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2016-04-07 12:13:05 编辑:hongyap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国情备忘录》由央视《国情备忘录》项目组编著,于2010年1月1日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作品被拍成纪录片,是中央 ...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国情备忘录》由央视《国情备忘录》项目组编著,于2010年1月1日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作品被拍成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也是我国的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国情的基本状况,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一

  《国情备忘录》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它的主要内容有: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等九集。《国情备忘录》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这是一次全方位展示中国国情的基本状况,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元素。

  通过在课堂上的观看以及课后自行观看,感想、感慨和收获良多。下面仅以第七集——民生纵横,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所谓民生,是一个谈到中国绕不开的话题,它充分体现了民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正所谓国情即民生,国情之本,重在民生,民生乃立国之本。《国情备忘录》之民生纵横反映了中国很多真实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也都看到,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得到了不断的解决,比如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国家一直都在努力。但是很多事情,还远远不够,只是杯水车薪,或是只解决了冰山一角而已,甚至有些事情并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这似乎有些可笑。这在贫富差距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家的确在不断的强大,财富迅猛聚集,但是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各种社会福利却总是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形成贫穷越来越贫穷,富裕越来越富裕的局面。这就是中国,两极分化。在农村里,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这几个问题: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等。多少人生病不舍得看,由于药店的药价也成倍的上涨,多少人因此连药也舍不得买了,要么挨挨,要么找点草药。还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问题,有的老人寂寞地守着空巢,有的被遗弃无人赡养捡垃圾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还在干农活;小的留在家里的无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的读书也是个问题,小时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这么给毁了……

  中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远有曾经令人骄傲的“两弹一星”,近有神州系列飞船和高速铁路等。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翻开这些高科技的背后,看看还有多少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连年增长的专利大部分是跨国企业的成果。多少企业没有核心的技术,只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而且大部分还是被外国人拿去了。多少科研经费换来的只是一纸无用的论文,或是成果走不出实验室。GDP在不断的增长,但其中的多少是被外国人分去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给别人打工。中国的确成了一个世界工厂,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只是被外国人剥削的工人,如此下去中国的财富是在不断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永远不成比例,永远跟着别人后面。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看GDP,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向日韩好好学习,真正快速提高科技实力。

  当然这里讲到的更多的是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了成绩。中国的进步与变化绝对是翻天覆地的,但看到问题往往比看到成绩更具有价值,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二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曾经辉煌,也饱经风霜。如今,中国已经是有着13多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制度建立后,我国受苏联影响,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显然,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比较弱小的情况下我们能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政企职责不分,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央领导一直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2.63亿万美元。至 2008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了30万亿。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雪灾,512的大地震使我们痛心疾首,但我们仍然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盛大的奥运会,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们的经济总量仍然再增长。我没有世界之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我们能建华丽的景象奇观。我国的资源是丰富的。铁矿资源、石油资源、煤矿资源等等,都排在世界前列。这是令我们值得骄傲的,所以我们自已为的称自己“地大物博”,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可是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却已经所剩无几了,我想这只能叫做“地大物薄”了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到处都可见垃圾,被污染的河水,被沙化的土地,一个个被开采过又被抛弃的大坑,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什么?难道我们没有尝到过自己种下的恶果吗?记得温总理说过,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就只剩下少量了。在那些落后的地区,人们喝不上水,用不上电,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些,也是中国的国情。

  实际上,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滥用资源为代价的。有些资源已濒临枯竭。我们也有拯救措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要先污染后治理呢?搞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富裕,可是就可以盲目的发展而让人民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吗?这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真正落实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

  我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都为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中国发展所面对的诸多矛盾与问题而思考。中国国情是什么?怎样认识我国国情?《国情备忘录》围绕当前我国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真实国情,为我们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国情提供了一本生动教材。

  认真学习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谈到中国国情,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概括起来却非常艰难。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13亿人口和8亿多农民;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紧缺的资源供给状况;也有人说中国国情就是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后发国家的优势;中国具有巨大的城市化空间,这将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增长动能;中国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我们积累庞大的人力资本等等,这些都对,但都不够全面。《国情备忘录》以广阔视角、翔实资料和权威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国情既是包括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文化等特殊因素的总合,也是中国所拥有的一些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的总合,正是这些特殊性和发展优势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国情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国国情的变化,善于立足发展变化的实际,制定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阅读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的耕地减少的现状。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泽。无论富饶还是贫瘠,枝繁叶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

  一、我国的耕地资源急速减少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同时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土地勘测规划院,从卫星上传来的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同时在卫星遥感图上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耕地减少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的产量直线下降。2005年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18亿亩耕地红线”是基于政府工作的“硬任务”,也是基于土地工作越来越严峻的形式。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时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定,是对耕地嫌少的遏制,也是对耕地的保护,是根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未来农业产量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制定的。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左右,如果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人均耕地1.38亩。按照中国粮食平均亩产320公斤计算,1.38亩人均耕地的粮食产量是440公斤左右。研究表明,每年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耕地的警戒线规定为人员0.8亩。未来,我国人口还会增长,18亿亩耕地确实是中国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这个数量,粮食的安全急剧要出问题。

  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不保,要弥补粮食缺口就只能进口。但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不可靠。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仅为2亿多吨,而中国的粮食需求为5亿吨。一旦中国缺粮,国际粮价将会飞涨,从而引起世界性粮食危机。

  而且,中国耕地数量过少,也会影响社会问题。大量耕地被占用,农民失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七亿多农民的稳定,谁来保障?土地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土地出现了问题,将会后患无穷。

  二、我国的耕地承载能力逐渐下降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一方面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在急速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这片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可就在这不算丰富的耕地资源上,随着逐渐发展所出现的工业化建设、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都在破坏中国原有的耕地版图。

  耕地面积减少,本身就是一件后患无穷,但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我国减少的耕地面积,很多都是在优质耕地分布的区域。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为稀缺资源。不但耕地的数量有限,它的质量是也有限的,如果利用过度,耕地终将终结它的耕地使命。中国的耕地,正在遭遇耕地过度使用的威胁,其承载力也面临着逐渐下降的现状。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25年。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时刻谨记、时刻遵守的责任与义务。

  耕地的减少,是无法绕开的历史命题,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不能成为占用耕地的理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放慢土地减少的速度,保证优质耕地的质量,保证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片土地,承载者华夏5000年的文化,现在又承接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变革。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善待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还将照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是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有更多的人口、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危机,都是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因素,也为我国13亿国民敲响警钟,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学习本书,使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无论是认识中国过去的辉煌成就,还是解决中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把国情作为思维起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首先决定于中国能不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备忘录 国情

1、【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2、【第一篇】:读《兔王圆点点》有感《兔王圆点点》有感兔子,一直被人视为懦弱的象征,我也不例外。但谁又会想到,这亘古不变的歧视却被我手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4、【第一篇】: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 4月 2日 第002版观察 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 周国全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 狼奶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5、【第一篇】: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源期刊网 http: www qikan com cn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作者:裴 钰来源:《南方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6、【第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7、【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良乡中学田秋丽****************************************************************最难战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8、【第一篇】:母狼的智慧 读后感母狼的智慧》读后感这篇文章很早以前便已经略读过,但在学完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在善与恶之间,我对文章 母狼读后感(共7篇)(2015-08-30)

9、【第一篇】:四年级法治护航 伴我成长治护航 快乐成长法律是保护我们快乐成长生活的大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律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读后感1200字(共9篇)(2015-08-30)

10、【第一篇】:读后感怎么写后感的写作方法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读后感怎么写(共9篇)(2015-08-31)

11、【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读后感800字当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我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仿佛有数千个波涛在一浪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800字(共10篇)(2015-08-31)

12、【第一篇】: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主题读书等系列活动方案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关于开展“关爱成长 法制护 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读后感1000字(共9篇)(2015-08-31)

1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800(共9篇)(2015-08-31)

14、【第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600字(共7篇)(2015-08-31)

15、【第一篇】:四年级法治护航 伴我成长治护航 快乐成长法律是保护我们快乐成长生活的大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律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读后感500字(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国情备忘录读后感(三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440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