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江城》读后感

《江城》读后感

2015-12-03 19:29:38 编辑:lin13459411179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近段时间,让我感受深刻的阅读体验来自一本叫做《江城》的书,我花了一个周末外加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全书,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了。...

《江城》读后感

  近段时间,让我感受深刻的阅读体验来自一本叫做《江城》的书,我花了一个周末外加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全书,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了。

  他的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是《国家地理》等杂志媒体的撰稿人。他是美国人,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后来又获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他热爱旅游,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因此在结束牛津的学业后,并没有马上归国,而是开始了一次横越欧亚大陆的旅行,最后来到中国。本来他对中国并无太多兴趣,之所以来到这里,只是因为这里恰好是旅行的终点,然而正由于这一次偶然路过,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作家的敏锐观察力洞见到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又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中的国家。他想,如果自己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将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于是回国后,他申请参加了美国一个志愿者组织,并被派到四川涪陵支教。《江城》一书便是描写他在涪陵师范学院的两年支教经历。

  “坐慢船,由重庆乘顺流而下,我来到涪陵。那是1996年8月底的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

  刚开始的这段文字,便紧紧地抓住了我,不仅因为其优美的文笔,还因为它让我忽然回想起一段往事,非常巧合的是,和作者一样,1996年,我也曾坐船从重庆顺流而下,经过涪陵。那一年我刚20出头,比当年的作者还要年轻几岁。那是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旅行,船上的伙食很贵,为了节省开支,我搬了整整一箱方便面上船,作为船上的一日三餐,以至于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方便面胃口全无。记得为了打发船上漫长而无聊的时光,我常常一个人无所事事地立在甲板上,迎着风,贪看两岸的崇山峻岭……现在想来,我们的船无疑是经过涪陵的,但我对此已经没有什么印象,那时候,我留意的是风景壮丽的长江三峡,如作者文中所言,涪陵只是长江边一个非常普通、不会引起人太多关注的小城。

  确实,当时的涪陵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城市,没有铁路,公路也很差,交通以乘船为主,从解放后就没有美国人去过那里,作者和他的一位同伴是涪陵20万人口中仅有的两个外国人。可以想像他们刚开始时的处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人关注,走到哪都有人围观。人们叫他们“洋鬼子”,取笑他们古怪的发音,甚至有小孩向他们扔石子。而城市里混乱的交通、无处不在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非常地不适应和困扰……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他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努力学习中文,并在随后的两年,走遍涪陵大街小巷,尝试与城里的三教九流交谈、交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中国,这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在书中,他通过对诸如个体小老板、农民、职员、神父、棒棒军等城中各色人等仔细而准确的观察和描述,忠实地记录了一群小人物在转型中的生活遭际,绘制出一幅1990年代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画像,其实也是整个中国90年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虽然我没有在西南小城生活过,但书中的很多描写,对我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有一些场景我还曾亲身体验过,因此读来别有种亲切感,它让我回想起很多往事。我想起,刚工作时,因工作需要,经常和来单位调试机器的外国技师们打交道;想起自己第一次和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面对面用英语交流时的那种紧张;想起自己曾经自豪地向他们谈起中国的四大发明,而他们却一无所知时的惊讶和失落;想起陪他们去街上购物或者去公园游览时,被人围观,以及总有陌生人喜欢冲他们喊HELLO,唐突地问他们收入、年龄,婚否等隐私问题时的那种尴尬。还记得他们向我抱怨中国交通的不守秩序,乱按喇叭,以及混浊的空气,卫生环境糟糕的厕所;还记得,有一次加班晚了,送他们回旅馆,当时的小城甚至没有一辆出租车,只好打了一辆非常破旧的黄面的……

  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这些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想来都恍若隔世。而作者在书中种种生动而真实地描写,又重新唤醒了我对那段往事的记忆。非常佩服作者的观察力,在他的笔下,很多国人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混乱的交通、大而空洞的标语,生硬僵化的官僚作风、乃至一味灌输缺少独立思考的教育等一一呈现,他用近似白描般细致的笔触,和纪录片般冷静而温情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转型中的中国。他让我们猛然警醒并意识到,那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对于外人来说却是那么地突兀和不可思议。这并非作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是我们早已麻木。或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他总能透过一些现象的表面,看到本质,有些见解和剖析甚至可以说一针见血,非常发人深省。比如中国人常以集体主义传统为豪,然而他却发现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相互关爱很多时候仅存在于相对固定的圈子中,对于陌生人,却变得非常冷漠。再比如中国人的个体自主意识欠缺,个人的价值往往存在于别人的看法或是与群体的关系中。还有中国人特别务实,其实换句话说即比较功利,他注意到无论和谁交谈,总免不了被人问起工资多少,人们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价值,不能理解他作为一个名校生,为何放弃美国的大好前途和优越生活,来一个中国的偏远的小城支教,只拿一点菲薄的报酬。他的笔下是真实的中国,是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青年人或许都不太了解的中国。这让我想起他的一位前辈,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部文革时的纪录片,最后被指为反华而受到全国性批判的往事。其实安东尼奥尼在西方算是左翼人士,对新中国素来抱有友好感情,也因此才会在那个封闭的年代,被特别邀请来华拍片。而现在看来,从纪录片的角度而言,那部片子其实拍得很客观,并不存在恶意歪曲和丑化的地方,只不过出于一位导演的专业素质,他没有完全遵循官方所安排的特定角度,仅拍一些宏大光鲜的场面,而是将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普通人。问题其实源于我们自己一直习惯于将纪录片等同于宣传片,而长期落后、封闭和被欺压的历史背景,让当时的国人普遍抱有一种不够健康或者说过分敏感和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以至于不愿去面对和接受镜头中呈现出的并非那么完美的客观真实。其实类似的问题即便在今天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好在时代在进步,现在的中国人已经逐渐变得自信,能够理性和坦然地接受和面对外人指出的一些客观不足和问题,也因此《江城》一书得以在国内公开出版。

  自清末被迫打开国门以来,西方人记录和描述在中国生活和见闻的作品有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作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缺乏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心态和文化上的隔膜,而流于一种异国情调式的夸张和猎奇的俗套,甚至充斥偏见和误解。《江城》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作者并没有落入这样的成式。即便是对不足和问题的记述,也非简单地罗列和呈现,而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充分体察,更多地采用一种理解、包容、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是真正热爱并尝试用心去了解这个国家。在他的笔下,除了对问题的呈现外,也客观记录和描述了中国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中国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勤奋好学、特别能吃苦耐劳等诸多优良品质。他的文章很少作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体在巨大变革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也因此,这本事先并不被看好的书,在出版第二年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被译成多国文字热销海外,被誉为“认识中国必读的一本书”,作者也因其观察中国的“三部曲”而被冠以“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的称号。就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他确实无愧于这样的称号。


《江城》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江城 读后感

1、我只用了四天的时间看完了彼得 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书《江城》(446页)。这是我看的何伟的第二部书,上一本是《奇石》。(搜罗了他为《纽约客》杂志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大量文章。)《江城》读后有感 (2015-12-24)

2、江城子读后感(共5篇)苏轼《江城子》读后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江城子》你说,“不思量,自难忘”,这辈子便永远怀念她一人。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你安眠于地下,而我还江城子读后感(2016-04-12)

3、 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江城,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后感:江城  江城—涪陵,一座我未曾谋 读后感:江城(2016-06-24)

4、【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5、【第一篇】:读《兔王圆点点》有感《兔王圆点点》有感兔子,一直被人视为懦弱的象征,我也不例外。但谁又会想到,这亘古不变的歧视却被我手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6、【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7、【第一篇】: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 4月 2日 第002版观察 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 周国全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 狼奶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8、【第一篇】: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源期刊网 http: www qikan com cn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作者:裴 钰来源:《南方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9、【第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10、【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良乡中学田秋丽****************************************************************最难战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11、【第一篇】:母狼的智慧 读后感母狼的智慧》读后感这篇文章很早以前便已经略读过,但在学完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在善与恶之间,我对文章 母狼读后感(共7篇)(2015-08-30)

12、【第一篇】:四年级法治护航 伴我成长治护航 快乐成长法律是保护我们快乐成长生活的大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律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读后感1200字(共9篇)(2015-08-30)

13、【第一篇】:读后感怎么写后感的写作方法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读后感怎么写(共9篇)(2015-08-31)

14、【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读后感800字当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我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仿佛有数千个波涛在一浪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800字(共10篇)(2015-08-31)

15、【第一篇】: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主题读书等系列活动方案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关于开展“关爱成长 法制护 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读后感1000字(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江城》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江城》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606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