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2016-06-03 10:51:4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共4篇)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财税金融系:廖中强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财税金融系:廖中强

对于一名刚进大学从教不久的年轻老师来讲,能在学院组织的学习中读到哈佛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先生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这本书,实乃受益匪浅。作者以一名世界名校领导人的卓然眼光,对大学之道真诚的反思、理性的论证,说理透彻、切中大学之道的精髓,真知灼见。让一度对大学之道迷茫的我对其认知逐渐清晰。 作者开篇就回顾并梳理了整个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作者提出了诸如现今的大学教育水平是否真的持续提高了?大学生们是否比往届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否提高了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它能像商品那样的量化么?等一些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解答这些疑惑贯穿于后面的所有内容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整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本科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了教师应该对本科教育应该持有的态度,并从多元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作者接着指出了美国大学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深刻的揭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障

碍,诸如学生一味地追求高薪、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等。

读罢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感悟。虽然德雷克先生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现状,站在美国教育的立场反思、解决的是其本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有国情的差异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现状的差异等问题,但大学的本质是相同,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加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今天,美国大学出现的问题其实与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相似甚至是相同、想通的。作为一个新老师,诸如有关的学术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课程设置改革等等需要较全面而精深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支撑的较复杂和深层的问题是我无能力也无权置喙的。但通过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几个方面获得认识和感悟。如,教师的本科教育态度。当前大学老师尤其是权威的教授专家,大多存在对大学角色的认识差异、教师间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等六大问题。又如,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应该广泛接受且经过谨慎的界定,诸如“诚信”、“种族宽容心”等价值观与行为就是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其中关于教师本科教育态度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当今大学老师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众所周知,人类进行任何一项人类活动之前,如果不明确活动的目的,就很难做到有效的规划。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所做的事是盲目没有方向的,目标

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步行动是否正确有效,决定最终走向哪里,最终是成功或者失败。这一点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老师们和高等学府是不可能不清楚的,然而不幸的是如同美国人一样我们自己中的大多数更是并没有认真的去对待这个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步,而是将其忽视、跳过,把这一步骤持“走过场”的态度,敷衍了事过后就直接讨论本科教育的具体内容,而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就像德雷克先生书中所讲:“忽视对本科教育目标的深刻思考,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教师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就会忽视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理清这些基本的观念差异,本科课程评估不可能完全成功,尽管如此,教师们仍然置若罔闻”。尤其是下面一点我认为危害极大,就是大学对整体教育目的的关注不够,教师们对大学整体教育的长期视而不见,缺少整体意识观念,我认为这个问题带来其中一个非常严重后果就是在整体教育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忽视或不重视要求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或者说在现今较为浮躁的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影响下各个高校纷纷过分强调专业课为主,培养技术性实用型人才,倒不是说这样不好,只不过这样容易导致大学变得功利、目光短浅(现实中也的确如此),学生也受到经济社会影响变得浮躁、功利。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的道德思考和道德教育在现今的中国高校,尤其是部分职业院校中慢慢地变为了无人在意甚至是嗤之以鼻的口号罢了,有些大学教授更是公开的表示:“大学的任务只应该包括发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不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更甚者直接表示就是为了就

业。如此的忽视甚至是阻碍学生做道德思考和道德教育,实在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情。在德雷克的调查中,学生们都认为,培养个人的价值观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或“最重要的任务”。德行才是一个人处世立身之本,老祖宗早就告诫我们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以德治天下的民族,更是因为此才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和辉煌,怎么能把这样根本的东西给忽视甚至抛弃了呢?实在令人痛心和费解,不得不为国家、名族未来而感到担忧。

在培养、提高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感悟。德雷克先生认为当今的美国大学、大学生们普遍公民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度低下,对公共事务缺乏了解等问题突出。一个国家的公民,尤其是代表民族未来的知识分子如果对于公民意识认识淡薄、对政治参与漠不关心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如果同学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直接不利于政治民主的发展,进而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样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生们不仅是缺乏公民意识,同样社会责任感也淡薄,政治参与度也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这实在不是一件乐观的事,不仅我们的高校应该及时的反思这样的现状,政府更要反思这样的现状。因此改变是刻不容缓的,政府要与大学一道认真审视大学的真正目标,高度的重视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活动,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民族、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

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全球化的视野等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体

会。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紧密联系的时代,不仅是国家,包括个人要想取得好的发展都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在本科教育中要求同学们要抛弃极端的种族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点束缚;能够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各国的不同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提倡文化包容、种族包容、历史包容等。培养学生具有宽容的、包容的、全面的、全球的思想素养和开阔眼界等等。当然以上的这些当今的大学和大学老师都很清楚其重要性,并极力提倡这样做,不过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像德雷克先生所讲的,当今大学对开设的通识课程和相关的选修课程的目的性审视不够,导致课程设计随意,选修课效果不佳。同时,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或者说这种评价体系比较随意而脱离实际,学生的参与度也极其低下,其价值根本不大。此外,大学老师和教授们为了方便,甚至有些老师对其意识根本不够,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加之校园文化中这类文化的匮乏等原因,使得情况越来越糟糕。因此,我们的政府和高校真应该及时提高意识,立即行动起来,努力开阔、提高大学生的全球视野,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高度,更能达到健全其人格之目的。

此外,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老师,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我结合本书的知识,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和本校的现实情况及自身的工作实践的反思中另有如下浅见。我深刻的感觉到当今高校,特别是部分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市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对有关专业及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是边缘化了,更有甚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

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

1.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

2.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

3.道德推理能力

关于道德推理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为情商。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确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缺乏与人处事的技巧,缺乏判断情感正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个人的情商和认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们不要局限于是学校,我们应该试着和社会接触,通过兼职或是参加社会活动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第二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情感见习,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多处几个朋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丰富我们这个能力,书籍,传媒等。

4.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这一点,我不打算多讲,因为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这是个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解释的概念,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与这个世界联成一体,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主人公意识,从而更加爱护珍惜个人的生活,也为别人的生活腾出空间。

5.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这一点我想现代青年大概已经做到了,但仍存在不足。所谓的适应多元文化并不是说我们就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置之不理亦或是疯狂地崇洋媚外。当下韩流和美流在中国的大学生之中日益风靡,有其是很多女生深陷韩国文化不能自拔,疯狂的迷恋韩国明星,电视剧,整容技术等。而对于本国的精华文化置之不理,这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这种疯狂的迷恋,带来的不良风气严重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心健康,这就和适应多元文化的初衷相悖了。适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尊重,并不是一种迷恋,我们要权衡好外来文化,控制好一个度,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6.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素养,和适应多元文化有所交接,但是这里的素养更侧重于技能的,比如说掌握国际实况,国际语言,国际礼仪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时应该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那么如何培养?这个可以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浏览国外网站,看国际新闻,学习国际语言,国际礼仪。也可以在大学里交国外的朋友相互学习。

7.广泛的兴趣【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受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影响,网络霸占了我们的大量时间,于是形成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大学,男生的爱好只有电子游戏,而女生的爱好只有网上购物。也就没有了其他德尔爱好和兴趣,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我们需要的是走出宿舍培养自己丰富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爱好和兴趣我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至于因失去了电子技术而感觉到无聊。

8.为就业做准备

其实以上的七点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在为我们的就业做准备,我要补充的是,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专业情况,而且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做规划。提前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的情况。当然最主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的一点见解,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与交流。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三)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想要赏析一本经典,就先要彻底的读透它,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进行细致质微的平常,浅尝辄止是不能真正了解这本书和写这本书的人的想法的。无法细致品味就无法深入了解,皮毛会掩盖在最底层的真相。

《回归大学之道》是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里克·博克。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德里克·C·博克

德雷克·C·博克哈佛前校长,著有《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在他担任哈佛校长期间,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

德雷克·博克(Derek Bok),196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06年,在劳伦斯·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撰写了包括《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品化》(Universities in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在内的六部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美国劳工法和美国政府的研究专著。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其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目录, 导言1

第一章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7

第二章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19

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

第四章学会表达49

第五章学会思考65

第六章培养品德87

第七章培养合格公民102

第八章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116

第九章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136

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

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

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

注释207

索引250

全书共两百余页,强调和解释了不少作者的内心想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品中具体章节的具体分析。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首屈一指的大学,哈佛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卓越的学术追求,高水平的教师学生,影响深远的社会服务而独步全球。近年来国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批判可谓甚嚣尘上。哈佛、斯坦福、耶鲁等世界名校被奉为圭臬,成为了国内大学顶礼膜拜的对象。而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站在当事者的角度看待美国的大学。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

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

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

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呢?作者指出(从教师的角度):1.通过苏式教学法的运用来提高。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心齐,面谈,担责,反馈)。3.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4.对学习及时进行反馈。多数教师认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事实上,填鸭式的教学法在大学里依然大行其道。考核方式考题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为啥教师们心行不一呢?首先,教授们一脉相承自己学生时代的教学方法。其次,苏式教学法要求高负担相对于灌输法更重,有可能让教师感到自己不足。最后,学生们已经适应了填鸭教学,未体会到苏式教学法的妙处。结论,改变困难重重,但绝对有可能。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数理推理、专业课学习与思考力的培养的关系。最后(从学生角度),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学生在学习上时间花费多少。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否积极。三、学生课后与教师同学探讨时间多少。

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第七章讲的是培养合格公民。众所周知,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作者在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授都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是大学教育‘最基本’或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大学里各种课程,活动,本科教育目标已经足以保证培养合格公民。作者再次反思,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我们是否已经“仁至义尽”?结论:在公民教育方面,大学的表现是失败的。作者随之提出了更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所能达到的公民教育目标(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主张,同时不可放弃公民教育的责任),开设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四门课程(美国民主概况,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面的课程),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改革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的最后,作者指出最最重要的是说服大学领导与教师重视实施公民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第八章讲的是多元文化,近40年以来,美国的校园日益多元化,处理不同背景、种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要务。在此之中,尤其要注重处理黑人与白人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对于前者,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讲的是为全球化做准备。作者提出了帮助学生为全球化做准备方面

的四个目标。1.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将学生培养成谙熟世事,富有思想,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3.培养学生足够的敏锐性,理解不同社会与文化,在日趋国际化的社会中高效的工作。4.拓展视野,通过比较的视角了解本国与他国。目标制定容易,但针对这些目标所制定的措施实施情况怎么样?应该如何改进呢?第一,课程。国际课程利用率不够,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应该做的不是粗略的让学生学习几种文化,而是教会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误解。第二,英语学习。同写作一样,不受重视。应该充分提高师资水平和重视度。第三,海外教育,比率太少,应该加大资助,扩大数量,延长时间。第四,国际学生,难以融入当地文化,难以促进全球化。应该通过研讨会,共同居住等加强国际学生的融入。作者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展望中指出,美国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两门课程: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如何理解不同的文化。

第十章探讨的问题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本章中对通识教育多有提及,指出了四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第一,经典名著课程。第二,概论课程。第三,围绕几种主要思想方法组织通识课程。第四,指定选修课程(美国最常见)。四种模式各有利弊,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混合运用,扬长避短。

第十一章的题目是为职业化做准备。一方面传统的人文教授们反对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着眼于技能训练而非学生心智的发展。2.学生将职业看的过重,助长了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大学不可能完全回避职业教育:1.生源危机。2.容易让学生走向一种误区——工作等于赚钱。3.大多数学生渴望大学教育能够为未来职业做准备。

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美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使美国大学骄傲自满起来,但事实上,美国大学危机重重:从多数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进步不明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将答案定为了教师不愿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不想探究新的教育方式。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我们的大学缺乏足够的压力。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不乏对现实充满智慧的批判。所有的课程改革委员会和负责教务的学校领导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博克将毕生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他深知如何将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践结合起来。

这本书与那些或激进或保守地批判美国本科教育的言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书首先逐一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然后作者分析了为何美国的本科教育未臻完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认为.学校董事会、学术事务管理人员和大学教师都应该为本科教育的低效负责,提高教育质量他们责无旁贷.因此,他们都应该研读此书。或许.本书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本科教育的内涵超越了课堂的范围,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项决策.无一不与本科教育相关联。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

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四)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大学之道读后感。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读后感(三)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回归大学》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464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