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

2016-01-08 09:28: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一《踩踏为何会发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一
《踩踏为何会发生》

踩踏为何会发生?

字数:2648

来源:百科知识 2015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左右,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36个为庆祝跨年活动而雀跃的鲜活生命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阳光时,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这可以让今后有更多的年轻生命迎来新年的精彩人生。

紊流与人流

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会有各种喜庆聚集活动,当然也出现过很多灾难,主要原因是没有引导人的群体行为进入理性轨道,也没有合理的管理措施。

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和车流、水流一样,都会遵循流体力学的原理来运行。其中,紊流的产生就对踩踏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人群形成的人流朝一个方向行进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流动,但是,在正常的人流形成后如果出现异动或异常,就会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窒息而亡。

人流出现异常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流动)时会产生紊流,又称湍流、乱流、扰流,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冲突),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在冲撞中必然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成“薄饼”。

上海外滩跨年活动导致灾难的几个要素都具备了。首先,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所容人数有限。事后的评估表明,当时外滩地区的人流量接近30万人,一家公司的“电子围栏”技术评估表明,该地区2015年1月1日零点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时刻的5.5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上海外滩事故现场目击者称,2014年12月31日22点多的时候,外滩观光平台人流密度每平米已达到6~7人,大大超出了安全值。在观景平台狭长地带聚集了如此密集的人群时,只能是人挤人、人贴人。

其次,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造成了在人群流动上的方向改变,以及人流速度的停滞或变慢。外滩边上的广场面积不大,陈毅的塑像矗立在广场的东面。正对着陈毅塑像百米开外,有一条直通外滩观景平台的台阶,分为两层,第一层8级,第二层9级,两层之间有一个大约1.5米宽的过渡距离。步行完这17级台阶才能抵达比广场高约三四米的观景台。

这种上下方向和人流速度的改变又为紊流创造了条件。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向改变是,陈毅广场和观景平台的人流是迎头碰撞的,而非同一方向移动。这个致命的要素造成了两股人流的互相顶碰,就像公路上没有区分左右车道一样,两股人流迎头碰撞在一起。当晚,作为迎接新年的重头表演之一的5D灯光表演成为诸多游客和市民共同的选择,人们争相上下,相向的人流在斜坡上对撞,结果力量小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最先摔倒,连带更多的人摔倒。有人摔倒后,就稍稍腾出了一点空间,随后拥挤的人流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填充了这一空间,踩踏和挤压随之而来,灾难也就不可避免。

控制密集人流

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主要是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又有两个要点:一是限制人数,二是让人流不要受到干扰而形成紊流。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和相撞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对于限制人流,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提供了榜样。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朝圣的心态在寒风中等上数小时,目睹那颗水晶球零点准时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点,纽约警方就开始忙碌起来,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于是,每片隔离区顺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跨年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当然,纽约时代广场的管理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告知跨年活动的参与者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入广场要搜身,限制携带某些用品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多年来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活动从来没有出现踩踏和其他恐怖事件发生。

其实,在应对人流和大规模人群活动时,不只是人,就连动物也都有相应的智慧来避免灾难的发生。例如,蝗虫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会停止自由行动,向一个方向前进。原因在于,同一方向行进可以避免群体踩踏事件、相互冲撞和厮杀,避免灾难发生,这是演化赋予动物的理性行动。

作为人来说,当然比动物更有智慧,这在更多的群体性事件中已经体现出来。例如,穆斯林的麦加朝觐要绕天房转7圈。几十万、上百万的穆斯林信徒来到禁寺广场中央,围绕天房行走7圈,都是按逆时针方向行走,而且在快步走、慢步走时的目标、步调、方向一致,节奏、旋律、动作相同,甚至连呼吸也都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雄伟、宏大的世界奇观,朝觐的人流很像一个游动着的巨大漩涡。这被视为穆斯林信仰的坚如磐石和遵守秩序、团结守纪的精神风貌。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避免方向和节奏的不同而产生紊流,防止群体踩踏和拥挤的产生。

即便如此,穆斯林朝觐时也屡屡发生踩踏、挤压事件,造成伤亡。2006年的麦加朝觐,尽管人们都朝一个方向行进,但由于速度和节奏出现了差异,导致紊流的产生,在进入紊流状态30分钟后,出现踩踏挤压事件,至少345人被踩踏和挤死。麦加朝觐的另一个惨剧是瓶颈效应造成的。1990年7月,大批朝圣者在麦加通过一条长500米、宽20米的隧道前往阿拉法特山参加朝觐仪式时,发生隧道内拥挤踩踏事件,导致1426人因窒息或被踩踏身亡。

减少灾难的其他措施

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来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安全理性地聚会、庆贺、狂欢,是有效减少灾难发生的重要措施。这就涉及到对人的行为的科学引导以及对环境和设施的科学设计,同时也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

例如,为了避免密集人流出现紊流或瓶颈效应产生挤压和踩踏悲剧,就需要合理引导人流和改善场地设施。例如,沙特的麦加朝觐地的投石驱邪桥,即加马拉桥屡屡发生悲剧,说明这一地方的容纳量太小。因此,后来沙特政府把加马拉桥的出口和入口增加到12个。

上海此次灾难发生后,也需要在3个方面“补牢”:一是改造观景平台的狭长空间,二是改变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三是改变人群的相向而行,让人群向同一个方向行进或采用单行道。当然,对广场人流的管理也亟待改进,例如通过监控视频以及地面警察计算人流量,以控制进入广场的人数,布置更多的警力疏散人群,留出逃生通道,甚至通过直升机观察人群动向以提早采取疏散行动等。

当然,每个参与公共行动的人也有责任,其中的观察形势和自救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预测并判断踩踏危险,参加集会前要熟悉场地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判断踩踏事故发生有重要标志,人群非常拥挤的时候,人流速度会非常缓慢,但人流速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并发生了方向改变,这时候就可能是发生了逆行和摔倒、绊倒等情况。踩踏发生后,一般身高的人不可能看到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但是会突然感觉“被推了一下”,这时就要特别警觉,踩踏已经发生。

在不幸卷入人流并可能遭遇踩踏时,也不要慌张,可以分别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不要采取身体前倾的姿势,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也不要低头寻找和拾起物品,因为这会很容易被推倒。另外,迅速寻找身边一些比较坚固牢靠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灯柱之类抓紧抓牢,等待人群过去之后再赶快离开现场。 如果发现拥挤的人群已经在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应该马上避让到一边,速度要快,但不要狂奔,以免摔倒。如果路边有商店、饭店等地方,可以暂时进去避一避。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身不由己陷入到混乱的人群当中,一定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同时,远离店铺的玻璃窗,避免玻璃窗破碎被扎伤。

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也要鼓励旁边的人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非常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孩子身高低,力气比较小,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特别容易被踩在地下,发生危险。

如果出现了混乱,需要稳住双脚,不要被绊倒,避免成为拥挤踩踏事件诱发的因素。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两手伸在胸部互抱,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这可以避免长时间胸部受挤压而出现呕吐,甚至吐血。 即便不幸在拥挤的人流中倒地或被挤倒,应该马上做出保护性动作,即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两手食指交叉相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被踩踏后窒息而亡,因为大部分被踩踏者都是由于窒息而死亡。

【责任编辑】张田勘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二
《2015年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

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 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 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 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 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或者 或者 甚至 B. 如果 那么 就

C. 虽然 但是 从而 D. 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__①__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 _②_ 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 __③___,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_④_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

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①______

______②______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③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

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⑥在控制人流的问题上,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三
《2015西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纯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 语 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行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的:‚修身‛、‚齐家‛,‚治 国‛的标准,乃至 (1)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 ; ,恒念物力维艰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也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2) ,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 的基础 上, , , ,让这面家园同在的千年旗臶凝聚名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子‚载‛的注音判断都是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1)、(2)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 ; ,恒念物力维艰。

A.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之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或者 或者 甚至 B.如果 那么 就

C.虽然 但是 从而 D.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剔除糟泊 2、丰富家训时代意义 3、发掘精华 4、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A.1、2、3、4 B.3、2、1、4 C.3、4、1、2 D.4、1、3、2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板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封面,还需要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的封

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学习与思考 (2)春日新篇 , ,

选自【论语】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古今沧桑,历史故事 (4)诗言志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他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

印完 《 1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给名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实姓名,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是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 束的小船到曹营2 的故事,就可能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是虚构 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样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3 ,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4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5-7题。

【甲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乙 】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2)宋昭公出亡 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如果能够 ,最终九有可能会 ;

而他如果听到的只有 ,最终就有可能会 。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述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亲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 。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四邻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相互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仅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 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臵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从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蛰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见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蛰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中学时: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大学时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

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

(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 — 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 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这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根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样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项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

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⑥在控制人流的问题上,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朝圣的心态在寒风中等上数小时,目睹那颗水晶球零点准时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点,纽约警方就开始忙碌起来,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于是,每片隔离区顺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⑦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跨年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

⑧当然,参加集会活动的个人也要有防灾自救的意识。首先,要能预判出踩踏危险,观察好集会场地的情况,其次,如果不幸被卷入人流,也不要慌张,注意不要采取身体前倾的姿势,一定不要逆着人流前进,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低头寻拾物品,而应迅速寻找身边一些比较坚固牢靠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灯柱之类抓紧抓牢,等待人群过去之后在赶快离开现场。再有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也要鼓励旁边的人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尽量稳住双脚,不要被绊倒。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两手伸在胸部互抱,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这可以避免长时间胸部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四
《2015年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答案解析)》

2015年北京市初三西城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____①___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______②_____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意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延(意义为“延长”)载(zǎi,意义为“记载”)

B.延(意义为“延长”)载(zài,意义为“装载”)

C.沿(意义为“顺着”)载(zài,意义为“装载”)

D.沿(意义为“顺着”)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规范千篇一律B.规范一成不变

C.典范一成不变D.典范千篇一律

(3)文中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千丝万缕 C.不易来处千丝万缕

(4)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或者或者甚至 B.如果那么就

C.虽然但是从而 D.不仅也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摒弃糟粕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③发掘精华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层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要在每一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________________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____①____》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____②____的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出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____③____,这样的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

而明代____④____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

(2)宋昭公出亡 亡: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如果能够_____①___,最终就有可能会“____②____”;而他如果听到的只是____③_____,最终就有可能会“_____④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对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起来。

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一直都是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了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做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说,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甚过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大学时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

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

(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原本鲜活的生命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喜欢聚会和举办喜庆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想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们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种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五
《2015西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

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断

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 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 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 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 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或者 或者 甚至 B. 如果 那么 就

C. 虽然 但是 从而 D. 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

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__①__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 _②_ 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 __③___,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_④_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

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①______

______②______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③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一

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⑥在控制人流的问题上,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朝圣的心态在寒风中等上数小时,只为目睹那颗水晶球零点准时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点,纽约警方就开始忙碌起来,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于是,每片隔离区顺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⑦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跨年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

⑧当然,参加集会活动的个人也要有防灾自救的意识。首先,要能预判出踩踏危险,观察好集会场地情况,注意避让拥挤的人群,一旦人流的速度、流向突然发生了变化,要特别警觉。其次,如果不幸被卷入人流,也不要慌张,注意不要采取身体前倾的姿势,一定不要逆着人流前进,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低头寻拾物品,而应迅速寻找身边一些比较坚固牢靠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灯柱之类抓紧抓牢,等待人群过去之后再赶快离开现场。再有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也要鼓励旁边的人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尽量稳住双脚,不要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六
《2015西城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

九年级语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

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 ; ,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 的基础上, , , ,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臶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断都正确的

一项是(2分)

A.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规范 千篇一律 B.规范 一成不变

C.典范 一成不变 D.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或者 或者 甚至 B.如果 那么 就

C.虽然 但是 从而 D.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①》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②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③,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④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①②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臵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

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11.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

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⑥在控制人流的问题上,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以朝圣的心态在寒风中等上数小时,只为目睹那颗水晶球零点准时降落。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15点,纽约警方就开始忙碌起来,用防护栅栏将广场从中心起分片隔离,游客陆续进入每片隔离区,当每片隔离区容纳的游客达到一定数量后,便预留出紧急通道,封锁该片区,只出不进。于是,每片隔离区顺序排开,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满足所有游客在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

⑦纽约时代广场人群的行进方向也要保证不产生紊流,人们只能横进纵出。跨年活动结束后,则按照先外围后中心的原则有序逐步疏散人群。如此一来,就减小了人流,也避免了人流方向上的紊乱。

⑧当然,参加集会活动的个人也要有防灾自救的意识。首先,要能预判出踩踏危险,观察好集会场地情况,注意避让拥挤的人群,一旦人流的速度、流向突然发生了变化,要特别警觉。其次,如果不幸被卷入人流,也不要慌张,注意不要采取身体前倾的姿势,一定不要逆着人流前进,即使鞋子被踩掉或贵重物品被挤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低头寻拾物品,而应迅速寻找身边一些比较坚固牢靠的东西,比如路边的灯柱之类抓紧抓牢,等待人群过去之后再赶快离开现场。再有如果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要大声呼喊,也要鼓励旁边的人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这个时候带着孩子,一定要把孩子抱起来,尽量稳住双脚,不要被绊倒。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进时,两手伸在胸部互抱,形成一个三角形,给肺部呼吸留出一个空间,这可以避免长时间胸部受挤压而出现窒息。如果不幸在拥挤的人流中摔倒,应该马上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两手食指交叉相扣,臵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同时利用胳膊和双腿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避免被踩踏后窒息而亡。

⑨总之,要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踩踏事件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看似偶然发生的踩踏事件其中存在着必然的科学道理。我们对踩踏事件的成因做出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就不仅能做到亡羊补牢,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

12.结合全文,具体说说文章第①段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说起,有哪些作用?(3分)

13.根据文意,在第⑨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2分,只填序号)

【甲】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场地的问题,合理控制人流,更重要的是,参加集会的个人必须要有相关的防灾自救意识。

【乙】参加集会的个人应该要有相关的防灾自救意识,而有关部门要注意处理好场地的问题,合理控制人流则更为重要。

1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回答后面问题。(共7分)

【材料】

上海外滩观景平台地形狭长,所容人数有限。2014年12月31日22点多的时候,外滩观光平台人流密度每平米已达到6~7人,大大超出了安全值。陈毅广场和观景平台的人流是迎头碰撞的,而非同一方向移动。当晚,作为迎接新年的重头表演之一的5D灯光表演成为诸多游客和市民共同的选择,人们争相上下,相向的人流在上下台阶上对撞,结果力量小的人最先摔倒,连带更多的人摔倒。

(1)结合选文中的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中踩踏事件的成因。(5分)

(2)为了避免类似的踩踏事件再次发生,请给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共11分)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七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

九年级语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

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 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 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 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 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或者 或者 甚至 B. 如果 那么 就

C. 虽然 但是 从而 D. 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__①__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 _②_ 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 __③___,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_④_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

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①______

______②______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③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

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

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

(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八
《2015年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

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 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 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 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 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或者 或者 甚至 B. 如果 那么 就

C. 虽然 但是 从而 D. 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__①__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 _②_ 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 __③___,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_④_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

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①______

______②______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③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

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最容易造成人流的冲突,从而产生跌倒和踩踏伤害。

⑥在控制人流的问题上,美国纽约的跨年辞旧迎新集会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可谓全球最著名的跨年活动,近百年来每逢12月31日,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赶来,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九
《2015年西城一模语文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一模试卷

语 文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行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的:‚修身‛‚齐家‛‚治

1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 : ,恒念物力维艰 的国‚的标准,乃至 ○

2 ,它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也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 的基础上, , , ,让这面家园同在的千年旗臶凝聚名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子“载”的注音判断都是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1○2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2)在文中○

A.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 : ,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或者 或者 甚至 B.如果 那么 就

C.虽然 但是 从而 D.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剔除糟泊 ○2丰富家训时代意义 ○3发掘精华 ○4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

1○2○3○4 B.○3○2○1○4 C.○3○4○1○2 D.○4○1○3○2 A.○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板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封面,还需要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的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 《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他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1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给名烈《 ○

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实姓名,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是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

2 束的小船到曹营 ○

的故事,就可能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是虚构

3 ,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样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马 ○

4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 ○

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2)宋昭公出亡 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嫁衣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述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亲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换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 。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四邻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相互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仅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 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臵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仅仅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

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知识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温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从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有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蛰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见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共计,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共计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蛰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篇十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5.4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历代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诰,音 gào,“诰辞”是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话或文章),从此绵(yán)接续数千年。好的家训(甲)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价值追求,(乙)体现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丙)逐渐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的标准,乃至 _①_。例如,“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于家于国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家训并非 _②_,它也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思想多变、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这面家国同在的千年旗帜凝聚民族精神,除旧貌,换新颜,引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1)从文意及字义解释来看,上文画波浪线词语中“yán”字的字形和加点字“载”的注音判

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延(意义为“延长”) 载(zǎi,意义为“记载”)

B. 延(意义为“延长”) 载(zài,意义为“装载”)

C. 沿(意义为“顺着”) 载(zài,意义为“装载”)

D. 沿(意义为“顺着”) 载(zǎi,意义为“记载”)

(2)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 千篇一律 B. 规范 一成不变

C. 典范 一成不变 D. 典范 千篇一律

(3)在第一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则对偶句式的家训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千丝万缕 D.不易来处 千丝万缕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或者 或者 甚至 B. 如果 那么 就

C. 虽然 但是 从而 D. 不仅 也 从而

(5)在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剔除糟粕 ②丰富家训的时代意义 ③发掘精华 ④葆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2.下列古诗文作者所处朝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大漠孤烟直 B.荡胸生曾云 C.衡阳雁去无留意 D.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填空(共10分)

3.默写(共6分)

学校文学社主办的电子校刊已设计好四个栏目及其封面,还需在每个封面上配一两句古典诗文名句,名句中应包含该栏目名称中的一两个字。请根据下面封面的内容和诗文名句出处,默写出相关名句。(6分)

(1) , (2) ,

(选自《论语》) (选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3) (4)

(选自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选自曹操《观沧海》)

4.名著阅读(4分)

小说不同于历史,它会有文学艺术加工的成分。例如在小说《红岩》中,印完《 __①__ 》后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成岗,其原型是革命烈士陈然,但小说中并不用陈然烈士的真名实姓,有关成岗的故事情节也并不都来源于他,这就属于文学艺术加工;再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夜雾指挥扎满草束的小船到曹营 _②_ 的故事,就可能是由《三国志》中记载的孙权的相关史料加工而成的。有的小说还会虚构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比如老舍笔下的祥子趁乱从兵营逃跑时,带出三匹 __③___,这样的传奇经历,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而明代 _④_ 所写的《西游记》则完全是在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史料基础上虚构而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第5~7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时时而间进 间: .

(2)宋昭公出亡 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翻译:

7.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4分。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没有背影的父爱》,完成第8~11题。(共15分)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我听到父亲在电话里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也许是在感叹为人父实在是困难,而做儿子的却总是对此浑然不觉。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

而我到了青春期之后,却处处与他为难,让他吃尽了沟通的苦头。我经常任性妄为,做了很多不可理喻的事,让父亲很不开心。对这些父亲从不提起,他总面带着满足的微笑,平静地接受街坊邻居对我们兄妹的赞美,为我们骄傲。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他找个机会狠狠地揍我一顿,补上我为人子应该承受的痛楚。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我要告诉他,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他的儿子,永生永世做他这个没有背影的父亲的儿子。我还要告诉人们,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8.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这些事包括:(3分)

小学时 →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的“我”

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

中学时 ______①______

______②______

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

______③______

9.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段中加点的“猝不及防地长大了”的含义。(4分)

答:10.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对段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答:

11.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写法、内容等方面,简要比较

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4分)

答:(二)阅读《踩踏为何会发生?》,完成第12~14题。(共12分)

踩踏为何会发生?

林森

①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大多是年轻女性。当得知36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无法再看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时,人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而此时此刻,亡羊补牢将是对他们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最好救赎,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年轻生命在今后有安全保障地迎接精彩的人生。

②人多、爱扎堆和凑热闹固然是这次上海外滩灾难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首要原因,甚至不是重要原因。因为,人类群居的天性决定了人们喜欢聚会和举办庆祝活动,而且会千方百计找出各种理由来狂欢。如果事先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人群在理性轨道内流动,这种欢聚本不会造成可怕的灾难。

③那究竟为何会发生踩踏事故呢?当大量人群汇聚在一起庆贺和狂欢时,毫无疑问会形成人流。人流如果朝一个方向行进,是正常的人流流动,但是,有时人流也会出现异常流动,产生冲突、碰撞、挤压,然后在相互抗衡的力量之间打开一个缺口以释放压力,最常见的是力量小的一方退缩或倒下,然后力量大的一方趁势跟进,这就会造成踩踏和挤压,使人受伤或因窒息而死亡。

④人流出现异常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环境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人群,产生瓶颈效应。一篇研究踩踏事故的论文指出,人流密度安全值室内为1平方米1人,室外为0.75平方米1人,也即1平方米1.3人。二是人流没有向一个方向统一移动而产生紊流。紊流通常是在人流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即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改变,如转弯、上下台阶和前后冲撞,这就会造成无序、混乱,此时就会有一方倒下或被挤压,受到伤害。

⑤要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就要控制人流。控制人流应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要限制人数,谨防发生瓶颈效应;二是要让人流有序流动,不受干扰,避免形成紊流。多项研究表明,紊流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踩踏为何会发生林森 踩踏为何会发生 印度踩踏事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踩踏为何会发生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64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