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8则原文

论语8则原文

2016-03-13 09:41: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8则原文(共5篇)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8则原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编辑本段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论语8则原文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8则原文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篇二:《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论语8则原文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论语8则原文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三:《论语八则译文》

《论语》八则论语8则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8则原文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

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

篇四:《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4、子曰:“由,[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篇五:《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8则原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6到8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8则原文及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8则原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8则原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970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