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

2016-03-06 10:31: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但丁神曲读后感(共5篇)神曲读后感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 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 《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 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衰,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丑行...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但丁神曲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神曲读后感》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衰,听倾诉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本情节架构看似简单:,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出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的映射,天堂是人类梦想达到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的苦难.但丁希望人能熟悉自身的罪恶,改过自新,去达到理性天堂的净界.

和中古文学作品,《神曲》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死后的状况;从寓言上说,主题人凭自由意志去

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各部分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为而设的;假如章节的讨论是思维的,目的思辨,而在行动” 这里确定了他写《神曲》是影响人的行动,就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广泛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一感叹意大利的分裂和局势混乱,哀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妓院”、“意大利各城市布满了暴君”;他也严厉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扩充势力,竟不来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权利,“听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锐.他盛怒地斥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行,“你们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提拔.”其人物庞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公布他要入地狱.

至于《神曲》现实的揭露,一般是透过人物形象进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对象大透过历史上或当代的闻名人物.如用号称代教皇的圣彼得揭露教廷的腐败;用法国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发腓力四世和其它后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发他自己和他的后继者庞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门特五世的罪行.但丁,只有通过闻名物和事件,打动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实现.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类型人物,大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一座丰富多姿物画廊,这在中古文学中是无与伦

此的.

关于《神曲》的成就评论部分.有人认为《神曲》的两大因素爱情与政治,但丁的最大写作动机亦在歌颂贝亚德而作的.我们透过《神曲》的细节所的高度技巧来看,它的主要成就还在于高度概括和综合性.但丁看到祖国壮丽的河山,接触社会各国阶层,加深了爱国思想,丰富了生活经验,视野从佛罗伦斯扩大到意大利全国乃至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欧洲处于纷争、混乱的状态,探索了祸乱的根源和拨乱反正的途径,意识到自己担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给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认为自己诗人,就要通过创作一部有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此一使命.因此这部作品把诗人内在的生活经验、宗教热情、爱国思想和政治文化的重大;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合为和谐的整体,一点上,《神曲》确实是非常的.难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论〉中宣称“但丁与莎士比亚平分了现代的世界,再没有者存在.”“莎士比亚出人类情感的最大宽度,而但丁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篇二:《(读后感)但丁《神曲》从地狱仰望天堂》

九重天,无间狱,在地面仰望天堂但丁神曲读后感

从最开始的死海文书,到之后的神曲,属于神的荣光照耀着文人们的笔。

文人们总喜欢将一切假托于神祇的名,于是文字就蒙上了神圣的色彩。好像这样他们所书写的东西就成为了不朽的神圣,带着不朽的思绪。

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在寄托于信仰或者称不上信仰仅仅是某种崇拜或者象征之后,文人们的文字就会被充斥某种韵味,如泰戈尔最令人震惊的作品是《吉檀迦利》,也如但丁的《神曲》,借神的名义洞察了人世。

森林,洼地,漏斗,高山。这是但丁的世界,他在诗中所说的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或许没有多少不同,然而又有着那么多不同。在这个世界里,充溢了圣灵的光辉,神,圣灵,魔鬼,他们共同存在于此,而他走过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和他们对话,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这或许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具现化,美好的,神圣的成为神灵和圣人,丑陋的,阴暗的成为魔鬼幽魂,他们共存在这个世界,同时和但丁产生了交集。但丁神曲读后感

且不说地狱的漏斗形状,当但丁将地狱的中心放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是多么大胆?神圣的耶路撒冷,居然被作为了象征罪恶的地狱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罪恶的批判,对那些被忽视的罪恶的批判?但丁隐晦地在说话,他说:赎罪劵是不能真正赎罪的,对宗教的崇拜不是对神职人员的崇拜,神职人员借神的名义,或许犯下了更加严重的罪责。宗教理应是神圣的,然而掌管宗教的人未必是神圣的。我始终笃信这或许是从圣经被修改就遗留下来的隐患,当旧约告诉人们,切莫用偶像符号来塑造神的身体,不要这样虚伪的崇拜的时候,新约却为大家准备了十字架。另一方面,当神圣的宗教介入世俗,介入翡冷翠的时候,世俗便污染了宗教。

这或许是诗中无比重要的精神之一。因为但丁说,宗教不应干扰世俗,他怀抱对神祇圣灵的热爱,却并不愿看到以维护神祇名义产生的迫害和干涉。

这是自由的时代,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在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发展的时刻,思想的世界乞求着独立和自由,这样的思想就好像是神的赐予,被但丁所表达。

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人间的罪责在地狱和炼狱中理应受到惩罚,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时代来到的时候,这些罪责不断在人间发生,甚至发生得更为频繁。从一个诗人的眼光,但丁或许无法看透这一切直接看透生产力的本质,然而就如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我们所希望的无非是惩恶扬善。如果说在人世间看不见罪恶受到惩罚,善良得到褒扬,那么就将一切寄托在死亡之后的世界如何?于是他看见在地狱和炼狱之中,那些人受苦,就如同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一样——即使是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它们微妙地巧合了。这或许是出于人类共同的想法,罪恶应当受到惩罚,而什么是罪恶也有类似的判定。因为无论是和东方还是西方,佐指出这一切想象的都是“人”。是每一个微小的单位,是芸芸众生。作为这浩大世界中渺小的一员,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类似的观点,而这些思想的精髓后来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

渴求自由,渴求独立,渴求尊重,渴求善恶有报。如此简单。但丁神曲读后感

地狱是阴暗的,而走过阴暗,是宁静的炼狱。炼狱的宁静或许代表着悔过的色彩,因为他们已经接近了神。

作为一个道教信徒,对于但丁的神,自始至终我未必有多少敬意。这或许是源于他并不是我的信仰的缘故,但另一方面,则是他有太多说不清的地方。这些说不清的地方或许是宗教改革的后遗症,从信仰耶和华到信仰所谓三位一体,人们始终相信他们笃信的就只是那一位神,从未变化,但我却觉得,信仰已经改变。在一神教的背景之下,神祇或许已经被代替,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终究有的东西没有变——人们理所应当信神,敬神,爱神。这是一种已经融入文化的理所应当,即使是但丁也无法摆脱,不管他是不是所谓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神学的光辉照耀着那时的人们,那时候哲学属于神学,而无论什么时候,哲学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甚至是最尖端的技术。

资本主义的大时代就要来了,新的思潮就要来了,神学就快要成为束缚了,该如何做? 那个诗人分明看清了神学的逐渐没落,信仰的逐渐消逝,然而他不说。他不敢说。多少年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虔诚让他将之归于人间,未曾敢想是否是神学本身已经落后,或许已经需要旧约到新约的再一次革新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一次革新吗?虔诚的信徒怎么敢怀疑神祇。

神当是光辉荣耀的,在九重天之上,他所处的地方,无忧无虑,神圣而欢愉,那就是人们在世之时死去之时一直所希望到达的地方。那是至善之地,至圣之地,至高之地。

但丁如此笃定,将自己束缚入这样的思想里,或许他只是这样故意?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如果没有实行神的洗礼,也必将落入地狱。如此的判断方式,也只有一神教能够做出,只有一个选择——信我!这个世上,唯有信神!他将整个世界放在了地狱,将天堂放在大地的另一面。以人的脚程永远无法到达那令人渴慕的天堂,唯有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方能去到那里。在这个即将引来道德沦丧的大时代,他埋下一颗种子,祈求美好生根发芽。 在地狱渴慕天堂,到底,这是凡人的心态。

但丁只不过写出了凡人的心而已。

篇三:《但丁 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施行暴力者要被浸在沸腾的血湖里接受惩罚。而对于欺诈罪更是列举了十种残酷刑罚。比方说,买卖官职的,诗人就让他倒栽在一个石洞里,朝上的两只脚都被点了火。读之,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惊胆战。而《炼狱》的氛围和《地狱》不一样,整个气氛显得比较宁静、明朗,这里可以看到大海,天空也是蓝的。这些鬼魂接受的刑罚也不一样,生前犯有骄傲的,每一个背负着大石头在烈日下走,压压他们的骄气;生前犯嫉妒的,也就是红眼病的,在这里双眼就被铁丝缝起来;生前喜欢愤怒发火的,在这里笼罩在黑烟当中,要发火发不出来。然而只要他们虔诚接受惩戒,他们还有希望得到新生。再例如对魔王撒旦形象的勾勒,也展现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撒旦是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里邪恶的象征,但丁把他描写成一个有着三个脑袋的庞大怪物。三个脑袋,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白色。每一边有六个手臂,手臂不断的挥动,刮起狂风,把湖水吹得都结了冰。而且他的每根汗毛就像一级阶梯,但丁和维吉尔就是踏着汗毛往下走,才进入了地狱的最低层。对撒旦形象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独出心裁,读后,撒旦的可憎面目就犹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在历经三界的路途中,借对不同人物在三界中地位的安排,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 政治,哲学等的种种观点和态度,对当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和思想上深受维吉尔的影响,所以诗人把维吉尔当作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不断称其为:“亲爱的父亲”“伟大的老师”等。在政治上痛恨国家的分裂者和篡权谋私者,所以就借犯买卖圣职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宣布还

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最终会下地狱。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而对于公正贤明的君王如威廉二世,诗人就把他放到了天堂。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同时又由于诗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虽然《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的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例如,在诗中,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雅特丽奇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尽管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神曲》里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也是我们时代的邪恶。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善的期盼。

而在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和无名的灵魂交谈,也引出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如

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动人的爱情悲剧。这在但丁《神曲·地狱》第五章里描写到,维吉尔与但丁游到地狱第二圈看到一群生前犯贪色罪的鬼魂,在狂风中飘荡,撞击山崖。其中有一对鬼魂向但丁飘荡过来,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男的叫保罗,出生在贵族世家,女的叫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东部的海滨城市里米尼。保罗的家庭考虑政治上的利益,就和弗朗西斯卡的家族联姻,把弗朗西斯卡娶过来,给保罗丑陋的哥哥做妻子。但他们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没有爱情。完全是政治利益驱动的结合。而在与年轻英俊,爱好广泛的保罗的接触中,弗朗西斯卡与之迸发了爱的火花。这件事给保罗的哥哥发现后就把两人杀害了。在地狱里,他们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丁听后,非常感动,当场晕倒了。这里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一方面认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犯了贪色罪,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地狱里受刑,同时又为他们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所感动以至晕倒,体现了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再有对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故事的详尽的描写。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利后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继续开拓进取,但丁的诗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代英雄传奇的一生。

同样,神曲也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阴森恐怖;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同时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比喻也非常简单,通俗易懂。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人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同样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当然向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在这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篇四:《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但丁神曲读后感。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

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但丁神曲读后感(三)

<神曲>总体来说是是以游记为体裁。它的核心内容以宗教、政治、历史为主,科学为辅,力求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的经典,正是让我们读者在经历一场幻梦中重新审视现实。

全诗大量的夸张与比喻,用典更是达到空前绝后。虽然过分华丽的行文有时不合当今的审美口味,但这种风格的确是神圣艺术精华。任何其他的风格的文字,都会在<神曲>面前显得贫血、软弱、犹豫不决。宗教固然曾一度阻碍了思想自由,却依旧是从古至今最伟大的抽象力量。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用文字诠释了神智(我这里指思想,thinking)与神力(指力量,power)。我将选取两处极富意味的象征来谈谈我的感受。

<地狱>第二十一篇,黑魔鬼将贪官污吏按入沸腾的沥青之中。我们应该想见将一个有知觉的灵魂压入炽热、呛人、厚重、令人窒息的浑浊半流体是多么恐怖的差事。这里,贪官污吏代表无能的恶,黑魔鬼象征强大之恶,沥青象征惩罚手段。以恶制恶,既实现了上帝的意志,又无损天使、天神的功德。可悲之处是,黑魔鬼的乐此不疲,预示着它们将永远从事这一血腥而低下的职业。同时,黑魔鬼作为地狱的狱卒,也将永远受制于耶和华——邪恶最终只是正义的奴隶。

<天堂>第二十八篇——来看点美妙的吧——讲述“水晶天”上众天使的阶级。在传统中,天堂分九天,其中至上的水晶天乃九阶天使住所地。我们常说的“安琪儿”原是九阶天使的末尾,真正从小到大的排序是:安琪儿、大安琪儿、王子、神力、神德、神权、得乐尼、——座天使、基路伯——智天使,和最伟大的撒拉弗——炽天使。这是十分庄严又美好的构思,但不禁落了俗套——这与公、侯、伯、子、男或是后、妃、嫔、贵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不过,这恰恰反映了人类的追求:追求力与美,追求与上帝同在的愿景。我们人类是脆弱的,但思想——至少我们自己认为——是强大的。上帝赋予人类智慧,人类歌颂他,人类并非妄想皇宫与天庭是一类东西,而是追求与天庭相似的宫殿与国度——这,是<天堂>的要旨,亦是但丁的希冀,更是在这物欲横流的21世纪每一个上帝的子民应参悟的真谛。

纯洁的灵魂,贝雅特丽齐所说的“德性”,才是我们为人的基本。追求,无论宗教与主义,只要坚守三大美德:爱、信、望,便都是上帝所允许,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开明的君主、民众的政党所推崇的。

但丁被放逐——就像许多其他的文人墨客一样——成为了他伟大创作的重要因素。个人在百感交集之余对于真理的叩问,最终成为了人类对于存在意义的反思。我们从孔子的理想开始,一直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为人类的在浩瀚宇宙中寻找一条可以不断繁衍、不断进步并免于神明——或是自然——的惩罚的道路。但丁坚决反对传统基督教,但他又肯定上帝的权威——就像路德。他只是要去看、去理解、去思考三界与他们存在的意义。他自然没有真正去过。所以<神曲>不是圣人的传教,而是凡人对理想的世界秩序的期盼。

篇五:《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二)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但丁神曲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但丁神曲读后感2016字 但丁神曲地狱篇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但丁神曲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但丁神曲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848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