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古代人生道理

古代人生道理

2016-02-21 10:52:3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古代人生道理篇一《那些你可能知道却不明白的人生道理》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人生道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代人生道理篇一
《那些你可能知道却不明白的人生道理》

那些你可能知道却不明白的人生道理

题讲“追本溯源”、“人生道理”可能有点大,这对我来说是永远在探究体验的课题。人生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得很多,我觉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却不明白,不是真懂,只是停留在“哦、我知道了”,然后就把这个道理冰封了,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里,我着重作一些阐发,可能真的讲得不一定对,另外也不全,供大家参考。至于为什么就讲这么几点,不讲其它的,其实很简单,因为我觉得这几点对我意义最重大、最有帮助,感受也最深刻。

第一、人在做,天在看,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从笔者当时发公考经验的文章说起,时至今日仍受到网友的喜欢,笔者既受宠若惊,也是未曾想到。当年如此,起因是自己曾经发过愿的,笔者当时想着做做好事至少求个心安理得吧,但到发大面经时已经有一种多做益事的冲动了。更未曾想到的是,这件事后面对我自己的利益和帮助。一个是让自己更有信心。有信心战胜困难,有信心完成任何事情,有信心成为一个比别人优秀的人,有信心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有信心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一个是这件事也成为自己今后工作的一个动力、一个精神源泉所在。每当笔者遇到挫折、困难、不顺时,翻翻回帖,总是感到很欣慰,并从中获得很大的动力,看到网友们的回帖,总能体会一种心安理得的平静,经常从心底流淌出一股力量。这也成为这两年来笔者能较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强大动力。

这些都是笔者始料未及的。这证明了:一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

的事,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真诚的赞赏。当年笔者作文就是事先发心的,而且从头到尾都是认认真真、极负责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所有的告诉大家。古人说,“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便是此理。二是给予即收获,在给予的同时,自己内心必收获无穷无尽的力量。写那两篇文章,可能在别人眼里是吃亏的事情,因为得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写去修改,但是最后却成为自己生活的一个动力,也让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真的是很不可思议。三是《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心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的人,往往自信充满,心安理得,无往不胜,也往往事遂人愿。

既然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也是可能回报很高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而且就算没有回报,至少你可以收获一份心安理得,至少你可以收获一份帮助别人的快乐。现在可能很多人会管那种认死理的人、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人、喜欢多管闲事多做好事的人,叫做傻瓜(当然不要做无原则的老好人)。其实,这种傻瓜才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人们钦佩的,也是时下中国少有的人、最缺乏最需要的人。做一名公务员,首先是一个人。人就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如果做一些好事情,人往往心情愉悦,无所畏惧,心安理得,充满了前进的力量,充满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也许你不相信,但你可以试着去体验一下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神奇的世界,你弄不明白的世界,它会反馈人的行为,你给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你为别人付出多少爱,你就会收到别人多少爱。比如,古代人经常讲的日行

一善,日行一善的好处在于日积月累,压力也不会很大,然后到最后等于做了大量的好事情。日行一善,就是每天都为自己增添一份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许这个要求有点高,但是你可以有意识地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处的事,这样可以树立一份安祥,树立一份无畏,树立一份信心,树立一份福德,树立一份好缘份。这样,也许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可以体现在工作的小环节入手,举个例子窗口单位,如果你做不到一直微笑以对,但至少不要对群众冷言冷语,故意刁难,甚至恶语相向。不要怕麻烦,不要推卸责任,不要怕承担责任,一些小小的事情,能先担待着就先担待着,能方便尽量给群众提供方便。以前我在基层,也有一些接触老百姓的机会,但因为一直在办公室,机会比较少,可只要有群众找到办公室,乃至有SHANGFAN的群众,我从来都是认真问他们有什么需要,然后尽量告知应该怎么做,应该找谁。 ps:很多人看到这篇洋洋数万字的文章时,说我这篇文章文笔非凡,看得出我的文字功力深厚,这样不提拔、不进步就是怪事了。我说,不不不,我说了我是脑瓜子非常平庸的人,无非就是有一颗相对赤诚的心,有一股认真劲、坚持劲,有一种想利益他人的心,所以这篇文章,你们也许有感觉到,一开始发的时候其实并不完善,后面作了多次修改,在不断更新。为什么?那是因为虽然我是有很多感受,但是转化为系统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感受变成文字,那仍然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需要以一股赤诚之心去坚持,然后不断地更新下去。我想,这还不仅仅是我发愿再还愿的问题,我说了,这已经是我想利益他人了,我真的想写一篇文章,对公务员有一些帮助,这样,

也许对整个社会风气都能有一点点助力。

第二,积极做事,主动做事。这一点,对公务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公务员肯定是要做事的,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不仅关系到你的前程,也关系到你过得幸不幸福、开不开心。不过,这一点,其实仅是第一点在工作、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也很容易操控。

1、积极做事,不埋怨。积极做事就是微笑地、认真地把别人交待的事情办好。机关是这样,忙的人忙死,闲的人闲死,做事的往往是那几个,特别是年轻人,不仅工作上的事要做,跑腿的事肯定是全包了。现在新进公务员很多都是年轻人,都是小伙子、小姑娘,谁都可以使唤,但是大部分年轻人碰到别人叫做事,一两件还好,或者是自己份内的事还好,如果是很多堆过来或者份外之事,那心里是百般不乐意,凭什么都是我做啊,这种事还有其它人可以做啊,这种事这么简单你自己不会做啊,心里那是百般怨气。我自己也有过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心里不平衡,以至于后来工作消极,心情极度郁闷,觉得前途极度黯淡,没有一点信心,觉得自己再没有才干也不至这样天天让人呼来唤去,老干一些技术含量极低的活吧。直到有一天,我转念一想,如果我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不一样了。无论是谁叫我做事情,即便不是直接的领导,我都说一不二、认认真真的给他做好。因为不管你乐不乐意,你都得做,都得完成,那你还不如好好的做,开心地做,怨气积多了容易生病。况且吃亏是福,傻人有傻福。事实上,最终证明如果你认真做事,积极做事,而不是心里嘀咕埋怨,不但你自

己活得不累,而且还会让自己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因此,抛开一种可能性就是多让你干事是领导看重你才让你跑腿不论。即使是因为别人小瞧你才叫你做事,你也要微笑地把它做好,这无关面子。多做事总归是好的,这无关是否年轻人。(我不主张说“年轻人是干不死的”这句话,因为好像年轻人都不用注意身体似的,“身体是革命本钱”,这对谁都是适用的。)

2、主动做事,热心肠。这个是更高层次的,相对积极做事来说更积极了,也是能让你过得更开心的。主动做事的前提是掌握分寸,而且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不是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主动做事就是就算任务是交给别人做,你也可以要求去帮忙(别人乐意的前提下);就是如果别人希望你帮他,你不仅帮他,还替他考虑周全,没交待的一并做好(前提是掌握分寸,而且确保能办好)。比如,如果有人希望你给他个材料,正常来讲,是他过来你单位取,但是我的建议是如果不太远的话,你自己亲自送过去,这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难以做到。比如,领导让别人复印材料,如果你看到他手头上事情一堆,忙得热火朝天,就可以私下跟他讲你来帮他复印(不需要在领导在的时候,避免对方难堪,这就是掌握分寸)。这样做,有的人说是自讨苦吃,说更难听的,是犯贱。其实,这真的是很无知的说法。我讲讲这样做好处在哪?A、心胸坦荡,干事麻利,考虑周到,可堪大用。不展开。B、广结善缘,多认识朋友。这是很明显的,谁不希望别人在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即便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有个朋友替自己做事还考虑这么周全。A和B还是其次。C、愉悦

古代人生道理篇二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彭祖八百

神话故事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下蕴含着丰富的想像力,朴素的哲理思想虽然简奥,但用意深远。

彭祖八百

彭祖,是上占五帝中颛顼的玄孙。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牛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麇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动。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病或疲劳叫,他就运用气功治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牛有九窍的特殊头而,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周穆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想获得长寿的秘诀,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可是彭祖每次都支不说。周穆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采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一八妙龄。采女受用穆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采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休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为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白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不死长寿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身害性而已。”

采女听了直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

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儿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去后,对周穆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经》。周穆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预知了周穆王险恶的用心,就躲藏起来,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

后来有个叫黄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养生之道,几百岁了依然面色红润,童颜鹤发,他把彭祖的青沦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成一本《彭祖经》。

彭祖去后,人们在历阳曾经修建彭祖仙室,人们前去祷告,求风雨祛疾病,无不灵验。

哲理点拨

修身养性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彭祖凡胎,却能寿至八百,这跟他常年坚持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常人因为做不到清静无为,又不能常年持修身养性,所以也就只能长叹人生苦短了,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忽略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其实保持健康并不是那么困难,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清净,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友善,少一些伤害,多一些抚慰,心态健康了,身体自然不会很差。

古代人生道理篇三
《最终:我看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我看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人生是一门哲学,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又造就了各国人不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观,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为这门哲学镀上了一层神秘,更值得我们去追寻与探索。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它以探讨人生为核心,回答了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问题,其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学习了一学期的《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课程,我受益良多,也对课中老师的一些讲授深有体会。

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信仰缺失,其最大的体现是不像西方有完整的创世说,只出现离散的神话故事,鲁迅提出过“中国古代的神话本来就少,所有者,只是些片段的,没有长篇的, 而且似乎也并非后来散亡,是本来的少有。”。细细想来,不无道理。历史上,宗教的力量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欧洲之盛,古代欧洲政权普遍“政教合一”,西方的信教传统深厚辽远;中国人自先秦起,盛起的诸子百家以儒教为首,而孔孟之道推崇追求实际,再次限制了中国人对信仰的追求;近代中国文明衰落,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文化混沌,中国人找不到归属,也导致了信仰缺失。

有人说:科学是外学,宗教是内学,纯粹是个人的内在体验。但宗教却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指引人的发展方向,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信仰的国家,总能因为宗教道德约束而更灵敏的警觉。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心灵皈依的地方。或许,你会说信仰共产主义,但那不是信仰,是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奋斗实现的若干年后的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最后结果。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以为中国“没有一个可以输出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的实践理性却极端重视现实实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被认为是一种伦理学,是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它不讲神,没有所谓的造物主。延续到周易,老庄,荀子,都不讲神,只说“天”——抽象的自然规律,是为全社会树立的道德标准,终极目的只是研究出世入世的问题,为青史留名,“以此驰名,联合诸侯”才是他们的本意。

东西方的文化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土,中国人才接受了一个外国的神祗——释迦牟尼,但中国不注重佛陀的苦炼修行、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思想,而是寻求“轮回”与“因果报应”;西方的宗教不信轮回,但认为人生为“赎罪”,做好事灵魂才能上天堂,最终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三大宗教的存在,无形的约束了信仰其的人的行为,不存在精神信仰,缺少由宗教构筑起来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但却过于强调实用性的国家,必然存在社会缺陷。

神、圣

神圣,作为形容词,形容崇高、庄严,是生命群体完整要求而来的可以带来进步意义的崇高意愿,生命个体自我完善和积极融入社会整体的正确行为和贡献;作为名词,则泛指天

神、神灵。但拆分神与圣,则又有了深入的含义。

字典中对神的解释是: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内在规律;2)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3)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总而言之,神是宗教观念之一,但各个宗教,哲学流派及文学体系对他描述不一,但大体有三个特征:一、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心理活动及意识;二、超越了自然规律,不受因果律约束,现代科学无法研究;三、主宰世界或部分世界,可以随意改变和影响其主宰的世界。所以神的本质是客观意识的人格化。中国古代对“天”的理解相当抽象,近乎无人称无位格,可以说是抽象神。佛教主张“无神论”(无造物神论),认为一切生命“因缘所生”,而非造物主所造。墨家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祭祀献祭祀牲畜的繁文缛节;儒家强调祭祀,重视去世的祖先却不信鬼神,儒家重礼仪,却不是出自宗教,而出自一种诗情;道家精气神中的“神”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包括大脑是意识及机体活动功能。中国文化中,神的概念不是宗教性质的,是制度概念,神是魂魄归天后弃去肉身的有缘人,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实际上 是以“贿官”的心态敬神贿神的,和西方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两码事。

圣表示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旧时指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圣,通也”,“听信之为圣”,“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是古人对圣的理解。宋王观国《学林·圣》中有“古之精通一事者,亦或谓之圣。汉张芝精草书,谓之草圣;宋傅琰仕武康、山阴令,咸著能名,谓之傅圣;梁王志善书,卫协、张墨皆善史书,谓之书圣;隋刘臻精两《汉书》,谓之《汉》圣;唐卫大经邃于《易》,谓之《易》圣;严子卿、马绥明皆善围棋,谓之棋圣;张衡、马忠皆善刻削,谓之木圣。盖言精通其事,而他人莫能及也。”此外,孔子也被称为孔圣人,或圣师。

神,超自然色彩更重;圣,超道德色彩更重。

我们不能说中国思想中没有神圣,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神与圣,恰是人的两面,带着世俗,神圣与世俗成为了有机体,“顺天理,尽人事”成了思想标准体现

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至宋代理学形成,最终使得儒释道三家互补存在。但三家思想不尽相同,“儒家积极,以天下为己任,刚健有为;道家贵柔,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全身保命;佛教虚空,消极出世。”但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托,重视人格修养,饱含智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儒学开创者,文明中外;孟子积极入世,作为儒教思想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被尊为亚圣。孔孟之道便是儒学的代名词,儒学对如何做人有着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论述与阐释,使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佛学传入中土,佛陀苦行,生死轮回的观念被人承认。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便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即是说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认为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是真平等者,同时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道教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诗化人生,过一种诗意的生活,以逍遥快乐,长生不老的神仙作为目标,吸引无数信徒,他们首先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避开尘世喧嚣,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真正做到“率性任真”,“率性而动”,“率性合道”,“率性保分”,“任性适情”,“穷理尽性”。“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是老子传授给成功人士的处世哲学,而道教人生哲学实际上是在摸索探求如何使人类的生存充满一种快意乐趣,并将这种幸福快乐保持到

永远。

而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结局,是使儒学通俗化,佛道世俗化。就佛道而言,从原理人情物理的虚寂玄远回归尘世,儒学则从程朱理学极端化的“天理”,恢复到颇有良知。

但不可不说,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古代人生道理篇四
《古代哲理诗句》

古代哲理诗句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揩模。

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 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

古代人生道理篇五
《古代哲理诗词

古代哲理诗词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

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十一、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十二、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十三、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十四、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

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

古代人生道理篇六
《2013古代哲理诗的赏析.ppt》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代人生道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代人生道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528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