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2016-09-21 10:16: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共5篇)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稿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 》,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一)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稿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 》,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与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起,全面展示了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中的很多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5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山东无题。具体题目是(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解析】根据所学,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结合教学目标,说一下教法 :

初中历史为会考科目,所以高一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所以,第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通览教材,圈划重点知识;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史料,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帮助学生绘制本课知识框架图,宏观把握本课内容。

四、结合教法,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 (一)、导入新课

首先由教师提问:说出你知道的苏联领导人?

然后学生回答: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再由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三位苏联领导人是如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

(二)、讲授新课

利用探究法进入本课重点知识的讲解,

首先是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我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的侧重点,失败的原因等方面了解和分析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入手,让学生回忆前一课并阅读本课教材进行概括回答。然后引出斯大林逝世,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面对形势决定进行改革,于是开始给学生介绍赫鲁晓夫其人,让学生说出对他的最深刻的印象是“鲁莽的改革家”,由此导出:鲁莽具体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分析和概括,改革内容及侧重点是农业等基础知识自然呈现出来。当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则相关材料,即一是赫鲁晓夫在各种场合说出一些口号,二是种玉米的一些数据,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出改革失败的原因。然后在大屏幕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刻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最后由教师小结改革: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探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他的下台,勃列日涅夫作为苏联新的领导人继续进行改革,由些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然后用屏幕展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介绍,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会说:是超级大国。于是教师提问:成就了超级大国的伟业,勃列日涅夫改革到底是如何做的呢?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回答出:与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同的是,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增,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有限,改革并没有使苏联经济摆脱困境。在他执政后期,苏联陷入困境。它仍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多种材料提示,比如漫画(片面的经济),苏联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等数据进行分析概括,自然得出其改革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通过一个小笑话,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引出这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由此导出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所以他继任者还要进行改革的尝试。

探究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还是对戈尔巴乔夫进行介绍,然后由引出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政治体制上,企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改革并没有想象的简单,通过学生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和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政治改革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政治局势动荡,后来走向了解体。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侧重于改革的方向上,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真正理解中国改革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改革。

当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讲完后,用大屏幕展示:小结三次改革。(图表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遵重客观规律。3、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4、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然后进行部分选择题的针对性训练。

在课后探究中,我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你是苏联领导人,你怎样进行改革?

你是中国领导人,你怎样总结苏联改革?

你是美国领导人,你如何看待中苏改革?

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怎样理解中国改革?

在充分讨论发言后,由教师总结一个历史结论: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是有差异的。由此来结

束本课。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利用探究法进行授课,与学生频繁互动,利用比较法进行辨别分析,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后用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改革,理解历史。总之,本人教学经验有限,教学理论研究不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进世界和谐发展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稿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备课资料】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斯大林去世后,30年代下半期和40年代初国家安全机关迫害党政干部、伪造案件、刑讯逼供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在广大群众中引起极大义愤,那些受害者家属纷纷给苏共中央主

席团写信,要求重新审查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如何评价斯大林,主席团内部意见不一。在主席团会议上,委员们严肃认

真地讨论了斯大林的问题。马林科夫、米高扬和萨布罗夫一致认为,提出斯大

林问题是正确的,应该向党说明这一点。惟有伏罗希洛夫无条件地支持莫洛托

夫,卡冈诺维奇有条件地支持,他们提出要对事实材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会

议结束时,赫鲁晓夫说,应本着党的利益作出决定。他强调指出:‚斯大林曾忠

实于社会主义事业,但他做事很野蛮,他毁灭了党。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

反复无常,丧失了人所具有的神圣的东西。‛他号召‚加强对个人崇拜的抨击‛,

清理标语、书籍,学习马克思和列宁的榜样。

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应在哪里讲斯大林的问题。他当即作出回答说,在代表大会的秘密会议上。他建议给大会代表印发列宁的‚遗嘱‛和‚关于民族问题的信‛。主席团最后决定:‚向中央全会提出建议:中央主席团认为,有必要在大

会的秘密会议上作关于个人崇拜的单独报告,确定

赫鲁晓夫为报告人。‛由此可见,作关于斯大林个人

崇拜的单独报告和报告人,是在大会开幕前一天,

由十九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就在2月13日,即大会开幕前一天,中央全会

召开前几个小时,主席团会议作出决定:通知全会,

在大会上将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单独报告。

1956年2月19日,赫鲁晓夫口授报告稿。《报告》

的最后稿发给了主席团委员和主席团候补委员,他

们审阅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基本赞同这个稿子。到2月23日,报告稿准备就绪。

二十大举行秘密会议,报告出台。1956年2月24日,苏共二十大举行会议,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次日,即2月25日上午,举行秘密会议,赫鲁晓夫作《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

①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②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

罪名,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

斗争并批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③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④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⑤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⑥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⑦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几次。

‚三和‛理论

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①报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当时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将越来越多样化‛。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完全可以通过‚取得议会中稳定的多数,并且将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工具转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从而‚是现社会根本改造的条件‛,不用武装起义就夺取政权,这就是‚和平过渡‛。

②报告指出,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因此‚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和平共处‛。

③报告同时‚向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建议:‘让我们用实践来证明哪一种制度更好吧,让我们进行不打仗的竞赛吧。……我们建议的是未提及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和平竞赛。’‛这就是‚和平竞赛‛。

紧接着,赫鲁晓夫开始了大规模的平反,他释放了几乎全部政治犯,为1935-1955年死于集中营和监狱的绝大多数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亲自下达指示,成立了近百个特别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包括一名检察院代表、一名中央委员会代表和一个早一些获得释放和平反的党员。这些拥有充分权力的委员会,从莫斯科直达所有的集中营。他们仔细地审查各个案件并迅速予以解决:看申诉书,和犯人谈话,然后宣布释放。到1956年8月,全苏有几百万人获得了自由。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以色列特工搞到后送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来。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的人认为苏联正在引领世界走向全球共产主义。这个报告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

反应最强烈的是被苏共直接控制下的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在这个报告的影响下,先是波兰发生了‚波茨南事件‛。1956年3月,被打成铁托分子的哥穆尔卡及其同伴获得平反,领导层大批斯大林主义者被迫辞职,新闻界与民众也获得了公开表达自己不满的机会。6月,波兹南市大罢工,最后波兰党同莫斯科达成妥协,以保留苏驻军为条件,选举苏共不喜欢的哥穆尔卡为党的领袖。10月又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人民发动起义,受民众拥护的纳吉政府宣布放弃一党制度,实行自由选举;要求苏联自匈牙利撤军。由于苏共用坦克车镇压了匈牙利人民起义,西欧和北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员纷纷宣布退党,最有名的是当时美国共产党总书记法斯特公开谴责苏共对匈牙利人民的暴力行为,并宣布退出共产党。

赫鲁晓夫的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暴露了苏共极权统治阴暗、残酷、灭绝人性的狰狞面目,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

2、内容:

(1)农业改革:(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备课资料】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1946年,苏联在农业顾问李森科的建议下,曾经极力推广春小麦的种植。而当时作为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却提倡种植冬小麦。由于斯大林支持李森科,在这场论争中,赫鲁晓夫败下阵来。【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赫鲁晓夫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既然在麦子上无所发展,他就‚绕

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

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

米,结果大获丰收。在当年苏联其他农业区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乌克

兰的玉米丰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

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

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

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

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

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这一想法终于找到了实现的机会。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会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赫鲁晓夫对于玉米同畜牧业的联系主要得益于美国的经验。玉米是美国的主要饲料,美国的畜牧业正是由于玉米的高产而兴旺起来的。赫鲁晓夫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于是,他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赫鲁晓夫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获得了有关用玉米的青秸秆及未成熟的棒穗喂养牲口的常识。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他认为,‚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他梦想着在苏联的大地上种满玉米,在农业方面赶超美国。

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兴起了一股‚玉米热‛,不仅出现了《玉米》期刊、玉米研究所、玉米展览厅;还有各种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而且社会上流行起‚玉米话题‛、‚玉米食品‛,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

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对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的350万公顷,以及1954年的500万公顷,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赫鲁晓夫在总结教训时埋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才是玉米的大敌‛,并且‚有些干部不先为农民做好适当的准备,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结果,农民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种植和收割玉米。‛尽管赫鲁晓夫竭力推卸责任,但‚玉米运动‛的失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其倡导的‚玉米运动‛也成为历史的笑谈。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

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评价:

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

(3)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推行了“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电力、原油、原煤、天燃气、钢等项产品的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军事方面,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领导人大力发展战略核武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三)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说课稿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可的题目是《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过程设计几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把握。

一、教材分析

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对历史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世界史的学习也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定的基础,历史思维正处于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注重基础史实,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四三三”模式下激趣导入----展示提升-----知识拓展----达标测评活动模式,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现课堂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

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⑵正确认识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五、过程设计

从背景、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

1、情景导入。从苏联辉煌的建设成就到苏联解体的巨大落差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破题。解决“为什么改革”的问题。 提问:⑴为什么进行改革?

指导学生阅读、根据资料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

3、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改革”的问题。 旨在弄清苏承解体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直接后果

4、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改革失败”问题。 问题⑷: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我以为是本节教学重中之重,引导同学们找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重点分析哪一因素是决定因素?

5、分析苏联解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去分析。 6、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问题⑹综合讨论: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教学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达标检测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4.12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四)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 过程与方法: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匈牙利的改革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提问: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让学生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列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提问“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线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

历史小沙龙: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

学生自学中国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五、本课小结

从结果上看:共同之处是都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结果都遇到挫折甚至失败。

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五)
岳麓版必修Ⅱ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期刊

岳麓版必修Ⅱ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期刊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6405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