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目不忍视造句

目不忍视造句

2016-02-03 11:01: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目不忍视造句篇一《招教考试1》 云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目不忍视造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目不忍视造句篇一
《招教考试1》

云南省2006年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小学语文科目四)部分试题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3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鞭笞(tà)剔(tī)除庇(bì)护长歌当(dànɡ)哭

B.角(jué)逐眺(tiào)望毗(pí)邻睚眦(zì)必报

C.粗犷(ɡuǎnɡ)歼(qiān)灭悼(dào)念恪(kè)守不渝

D.嫉(jí)妒黜(chù)免拯(zhěn)救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办丹片区B.北半凹世

C.考岌亦再D.齿曷兜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

B.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C.截止到今年十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D.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B.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C.我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上购物,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是目前难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好处”并没有兑现。

B.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C.“心连心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近日将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演出,延安地区军民奔走相告,亟盼亲人的到来。

D.1965年秋天,我瞒着你奶奶和姑姑毅然决然到山西当新农民,一干就是18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教育厅给学校建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B.对待困难是妥协让步呢?还是迎难而上呢?

C.有人提出一种人生哲学,叫“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D.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验珍惜B.品评体验珍爱

C.品味体味珍惜D.品味体味珍爱

8.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②我们的学习不但有了相应的保障,③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A.①‖条件②|递进③

B.①|条件②‖递进③

C.①‖假设②|并列③

D.①|假设②‖并列③

9.下列句子中,与“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男人置身激流,应成为自己生命的纤夫。

B.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C.人们把那些能侃而不能干的同志叫八旗子弟。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10.某校文学社召开成立大会,拟发出请柬,邀请该校校长出席。下列用语准确而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敬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如能光临,将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

B.您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社成立大会,我们非常感谢。

C.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敬望如约,不要迟到。

D.您若能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将是我们的光荣,特呈请柬,敬望欣然赏光。

11.下列句子,意思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B.《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蒙书,也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蒙学读物。

C.我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比较简明地划分为:识字——阅读——作文。

D.朗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准确流利地读。

12.清代教育家王筠把作文写作分为两个步骤是()

A.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B.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C.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D.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13.下列句子中,解释或说明有错的一句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策士的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史书。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列宁曾称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C.被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的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洵、苏辙。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共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14.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A.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C.刚直不阿,六将正气冲霄汉D.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15.仿照下面句式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相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面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个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

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6.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17.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18.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有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19.下面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20.花粉在水面上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试题由中人教育独家提供,任何网站如需转载,均需得到中国教育在线教师招聘频道和中人教育双方的书面许可,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21题4分,每小题1分;22题4分,每小题2分;23题3分;24题4分,共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于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③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卒之为众人卒: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3)不幸而在穷乡之域域:

(4)终于无济于天下济: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完成25~27题(25题4分,26、27题各3分,共10分)

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此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

25.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6.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27.“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五、阅读《种种有情》一文,按要求完成28~35题(30分)

种种有情

除夕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总是怔怔地望着那一个个透明饱满的形体。北方人叫它“冒气的元宝”,其实它比冷硬的元宝好多了,饺子本身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张薄茧,包覆着简单而又丰富的美味。

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亲人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手泽”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形容书法呢?一切完美的留痕甚至饺皮上指纹不都是美丽的“手泽”吗?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了万物的有情。

目不忍视造句篇二
《云南省2006年特岗考试真题》

云南省2006年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小学语文科目四)部分试题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3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笞(tà)剔(tī)除庇(bì)护长歌当(dànɡ)哭

B.角(jué)逐眺(tiào)望毗(pí)邻睚眦(zì)必报

C.粗犷(ɡuǎnɡ)歼(qiān)灭悼(dào)念恪(kè)守不渝

D.嫉(jí)妒黜(chù)免拯(zhěn)救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办丹片区B.北半凹世

C.考岌亦再D.齿曷兜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新建的城市应按现代化的要求来安排市政设施。

B.我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铮友,感到十分荣幸。

C.截止到今年十月底,他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D.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B.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C.我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上购物,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是目前难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好处”并没有兑现。

B.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C.“心连心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近日将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演出,延安地区军民奔走相告,亟盼亲人的到来。

D.1965年秋天,我瞒着你奶奶和姑姑毅然决然到山西当新农民,一干就是18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教育厅给学校建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B.对待困难是妥协让步呢?还是迎难而上呢?

C.有人提出一种人生哲学,叫“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D.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验珍惜B.品评体验珍爱

C.品味体味珍惜D.品味体味珍爱

8.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②我们的学习不但有了相应的保障,③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A.①‖条件②|递进③

B.①|条件②‖递进③

C.①‖假设②|并列③

D.①|假设②‖并列③

9.下列句子中,与“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男人置身激流,应成为自己生命的纤夫。

B.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C.人们把那些能侃而不能干的同志叫八旗子弟。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10.某校文学社召开成立大会,拟发出请柬,邀请该校校长出席。下列用语准确而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敬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如能光临,将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

B.您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我社成立大会,我们非常感谢。

C.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出席我社成立大会,敬望如约,不要迟到。

D.您若能出席我社成立大会,将是我们的光荣,特呈请柬,敬望欣然赏光。

11.下列句子,意思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

B.《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蒙书,也是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蒙学读物。

C.我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比较简明地划分为:识字——阅读——作文。

D.朗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准确流利地读。

12.清代教育家王筠把作文写作分为两个步骤是( )

A.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B.第一步以收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C.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放到收。

D.第一步以放为主,第二步从收到放。

13.下列句子中,解释或说明有错的一句是( )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策士的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史书。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列宁曾称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C.被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的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洵、

苏辙。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共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14.有一副对联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是“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它的下联应该是()

A.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C.刚直不阿,六将正气冲霄汉D.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15.仿照下面句式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偶然的发现

180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为解释化学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原子论,认为“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一理论立刻传扬开来。

但是,原子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验证,毕竟粒子并不能用人的肉眼直接看到。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目睹粒子的工具,化学家只能从一些线索去推测粒子的状况。连伟大的迈可〃法拉第都认为,在没有更好的理论之前,只能把原子论当成一个魅力十足的假说。

1827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研究山字草时,碰巧看到浮在水面上的花粉动个不停。布朗起初以为花粉在水面上晃动是因为它是活的,是花粉在游动。可是,并不只有花粉会在水面上晃动,普通灰尘浮在水面上也是一样。布朗偶然发现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认为,这个现象可能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可是,他始终找不出理由来解释这种运动。后来,其它学者也不断提出过种种解释,但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直到1863年,才出现了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水面上的花粉运动是粒子冲撞花粉造成的。根据原子论,水的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它们总是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和花粉产生冲突。它们撞到花粉的旁边时,就会把花粉往相反方向推,再撞到花粉的另一边时,就又把花粉推回来。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花粉也就不断在水面上晃动。

比方说,现在体育馆的地面上放着一个篮球,你和一些同学围着这个篮球,和它相距几米远,而且你们手上都有一袋网球。你一发出信号,大家就不断拿网球往篮球上扔。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篮球是不是在地上滚动?你们扔的球有时击中篮球的这一边,有时则击中另一边,于是篮球总是滚来滚去。

你知道你们正在扔网球,所以不会觉得篮球在地上滚动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如果是以下的情况呢?首先,在篮球上涂上荧光剂,再关掉体育馆内的光源,然后把网球扔向这个发亮的篮球,这时你只看到一个发亮的球在黑暗中滚动。布朗和其他学者刚开始探讨浮在水面上晃动的花粉时,状况就和这种情形差不多。他们只看到花粉在动,却想不出原因,后来终于从它的动作领会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撞击它,进而认识到用分子彼此的冲突来解释这个现象是最贴切的。

这样,“布朗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使许多学者明白了道尔顿的原子论是正确的。 (节选自纽特《世界的种子》)

16.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请把它摘写出来。

17.文中描述同学用网球击篮球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18.画线句用了“差不多”,而没有用“一个样”,这是为什么?

19.下面是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化学家提出“原子论”,得到验证却与植物学家的发现有关,和某种物理定律有关。

20.花粉在水面上晃动这一偶然发现,使学者获得启发,解决了科学难题。你能由此联想到科学史上其他类似的事例吗?请举一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21题4分,每小题1分;22题4分,每小题2分;23题3分;24题4分,共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于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③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3

(4)终于无济于天下济: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2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25题4分,26、27题各3分,共10分)

江碧鸟逾白,山清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此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

25.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6.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27.“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

五、阅读《种种有情》一文,按要求完成28~35题(30分)

种种有情

除夕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总是怔怔地望着那一个个透明饱满的形体。北方人叫它“冒气的元宝”,其实它比冷硬的元宝好多了,饺子本身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张薄茧,包覆着简单而又丰富的美味。

我特别喜欢看的是捏合饺子边皮留下的指纹。世界如此冷漠,天地和文明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灰烬,但无论如何,当我坐在桌前,上面摆着亲人捏合的饺子,热雾腾腾中,指纹美如古陶器上的雕痕,吃饺子简直可以因而神圣起来。

“手泽”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形容书法呢?一切完美的留痕甚至饺皮上指纹不都是美丽的“手泽”吗?亲情如此温馨,我忽然感到了万物的有情。

校车反正是每天都要坐的,而坐车看书也是每天例有的习惯。有一天,车过中山北路,劈头栽下一片叶子竟把手里的宋诗打得有了声音,多么令人惊异的断句法。

原来是通风窗里掉下来的。也不知是刚刚新落的叶子,还是某棵树上的叶子在某时候某地方,偶然憩在偶过的车顶上,此刻又偶然掉下来的。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我张开微绿的指尖,竟恍惚自觉是一棵初生的树,并且刚刚抽出两片断芽,碧绿而芬芳,温暖而多血,镂饰着奇异的脉络和纹路,一叶在左,一叶在右,我是庄严地合着掌的一截新芽,爱恋着重生的生命。

暑假里到中部乡下去,弯入一个岔道,在一棵大榕树底下看到一个身架特别小的孩子,把几根绳索吊在大树上,他自己站在一张小板凳上,结着简单的结,要把那几根绳索编成一个网花盆的吊篮。

他的母亲对着他坐在大门口中,一边照顾着杂货店,一边也编着美丽的结。蝉声满树。

目不忍视造句篇三
《精美的语言句式灵活》

目不忍视造句篇四
《句式灵活上课用》

目不忍视造句篇五
《(一课一练)我的舞台》

我的舞台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ànɡ shēnɡ mó fǎnɡ shēn duàn zà jiù

( ) ( ) ( ) ( )

kànɡ yì fēnɡ dù yǎn mào jīn xīnɡ

( ) ( ) ( )

二、给多音字按不同的读音组词。 ěnɡ ( )ē (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 )之缘 ( )无( )日 一( )常( ) 为( )( )为 ( )去( )来 无( )以( ) ( )( )私语 ( )( )盎然 ( )不忍视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 )

2、私下里小声交流。 ( )

五、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是汗,..

也兴味盎然。 .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tiáo)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

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bēnɡ ( )â ( ) 喝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

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帧(zhēn),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sēnɡ)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台和一沓(dá)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shì)好,就是爱品茗(mínɡ)饮茶,尤其喜爱那

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liáo)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tǔ)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你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

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思索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千里( )( ) 心( )意( )

( )南( )北 ( )( )数笔

2、用“ ”画出年轻人画茶壶和茶杯的句子,说说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3、年轻人真的画错了吗?大师的话是什么意思?

4、这个年轻人离去后能找到令他“心满意足”的老师吗?为什么?

部分答案:

一、降生 模仿 身段 造就 抗议 风度 眼冒金星

二、绷着脸

绷带

三、不解之缘 暗无天日 一反常态 为所欲为 暑去寒来 无言以对

窃窃私语 兴味盎然 目不忍视

四、1、不解之缘 2、窃窃私语

五、略

六、1、千里迢迢 心满意足 走南闯北 寥寥数笔

2、第三自然段:“于是调了一砚浓墨„„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可以看出年轻人会画画,也很骄傲。

3、年轻人没有画错。大师想用这个办法使他懂得不该把自己看得太高,要谦虚好

学,取长补短。

4、会找到的。因为他已经懂得了应该谦虚好学,不断取长补短的道理。

目不忍视造句篇六
《句式灵活”写作指导》

“句式灵活”写作指导

茅盾曾说过,“造句技术要点”就是把一连串的句子组织的“严密而多变化”。“严密”是选择句子的基本要求,即要通达;“多变化”则是对句子的更高要求,即有文采,句式要灵活变换。可见句式灵活的重要性。 何为“句式灵活”呢?“句式灵活”就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抒发的感情和表达内容的不同,在不改变原意而又通顺的前提下,灵活的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式句变式句、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等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灵活运用,会使文章灵动而有意蕴。读起来又会琅琅上口,具有音律美。具体方法如下:

一.巧妙运用整句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它主要指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比较灵活,富变化,生动感人。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如行云流水。

例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这样写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段文字综和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把作者“悲愤”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再如2006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这样写到:读古今书籍犹如欣赏画卷,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缤纷无限,中外新奇的事物琳琅满目。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朝可拜谒屈子,暮可走访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意在北可驰骋塞外草原,心向南可流连江南雨巷……在书中能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我们可以随曹雪芹一同走进大观园,体验大家贵族的生活;我们可以跟鲁迅一同步入《彷徨》、加入《呐喊》,高举起那批判黑暗的旗帜;我们可以与三毛一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体验她那惊险的历程……有书可读、读书若此,实在是人生的一件了事!

此段读来如沐春风,如滋夏雨,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出神入化,哲理意蕴深刻。句式工整而富有变化,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错落有致。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二.灵活运用长句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长短结合,参差错落,各尽其妙。例如:2006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读书是一种味道》中这样写到: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茶香,书香,满目满嘴,不亦乐乎?……

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心尤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

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在屏风前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平和,如一池静水。

这段文字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排比对偶,运用自如。把读书的感受真切的表达出来。另外,词汇之丰富,选词之精当,也值得称赞。

三.合理运用常式句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这样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叫常式句;而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临时改变了某一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叫变式句。变式句用的好,能起到常式句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鲁迅的《祝福》为突出祥林嫂乞丐的身份,为了强调周围人对她的冷漠,文章采用了这样一个倒装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者把定语“空的”后置,突出强调意味更重。再如:孙犁的《荷花淀》为了突出水生嫂对丈夫的关切之情,用了这样一笔:“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里用主谓倒置的变式句,突出强调的重点就有别。

四.精心运用疑问句感叹句

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精心设计疑问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把问题引向深入。特别是反问句,还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而感叹句能强化感情,使文章充满激情。例如:2005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米卢与孔明》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疑问:

米卢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责难,带着人们对他的唾弃,也带着满腹的辛酸与不解。

孔明也走了,留下了一片未完成的大业,留下了一堆难以收拾的后事,也留下了一个朝代的遗憾。 米卢与孔明,一样的曾经辉煌,一样的大业未成,一样的离去。为何结局竟如此迥异?

当年米卢在中国足球落魄之时接手中国队,在一纸“必须率领中国队打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阶段”的硬性合同上毅然签字,在他的率领下,中国队过五关斩六将,以如虹的气势提前杀进决赛。米卢完成了合同,更完成了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心愿,创造了历史。而在世界杯中的战绩,合同并未标记,米卢也在面对世界强手时回天乏术。而我们却因此忘记了他的贡献,铭记着他的失败,最终将其辞退。

孔明在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时与其大谈天下大势,一番隆中对策为刘备指出三分天下的趋势,并答应出山为他完成此业。孔明帮助刘备分得一分天下。而他在隆中并未与刘备签下一统天下的合同。他也只是完成了大业的一半。而我们却宽宏地忘记了他的失败,铭记着他伟大的智慧和不朽的人格。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的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此段文字作者巧妙发问,把问题引向深入。发问后,把当代知名足球教米卢与三国著名军事家孔明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他独特的角度进行对比,认为我们忘却了米卢的贡献,铭记着他的失败;而对于孔明却忘记了他的失败,铭记着他伟大的智慧和不朽的人格。作者并不停置于此,接着用了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这种对比,这种思索,处处都显示了作者的智慧和构思的新巧。

五.交错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用否定判断来表示。对事物做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做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语气较重,否定句语气较轻,双重否定语气更重。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交错使用,能取得特定的表达效果。例如:2006年广西高考满分作文《亮剑》有这么一段:面对淘天巨浪,成熟的船长从不会害怕,而是沉着面对,因为他要亮剑;面对残酷的侵略战争,

士兵们绝不会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因为他们要亮剑;面对艰难的比赛,运动员们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要亮剑……

亮剑,亮出的是一种气质,亮出的是一种性格,亮出的是一种不服输的决心。亮剑是李清照“恨非男儿身,跃马挥戈,驰骋疆场”的豪情;亮剑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心;亮剑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品质。

这段文字将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起来使用,把文章的中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敢于亮剑”清晰的表达出来。为了充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用了排比式肯定句,赞颂了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感情激越,内容充实。

【佳作展示】

做真正的自我

河南一考生

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但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五斗诗魂; 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你满天星斗,但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天祥零丁绝唱; 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你坚强身躯,但挡不住你忠贞的信念。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水中离骚。

五斗诗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流云伴着坎坷来到美丽的桃花源,风雨带着憧憬来到清幽的山涧,万丈红光透过云雾照射在晋代的山乡俚巷,做真正的自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放弃了污浊尘世和荣华富贵,只为做真正的自我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江岸边,菊花旁,你陶然其间,这是飘逸洒脱,这是自由不羁。

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陶潜五斗诗魂。

零丁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国河山沦陷的无限愤慨与悲怆,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化为断壁残垣,你像那天边孤独的云无处着落。河山万里依然故我,依旧繁茂,你低头回望,满眼是百姓流离,尸骨遍野,无限感伤涌心头。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宁死不降,一行热泪洒江天,成为零丁洋中千古绝唱。

壮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天祥零丁绝唱。

水中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哭号中,在悲怆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你用鲜血与生命表达你对国家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五斗诗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天祥零丁绝唱!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水中离骚!

点评:

这篇考场佳作的亮点主要有三:

一是立意准确,构思精巧。考生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提炼观点,准确深刻。展开丰富想像,借助三位历史名人的行为去诠释文章的主旨――做真正的自我,生动形象。

二是语言精美,句式灵动。诗句的引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全文文采飞扬。句式多变,整散结合,长短参差,具有韵律美。

三是结构清晰,首位照应。开篇总说,主体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具体诠释,结尾呼应开头,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清晰。

目不忍视造句篇七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目不忍视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目不忍视的近义词 目不忍视的意思 目不忍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目不忍视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目不忍视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043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