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2016-05-11 11:11:3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共4篇)生死疲劳 读后感读《生死疲劳》有感莫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获得该奖的第一人。莫言的获奖让我重燃随着繁琐生活早已失去的对文学的那份热度,一连4天一口气读完莫言先生的大作《生死疲劳》,心中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且先说说《生死疲劳》这本书吧。故事从1950...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生死疲劳 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一)

读《生死疲劳》有感

莫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获得该奖的第一人。莫言的获奖让我重燃随着繁琐生活早已失去的对文学的那份热度,一连4天一口气读完莫言先生的大作《生死疲劳》,心中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且先说说《生死疲劳》这本书吧。故事从1950年开始,一直写到2000年。贯穿50年漫长路程的是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土地改革的变迁史。贯穿这一变迁史的是西门一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作品以一种魔幻的艺术形式表现在大家面前。作者通过一世为人,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的生死轮回的形式,以人的眼睛和动物的感官来叙述故事,故事人物众多,情节繁缛复杂,但是先生却以不急不慢的不温不火的方式向我们诉说了这样一个荒诞又庄严的故事。

有人说这本书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读到此,我不禁心中充满了愤慨,又一想,又感到欣慰。因为莫言已用他的笔,代替我们发出了这深深的控诉。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致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我似乎能体会到莫言那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据先生自己讲《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仅用了40多天就完成了。是什么力量让先生提笔一挥而就的呢?我想是先生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对这片故土的责任,对这片故土的未来的憧憬驱使着先生的思想,驱使着先生的笔触,驱使着先生的义务。心中不禁对先生充满敬意。倘若每个人都能像先生这样对这片生我们养我们土地的未来充满憧憬,这片土地又何愁没有美好的未来呢?

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二)

读《生死疲劳》有感

生死疲劳,生死疲劳,生和死都很疲劳。

依然是一部极具莫言特色的小说,徘徊于玄幻和现实之间,巧妙的语言把每个人的特点娓娓道来,沉重的历史事件在巧妙地描述风格和独特的描述角度,形象的展现在人民面前,让人感到发笑,又让人不禁去反思那个历史的疯狂。

历史要学会辩证的看,舆论宣传的力量让人扫除迷信又树立了新的“迷信”。“黄世仁”“周扒皮”的地主形象深入人心,“西门闹”是个另类,他勤俭持家,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也有着正常男人的爱好,逢灾遇难体恤乡亲,共度难关,但到了以身份决定命运的年代,他就是“黄世仁”,就是“周扒皮”,贪婪、自私、嫉妒的狭隘面在革命的助长下愈加的疯狂,曾经接受施舍的弱势群体,全然忘记了“西门闹:”的善行,只听到了“黄世仁”的贪婪和“周扒皮”的残暴,然后西门闹就身首异处了。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似乎所有的地主土豪富绅都是冤死的“西门闹”。看看当下,“黄世仁”多还是“西门闹”多?大众就是那么容易被舆论所吸引。尤其是在社会差距加大的时候,在勤劳不一定致富,投机倒把,强买强卖反而高高在上的时候,一点煽风点火,群众中的极端分子就会成燎原之势。革命的熊熊烈火不会无缘无故燃起,当然也会无缘无故啊的烧伤无辜。最希望革命的是无牵无挂的数来宝、蹭吃蹭喝的乞丐、无所顾忌心理扭曲的光棍。大风扬起带起的风沙加剧了大风的危害。做一个好人难,做一个有名的好人难,做一个乱世中的好人难。

靠得住与靠不住,靠得住的人有白氏、迎春、蓝脸,靠不住的人有“儿子”、“亲儿子”、小三、你曾经施舍的人。正房妻子白氏,明媒正娶,貌不惊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即使在丈夫遇难之后,也没有落井下石以求自保,忍受了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侮辱,让人为之动容。迎春,白氏之前的丫鬟转为妾,给前夫生了双胞胎,土改后默默地选择了跟前夫的长工蓝脸过日子,既不诋毁前夫,也不抱怨世道,默默地将前夫的子女带大,安稳的过日子,是一个好女人。同样是身为小妾的吴秋香在丈夫被打倒后,迅速反咬一口,血口喷人,活脱脱一个变色龙。金龙的表现让人难以忍受,作为“儿子”,本身出身问题就是一个知名的缺陷,因为蓝脸得到了身份上的解脱,最后他的疯狂狠狠的洒在了他的爹身上,“大义灭亲”,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人啊。蓝脸一个敢于跟时代、跟主流、跟政府对抗的人,一个被那个时代硬硬的整成精神错乱的人,一个让人佩服的人,一个纯朴坚守己见的人。动乱的年代,人都想苟活,活得方式不同,一个品德败坏的人能活下去,能活的风光、盛气凌人,注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是社会本身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道德来批判他们,却实在是无法阻挡他们求生、求虚荣的本能,社会环境导致的。白氏、迎春、蓝脸还是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怜悯,到好的时代他们配得上幸福、美满。像敢于向这个社会的不公对抗的人致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对社会提出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

“莫言”这小子喜欢自嘲,自嘲的让人觉得他的玄幻小说如此的真实,爱憎分明却又含而不说,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又难逃历史的轮回。【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有了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有了历史中人性的错杂的重新认识,自信的面对人生,自信的去面对生活,历史就是由普普通通得一幕去上映。

2014-5-5

再读《生死疲劳》有感

世界杯期间莫言又被企鹅网站特邀出来,前往巴西现场观看世界杯的几场关键比赛,莫言的小说作品读着确实不错,只是莫言与传统文学大师坚守清贫、深入简出风格不同,经常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至此期间,读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次是图书馆的藏书,比较正版,而且读打印版的就是比电子版的让人舒服。

这次读的是主人公变猪、变狗、变人的主要章节,随着时间延续这些情节,发生在了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深入时期。

似乎读出来一些基因决定论的感觉,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兰金龙),在社会稳定,像他的爹一样,又成了富豪,呼风唤雨,名极一时,而靠打土豪分田地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一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地倾家荡产,难以维持生计。本身就是一出闹剧。【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书的后期已经到了90年代的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很熟悉,熟悉的社会环境,让人读起来有些索然无味,有些就是这样,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反而是时间久远的事情让人兴趣盎然,在书中,莫言比较直白的描述了社会的腐败、人心的冷漠,或许是就是当下,莫言没有写出太多感情的成分,莫言也真是个“识时务”的人,由此可见他经常抛头露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读的很压抑,因为面对社会现状我们似乎很无力,我们只能默默顺从,无论你又多大的能耐,都只能是这个社会的附庸,金龙处事机敏灵活,敢想敢做,强行与女县长做了男女之事,异想天开的相处了旅游城的概念,女县长,敢于勾结商人,满足私欲。小角色中,敢于尝试的人做起了小商人、小工业者,也在经济发展中占得了先机。有智不如趁势,成功者总是自然而然的顺应时代的潮流。

最后,暴发户金龙死了,女大官也被判刑了,没有人太过忧伤,没有人太过欢喜,读者也是这种感觉,在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如此混杂的时代,有谁还和自己过不去,还和钱过不去,这个社会疯子太多了,太多想不到,太多无下限了。莫言你让人默默的思考了太多了。

思想高度专制之后是各种疯狂思想的肆意增长,是人心的散乱,是各种不信任的蔓延,是各种极端思想的滋生,是各种冷漠的增长。整个社会充满浮躁、虚假,私欲横行,我们只是泱泱大海中的一滴水,难免逃脱世俗的浸染,但是我们依然要自强,努力去感染周围的人,

做点实事,做点好事!

生活还要继续,保持一份活力。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马拉多磊

2014-7

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三)

残忍的天真

——读《生死疲劳》有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2012年,莫言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随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汹涌的“莫言热”。当时高二的我正备战高考,故而虽然校门口的书店里莫言的作品几近脱销,我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后来才知道,莫言获奖后向诺奖组委会推荐的自己的代表作就是《生死疲劳》。于是,这个假期我就拜读了这篇“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生死疲劳》的主人公,山东高密东北乡地主西门闹,在土地改革时含冤而死。他死后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及大头婴儿蓝千岁。而每一次转生,西门闹都与他原来的长工蓝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和大头婴儿蓝千岁为叙述者,借二人之口讲述了蓝脸、黄瞳、庞虎等几家五十余年的悲欢离合。通过描写高密东北乡的众生群像,莫言道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新世纪伊始期间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西门闹心,六畜撒欢。君心疲惫,我心亦然。据说,莫言在四十三天的时间里,将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的《生死疲劳》“一蹴而就”。我也是“一气呵成”,五天就读完了这本书。或许是快速阅读徒有快感但会造成理解偏差,或许是我不太适应本书通俗欢脱的语言风格,或许是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在生死间奔走的“疲劳”,全文读下来,一股疲惫压抑的情绪油然而生。几番重生,主人公西门闹在六道轮回中不再执着于枉死的仇恨,他的灵魂得到了解脱。我的心却像被划破的纸面,裂缝处带着粗糙的难过。划伤我的刀子,是书中的蓝脸父子与莫言的语言风格。他们带着一股“诡谲”的天真。因为天真,所以纯粹。因为纯粹,所以无所顾忌。因为无所顾忌,所以伤人。《生死疲劳》中有一段话堪称经典:“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而书中的“天真”,恰恰可以用这句话中的三个词来概括。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纯洁的天真,是对自己的残忍。书中有着纯洁的天真的人,是蓝脸还有他的亲生儿子蓝解放。蓝氏父子脸上都有看蓝色的痣。因为这块痣,他们没少受排挤嘲笑。巧的是,地狱鬼差的脸竟也是蓝色。“他们的肤色像是用神奇的汁液染过,闪烁着耀眼的蓝色光芒。我在人世间很少见过这种高贵的蓝色,没有这样颜色的布匹,也没有这样颜色的树叶,但确有这样颜色的花朵,那是一种在高密东北乡沼泽地开放的小花,上午开放,下午就会凋谢。”这一段描写,似乎就已经暗示了蓝氏父子的个性与命运。【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他们像是乡村的蓝花般平凡,但身上都有一种值得钦佩的原始的质朴与野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执着”。他们对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会报以最诚挚最深沉最坚韧的感情。

蓝脸想要追求的是自由。他是偌大中国土地上唯一坚持单干到底的农民。无论是土地革命、改革开放时实行分田到户,还是人民公社、“四清”运动时打击单干户,他都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是的,自己的土地,他相信“只有当土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在集体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这种做法与想法无疑是一种“大逆不道”,所以蓝脸承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公社书记、同乡居民、亲朋好友或威胁或苦劝,都希望他放弃单干。亲人迫于压力离开他加入公社,养子西门金龙甚至在牵走他相依为命的牛之后,讽刺他“众叛亲离”,不如“自己把自己吊死”!最终,蓝脸孑然一身。他“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良种”,用古老的农具孤独地在一亩六分地上劳作。他以一个“古老的农民标本”的身份,倔强而忧伤地存在。除了土地,他失去了一切,连儿女的婚礼都不能参加。在妻子迎春送来子女成婚时的喜酒时,他正在月下用系布条的竹竿驱赶毒蛾子,用原始而笨拙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庄稼。这场景让我心头一酸,我想起蓝解放带着哭腔的疑问:“你一个人单干下去,到底有什么意义?”那时,他只是平静地回答道“我就是想图个清静,想自己做自己的主,不愿意被别人管”。而透明如酒浆的月光下,面对想要追随他的妻子,蓝脸终于伴着眼泪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单干就彻底单干,就我一个人,谁也不需要,我不反共产党,更不反毛主席,我也不反人民公社,不反集体化,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单干。天下乌鸦都是黑的,为什么不能有只白的?我就是一只白乌鸦!”蓝脸这一番充满了倔强的自白很通俗,而且真的很傻,傻得像极了一个哲学家——尼采。“自由人的使命,就是一心成为他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说什么。”“在你必须跨跃的生命之河上,其实没人帮你,只有靠自己。人人在这世上都有一条自己的路。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就是。” 有其父必有其子,蓝解放和父亲蓝脸一样,是”逆流而动”的本色男儿。不过相比起蓝脸的“明目张胆”,蓝解放的执着似乎隐藏地更深一些。他追求的是爱情,年少跟从父亲单干时,他曾情迷黄互助。因为听莫言说金龙与互助正在老杏树的树冠里偷欢,他气急癫狂。人到中年,他爱上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庞春苗。但这份爱并不是贪恋美色的欲望,为了能与春苗在一起,他放弃了副县长的职位与春苗私奔。颠沛流离、身负骂名、兄弟反目、子叛父弃,都没有让他放弃这份感情。不幸的是,春苗意外身亡。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命运却再次将黄互助带到他面前,他们同居了。说起来不怕众位笑话,蓝解放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云泥之别,可在感情方面,他们都是多情又专情之人。认定一个人,就倾注最深沉的感情。如果终究没有结果,

那就放手,也放过自己。较之蓝脸,曾身为副县长的蓝解放会受到更多的来自道德、身份、权力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害苦了他的妻子黄合作和儿子蓝开放。然而,若暂时忽略在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上蓝解放的过失,他执拗决绝地反抗无爱的婚姻,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追求爱情的做法,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由意识与野性品质的体现。从蓝脸、蓝解放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坚韧绵延的生命活力,一种对自己所爱事物的执着。这份执着是源于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爱,所以带着纯洁的天真。而正是这份“天赋的真情”,让这对父子一生坎坷,饱受折磨。

狂热的天真,是对别人的残忍。有着狂热的天真的人,是蓝脸的养子西门金龙。西门金龙是地主西门闹的亲儿子,在西门闹死后被蓝脸抚养。他甫一出场,就是一个十分忧郁的少年形象。因为在阶级斗争还是社会主流的年代,西门金龙的身份很是尴尬,他从小就会承受一些外界流言带来的压力。而为了摆脱耻辱的身份,西门金龙势必会将自己的阶级立场摆得鲜明。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长大后的他会对权力、对“革命斗争”表现地越来越狂热,为什么那个聪明俊美的少年会变得六亲不认,残忍歹毒,狡猾放浪。他在村里成立“金猴奋起”红卫兵西门屯支队,要把大队部全都刷成红色,连院子里的杏树也要刷成红树。蓝脸提出异议,金龙便让孙家四兄弟把蓝脸的脸用油漆刷红,蓝脸的眼睛差点变瞎。他执意要创造“蓝金龙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的奇迹,为此他威胁蓝解放说再执迷不悟地单干就会被革命群众吊死,讽刺自己的养父众叛亲离不如自尽,鞭打并放火烧忠于养父的耕牛。他与合作、互助、庞抗美都发生过关系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着解放的面调笑合作......说起来,西门金龙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维护革命”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荒诞可笑。他在位时不遗余力地批斗“四类”分子,大张旗鼓地在屯里排练样板戏;失势后说要把猪当成自己的亲爹娘来养,大谈自己要将县城变成西门屯的郊区的理想......西门金龙,其实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他不坏,只是太疯狂。本来,他是一个聪明英俊、多才多艺的男子,可在狂热的时代下,他狂热的革命热情,狂热的野心抱负,狂热的贪婪欲望都太过灼烈,就像纯粹的火焰,乘着大环境的“东风”呈燎原之势,给周边的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邪恶”的天真,是对读者的残忍。有这种“邪恶”的天真的,是《生死疲劳》的语言。且不说故事本身的荒诞奇异、光怪陆离,也不说具有深意的黑色幽默,一口气读下来时,那时而瑰丽华美,时而通俗到甚至粗俗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深受冲击。上一秒钟,“我看到河水犹如波动的水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听到草木间无数的秋虫,合奏出纷繁

多变的音乐,我看到萤火虫交织成一条条绿色的绸带”,景象唯美;下一秒钟,“棉花加工厂皮棉打包车间楼顶上那盏碘钨灯闪烁着璀璨光芒上下跳动,宛若月亮刚产下的一个绿蛋”,棍子挑着月光“犹如挑着化开的绿豆淀粉”,真实可喜。莫言生在农村,高密东北乡厚重的农村文化让他的小说散发怪诞的民族味,而作为作家,对他人语言的借鉴又让他的语言有了华美的质感,就如一个富有的庄家汉买了一件西装,他可以运用他的搭配思路,随意将西裤与马褂结合。他熟悉对单干户的独轮车、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熟悉那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他在泥泞中成长,所以他的作品也直面人心的泥泞。然而,莫言又是“油滑”的。他不去深度剖析人物复杂的心理,也不直接抨击社会问题,他只负责描写。他将那一幕幕社会图景、众生群像展示出来,温暖良善的也好,病态暴力的也罢,是非冷暖,只能饮水自知。所以,《生死疲劳》的语言像个天真的孩子。它想镜子一样反映这世界,却又带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带着毫无顾忌的挥洒,带着全无严谨的恣意。它“放任”的语言令人压抑,但它不惮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的短处:“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映,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这样让读者处于纠结矛盾的阅读中的写法,当真是非常“邪恶”啊!

大概是初读的缘故吧,一部《生死疲劳》读下来,只觉得那份“残忍的天真”让我似有所得却又惘然若失。或许,当以后结合莫言的其他作品,当我的思维更加成熟时再次回顾它,我能读出来更多的东西吧。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四)

我们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诗、一支欢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画。萧红的童年却有如一首枯燥的诗、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画。

萧红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们回味一生。然而,萧红的童年是永远令她害怕的噩梦。

春天,萧红却只能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过往买卖的人们。夏天,萧红只能蜷缩在墙角听蛐蛐无聊的鸣叫。秋天,萧红只能在麦地里帮大人收割麦子。冬天,萧红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发抖,因为她的大地都已被冻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萧红的童年又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最近几天被感冒纠缠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泪充斥着每一天。不过还是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买的一批书中的一本,刚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后来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真的酣畅淋漓。看过之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也许莫言的书写的太好了。于是我又拿起了没有看完的<呼兰河传>。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对比,莫言的书是带着一股肉味的。直接冲击人们的最敏感的器官,总是有一种大多快意的感觉。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腊八天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之后在来两瓶啤酒那样舒畅。

可是羊肉也不能总吃啊,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好像拿着一份东北的土豆丝卷饼一样,清爽自然。这部小说是萧红在1940年香港写完的。()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那时候的她身体极端不好,在贫困交加中完成了这部清新自然的自传体小说。就像她在尾声说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河地区的风俗人情,也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和爷爷的祖孙情深。同时也描写了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对生的希望和执着。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的家的租户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拉磨的,做点粘糕。挣扎的生活着。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个孩子,在文中描写的真是凄苦,房子四处漏风,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经结冰了,墙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乱跑。孩子只是盖着面口带,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气。后来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鹊睡在了窝里。总之,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恶劣情况。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没有颓废下去,一个孩子才四五岁,一个才出生。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热闹时候,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看见了自己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的负者他那份责任。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让人看到笑话,还是顺其自然的活着。也许在他的心中希望总是孩子渐渐长大的脚步中。

文章里也充满着对女性的同情,在那个年代,被汉子打,被婆家打,是再正常不过的。老胡家的两个孙媳妇,大的聪明灵力,有一手好女红,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运。可是她还是很满意,用她的话说,女人啊,哪有不被汉子打的。到时候还得该做饭,做饭;该干活,干活。她努力的伺候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很孝顺,在给小孙媳妇治病的时候,偷偷的切下一块好肉,给几个月没有尝荤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达汤。最后在看这妯娌小孙媳妇被这家人活活的折磨死了,也跟人跑了。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这个家里同样是等死。

说说可怜的小孙媳妇。她卑贱的有没有名字,都叫她小团圆媳妇,比作者大几岁,还是个孩子,才12。八岁就被老胡家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12岁接近胡家,也开始了了悲惨而屈辱的短暂一生,她本是一个脸膛黑黑,爱说爱笑的孩子。在胡家一段时间,变得脸黄黄的。天天从他们家里传来凄惨的哭声。这下婆婆找到一个撒气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抓过小团圆媳妇就一顿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妇也要打一顿。是不是把媳妇掉在房梁上打,没有啥过错,用她的话就是,给她一个下马威。以后好听话,孩子的练越来越瘦,不吃不喝,闹起来病。在东北都流行跳神,跳过无数次的神,吃过很多的偏方,都不见效。最后最惨的是,把孩子当众扒的一丝不挂,放在开水里洗澡。孩子痛苦的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在继续按在装满开水的大岗里洗澡。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狱的下油锅差不多。孩子在那个夜晚死了,找张铺盖卷雇几个人挖个坑就埋了。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令人心碎。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麻木不仁,人们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个地方人的一种围观,热闹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是不分地域性,因为他们都是那个苦难中国的苦难中国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凑热闹,去看看,无可厚非。可是对于人家来了团圆媳妇,一对对的跳到墙里去看,看谁家死个人,糟了不幸。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戏的。争先恐后的,有点说出来不好了。在中国,那也许是成为了一种习俗。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边来擦擦眼泪。极大的满足了人的各种情绪的表达。

萧红此书也许是写给自己的,我想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历史总是呈现给我们血淋林的带着耻辱的画面,所有的一本本书拼接出一个上世纪的苦难中国,尤其是那个被日本沦陷多年的苦难东北。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同为东北人,虽然时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描述的画面里,我还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东北带给人的永远是最酷的严寒。在苦难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最后也没有叶落归根,两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那屡香魂也飞到了呼兰河上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题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生死疲劳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056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