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2016-01-10 16:38: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

因为学校整体安排,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开一节课,上周五轮到我,因此我选择了这篇文包诗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节课,就我自己的设计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基本上能按照原有的环节设计完成,也未超时拖堂。这节课,我整体感觉,孩子们的情感被我调动起来了,也能深入文中体会到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由此引发的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后,我插入了一组填空题,引发学生思考当王维生病、遇到困难或高兴地时候,长安人是怎么做的,而王维只能怎么做?在课上,我通过自己的声音渲染,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孩子们能感受到亲人不在身边的孤独与寂寞。课后我与个别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她们也向我反映在这一环节中,她们也被煽情了,流泪了,我想,这一环节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也能体悟王维身处异乡的孤独,为下面的思亲埋下了伏笔。

在讲解长安街热闹的情景时我插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有什么,再联系我们现在过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进一步体会王维孤身一人走在长安街上的孤独与忧伤,也正因为此,才倍(更加)思亲。

在讲解完整首诗,我又增加了拓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王维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一二两句诗描述王维的心境。联系生活,应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万游子的心声,出示图片,从农民工、解放军战士到海外华侨,每个人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并趁机带领学生完成了《补充习题》第四题的第一小题。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没达到我预想效果的环节,那就是在完成补充习题的练习之后,我又问了哪些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你想对她们说些什么?孩子们的表达比较匮乏,基本上只能说想早点回来。我想这应该是情感调动不充分的原因,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在想,如果把这里插入一段中国梦想秀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留守儿童和孩子们相见的画面是不是更好些?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虽然当时我也被那个画面感动了。‘

在最后的环节,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思乡的诗句,对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将课堂与课外、学生与课本进行连接融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感悟文本。整节课,学生参与度比较高,

说的训练做的比较到位。遗憾的是,这节课上我虽然关注了对古诗的朗读,对全文的朗读却是不到位的。这也是我在下周四再次外出借班上公开课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节课的流程从孤独——思亲——倍思亲。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课,我对于孩子们的说的训练一直比较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听我课的老师说我课堂上学生说话多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我们自己。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自己的情感是被打动了,所以我也才能在教学中用我的语言和声音把孩子们以及听课的老师感动了。(一位听课老师说被我的声音和朗读感染的想哭),我想,这就是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师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重”“携”“兴高采烈”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师手指第一组)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一)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指名读。

2. 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什么时间离开家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像他这样离开家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

(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

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家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 补齐板书:在 为

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

(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 )

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

(2)读得很好,读出了韵味。

(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异”板书加点)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

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 )?

出示“登山”问:这是在( )?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 )?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 )?

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

4.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说。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热闹”变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

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

“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平时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

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

点:倍)你能把这句的意思说出来吗?

6. 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谁能读好这行。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点评: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第三自然段。

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2.师范读第三段。

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

(1)想到兄弟。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头插茱萸)指名说。为什么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

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还会干什么?(手挽着手登山)

(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出示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

(1) “„„”(变红)。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 ,不能 。(指名填空)

(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什么?(思念)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评:听出你想了很多。

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

读好好这行,指名读。

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又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有感情的读诗。

3.指导背诵。

“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配乐诵古诗。),齐读。

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无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站)

4. 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再播一遍)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静夜思》《夜书所见》

五、课后作业:(出示)

1.读一读,默一默。

2.读一读,背一背。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

3.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可以是思念家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

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三: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重:第二笔横要长一些。

采:第四笔应是撇。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设计:

搜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古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四:(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 -

- 2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六:小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七:《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读着文章这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一、情感对比,潜心会文

第一处对比: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处对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第三处对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这样学生三次对比,走进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思乡之苦,乡情之浓。同时以“倍思亲”为主线层层递进,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使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再加上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与诗人的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

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八:(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每逢佳节倍思亲_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九: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_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篇十: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优质课课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教版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09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