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

2016-01-31 09:19: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一《诗歌鉴赏《秋宿湘江遇雨》》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一
《诗歌鉴赏《秋宿湘江遇雨》》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二
《江苏省泰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江苏省泰州市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命题人:韩守宏 潘双林 杨荣寿

审题人:周仕龙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8题,1、2、5、6、7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凡选考历史科目的

考生要做附加题40分,延时30分钟。

2. 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

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渐变/渐染 爪子/张牙舞爪 宁可/宁缺毋滥 ......

B.症结/症状 曾孙/曾几何时 里弄/弄巧成拙 ......

C.塞车/活塞 刨冰/刨根究底 暴露/出乖露丑 ......

D.连累/劳累 抹墙/转弯抹角 强求/强压怒火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专家指出,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认识方面正逐

渐走向成熟,相关的文化建设能力正在不断地提升。

B.明年我国将把促进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抓好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等工作。

C.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觉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

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下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发生多起高利贷崩盘事件。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部分

地区民间高利贷风险逐步加大,所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解决部分地区的金融问题。

3.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冷漠已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尴尬。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

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

场面,让“冷漠流行症”达到高潮。有网民说,“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彭宇案”

殷鉴在前,法律在几起类似的案件中,没有站在善的一方,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其负面

作用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一味将道德的丧失推到“彭宇案”上是否也是推脱?社会价

值观的坍塌与法律的助推,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早在2001年,即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设立“见危不救

和见死不救罪”,发挥向善的引导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另一方面,法律毕

竟不是道德。法律应该站在社会的底线,而道德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是一个社会凝聚的软

实力之一。怎样让整个社会都鼓励善良、奖励善良,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

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5分)

据说有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参加“《梦溪笔谈》学术研讨会”时,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欢

迎你来和我们合作研讨。”中国学者却谦虚地说:“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

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外国专家由此怀疑他的学术水平,并认为这位中国同行缺乏自

信心。

(1)《梦溪笔谈》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如果你是这位中国专家,你会如何恰当地表达?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

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

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曰:“吾有子矣,后何患?”后五十年,公始佐

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

授隰州军事推官。丁太夫人忧,服除,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

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蜀人喜

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

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遂拜参知政事。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

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然遂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

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

我也。”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

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

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

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

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

先期,状公之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

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太夫人忧 丁:遭逢 .

B.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逆:违背 .

C.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 夺:改变 .

D.若有所属,何也 属:嘱托 .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3分)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

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公少年早慧,十余岁时即能属文,其父早就对其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楣,

后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初举进士,把第一之位让给了里人王严,赢得乡人称赞。为官之后,薛公善解

民疾,政绩斐然,在莆田时就因悉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子中

只有薛公直言正谏,虽当时未能说服太后,但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D.薛公因病告还,皇上下诏免其上朝,只照常处理政务。薛公多次请辞后才得以退官

还乡。在他死后,太常根据有关薛公功行的汇报,议定谥号为“简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3分)

(2)然遂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3分)

(3)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0)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②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

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①

(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

么样的作用?(3分)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7)后生可畏, ▲ ?(《论语》)

(8)江山代有才人出, ▲ 。(赵翼《诗论》)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牛栏里,积满灰尘的空

水槽寂寞地躺着。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

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

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

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

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

复认为满足似的。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牛栏边的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

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

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

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

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依你的意思,不如拿把刀来将我身上肉一片片剁下去送人

倒干净!省得下次又出新花样!”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禄兴不做声,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

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就起身,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

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

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

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远

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

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

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

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

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

越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

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

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哭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

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

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

么寂寞的晚上呵!

(有删改)

11.“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

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2.“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这句话

含意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5分)

14.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

的具体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

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

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

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

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历史的内涵、

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三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目》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 (?~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

的?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杜荀鹤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患身是幻逢禅主①,水洗皮肤语洗心。

[注释] ①禅主:指诗的题目中的禅宗长老。

(1).试分析诗中两个“洗”字用法的妙处。

(2).这首诗的“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1).一二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很妙,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2).请简要概括诗中情感变化过程。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像。请作具

体简要的分析。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看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

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南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离官潭州(今长沙)途中为风雨所

阻时作。

(1)这首词匠心独运,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试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词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境?(4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

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1).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

答:

九、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伯牙绝弦图

(宋)郑思恩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九(1)、请你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哪一句)。

(2)、从语言特点上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禾 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

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

(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词中用了哪几种手法写“心事”?

(3)“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四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

(每题6分,满分:90分 时间:90分钟)

1.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①②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

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

(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

2、.[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答案] 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①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王孙:指游子。

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答案: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踏莎行[注]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注:宰相吕夷简欲致仕,仁宗问何人可代替,吕夷简推荐陈尧佐。陈特写此词以致意。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首句中的二社指春社与秋社,这里主要指春社。“千秋”同“秋千”,是寒食之戏,词的前两句点明了时节。词人以春天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寄寓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凤凰巢稳许为邻”一句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突出其华美与高贵,系象征手法的运用。“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笔法细腻,体现出燕子心情的舒畅。结合注解可知,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子喻自己。

答案:示例:①采用比兴、暗喻的手法,词人以燕子自喻,“新来”写己之初任,语虽浅而义深。②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情境,表达出词人当时欢乐、舒畅的心境。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清明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或场景,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区别。诗歌的颔联,写的是子女们到祖先坟前扫墓的场景,即焚烧纸钱以及他们哀伤的情感;而诗歌的颈联,写的是坟前的孤寂以及子女们回家后的情况。扫墓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答案: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

7.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回答后面问题。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自注: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手法,比如首联,写金国只注重宴请蒙古人而忽略了蒙古南下的企图,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颔联,“灞上”典出《史记》,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说:“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陆沉”,典出《晋书》,比喻国土是由于祸乱而沉沦。

答案:①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②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8.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

苏轼

②①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9.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

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前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金山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分析“长江”“云山”等词。第一句用浩大长江的动态衬托金山寺的安宁,第二句用“云山”烘托金山寺的高大巍峨等。

答案:前两句通过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现金山寺的高大、壮观。第一句用“浩浩西来”的长江作为背景,以动衬静,渲染金山寺的雄伟壮观;第二句,用“云山”,即云雾缭绕的山来侧面烘托金山寺的高耸入云。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五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新课标地区)]》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

(每题6分,满分:90分 时间:90分钟)

1.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①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

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

(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

2、.[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答案] 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①,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王孙:指游子。

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答案: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踏莎行[注]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注:宰相吕夷简欲致仕,仁宗问何人可代替,吕夷简推荐陈尧佐。陈特写此词以致意。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首句中的二社指春社与秋社,这里主要指春社。“千秋”同“秋千”,是寒食之戏,词的前两句点明了时节。词人以春天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寄寓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凤凰巢稳许为邻”一句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突出其华美与高贵,系象征手法的运用。“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笔法细腻,体现出燕子心情的舒畅。结合注解可知,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子喻自己。

答案:示例:①采用比兴、暗喻的手法,词人以燕子自喻,“新来”写己之初任,语虽浅而义深。②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情境,表达出词人当时欢乐、舒畅的心境。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清明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或场景,然后分析这些内容

之间的区别。诗歌的颔联,写的是子女们到祖先坟前扫墓的场景,即焚烧纸钱以及他们哀伤的情感;而诗歌的颈联,写的是坟前的孤寂以及子女们回家后的情况。扫墓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答案: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

7.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回答后面问题。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①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②。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自注: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手法,比如首联,写金国只注重宴请蒙古人而忽略了蒙古南下的企图,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颔联,“灞上”典出《史记》,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说:“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陆沉”,典出《晋书》,比喻国土是由于祸乱而沉沦。

答案:①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②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六
高考语文答题提分1+1-----高考衔接真题重组金题 安乡一中 龚德国》

高考衔接真题重组金题

一.对联

1.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 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运用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形式相同包括句式(或结构)相同与词性相同两项,内容相对,包括正对与反对两类。同时必须注意,对联的对句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声(阴平、阳平)。答案示例:闻粽香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

2.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qīng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hóng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fēi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gāo

【解析】可能有同学选了B,其实根据对联的最基本的平仄要求仄起平收就可以排除B,不选B还因为内容上“芙蓉”与“荷花”重复;同时“芙蓉”与“荷花”在结构上不同,一为联绵,一为偏正;而且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

【思路点拨】考生只注意了内容而忽略了题干特别指明的“对联”一项。其实它是个隐性要求,不可忽视。

3.为上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

A.一年春为首,勤下地种种 B.三农人是本,要给力顶顶

C.万般书最贵,爱看卷读读 D.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解析】D(A.“为”是对联上下句同一位置的雷同字,不可;且“种种”为仄声。B.“常”为副词,“要”为动词,无法对应。C.“为”是动词,“最”是形容词,无法对应;“常”是副词,“爱”是动词,无法对应。) 4.下面这些对联放乱了,请把它们整理好,并逐一排列出上联与下联,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D ) ①红墙碧瓦尽新楼 满室图书满室馨 ②歌声阵阵庆新年 香随梅蕊送春来

③硕果累累辞旧岁 风卷雪花辞腊去 ④兢兢业业育桃李 人梯巧搭登攀路

⑤翠柏苍松皆旧貌 一窗明月一窗竹 ⑥勤勤恳恳做园丁 心血勤浇栋梁材

A.⑤① ②③ ⑥④ B.①③ ②⑥ ⑤④

C.①⑤ ②⑥ ③④ D.⑤① ③② ④⑥

5.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田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 ,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答案:

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二.绝句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5.B

【解析】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宫怨》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柳色参差掩画楼,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A.晓莺啼送满宫愁 B.深锁春光一院愁

C.斜晖脉脉水悠悠, D.寂寞空庭春欲晚

【解析】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押韵、粘对的角度排除D项,从粘对的角度排除B项,从内容的角度排除C项。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曲江有感》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__________________,若论惆怅事何穷?

A.年事已多筋力在 B.自别花来多少事

C.遇酒逢花还且醉 D.西南一望云和水

【解析】C.《曲江有感》是唐朝白居易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作者奉召回京,又一次在曲江逢春,但年事已老;后两句言姑且醉酒观花,愁事本无穷尽。A项与诗的立意不符,B项与下句衔接不紧密,D项与诗的内容不符。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亭夏日》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D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_________,满架蔷薇一院香。

A. 夕阳川上浩烟波 B. 纵使晴明无雨色

C. 花明柳暗绕天愁 D. 水精帘动微风起

【解析】D。诗歌的平仄、内容及其意境。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

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

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绝句《渔村夕照》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晒网柴门返照景,桃花流水认前津。 ,远吊怀沙作赋人。

A.买鱼沽酒湘江去 B.蓑笠无踪失钓船

C.湘妃独对君山老 D.洞庭秋夜浪无踪

【解析】A(BD两项平仄不对,C项意境不符。)

7.下面是苏轼的一首咏梨花的诗,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人生看得几清明。

A.惆怅东栏一株雪 B.春心莫共花争发

C.只恐夜深花睡去 D.昨风一吹无人会

【答案与解析】A(从语意衔接,意境相调,音韵相谐三个方面来判断。B与上下文语意不连贯,且与上句平仄不相粘,与下句平仄不相对;C与下文语意不连贯,意境不相调;D与下文语意不连贯,与上下文平仄不相谐)

8.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风吹一夜满关山。

A、借问梅花何处落 B、燕山雪花大如席

C、疑有碧桃花千树 D、彤云惨惨如天怒

9.填入空格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C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游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①鸿雁不堪愁里听 ②御苑砧声向晚多 ③云里况是客中过 ④关城树色催寒近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 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解析 C 根据律诗押韵的原则,排除A、B.根据诗歌的句意,或者是根据律诗粘对的原则排除D.

1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B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解析: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填补空白。

1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梦回》 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D )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 ,水寒更有未眠鸥。

A .玉替花落野塘香 B .碧云望断空回首

C .客怀处处不宜秋 D .深夜无风莲叶响

【解析】D(根据绝句的韵律特点和诗的意境内容可确定选项。)

三.律诗

1.晚唐诗人郑谷,因“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下面是他的《鹧鸪》诗句,请将打乱的诗句重新排列 ( B )

①暖戏烟芜锦翼齐 ②苦竹丛深日向西

③品流应得近山鸡 ④相呼相应湘江阔

⑤佳人才唱翠眉低 ⑥雨昏青草湖边过

⑦花落黄陵庙里啼 ⑧游子乍闻征袖湿

A.①②⑥③⑧⑦④⑤ B.①③⑥⑦⑧⑤④②

C.②③④①⑥⑦⑧⑤ D.⑥⑦③⑤①④⑧②

B【解析】 第一步,定韵脚:①“齐”③“鸡”⑦“啼”⑤“低”②“西”,且首句入韵。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看出⑥对⑦,⑧对⑤。第三步,定首、尾联:从内容上看以写景开始,以寓情于景为结束。第四步,定颔、颈联:先承接上句写景,再写人。所以是①③⑥⑦⑧⑤④②。

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篇七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新课标地区)]》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

(每题6分,满分:90分 时间:90分钟)

1.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①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

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

(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

2、.[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答案] 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①,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王孙:指游子。

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答案: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踏莎行[注]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注:宰相吕夷简欲致仕,仁宗问何人可代替,吕夷简推荐陈尧佐。陈特写此词以致意。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首句中的二社指春社与秋社,这里主要指春社。“千秋”同“秋千”,是寒食之戏,词的前两句点明了时节。词人以春天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寄寓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凤凰巢稳许为邻”一句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突出其华美与高贵,系象征手法的运用。“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笔法细腻,体现出燕子心情的舒畅。结合注解可知,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子喻自己。

答案:示例:①采用比兴、暗喻的手法,词人以燕子自喻,“新来”写己之初任,语虽浅而义深。②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情境,表达出词人当时欢乐、舒畅的心境。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清明

高 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或场景,然后分析这些内容

之间的区别。诗歌的颔联,写的是子女们到祖先坟前扫墓的场景,即焚烧纸钱以及他们哀伤的情感;而诗歌的颈联,写的是坟前的孤寂以及子女们回家后的情况。扫墓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答案: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

7.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回答后面问题。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①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②。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自注: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手法,比如首联,写金国只注重宴请蒙古人而忽略了蒙古南下的企图,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颔联,“灞上”典出《史记》,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说:“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陆沉”,典出《晋书》,比喻国土是由于祸乱而沉沦。

答案:①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②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 秋宿湘江遇雨 秋宿湘江遇雨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秋宿湘江遇雨阅读答案修辞"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950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