁,泛指高寿的人

长寿老人。

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

史。”《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宋书•范晔传》:“(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羊舌鮒,人名。)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四)
《语文七年级下册》

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末检测卷

(时间:120分 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31分)

1.根据诗文默写。(5分)

(1),野渡无人舟自横。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各领风骚数百年。

(4)故园东望路漫漫,。

(5),青草池塘处处蛙。

(6)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

(7),影入平羌江水流。

(8)未至,,化为邓林。

(9)狼亦黯矣,?止增笑耳。

(10: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现在正是夏天,请默写古人有关夏天的诗句:(2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犷.( )野 (2)雏.( )形

(3)归省.( ) (4)蝉蜕.( )

4.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2分)

(1)yōng( )肿 (2)摘duō( )

(3)tián( )静 (4)阴mái( )

5.解释下列加点词。(5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恐前后受其敌

(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对镜帖.花黄 (8)蒙辞.以军中多务

(9)卿言多务,孰若..孤 (10)孔子不能决.也

6.完成下列成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3分)

(1)人( )罕至: (2)鞠躬尽( ):

(3)目不( )接: (4)( )不同:

(5)( )曰诗云: (6)义愤填( ):

酸葡萄论坛

7.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安塞腰鼓》体裁,作者是 ,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它们的作用是 。

(2)《木兰诗》选自 代 编的《 》,体裁 。诗中含有的一个成语是 ;课文中概括描述木兰战场艰苦经历的两句诗是

(3)《荒岛余生》选自《,作者是国《丑小鸭》作者

是(填国籍)著名作家,在上学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

(4)《,课文中的“我”指“朝花夕拾”的字面义是 ,比喻义是 ;《社戏》的体裁是作者都是原名 的,他是现代伟大的 、 、 。

(5)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有《《 》等。他的创作深受老师 的影响。

(6)《》《《小说三部曲。

8.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由于不懂外语,妨害..了他直接阅读原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成就。

B.对这种有不良习惯的人应该好好教导..一下,绝对不能任之自流。

C.这一段时间,他干了很多坏事,还在空想..逃避和推卸责任。

D.看过这片经过洪水肆虐..后已经面目全非的土地,他的心更加沉重了。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经常在我耳边回响。

B.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C.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D.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10.下面的句子,按合理的顺序排列的一项是 (2分) ( ) ①打败了就得任人摆布。

②沙俄认为辽东半岛是他的势力范围,不同意让日本占去。

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打败。

④后来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才算了事。

酸葡萄论坛

⑤自己的领土还要自己拿钱去赎,世上哪有这种道理!

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

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A.①③⑥⑤②④ B.⑥②①④③⑤ C.③①⑥②④⑤ D.⑤③⑥②①④

二、语言表达(17分)

1.依照下面一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3分)

如果你是一裸大树,就为人们赠送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为人们酿造一份甜蜜。

2.仿照下列例句,展开合理想像,写一句语意连贯、富有哲理的句子。(3分) 例:宽容,你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在人们失落寒心时,送上一片温暖和宽慰。

友情,

3.改写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对偶。(4分)

(1一幅画。

改写:

(2涟漪,碧绿的波涛微微抖动。

改写:

4.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请你至少写出5个,并选用其中的3个,

写一段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话,不少于80个字。(3分)

成语: 表述:

5.分别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揭示下列材料的寓意。(4分)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桑树的一种),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头上有花纹),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言.交.(自己呼唤自己),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堵塞)于东海。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

蒙①入江陵,释于禁②之囚,得关羽③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④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与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

酸葡萄论坛

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⑤,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⑥至。

【注释】①蒙:即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 ②于禁:三国时魏国大将。 ③关羽:三国时蜀国大将。 ④干历:冒犯扰乱。 ⑤存恤耆老:慰问救济老人。 ⑥权:即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

1.选文与课文《都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宋代学者持编纂的一部 体史书。“资治通鉴”这个书名的意思是 。(3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释.于禁之囚( ) (2)皆.抚慰之( )

(3)蒙麾下..士( ) (4)遂垂涕..斩之( )

(5)以覆.官恺( ) (6)军中震栗.( )

3.辨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并分别解释它们的意义。(3分)

之 释于禁之.囚( ) 得 不得.干历人家( ) 以 .乡里故(

遂垂涕斩之.( ) 得.关羽及将士( ) 一笠以.覆官恺( )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

(2)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5.吕蒙一开始是一介武夫,被人称为(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后来,他足智多

谋,颇有才干,令人(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回答)(2分)

6.对吕蒙为了一只斗笠杀自己同乡军士的做法,人们议论纷纷。请谈谈你的看

法,并申明理由。(3分)

答: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鼬蛇斗(16分,每题2分)

八月中旬,我和另外一名记者去林区采访一位二十年如一日的护林工老李。拍摄完毕后,老李担心我们迷路,一定要护送我们下山。

走了一个小时左右,我和同事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心细的老李就建议在一个比较平坦的山包上坐下来休息一下。抽着烟聊着天,老李突然对我们做了

酸葡萄论坛

个噤声的动作,然后他轻手轻脚地往前移了几步,躲在一丛灌木后面,伸着头朝不远的一块草坪上看。我们不觉有些好奇,挪到老李身边,顺着他的目光张眼看去。原来,草坪上有一条眼镜蛇和一只黄鼬剑拔弩张地对峙着。

职业本能让我立即打开了摄像机。

眼镜蛇有两米来长,有我的小臂粗细,它将全身盘成一个圆圈,更加显得五彩斑斓,而它扁扁的头却直直地竖着,火焰一般的舌信像雷雨天的闪电一样;黄鼬足有二十斤重,身体细长,四肢粗短,棕灰色的毛油光闪亮,它前足匍匐,后足微锉,随时准备奇兵突袭。

又僵持了许久,黄鼬开始转着圈寻找突破口。但眼镜蛇也非等闲之辈,盘起的身子也轮子似的转动着,而头始终朝着黄鼬,高度警惕,步步防守,坚固得像铁打的营盘一样。

黄鼬见无从下手,即退后几步坐下小憩。片刻后,转身离去了。眼镜蛇见解除了危险,稍一游动,就将构筑起来的营盘“化整为零”,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可就在这时,黄鼬又飞速地返回了战场,只是嘴里叼着一只山农丢弃的烂草鞋。尚未走远的眼镜蛇见强敌又来,又倏地严阵以待。

新一轮的对峙又拉开了帷幕。黄鼬先是朝着眼镜蛇转圈,然后又摇着头转着嘴上咬的烂草鞋,而且越转越快,看得我们都有些头晕眼花。眼镜蛇自然也随着黄鼬转动着身体,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

突然,黄鼬的嘴巴一松,烂草鞋像流星一样朝眼镜蛇飞去。眼镜蛇不知是计,以为黄鼬发起了总攻,一排尖利松白的牙齿死死地咬住了烂草鞋。而此刻,黄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身扑上,准确无误地咬住了眼镜蛇的七寸夺命之处。眼镜蛇这才知道中计,欲回身反击,但已无回天之力,一身皮肉无可奈何地成了别人的盘中美餐„„

待黄鼬饱食之后离开,我们才回过神来。

回去后我将这盒磁带放给众同事观看,他们皆被这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并好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

1.选文第一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2.文中“老李突然对我们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的原因是什么?

答:

3.从“剑拔弩张地对峙着”这一短语中,我们可以感知哪些信息?

答:

4.综观全文,黄触和眼镜蛇在这次搏斗中分别选用什么战术?(各用四个字回答)

答:

5.黄鼬和眼镜蛇性格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

6.简述黄励战胜眼镜蛇的主要过程。

答:

酸葡萄论坛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五)
《2016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6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 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 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 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 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 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 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 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 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 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 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 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 ‚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 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 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 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 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 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 (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 ……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 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 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 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 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 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 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 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府序

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 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一网络,遭 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务还是通 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 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 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 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 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七年,唐朝 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 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 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 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察罕开府河南,辟参军事,累荐至行省参政。元 亡,从扩廓走定西。明兵克定西,扩廓军败,子英单骑走关中,亡入南山。太祖闻其名, 使人绘形求得之,传诣京师。至江滨,亡去,变姓名,赁舂。久之,复被获。械过洛阳,见 汤和,长揖不拜。抑之跪,不肯。和怒,燕火焚其须,不动。其妻适在洛,请与相见,子英 避不肯见。至京,太祖命脱械以礼遇之,授以官,不受。

退而上书曰:‚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臣鼎鱼漏网,假息南 山。曩者见获,复得脱亡。七年之久,重烦有司追迹。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 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恩无极,非 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自惟身本韦布,智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 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尺寸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 见天下士。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 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而厕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哉!臣日 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 不敢偷生苟禄。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或王躅闭户以自缢,李芾阉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 避也。渺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帝览其书,益重之,馆之仪曹。忽一夜大哭不止。人问其故,曰:‚无他,思旧君耳。‛

帝知不可夺,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累荐至行省参政 累:多次

B.曩者见获 曩:以前

C.分宜自裁 宜:应该

D.帝知不可夺 夺:夺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 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 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C.古代中原人通常称胡须为“须”,“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天下一 统,汉胡一家,遂称“胡须”。

D.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 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蔡子英仕途多舛。在元朝时,曾担任过各种职务,终官至行省参政,后跟从扩廓逃 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蔡子英只好独自逃入南山。

B.蔡子英机智灵敏。明太祖派人找到了他,传令用驿车将他送到京师,但到长江边 时,他逃走了,后变换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获。

C.蔡子英知晓廉耻。经押解路过洛阳时,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阳,请求和他相见,蔡子 英因为被俘而失去了气节害怕妻子骂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见。

D.蔡子英不卑不亢。到京师后,皇上授予他官职,他誓不相从,还上书给皇上,太祖看 了他的信后更加看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5分)

译文: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8.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苟子·劝学》)

(2)元嘉草草,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将登太行雪满山。,忽复乘舟梦

日边。(李白《行路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子行

李健

一个饥荒年代,艾德罗与儿子乔伊要去一个富足的地方谋生。

中午,他们填饱肚皮,正待继续赶路,几辆色彩斑斓的马车从身边驶过,原来是个杂 技团。乔伊被探出车窗并不时挥动着帽子的小丑吸引,他的视线一直跟着马车,父亲叫 他,他都没有听见。马车在一个广场中间停了下来,一个留着浓密胡子的胖老头正指画 着吩咐人们架起围栏,搭上帐篷。乔伊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父亲默默地跟着。行至围 栏边,乔伊抬头看了看父亲,又用手拉了拉他的衣角,然后小声地说:‚看场表演吗?看 场表演吗?‛

父亲没有回答,好像在思索着什么。是的,在家乡时,儿子一直迷恋杂技,梦想成为 杂技演员。他只带儿子看过一场表演,没有围栏没有帐蓬,那最多是乡里人组织的一场 义演,可他一直无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艾德罗摸了摸衣兜,摇了摇头,拉起儿子转身走 去。孩子不住地回头,脚下拖起层层尘土。

走到围栏拐角,父亲发现土道上积了很多污水,他们不得不从围栏里钻过,可在他 们要从另一端钻出的时候,竟有一个人站在了围栏的边上。

这个人是杂技团的那个胖老头,他叼着黑色烟斗,挺着他那特有的大肚子,一脸严 肃地说:‚先生,我在那边已注意你们很久了,我想……‛

‚您可不要误会……‛艾德罗神色慌张。

胖老头只注意乔伊,并走过来,用手摸了摸乔伊的双臂与胯骨,然后喃喃说道:‚没 想到,在这儿还能遇到一块做杂技演员的上好材料!‛他转身对艾德罗说道:‚先生,我叫 费斯勒,是这个杂技团的老板。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做一名杂技演员,并不至于忍饥挨 饿,那么,我可以满足您的愿望。‛

乔伊听到这句话,眼中立刻出现了异样神采。可父亲一把拽过乔伊。

‚等等,先生。‛费斯勒拦住去路,说道,‚我刚才听您说,您的孩子很想看这场表演, 是吗?‛

‚啊……是的,可……‛

‚好了,跟我来,今天我就让你们看一场真正的杂技表演。‛说完,他转身朝围栏的门 口走去。儿子眼中充满了恳求的目光,父亲很难地下了决心:‚好吧。‛乔伊听后,撒欢似 的追着费斯勒去了。

费斯勒把他们安排在了一处非常适于观看表演的位置,等他要离开时,乔伊忽然提 出要参观一下后台。费斯勒欣然同意了。

其他座位上都已坐满了人,乔伊还是没有回来。这时,一个头戴草帽的男孩从人缝中

挤了进来,看样子与乔伊年龄相当,他很有礼貌地问道:‚先生,请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这里有人,孩子。‛那孩子一脸可怜相,说:‚我能先坐一会儿吗?‛艾德罗为难,还是 点了头。表演快开始时,乔伊回来了,当他看到坐在他位置上的男孩时,便责问起父亲。 那个男孩好像要自觉地离开。乔伊犹豫一下,说:‚不,不,我们可以挤一挤。‛两个孩子 相互‚嘿嘿‛一笑。

两个小时的表演很快就结束了。

退场时,艾德罗本能地摸摸腰间,他的钱袋不翼而飞了。他猛然想起了那个草帽男 孩,可那男孩已不知所踪了。艾德罗知道,没有了那些钱,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但他在 儿子面前只是装作在整理衣服的样子。过了一会,他突然对乔伊说:‚你看,孩子。我竟 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免费看了一场表演,不说声谢谢就走,很不礼貌。‛‚是的,那我 们赶紧去吧。‛乔伊说道。‚不……不,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我自己去就可以了。‛ 但艾德罗却没有向费斯勒道谢,而是对他说了丢钱的事。费斯勒听后,冷言说道: ‚先生,您要知道,我们从来不负责观众财物安全。‛

‚您听我说,我可没那个意思。我记得,演出前您曾对我说,我儿子是块做杂技演员 的好材料……‛

‚你是想把他卖给我?‛

‚不,我怎么会把儿子卖给别人呢。我……我只是想去开个小店,可现在没有钱了, 您……等我有了钱,我肯定会来偿还的。‛

费斯勒犹豫了一下,就给他一笔贷款。

十年后,乔伊已是马戏团最有名的杂技演员。有一天,艾德罗父子相聚,又被安排 看戏,身边竟坐着乔伊和戴草帽的人。只见戴草帽的人说:‚先生,我可不是什么技艺高 超的小偷,我是费斯勒的儿子。当时,是您的儿子把这个钱袋绕过您的后背递给我的。‛ 他从怀中掏出了那个钱袋。艾德罗接过一看,的确是他的,里面的钱分文没动。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艾德罗知道儿子喜爱看杂技团的表演,但是一直没有出钱让儿子看一场像样的表 演,可见他并不支持儿子发展爱好。

B.“看场表演吗?看场表演吗?”的恳求,“脚下拖起层层尘土”的细节,主要表现的是 乔伊不知生活艰辛的顽童心理。

C.费斯勒拦住艾德罗父子,不听艾德罗根本就不是想逃票看演出的解释,所以艾德 罗内心很气愤,就拽着儿子要快速离开。

D.艾德罗很爱面子,他即使钱袋丢失,也不愿让儿子知道他内心的慌张,即便需要费 斯勒资助,也不好意思直接开口。

E.作品通过乔伊意外走进杂技团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生活充满变数的现象,也表现 出乔伊努力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机智。

(2)作品中的费斯勒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乔伊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作品以十年后的再相聚来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托尔斯泰夫人的说不尽

卢 岚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六)
《悠悠茶馆史》

悠悠茶馆史——唐代茶馆的起始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我国茶馆业发展历史久远,它是随着城币经济、币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明确的记载。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具”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一般认为,茶馆的雏形出现在晋元帝时,唐代开始萌芽,宋代便形成一定规模,明清之际终成时尚。我国茶叶被人饮用的历史很长,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茶叶的饮用,最早是由药用慢慢演化和发展起来的。饮茶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康宣宗年间撰刊的《膳夫经手录》中,就提出了“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的不同看法。在宋元、明清几代,有人坯提出了饮茶起源“三国”、“东汉”和“秦汉”、“先秦”等多种说法。不管茶饮始于何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魏晋以前,中国茶叶的传播主要还只显于荆楚或长江中游,茶叶主要仅限于贵族或富豪之家享用,茶叶产量低,价钱很贵。三国和两晋时,江南和浙江沿海的东部地区,茶叶的饮用和生产逐渐传播开了。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的,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而以当酒。”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帝,韦曜为吴国待中,领国史。从上引史料可知,三国后期至少在江东吴国的统治阶级中间,已开始流行饮茶。到东晋时,茶叶已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如《世说新语》载,任育长随晋南渡以后,很不得志。一次,他到建康,当时一些名士迎之石头(今南京城郊),“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于是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可见当时南方饮茶已较普遍,北万尚少,但并不是没有,否则从中原来的任育长不会问“为茶为茗”。南北朝时,茶叶及饮茶习俗已有较大发展。三国两晋时,我们从文献中所见的重要茶叶产地,几乎都在巴蜀和荆楚二秒,但至南朝时,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治位今湖北黄冈县东)、武昌、晋陵(会江苏常州)皆出好茗。”魏晋以来,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饮宴之风

盛行。最初之清谈家多为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后来,由于整天与酒肉打交道,一来经济条件有限,二来也觉得不雅,特别是酒醉之后会举止失措,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以茶助清谈之兴。其次,南北朝时,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时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晋末年社会动乱,许多大族迁移到南方,江南生活优裕,重视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大大发展,尤真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崇尚清淡高雅,而茶正有这种特性,故饮茶得到玄学家们的推崇。再次,魏晋时期,各种宗教大兴,他们多推崇饮茶。如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饮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甚至认为茶可以通“鬼神”。茶的文化、社会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饮用功能。饮茶的普遍性,使饮茶日益变成营生和服务的手段,使之和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最早使饮茶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菜摊,齐非茶馆。这种系摊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南北朝的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记载:东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一老妇人每天早上提一器皿茶(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种菜摊,是饮茶商业化的雏形。有人认为,晋代人张载于三世纪刊年代写的《登成都楼》诗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就包含有饮茶卖茶的含义,但也可理解为是茶的饮用在民间已普及的意思。南北朝的,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它既和喝茶,又和供来往旅客住宿,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馆和旅馆的初级形式。唐代,条财的种植已十分普遍,朝野上下,寺观僧道,饮茶成风,盛极一时。《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方面:安史之乱以后之中晚唐,社会的动荡使文人士大夫心理失衡,为了达到心态的平衡和解脱,禅宗于是大兴。饮茶之风的兴起,恰恰是在这个时期。崇尚幽静,追求自然、淡泊和精行俭德,正是茶的特性,因此,禅宗借助饮茶推行它的思想,士大夫则通过饮茶接近禅境。以饮茶为契机的聚合成为唐代文苑的风雅之事。中唐以来,文士之间茶文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茶会、茶宴。大历年间(公元766-780年),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与吴中诗及经常雅集,往往采用茶会、茶宴的形式“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之后,文人的茶会、茶宴活动更为普及,“竹下忘言对紫金,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还出现了宫办的大型茶宴,到了晚唐时期,在宫廷开始兴对清明茶宴。唐代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导致商业交往十分发达,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一是要住宿,二是要谈生意,三是有解渴、吃饭的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开店铺煎茶卖茶,自是必然。同时,城币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经常调换岗位的文人官吏勇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名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员。这些人,较之乡民见识广,而比上层社会则要重人情、友谊。生活在城市中,比邻而居,街币相见,却又不似乡间以血缘、族亲为纽带。但活跃的币民阶层却又需要彼此沟通。茶文化一出现,沟通人际夫系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于是,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了。比较早且比较明确的关于茶肆记载的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该书《饮茶》一节提到,自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泰山灵岩寺僧学禅不能夜寐而饮茶以来,寺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减币,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没钱取饮”。另外,《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仓皇出走,“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太平广记》卷341《韦浦》条记韦浦“俄而憩于茶肆”,都证明唐代已有茶肆。不但城币有茶肆,乡村也有茶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六日九日,日本僧人圆仁在郑州“见辛长史走马赶来,三对行官遇道走来,遂于王店里任吃茶”。这个“土店”,很可能就是老百姓在交通要道旁开设的比较简陋但可供饭食、茶水的小店。唐代长安外郭城有茶肆,城外有茶坊。扬州海陵如皋镇有茶店。此外,民间还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设施,供自己和众人饮用。唐代茶馆中,卖茶者烧制的陆羽像放在煎茶的炉灶上和条具间,奉陆羽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大唐传载》也说:“会鬻茶之家,陶其像置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会为鸿渐(即陆羽)形者,因目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釜汤沃之。”直到近现代,一些茶铺的炉灶上仍供陆羽神像。唐代茶馆虽不能说很普及、很完善,当是与旅店、饭店相结台,未完全独立,但也初具规模,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由寺院茶堂到民间茶

肆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达到了相通。始建于唐朝的径山寺,自宋至元一直为江南禅林之冠。其“径山茶宴”极具盛名,在遇到朝廷钦赐袈裟、锡杖之类的庆典时,就会举行茶宴,请寺院高僧和文人墨客。宋代日本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径山茶宴的精神随之传入岛国,推动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寺院僧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杨华《膳夫经手录》)。文人间时兴茶会、茶诗,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饮茶遂成风俗,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的产生。《封氏闻见记》中有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开元中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但尚未有茶馆之名。饮茶之风触及各色人等,加之茶叶产量巨大,贸易频繁,朝廷看到茶已与盐、铁一样,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图,就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贡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农需将清明前采摘制作的品质最好的茶贡于皇室。唐政府专派太监、茶使在阳羡设立“贡茶院”,专门管理阳羡贡茶。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至晚唐,开始在宫廷兴办清明茶宴。皇帝在收到贡茶后,先行祭祖,后赐给近臣宠侍,并摆“清明宴”以飨群臣。文人雅

士喜好品茶鉴水,精研茶艺,这些都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与禅门有密切联系的陆羽(约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收养,擅于烹茶,其《茶经》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饮茶的叶、水、器、境,提高了饮茶的精神境界。“茶博士”与多样服务茶叶产量的剧增、质量的提高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渐趋重要,带来了北宋茶肆业的兴盛。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有“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的说法。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宋朝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坊、市界线,市内出现“瓦子”(娱乐场所),内有“勾栏”(演出场所)、酒肆和茶楼。宋代都城茶肆茗坊遍及大街小巷,而且由都市普及到乡村。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中写道:“那清风镇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房酒肆。”茶坊之外,还有提壶往来叫卖的人。在杭州城内亦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服务对象为普通民众。茶肆规模的扩大,必然要促使茶馆的经营机制趋于完善。宋代茶坊大多实行雇工制,茶肆主招雇熟悉烹茶技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营业。茶博士是城市中职业专业化较强的技术雇工,是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为了吸引顾客,宋代的茶肆十分重视摆设,特别到了南宋,更是精心布置。《梦粱录》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是:“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大茶坊更是富丽堂皇,讲究文化装饰,营造品饮环境。苏东坡也有“尝茶看画亦不恶”的诗句。为吸引不同层次的顾客,茶肆提供的服务亦日益多样化,各样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娱乐活动中较为普遍的是弦歌,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称的“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茶肆中的弦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雇用乐妓歌女,这是茶肆用以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是茶客专门来此种茶肆学乐学唱,《梦粱录》“茶肆”条有云:“大凡茶楼多有富贵子弟、诸司下直等人聚会,习学乐器。”再者是安排说唱艺人说书,还有博弈下棋等活动。茶馆除供应茶水外,也开始供应茶点。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用,用以佐餐和解渴。经过漫长的过程,才开始有了清饮,即用开水冲泡,茶中不加任何佐料。但调饮的方式一直存在,唐代流行煎茶法,煎时用姜、盐。这种习俗到宋仍然存在,不过人们更为喜爱清茶。宋代风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一般茶坊中都会备

耆老是什么意思(篇七)
《乌蒙耆老念世亲,阿底撒麻名永存——麻窝山地理风物传说瞥记+(1)》

乌蒙耆老念世亲 阿底撒麻名永存

——麻窝山地理风物传说瞥记

马勋建

儿时记忆中最高最大最远最险峻最雄伟的山,当数麻窝山。关于她的高度,大人们说站在峰顶能看到三座城。至于是哪三座城,有说昭通、威宁、宣威的,有说昭通、威宁、会泽的,更有甚者说是昭通、威宁、昆明的。大人说什么,小孩就信什么。总之,麻窝山很高很高。到了麻窝山,就到天边了。后来上学了,知道山的那一边,仍然还是山。麻窝山那边的山到底有多高,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浮想着。

也许是心中的思念,也许是上苍的顾眷,儿时的梦想终如我所愿。从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麻窝山的那一边。在迤那镇麻窝小学燃烧着梦想的岁月里,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把这里的山山水水看个够、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听个遍。

一峰独秀的“阿底麻苦博”

麻窝山位于迤那镇北部,海拔2755.9米,从海拔2200米的迤那镇五星村的说哦注海子至麻窝山极顶,相对高度超过500米,可谓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唯我独尊。昔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机会登上泰山极顶去找寻孔子当年的感觉,就来登麻窝山感受一下威宁之小吧!站在峰顶极目远望,莽莽群山尽收眼底,有如惊天之巨浪,有如烈马之脱缰,狂奔不已,浩浩汤汤。其东侧最为险峻,悬崖峭壁百丈高,下临深谷。山阳有一峭壁,壁上有石洞,洞内有仙蜂,千百年来在此繁衍,生生不息。麻窝山之所以成为威宁名山,除一峰独秀,气势磅礴之外,还与她那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一些浪漫传奇故事在乌蒙大地广为流传有关。

一、乌撒势强掠地多,朝廷敕谕止干戈

走进麻窝山,才知道“山势耸拔嵌崎;群山环绕,如邱垤之于泰岱;远在百里外,尚能见突兀状”的麻窝山主峰当地人叫大山。原来,按照当地人的习惯,麻窝山是指

主峰大山及其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主要是指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前牛棚区麻窝乡的大部分区域,北抵罗哦冲子,南至石门槽,东临白脸岩,西达臧家坡,中为双营冲子。整个麻窝山地区面积46.1平方公里,辖3个村13个组。

明代以前,广袤的麻窝山地区森林茂密,这里是老虎、豹子等猛兽出没的地方,至今其北部的罗哦冲子还有野猪出没,东边是乌撒土司的地盘,西边是乌蒙土司的领地。当然,作为两家大土司辖地的交界,并没有明确到哪条沟哪匹梁子的界线。从麻窝山距离乌蒙核心地带(乌蒙天梯土府)和乌撒核心地带(乌撒盐仓土府)的远近来看,麻窝山地区距离乌蒙大本营更近些,且今天还能找到四川凉山彝族的指路经中有经麻窝山转向昭通境内的路线。综合以上情况分析,麻窝山及其附近地区在明代以前主要由乌蒙族属控制。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乌撒)府有盐池、银矿之饶,其民习奸利,往往侵略邻境”,在强大的乌撒面前,乌蒙总显得那么不勘一击。据《明实录》记载:“宣德八年二月戊戌(1433年3月5日),以四川乌撒、乌蒙二军民府土官知府禄昭、尼禄争地仇杀,遣行人章聪、侯琎斋敕往谕。仍敕四川三司官及巡按御史往平之”。也就是说,公元1432年(宣德七年)乌撒土官禄尼强占了乌蒙土司辖地麻窝山以西北广大土地,势力直抵乌蒙土府,明朝出面调解,迫于朝廷的压力,乌蒙土司禄召为息事宁人,加之“乌蒙耆老”念及与乌撒为“世亲”,双方各退让了一步,“治沟为界,永息争讼”,乌蒙把被乌撒强占土地的十分之三让出,即今天玉龙、牛棚、中水等地区;乌撒将已经占据的约占全部夺得土地十分之七的土地归还乌蒙。从此,麻窝山由乌撒乌蒙的交界变成了乌撒家的“中庭花园”。因为朝廷出面干预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明宣宗朱瞻基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训导群臣:“蛮夷能让,亦是天理未泯,特患训谕不至耳。果能开诚布公,何不可化。”作为政绩记录在案,为我们今天了解威宁昭通划界情况留下了重要历史资料。

二、阿底撒麻得山名,百年麻窝传至今

自明宣德朝以后,麻窝山由乌蒙乌撒的过渡地带转化为乌撒家的“内地”,作为乌撒家的前锋,是富强冠诸夷的阿底(牛棚子)土目,不管是早期居住在中水的羽白丘,还是后来的牛棚子,麻窝山始终是阿底家的“房后头”。那么,麻窝山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包含着哪些文化意义呢?据《威宁彝族辞典》记载,麻窝山的彝语名称为“阿底麻苦纳”和“阿底麻苦博”,意为“阿底家撒麻的冲子(窝窝)”或“阿底家撒麻的山”。走进麻窝山,人们见到的是“阿底麻苦纳”,即从今天大山脚的大火海子至双营冲子一带;远观麻窝山,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阿底麻苦博”,就是海拔2755.9米、

一峰独秀的麻窝山主峰。

阿底麻苦纳——双营冲子

麻是我国古代广泛种植的一种农作物,其种类很多。因虫害多,喜光照等原因适宜在高山地带种植的火麻,是一种强韧、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韧皮纤维可以用于纺织粗、细麻布,制造绳索、麻线等。古时的乌蒙山地区,山高路险,出入不便,经济上以自给自足为主,特别是广大的佃户和农奴,吃的是自耕自种的粮,穿的是自撒自织的麻。广大的中下层劳苦大众,以自己勤劳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土司土目的地里劳作,艰难的繁衍生息。为阿底(牛棚子)家挖地、撒麻、薅麻、割麻、沤麻、剥麻、绩麻、织布、量布、剪裁制衣的,主要是终身住在主人家里,为主人劳动,主人管饭吃的家内娃子和在主人附近居住的家外娃子,如果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的时候,还吩咐更多的佃户参与劳作。由于撒麻、薅麻、割麻、沤麻等农活都是集体劳作,他们在劳作的过程中用歌声来消除疲劳。为了让小孩子们尽快掌握种植和加工麻的动作要领,大人们将整个过程提炼和加工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动作要领,能否掌握这些动作要领成为人们判断一个姑娘是否灵巧和勤快的标志,慢慢地成为了姑娘们的人生必修课,并且在出嫁时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久而久之,有人给这一套规范统一的动作要领配上音乐,逐渐演变成流传至今的《撒麻舞》,并成为婚礼上常跳的舞蹈之一。观看今天的《撒麻舞》,一系列惟妙惟肖的动作将种植加工麻的劳动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达了姑娘们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麻窝山的气候来看,晴多雾少,日照充足,适宜种植火麻,阿底(牛棚子)家众多家丁和娃子的生活所需,需要种植大量的火麻,用于制作衣服、麻袋、绳索和武器(驽绳)。今天的双营冲子至大山脚的大火海子一带,是高山上的洼地,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火麻,就是昔日阿底家撒麻的地方。

阿底(牛棚子)家撒麻的窝窝,简称“麻窝”,成为其名称来源。

三、相恋难成好因缘,千年蜜蜂已成仙

苗勃然、王祖奕《威宁县志》记载:“芒翁山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一名麻窝山。山势耸拔嵌崎;群山环绕,如邱垤之于泰岱。远在百里外,尚能见突兀状。上有蜂巢石罅中,不知始于何时,蜜流其下,人不敢取,以有蛇常食故也。”以上记载说明了早在清末民初时期,人们就发现了位于麻窝山南坡悬崖石洞中的这窝仙蜂和从石缝中流出来的蜂蜜,因为常有蛇在此地出没,人们因畏惧蛇毒不敢取食。后来,植被逐渐被破坏,草木越来越稀少,那些蛇无处藏身,离开此地。仙蜂所酿之蜜,人们由最初的不敢取食变为就地取食,还演绎出一些美妙的传说,给麻窝山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关于仙蜂的来历,流传着一个美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

在麻窝山前往斗古乡土地山的方向,距离麻窝山6千米处一个叫上菜园的地方,有一峰峦,无论是山上的石头,还是整座山的形状皆酷似麻窝山,传说她就是麻窝山的女儿。

麻窝山的女儿才貌双全,其父对她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一直想遴选一位东床快婿。但女儿的心思,其父不明白。她自有主意,早就喜欢上了轮廓分明、文质彬彬的土地山。在土地山上门提亲遭到其父麻窝山的拒绝后,她毅然决定和土地山私奔。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一阵窸窸窣窣之后,她悄悄地溜出闺房,和等待多时的土地山携手南奔。未几,在灿烂星光的见证下,他们迫不及待的享受了爱情的甜蜜。由于逗留时间太久,耽误了行程,很快天亮了。一向派头大、面子足、武功高的麻窝山知道女儿和土地山跑了,哪里受得了这股馊气,一时怒火冲天,手提大刀一路追来。土地山见势不妙,只得出手招架,没想到由于出手不慎,一剑误伤了麻窝山的腹部。麻窝山脑羞成怒,使出浑身解数一刀刀猛砍过去,直取土地山头颅,土地山急忙曲身躲避,虽保住脑袋,头顶却被削平了。由于麻窝山所使刀把较长,瞬间难以收回,土地山见麻窝山欲置自己于死地,不下狠招无以活命,一剑斩断麻窝山右臂。由于双方均受重伤,无力再战,只得各自退去。麻窝山的女儿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一个是如意郎君,一个是亲生父亲,搀扶谁也不是,跟谁走也不行,只有呆呆地立在那儿不回去了。

土地山浑身是伤,血流不止,后来化作了今天土地山上随处可见的汩汩清流。麻窝山被刺伤的腹部,伤口感染严重,溃浓生蛆,蜕变为蛹,羽化而成今天的仙蜂。

后来,这窝仙蜂酿了很多密,黄澄澄的从石缝中流淌出来,附近的居民经常做燕麦粑粑或苦荞粑粑背着到那里去蘸了吃。就在那里吃,只要你能吃,吃多少都行,吃也吃不完,唯一的是不准带走,因为吃够了还要带走一些的是贪得无厌的人,老天要

惩罚这样的人。谁胆敢违反天规,就要遭雷殛。文革中破“四旧”,有人不信邪,打算用炸药把仙蜂洞炸开,把蜂蜜全部取出,就在仙蜂洞的下面打好了两个炮眼,再回去拿炸药、雷管、导火线和火柴。第一趟回去带来了炸药,忘记了另外三样。第二趟回去带来了雷管和导火线,又忘记了带火柴。第三趟回去终于备齐爆破所需之物,当装好炸药点火瞬间,天公震怒,电闪雷鸣,当场毙命。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仙蜂洞口(抢拍到三只采蜜归来的仙蜂)

今天,站在观风海镇果化村的禄嘎梁子上远眺麻窝山,其东部的黑雀啰梁子连接木拉梁子直至龙街镇地域的海聋梁子,犹如麻窝山长长的左臂,将迤那镇揽入怀中;其西部护山至仙水坡梁子戛然而止,犹如断了右臂一般;其山南峭壁上的仙蜂洞,迎着土地山的方向。往西南方向遥望土地山,山顶平躺躺的,犹如被削过一般。

四、先生难觅真龙地,福人福地靠天意

麻窝山雄伟,峭拔、险峻,气势磅礴,唯我独尊,有领袖风度。无人否定莽莽群山中暗藏风水宝地。

若把麻窝山主峰大山看成是天子的銮舆,观其前山走势,只见双营冲子两侧众山拱卫,俯首听命,场面最为壮观。能做麻窝大山的股肱之臣或一个御前侍卫,在人间也是高官厚禄,非同凡响。因此,麻窝山大山脚至双营冲子一带地灵人杰,地方上的英雄好汉、三百六十行中的状元,数百年来不乏其人。

若论后山之雄伟,气势之磅礴,当在麻窝大山南面的说哦注方向,仙蜂岩的高耸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耆老是什么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耆老宴 耆耆老者 广陵耆老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耆老是什么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耆老是什么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30222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