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

2016-01-21 10:32: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一《落叶 修睦 题答案以及解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一
《落叶 修睦 题答案以及解析》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第一联重在写静态的色彩美,第三联重在写落叶飘落的动态美,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二
《课标卷诗歌鉴赏》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三
《落 叶 修 睦》

落 叶 修 睦

落 叶 修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试题】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

2、 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鉴赏】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四
《2012年各省的高考古诗文翻译及答案》

2012高考语文古诗赏析 天津卷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诗人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里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翻译】: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这勾起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当年离别的情形;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柳絮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即便春江水都是泪水,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象的内涵:杨柳,指代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译文】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我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既已黑尽,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关门。

【翻译】: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

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

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

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

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

的凝练的概括。

福建卷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①,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②,图画若为工③。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④,欢笑有儿童。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

【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翻译】:老渔翁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在烟雾迷蒙的傍晚时分回去。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 1 )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 .

(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

答( 1 ) [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宇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 ) [示例]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谊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湖南卷 度破讷沙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翻译】:凯旋越过破讷沙沙漠的队伍惊飞了大雁,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翻译】: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五
《2012年语文(全国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ǔ) 横亘(zǐ) 筋..(gèn) 造福桑梓..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gé) 辗..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

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

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

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

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着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庸之前“荼”字写作“茶”,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

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

治通鉴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

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

式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

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

人。那时候《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

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

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

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于汇六十里,州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治伊娄渠

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

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贪》诗云:“齐公凿新

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

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

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

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犹豫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

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

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

所以迁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

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

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犹豫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

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

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

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

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

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

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背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

解才行。

D.扬子县谓语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

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

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

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

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

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

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

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礼拜《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

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

《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

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

山,浩冒阵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

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

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

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

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迁彰武军

承宣使。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

自《宋史 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

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

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

余钱资助户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

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

3. 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

计分)(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

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

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

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

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

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九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六
《2012诗歌鉴赏译文汇总》

2012诗歌鉴赏原诗及翻译(炼字、句篇)

一、四川卷

子规

〔元〕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翻译】:杜宇魂化为啼血的杜鹃鸟,年年啼鸣,声声沥血。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第一次听到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寸断肝肠。春已残,花飘零,锦水春景黯然失色,乱红如雨。春夜难寐,举头望月,清光如霜。声声子规啼鸣,好像在催远行的游子快快回家,这里东郊的农事正忙,可是此时却难以归去,心思凄凉。

二、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三、福建卷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①,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②,图画若为工③。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④,欢笑有儿童。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宋高宗时,曾拜尚书右仆射(丞相),兼中书侍郎。

【注】①“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箬,箬竹,竹子的一种。箬笠,用箬竹编制的斗笠。散,同霰,冰霰,小雪子。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③“图画”句:意谓此等雪景.图画怎能画出。若为:怎么能。这句说,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④屿,小岛。鳊,一种淡水鱼,肉味鲜美。缩鳊,缩着项的鳊鱼。鲫,鲫鱼,一种淡水鱼,肉味也很鲜美。

【翻译】:老渔翁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在烟雾迷蒙的傍晚时分回去。小岛上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四、辽宁卷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翻译】: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日暮时分,北风将雨吹走,几座清瘦的山峰才从云中出来。

五、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翻译】: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这勾起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当年离别的情形;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柳絮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即便春江水都是泪水,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

六、江苏卷

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翻译】:心中有千万的遗恨,遗恨绵绵无极至天涯。苍山上空悬着的明月不知道我心中的愁事却照样青、照样圆,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朵朵,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翻译】: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他深居简出,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

八、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关门。

【翻译】: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九、湖南卷

度破讷沙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翻译】:凯旋越过破讷沙沙漠的队伍惊飞了大雁,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

鲜明夺目。

十、全国卷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翻译】: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自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翻译】: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

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十二、天津卷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十三、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译文】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晓云散去后山峰清秀,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我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了,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家乡父老应怜“我”了,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

十四、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译文】:(未展的芭蕉叶好像)冰冷的绿烛没有烟雾没有泪,(卷起的焦心好像)少女的芳心害怕春寒依然卷起,一封书信里藏着怎样的心事?会被东风偷偷地拆开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十五、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译文】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我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既已黑尽,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七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1]》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参考答案)

(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ã)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â)

C.抵牾(yǔ) 横亘(gâ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ã)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A项“悚”读作sǒng;C项“牾”读作wǔ;D项“辗”读作zh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A项“不孚众望”,孚,信服。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呼,叫、喊;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将要;出,出来。意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

描写十分生动。这里与“立体报纸”这一对象搭配不当。C项“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在句中运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

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

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

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着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庸之前“荼”字写作“茶”,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评析·古文言部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财二百人,得金人,不杀,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浩冒阵而前”,冒有冲犯的意思,冒阵就是冲击敌阵。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D )。

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2流矢中左肋,怒不拔

3所将财二百人,得金人 4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5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6浩与吴玠大破之

A.123 B.156

C.245 D.346

【答案】D

【解析】对照原文,不难发现第一、二两个事件发生在“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的情况下,而第五项主语为“饥民”,均与题干要求的“金人”不相符,舍去。

10.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找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对照原文,可知郭浩先前是与吴璘联手破敌,及至金平才与吴玠有合作。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答案】我在任上的时候已经听到了紧急的消息,担心夏人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进犯边境,希望选取将领设立防备工程。

【解析】“在任”,在职位上,在任职地;“趁间盗边”,趁这个机会进犯我国边境,“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愿”,作者把它放在句首,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翻译为希望,表示祈使语气,很大程度上可以移用“愿乞骸骨,以期终养”中“愿”的用法。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答案】郭浩招抚、辑录流窜和逃亡的人,开垦营田,用这样的整顿方式来颁布告示其它地区。

【解析】“招辑”,招安辑录;“流亡”,漂泊无依和逃亡的人;“营田”,官田的一种,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规置”,规范处置的方式;“诸路”,别的地区,其中“路”在宋朝是省级行政单位,如扬州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 修 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合编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之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八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参考答案)

(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ã)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â)

C.抵牾(yǔ) 横亘(gâ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ã)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A项“悚”读作sǒng;C项“牾”读作wǔ;D项“辗”读作zh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

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

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

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

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A项“不孚众望”,孚,信服。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呼,叫、喊;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将要;出,出来。意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

描写十分生动。这里与“立体报纸”这一对象搭配不当。C项“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在句中运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

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

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

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着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庸之前“荼”字写作“茶”,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评析·古文言部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财二百人,得金人,不杀,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浩冒阵而前”,冒有冲犯的意思,冒阵就是冲击敌阵。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D )。

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2流矢中左肋,怒不拔

3所将财二百人,得金人 4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5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6浩与吴玠大破之

A.123 B.156

C.245 D.346

【答案】D

【解析】对照原文,不难发现第一、二两个事件发生在“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的情况下,而第五项主语为“饥民”,均与题干要求的“金人”不相符,舍去。

10.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找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对照原文,可知郭浩先前是与吴璘联手破敌,及至金平才与吴玠有合作。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答案】我在任上的时候已经听到了紧急的消息,担心夏人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进犯边境,希望选取将领设立防备工程。

【解析】“在任”,在职位上,在任职地;“趁间盗边”,趁这个机会进犯我国边境,“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愿”,作者把它放在句首,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翻译为希望,表示祈使语气,很大程度上可以移用“愿乞骸骨,以期终养”中“愿”的用法。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答案】郭浩招抚、辑录流窜和逃亡的人,开垦营田,用这样的整顿方式来颁布告示其它地区。

【解析】“招辑”,招安辑录;“流亡”,漂泊无依和逃亡的人;“营田”,官田的一种,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规置”,规范处置的方式;“诸路”,别的地区,其中“路”在宋朝是省级行政单位,如扬州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 修 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合编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之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九
《2012年广西高考语文卷【含答案】》

2012年广西高考语文试题

第I卷(30分)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ǔ) 横亘(g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é)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 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 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

自《宋史 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 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纷纷暮雪下辕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苏轼《赤壁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 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

答:

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篇十
《2012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2012年全国卷适用省: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广西 河北。

点击查看: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在线估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ã)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â)

C.抵牾(y ǔ) 横亘(gâ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ã)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答案B

解析:

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

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三项均不符合语境。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答案C

解析:

A“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3,排除D,以4或6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 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 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

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迁彰武军承宣使。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

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

冒:不顾、顶着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答案: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解析略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答案: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 解析: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落叶修睦阅读答案 落叶修睦翻译 落叶修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落叶修睦翻译及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599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