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16-01-13 09:46:3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及注释》 ...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及注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注释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⑹侧畔:旁边。(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8)到:到达(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作者:佚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

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

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评析作者:佚名  这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题集(上海中考语文60篇)》

【古诗鉴赏题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60篇中还学过他的作品有文章《陋室铭》、诗歌《竹枝词》。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酬:答(诗)。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

4.二十三年:作者从被贬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7.怀旧:怀念故友。

8.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颔联借典(“闻笛赋”、“烂柯人”)寄慨,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

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千帆过”、“万木春”),寄寓在其中的是辩证地看待自身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现在人们将这两句诗引申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尾联表达对友人(白居易)的感谢,也表达了自身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2.作品表达了诗人常年被贬的愤懑之情,更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四、习题:

【第一组】

1.“怀旧空吟闻笛赋”中涉及的典故是晋人向秀所写的《》。(2分)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传递出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

B.颔联以“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对逝去的友人的深深怀念。

C.颈联以“千帆过”、“万木春”反衬出“沉舟”、“病树”的寂寞凄凉。

D.尾联表达了诗人从友人赠诗中汲取力量,决心就此振作,不再自怨自艾的心声。

(答案:1.思旧赋 2.A 分析:B错在表达的是对世事蹉跎,人事全非的感慨;C错在应是以“沉舟”、“病树”反衬“千帆过”、“万木春”的生机勃勃;D错在诗人并非是从友人处得到力量决心振作,而是在颈联已经表达了自身的豁达胸襟,尾联则是进一步强调点明了这一点)

【第二组】

1.“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长”解释为(2分)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谪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事蹉跎的感慨和怀念故友的深情。

C.颈联中,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

D.尾联点明题意,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赠诗的感激之情。

(答案:1.振作、增长 2.A 分析:首联情感愤懑低沉,但全诗感情基调是慷慨高昂的)

【第三组】

1.颈联中描绘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意在表达一种_________________情怀。(2分)

2.关于诗歌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这是一首酬答之作,酬答的对象是白乐天。

B.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长,也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C.作者自比“沉舟”、“病树”,表现了他低沉忧郁的心态。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作者要振奋精神的决心。

(答案:1.对世事变迁和仕途起伏的豁达2.C 分析:颈联用“沉舟”、“病树”自比,意在反衬“千帆过”、“万木春”,表达豁达的胸襟)

五、考题链接

2011届一模卷B卷

1.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著名诗人(人名)。(2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表明诗人被贬到这荒僻之处已长达二十三年了。

B.颔联感慨时光飞逝人事皆非,旧日情景已全然消逝。

C.颈联清晰表达了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

D.尾联表示诗人受景物启迪决心振作精神开创新生活。

(答案:1.白居易 2.D 分析:错在“受景物启迪决心振作”,这种豁达和坚定是诗人始终拥有的的,并非是外因所致)

2011届闵行二模卷

1. 诗题中的“酬”的含义是__________,“乐天”是指_________。(2分)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

B.“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

C.“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抒发了诗人因朋友亡故的思念感伤之情。

D.“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抒发了诗人因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之情。

(答案:1. 答诗;白居易 8. D 分析:这句应是抒发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012届虹口一模卷

1.诗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写了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突出了经历坎坷。

B.颔联引用两个典故借以表达物是人非而生出悲凉之情。

C.颈联采用对偶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

D.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对生活更加乐观。

(答案:1.振作 2.D 分析:首先“歌”是“(写)诗”之意而非“唱歌”,其次尾联表达的应是诗人内心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并以此与白居易共勉,而不是听了白居易的诗歌后更加乐观)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百科名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译文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译文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创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刘禹锡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

作品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4)二十三年:作者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7)翻似:反而像。

(8)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9)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10)长(zhǎng):增长,振作。

[]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

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2]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

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百科名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目录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朗读节奏注释译文注音译文:作品赏析作者简介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创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刘禹锡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选自】︰《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颈联以病树和沉舟自喻,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编辑本段朗读节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

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时光。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  如今回到故乡,与王质一样,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会有千帆驶过,枯萎的树前头有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编辑本段注音  凄凉(qī liáng) 赋(fù ) 柯(kē) 畔(pàn) 暂(zàn)凭(píng) 长(zhǎng)编辑本段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庭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

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

“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与白居易和称“白刘”。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刘禹锡 (772 ~ 842) ,出生在嘉兴, 19 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 , 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 , 称为“二王刘柳”。 九月 , 革新失败 ,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 刘禹锡写了 《 元和十一(一字衍)年 , 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写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六
《2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赏析,了解诗人的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字词:凄凉,弃置,空吟,翻似,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长精神的理解。

2.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诗中典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题解

明确:酬,酬谢,以诗相答。乐天,白居易的字。“初逢”是指两人久别之后在扬州初次相逢。“席上见赠”是指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送给作者。作者就和诗一首作为答谢。

2. 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二、赏析品读全诗。

1.了解白居易在筵席上唱的诗(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ù):筷子 蹉跎(cuōtuo):一直被贬 颔hàn联

合被:遭贬 才名:才气名望 折:不幸

题目中的“二十八”是指刘禹锡在家族同辈里排名28位,所以熟知他的人又称他为“刘二十八”,使君:是刺史的别称。

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从白居易的赠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刘禹锡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其中的“诗称国手”和“才名”可以隐约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是大加赞赏的,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很好。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因为白居易在尾联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和诗的首联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2.初步感知诗意

先齐读一遍诗,学生自我评价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在此过程中明确落实重点字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闻笛赋,翻似,烂柯人,沉舟,病树,长精神。

3.品读并体会诗人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明确: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被贬二十三年,这是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诗人感觉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内心的辛酸与痛苦无法言表。

空:白白,“怀旧”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闻笛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已故的友人。一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翻似”课下注解为“倒好像”,“翻”副词“却”。“烂柯人”典故,表达自己被贬23年的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后回到家乡早已物事人非,恍如隔世,暗示自己被贬时间太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了解典故(多媒体展示)

用典故,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希望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故及其作用。

首联和颔联所表达的辛酸,无奈和悲苦是谁造成的呢,是朝廷,所以,作者还有对朝廷的愤懑之情。(板书)

读前四句诗,试着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4.名句赏析

请大家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明确:

颈联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物争春,此诗写在冬末春初,这些正是扬州内外的景色。但是作者把“沉舟”“病树”“千帆”“万木”都赋予了比喻的意义。把“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后来人们赋予这句更新的含义,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正是因为诗句中包含着的这样的哲理。还有意境深远,诗意深厚

5.尾联的作用:

明确: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诗歌诵读

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全体齐读。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悲楚,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语

六、课后作业: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辛酸痛苦

颔联: 无奈愤懑(典故)

颈联: 豁达 (比喻)

尾联: 乐观

情感变化: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时间:2011--10--17

地点:上海市铁岭中学初一(7)班

执教者: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很长,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边说边板书课题: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女生:(举手)感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见面的酒席上给我做了一首诗。 师:除了一个字,你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1:酬,应该是酬谢的意思。

师:酬谢和感谢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酬谢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感谢。感谢就是语言表达谢谢。

师:这里作者用什么向白居易表达谢意呢。

生2:以诗答谢,课下注解有。

师:你很认真,理解的非常好,谢谢!我们理解了题意,就来了解作者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通过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选自《刘禹锡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师:请大家齐读(生读),红字部分,请大家记录下来,着重记忆一下。

师:大家了解了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因为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而和的诗,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我们一起先了解白居易的诗。

(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ù):筷子 蹉跎(cuōtuo):一直被贬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赏析,了解诗人的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字词:凄凉,弃置,空吟,翻似,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长精神的理解。

2.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诗中典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题解

明确:酬,酬谢,以诗相答。乐天,白居易的字。“初逢”是指两人久别之后在扬州初次相逢。“席上见赠”是指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送给作者。作者就和诗一首作为答谢。

2. 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二、赏析品读全诗。

1

1.了解白居易在筵席上唱的诗(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ù):筷子 蹉跎(cuōtuo):一直被贬 颔hàn联

合被:遭贬 才名:才气名望 折:不幸

题目中的“二十八”是指刘禹锡在家族同辈里排名28位,所以熟知他的人又称他为“刘二十八”,使君:是刺史的别称。

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从白居易的赠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刘禹锡的遭遇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其中的“诗称国手”和“才名”可以隐约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是大加赞赏的,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很好。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因为白居易在尾联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和诗的首联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2.初步感知诗意

先齐读一遍诗,学生自我评价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在此过程中明确落实重点字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闻笛赋,翻似,烂柯人,沉舟,病树,长精神。

3.品读并体会诗人感情

请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明确: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被贬二十三年,这是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诗人感觉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内心的辛酸与痛苦无法言表。

2

空:白白,“怀旧”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闻笛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已故的友人。一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翻似”课下注解为“倒好像”,“翻”副词“却”。“烂柯人”典故,表达自己被贬23年的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后回到家乡早已物事人非,恍如隔世,暗示自己被贬时间太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了解典故(多媒体展示)

用典故,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希望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故及其作用。

首联和颔联所表达的辛酸,无奈和悲苦是谁造成的呢,是朝廷,所以,作者还有对朝廷的愤懑之情。(板书)

读前四句诗,试着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4.名句赏析

请大家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明确:

颈联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物争春,此诗写在冬末春初,这些正是扬州内外的景色。但是作者把“沉舟”“病树”“千帆”“万木”都赋予了比喻的意义。把“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后来人们赋予这句更新的含义,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正是因为诗句中包含着的这样的哲理。还有意境深远,诗意深厚

3

5.尾联的作用:

明确: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诗歌诵读

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全体齐读。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悲楚,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语

六、课后作业: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辛酸痛苦

颔联: 无奈愤懑(典故)

颈联: 豁达 (比喻)

尾联: 乐观

情感变化: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时间:2011--10--17

地点:上海市铁岭中学初一(7)班

执教者: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4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很长,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边说边板书课题: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女生:(举手)感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见面的酒席上给我做了一首诗。 师:除了一个字,你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字吗? 生1:酬,应该是酬谢的意思。

师:酬谢和感谢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酬谢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感谢。感谢就是语言表达谢谢。

师:这里作者用什么向白居易表达谢意呢。

生2:以诗答谢,课下注解有。

师:你很认真,理解的非常好,谢谢!我们理解了题意,就来了解作者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通过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选自《刘禹锡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师:请大家齐读(生读),红字部分,请大家记录下来,着重记忆一下。

师:大家了解了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因为白居易在席上唱诗一首而和的诗,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我们一起先了解白居易的诗。

(多媒体展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ù):筷子 蹉跎(cuōtuo):一直被贬

5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篇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关热词搜索: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赏析注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319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