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2016-03-02 11:32: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共3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

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二:《《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笔记

一向喜欢于丹的直爽,很欣赏《于丹趣品人生》这部作品,于是便利用休息时间粗略浏览了一下本书,觉得在如此忙碌且烦躁的时候品一下这本书,会让自己平静起来,感受到生活的恬静。

翻开书,开篇白岩松作的序,一句反问,让我们不禁深省: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似乎没有一刻能够平静下来。正如他所说的平静正成为一种奢侈品。

而作为公务员的我们,每天面对群众切身实际的问题,工作、生活中的杂事……种种种种弄得我们焦头烂额。我们的心是浮躁的,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我们懒得去听群众的辩解,静不下来去思考。生活的快节奏,让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境的闲适成了虚影。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停下来,等一等,嗅嗅身边的花香,看一看四围的风景,让我们的心灵小憩片刻,在悠闲的情趣中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然后再带上一份从容与优雅,继续自己人生的征程。”这段话,是我读过《于丹趣品人生》之后最深刻的感悟。

“安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这句话令我犹如醍醐灌顶。安静的思考才能处理好百姓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基层工作,不能安静的思考往往会激发矛盾,只有安静下来,认真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也许现在的我们不能像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样地悠闲,也不能像李白那样游遍名山大川,在山水之间陶冶性情,吟诗作赋。其实在这个繁华而纷扰的世界里,我们能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用一双诚实的手,缝补一下自己偶尔会有漏洞的生活,在闲暇时,放下纷扰,放弃旅行团,自己一个人或邀三两好友随性而行,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我们要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去听听百姓的声音,理一理领导、同事给我们的启示,捕捉并

记录下自己那些突然闪现的火花,思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就像一杯杯混有金沙的水,不停地搅动,只会越来越浑浊,只有让它平静下来,它才会有所沉淀。静下心来,才能让我们放低自己,融进环境;静下心来,才能让我们去思考一些事物,突破自己;静下心来,我们才会发现原先事物中美好的一面,发现生活还是那么美好的,才会有所领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合上该书,我想,在喧嚣的红尘中,今后我一定会让自己这颗浮躁的心时常回归于安然和宁静,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上一杯清茶,捧上一本闲书,于音乐中聆听生命的真谛,从书香中品味物外的超然,思考除了金钱和名利之外的人生。相对于历史的长河和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何必奢求太多呢。

成功的目的和意义,不外乎寻找一种人生的价值,追求一种幸福的感觉。可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的公式等于感觉除以欲望,这话不无道理。现实是,成功往往也唤醒了我们更大的欲望,欲望这个分母在不断膨胀的同时,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一点点地缩小……也许我们常常懊恼树欲静而风不止,但是请相信,只要肯做,就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把我们的心从浮躁中解放出来,恢复一颗淡泊、平静的心,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

读过《于丹趣品人生》之后,在适时的空当为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安静地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内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真性情,不仅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工作中战无不胜的法宝。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

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于丹论语心得》人生之道读后感

在现代人的视线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繁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连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语演绎出来,把孔子及其弟子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让每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这部论语心得给了我以心灵上的洗涤!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为这种人生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她认为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那么“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四十而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做“六十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古往今来,七十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概,这种感概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这么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镌刻成什么样的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思想,但是一切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今天,我们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关于学习,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其实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标准,过去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如说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手耳、发乎口,可以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个好的学习。其实我们今天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丹认为: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它不在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洽与提升;四十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打击、缺憾,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到了四十就是淡定而从容;五十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忧人了;六十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以包容,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是一种体会;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就太晚了,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那就是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编短历程。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于祖先,也才能知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相关热词搜索:于丹品人生读书笔记 于丹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于丹人生之道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57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