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2016-03-01 09:13: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篇一:《执竿入城阅读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截竿入城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执竿入城阅读答案》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字义解释

执()之()至()截()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____________。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寓意多一点)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字义解释

执(握,持)之(代词,它,代长竿)至(来到)截(截断)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翻译: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翻译: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篇二:《执竿入城阅读答案》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

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从出。俄

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

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原出《太平广记》二百六十二卷

原文大意:鲁国有人拿着一根长竿进城。到了城门口, 发现竖着拿,城门不够高,进不去;横着拿,城门不 够宽,还是进不去。正在着急,有位老人路过道: “我虽然不是圣人,但经过的事无数。这点小事难 不倒我。你只要把长竿锯成两截,不就可以进去了 吗?”鲁国人一听,觉得太高明了,就把长竿锯成两

截,高高兴兴进了城。

鲁,周朝一个诸侯国。约在公元前1100年被封,首府在今曲阜。 大名鼎鼎的孔丘,就出生在鲁国。别看现在孔子红得发紫,当时 在鲁国不怎么吃香。题外话就不多讲了,看看这位拿长竿的鲁国人吧。 你想啊,搬运长竿,一般都抗在肩上,闭着眼睛也可以进那城门的。 问题是,文中写的是“执长竿”。如果不是这位仁兄双肩得了肩 周炎,那就可以肯定,他担任类似奥运会入场式的执旗手久矣!习

惯成自然,所以拿竿子都用执旗手的标准姿势,90度垂直分毫不 差。由此可推论,在公元1100年前,中国就有了类似奥运会的盛

举了!意想不到的又一个“中国第一”,骄傲吧。

嘲笑笨人是不道德的,但如果这个笨人还要装得比谁都聪明,那又当 别论了。现实中,喜欢不懂装懂,明明蠢得可以,却硬自诩是诸葛亮 再世的大有人在,这就有点可悲了。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文中那 位自称不是圣人的“谦虚”老者,自以为是的后果,不过是一根长竿 变成两根短竿。如果鲁国人正好需要短竿,就几乎没有损失。而现实 中的不学无术者,自作聪明的拍脑袋决策,所造成纳税人的惨重损

失,触目惊心啊!这就是这篇短文,其现实意义之所在。

篇三:《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其君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3)臣闻之 4)善哉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

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 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 4)故遂与之行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标题,应填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截竿入城阅读答案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曰 D曾子之妻之市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中的意思

1)反归取之() 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五.列子学射

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请于关尹子 2)又以报关尹子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六.守株待兔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

1.解释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②而守株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中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3.翻译划线句子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

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3)响遏行云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划线句子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八.———————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______________

(2)既欲做人:______________

(3)拔之: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胜痛叫: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_春泛若耶溪翻译赏析_作者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綦毋潜。古诗全文如下: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_春泛若耶溪翻译赏析_作者綦毋潜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前言]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扣紧题目中的“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恍惚流动,流露轻松舒适之感。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注释]
⑴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

篇五:《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

<题金陵渡>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祜。古诗全文如下: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坐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题金陵渡阅读答案_题金陵渡翻译赏析_作者张祜。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截竿入城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截竿入城文言文答案 古文截竿入城阅读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截竿入城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截竿入城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26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