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专业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

2016-06-08 10:29:45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府,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前身是中 ...

  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府,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一、学科概况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

  高能所在大科学装置改造过程中,在电子学方面累积了相当多的经验,粒子加速器的控制系统、微波功率源系统、束流测量系统、核探技术与核电子学、测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都与电子与通信工程密切相关,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在该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及学者。

  高能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造,给研究生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已顺利完成,正在运行、取数和出成果阶段。目前国家最大的科研工程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已于2010年9月破土动工,建造周期7年。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先导预研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高能所负责其强流质子加速器项目,正对其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这些大型科学工程建设需要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涉及范围也较广,给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加速器控制与束测技术

  束流测量就是对带电粒子甚或光束的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比如束流能量、能散、位置、尺寸及发射度等,而加速器控制是对束流及加速器各系统进行控制。所以加速器控制和束流测量技术属于计算机在加速器领域的应用,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带电粒子输运、光学原理、电磁场理论、计算机原理、网络与通信、电路设计、控制原理、模拟仿真、数模电、同步定时等。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

  高能所是国际不多的几所进行加速器高能物理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所,探测器的水平国际领先,主要包括各种粒子探测器和核电子学采集系统,涉及的专业学科很广,包括粒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电磁场理论、蒙卡模拟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核电子学、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与数据传输、控制原理、电路原理、模拟仿真、集成电路、数模电、信号处理等。

  加速器高频与微波技术

  高频腔是加速器的心脏,带电粒子主要在高频腔内同电磁场发生作用而获得能量,同时伴随一些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决定着这台加速器的性能。环形加速器高频系统大多工作在几百兆赫,包括腔体、发射机和低电平系统。直线加速器所使用的频率要高些,质子直线也多是几百兆赫,电子直线大多工作在3千兆赫(S波段),也有L波段、C波段和X波段的。高频、微波技术涉及的专业学科有电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特种陶瓷、电路设计、信号与系统、大功率脉冲技术、数模电、计算机控制等。

  加速器磁铁与电源技术

  加速器磁铁主要起到对带电粒子进行偏转和聚焦的作用,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与应力分析、磁场设计与加工制造、磁场测量与垫补等。电源是磁铁的激励源,随不同的磁铁而要求各异,包括常规电源和特种电源,涉及的学科专业有电路设计、模拟仿真、数模电、计算机控制、脉冲计数等。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注重研究生在电子与通信工程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落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能独立承担电子与通信工程或相关企业的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一、学科概况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是研究核能的利用、核电站设计和建设、核电站运行和管理以及利用核放射作用进行无损检测、物料成份分析、生产工艺过程监控、医学诊断及治疗、生物辐照育种、食品保鲜等的工程技术领域,任务是研究解决核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高能所是一所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所,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和西藏羊八井广延大气簇射阵列等。这些大装置所涉猎的学科专业很多属于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所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高能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造,给研究生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其中之一就是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它利用强流质子加速器来进行核废料处理、甚或建成洁净核能发电的装置,属我国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先导预研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高能所负责其强流质子加速器项目,正对其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加速器控制与束测技术

  束流测量就是对带电粒子甚或光束的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比如束流能量、能散、位置、尺寸及发射度等,而加速器控制是对束流及加速器各系统进行控制。所以加速器控制和束流测量技术属于计算机在加速器领域的应用,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带电粒子输运、光学原理、电磁场理论、计算机原理、网络与通信、电路设计、控制原理、模拟仿真、数模电、同步定时等。

  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

  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就是把先进的超导技术应用到加速器领域,主要有超导高频、超导磁铁、超导波荡器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高频和对撞区聚焦磁铁到采用了超导技术,并把该技术推广到工业应用领域,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制冷工程、工程热力学、热传导与热辐射、低温物理与超导、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与应力分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

  辐射防护技术

  高能带电粒子在输运过程中必然会同传播媒介发生作用而产生放射线,辐射防护技术就是要对这类辐射的产生机制及特点进行研究,进而达到热点防护的目的和搭建人身安全联锁体系,涉及的学科专业有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蒙卡模拟计算、束流光学、材料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路设计等。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

  高能所是国际不多的几所进行加速器高能物理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所,探测器的水平国际领先,主要包括各种粒子探测器和核电子学采集系统,涉及的专业学科很广,包括粒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电磁场理论、蒙卡模拟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核电子学、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与数据传输、控制原理、电路原理、模拟仿真、集成电路、数模电、信号处理等。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注重研究生在核能与核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落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核能与核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能独立承担核科技或相关企业的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

  一、学科概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柴之芳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核分析技术(包括中子活化、同步辐射技术等)开展了重金属、有机卤素在生物、环境样品中的化学种态研究,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相关工作为化学工程学科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目前有正式职工2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3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项9项,有工程实践背景项目7项。近五年经费合计8294万元,目前经费合计6004万元,其中有工程背景经费合计1582万元。发表论文共483篇,其中学术刊物论文326篇,学术会议论文157篇,SCI、EI、ISTP收录207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化学工程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宏量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核能化学与核技术。

  (1)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与国家环保部及地方环保部门合作开展了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在电子辐照、直流高压窄脉冲等离子体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如在2006年与浙江科技厅开展了“海产品中抗生素等药物残留辐照降解技术”的研究,利用我所研制的辐照加速器对海产品中抗生素进行降解,经测试表明辐照后海产品中抗生素残留量完全满足欧盟对食品进口的标准,目前在江苏已建立起了大型的辐照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环保部、科技部、科学院、基金委及地方政府的环境项目。另外,也将结合现有技术,推进国家环境工程领域污染控制标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

  (2)纳米材料宏量制备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纳米材料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展,纳米材料的制备已经成为纳米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围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发展可控、宏量和低成本制备技术已经被列入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之中,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高能所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开展了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金、纳米二氧化铈、纳米二氧化钛等材料的制备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目前工作重点是具有重要医学前景的金属内嵌富勒烯的宏量制备,已取得重要进展,申请并获批了一批相关的发明专利。新设计的连续式金属富勒烯宏量制备设备的即将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设备建成之后,将会达到中试规模,成为大型的研究碳材料的平台。而且在此基础上高能所于2011年启动了“纳米药物工程”项目,批准经费近5000万元。

  (3)核能化学与核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核能是目前解决能源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方向由柴之芳院士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瞄准核能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核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要针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先进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进行与第四代核反应堆相关的核燃料增殖与嬗变难点,如先进核燃料制造、乏燃料干法后处理和次锕系核素与长寿命裂变产物的嬗变核化学等进行研究,以适应我国对核燃料长期稳定供应与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重大国家需求。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化学工程学科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化学或化工专业本科毕业生,已掌握化学、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环境污染控制、宏量纳米材料制备或核能化学与核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管理知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求实作风、经济观点和环保意识,善于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进行开拓性工作的高级工程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

  一、学科概况

  计算机技术主要利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大科学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需要,研究和解决项目在硬件/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在承担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中国散裂中子源、羊八井宇宙线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以及国际LHC合作等大型项目,预研和即将立项的还有ADS项目及北方光源等重大科学研究设施。这些大科学设施对计算机控制、数据获取与在线数据处理、离线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以及数据模拟与处理软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外,高能所依托大科学装置计算技术需要的基础上,也力图在通用的数据密集型计算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化,以及网络安全及防护等领域发掘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

  高能所作为我国最早接入互联网的单位,很早就对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和技术成果,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培养了一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

  作为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的最大的研究所,也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高能所与国际上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学术交流机制,与CERN、法国的In2P3-CC、CPPM及日本的KEK,美国的BNL及FERMI实验室计算中心每年均有人员交流。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有如下研究方向:

  1. 数据存储与共享、网格技术:针对高能物理、中微子及宇宙线实验等产生的PB量级的海量数据,利用新存储技术实现廉价、高效的数据保存,包括并行文件系统,磁盘池及磁带库分级存储技术,利用先进网格、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管理与共享。

  2. 计算环境及软件、网格计算:利用高能物理、宇宙线物理产生的数据特点,开发高效能的数据处理环境,利用网格技术实现分散异地的计算资源整合、开发诸如MapReduce的新型云计算技术、志愿计算等。利用GPU等加速部件处理诸如图像处理及分波分析等数据密集型计算,以及高能物理MonteCarlo模拟、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

  3.网络安全技术:固件层安全、取证、追踪溯源,物联网、云计算及其安全保障技术,安全评估评价技术,存储介质的安全处理及检测技术,特种木马监控预警技术, 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及大型网络信息系统的综合安全运营平台支撑技术。

  4.计算机控制及应用:计算机控制及应用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智能前端控制器和现场总线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高精度定时触发技术。

  5.计算机在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里的应用,高性能数据获取与控制: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开发嵌入式实时系统、高速数据获取系统与控制的软硬件平台,如多种型号的基于VME总线的嵌入式计算机PowerPC、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及其开发环境Tornado、商用实时Linux-TimeSysLinux、高性能集群计算机系统和千兆网络设备。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注重研究生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落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从事软件/硬件设计、工程开发及管理等能力,能独立承担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

  一、学科概况

  我所动力工程专业设立于2009年,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大科学工程的低温及超导设施的建造、运行维护的需求。根据科研工程的情况,面向低温系统、超导磁体两个领域,设立了相应的两个学科研究方向:制冷及低温工程、超导磁体工程技术。

  学术队伍由低温系统组和超导磁体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构成。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低温及超导磁体系统的运行维护、中国散列中子源和ADS加速器低温系统的建造、973计划课题低温恒温器研制、“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超导磁选机等。

  以高能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大科学实验设施为依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型低温系统和超导磁体研制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基于高能物理的国际合作平台,本专业的一些科研项目与国外合作进行。

  科研成果有:低温系统方面,研制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低温系统、欧洲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大型低温恒温器;超导磁体方面,研制成功北京谱仪大型超导磁体系统、1.5T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我国首台工业应用型超导磁体系统——低温超导除铁器。

  我所未来将升级和建设若干大科学装置,对低温与超导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除了满足大科学工程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低温与超导技术将在医疗、矿产资源有效利用、节能与环境保护等产业应用上,取得突破和发展。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动力工程专业以低温超导设备及其制冷系统为对象,研究如何实现液氦深冷温区的温度、如何用超导材料实现强磁场设备以及与此相关的控制技术。

  动力工程以低温物理、超导物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与传热学、机械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等学科互相交融,密切相关。

  本专业研究低温制冷系统、超导磁体设计及制造工艺、低温及超导设备的监控等,大量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温度场、应力、电磁场等进行多物理场的分析,具体涉及大型氦液化装置、小型氦制冷机、低温真空杜瓦、超导磁体等多种设备。

  本学科有两个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制冷及低温工程:大科学工程的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建造和运行、大型低温恒温器的研发。

  (2)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着力科学研究及工业应用超导磁体的研发,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招生对象具备以下几个学科之一的基础知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

  培养目标: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主要掌握低温制冷、超导磁体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制造、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其生产工艺、检测与控制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培养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材料工程

  材料工程

  一、学科概况

  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物性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涉及到的材料制备手段主要是化学合成技术,所采用的结构表征手段主要是同步辐射相关实验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散射与吸收等。物性研究主要在力学和光学方面。已开展了一些有关纳米材料、生物相关体系、以及天然材料方面的研究。在材料结构与物性的原位实时表征方面正在稳步推进,并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变化研究,对于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同步辐射高压实验站可以在高压、高(低)温等综合极端条件下开展材料的性质研究,已经在材料、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实验站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一名,已经成功的培养出十余位在各个领域进行发展的博士、硕士和博士后。目前博士生3人,硕士生3人,联合培养博士1人。

  另外,随着高能物理领域大科学工程的不断开展,依托大科学工程产生的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应用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目前,高能所承担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工程的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标志,它不但会对我国工业技术、国防技术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也将带动和提升众多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新材料的制备和材料结构表征,通过材料结构的表征来指导材料物性的改进与新材料的开发。这一研究方向将依托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X射线散射、X射线衍射等相关实验技术,结合原位实时的实验环境,获取新材料的结构信息,并结合理论分析给出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性。其主要特色是原位实时的同步辐射结构表征技术,涉及样品环境系统的研发、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等多个方面。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以金刚石对顶砧压腔为核心设备的北京同步辐射极端条件实验平台,目前可以完成材料、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本学科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同步辐射平台,开展在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特性研究。包括金刚石对顶砧压腔的使用、相关同步辐射高压实验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等内容。

  CSNS采取立足国内,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攻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在国内开发出项目建设所需高新技术产品,从而达到既节省项目经费、又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双赢局面。然而,CSNS装置作为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其建设需要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涉及范围也较广。CSNS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问题,如:材料在散裂反应环境下的辐照损伤,靶材料的腐蚀等关系到装置寿命及维护的关键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

  功能材料学科主要培养以材料功能与结构相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新材料开发科技人才。以求通过材料功能与结构相关性的研究,达到材料改性与新材料开发的目的,并推动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因此,培养目标是熟练掌握材料结构表征技术,结合相关功能材料结构与物性进行研究,为材料改性与新功能材料研发奠定基础。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金刚石对顶砧压腔的装调与使用,了解同步辐射高压实验技术,能够学习和掌握极端条件下材料特性研究方法,独立完成相关实验研究。

  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高能物理领域大科学工程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应用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一、学科概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被批准建造以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机械工程学科得到了大力发展。该学科主要承担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各种设备的机械设计、研制和精密安装就位。本世纪初期,随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实施,机械工程学科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学科正高级工程师8人,博士生导师3人,主要科研项目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嬗变系统(ADS)、北京先进光源(BAPS)、超导磁体、探月工程等,目前博士生7人,工程硕士1人。

  二、 学科内涵与特色

  从事各种加速器的精密机械工程,设计和研制各种复杂结构的加速器部件和远控拆装技术。

  从事超导磁体工程,开展科学研究及工业应用超导磁体的研发。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多物理场分析和设计,研究相关工程和工艺技术,制造超导磁场设备并进行相关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粒子物理实验各种探测器的机械设计与制作。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

  招收机械类或测绘类的本科毕业生,其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一定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人才,将具有较强的机械设计、设备研制与调试、准直测量的能力,可以从事各种机械类或精密测量类的工作岗位,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中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作以及相应的工程协调工作。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材料工程

  材料工程

  一、学科概况

  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物性研究等几个方面。目前,涉及到的材料制备手段主要是化学合成技术,所采用的结构表征手段主要是同步辐射相关实验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散射与吸收等。物性研究主要在力学和光学方面。已开展了一些有关纳米材料、生物相关体系、以及天然材料方面的研究。在材料结构与物性的原位实时表征方面正在稳步推进,并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变化研究,对于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同步辐射高压实验站可以在高压、高(低)温等综合极端条件下开展材料的性质研究,已经在材料、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实验站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一名,已经成功的培养出十余位在各个领域进行发展的博士、硕士和博士后。目前博士生3人,硕士生3人,联合培养博士1人。

  另外,随着高能物理领域大科学工程的不断开展,依托大科学工程产生的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应用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目前,高能所承担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工程的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标志,它不但会对我国工业技术、国防技术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也将带动和提升众多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新材料的制备和材料结构表征,通过材料结构的表征来指导材料物性的改进与新材料的开发。这一研究方向将依托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X射线散射、X射线衍射等相关实验技术,结合原位实时的实验环境,获取新材料的结构信息,并结合理论分析给出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性。其主要特色是原位实时的同步辐射结构表征技术,涉及样品环境系统的研发、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等多个方面。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以金刚石对顶砧压腔为核心设备的北京同步辐射极端条件实验平台,目前可以完成材料、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本学科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同步辐射平台,开展在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特性研究。包括金刚石对顶砧压腔的使用、相关同步辐射高压实验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等内容。

  CSNS采取立足国内,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攻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在国内开发出项目建设所需高新技术产品,从而达到既节省项目经费、又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双赢局面。然而,CSNS装置作为一个大型科学工程,其建设需要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涉及范围也较广。CSNS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材料问题,如:材料在散裂反应环境下的辐照损伤,靶材料的腐蚀等关系到装置寿命及维护的关键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

  功能材料学科主要培养以材料功能与结构相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新材料开发科技人才。以求通过材料功能与结构相关性的研究,达到材料改性与新材料开发的目的,并推动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因此,培养目标是熟练掌握材料结构表征技术,结合相关功能材料结构与物性进行研究,为材料改性与新功能材料研发奠定基础。

  极端条件下材料研究: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金刚石对顶砧压腔的装调与使用,了解同步辐射高压实验技术,能够学习和掌握极端条件下材料特性研究方法,独立完成相关实验研究。

  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高能物理领域大科学工程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应用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核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设有一个二级学科:核技术及应用(英文名称:NuclearTechnologyandApplications)

  一、学科概况

  核技术及应用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的一个特色学科,其历史同高能所一样悠久,主要依托在大科学装置上,比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西藏羊八井广延大气簇射阵列和强流慢正电子装置等。其中BEPC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科学研究装置,1989年建成,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后最重要的科研工程项目,由邓小平亲自奠基并在建成运行后发表了“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论断。在工程建设中高能所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除满足了高能所承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对人才需求外,也为兄弟院所输送了大批人才,起到了大科学工程旗舰和航母的作用。

  高能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造,给研究生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已顺利完成,正在运行、取数和出成果阶段。目前国家最大的科研工程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已于2010年9月破土动工,建造周期7年。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先导预研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高能所负责其强流质子加速器项目,正对其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ADS是利用强流质子加速器来进行核废料处理、甚或建成洁净核能发电的装置,属我国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项目,经费在几十亿规模。北方光源已被列入国家12.5计划,相关的设计、预研已经开始,等等。

  高能所是开放式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高新技术对外的主要窗口,比如从1979年开始的中美高能物理会谈(科学院高能所是主要依托单位)已进行了近30次,对推动中美高新技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同样机制,2000年同日本也开展了中日高能物理会谈。高能所早在1986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1988年成为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WWW网站,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高能所同国外各大实验室都有密切合作关系,包括人员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这对研究生扩大视野、接触科技前沿大有补益。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有如下研究方向:

  加速器磁铁与电源技术

  加速器磁铁主要起到对带电粒子进行偏转和聚焦的作用,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与应力分析、磁场设计与加工制造、磁场测量与垫补等。电源是磁铁的激励源,随不同的磁铁而要求各异,包括常规电源和特种电源,涉及的学科专业有电路设计、模拟仿真、数模电、计算机控制、脉冲计数等.

  加速器高频与微波技术

  高频腔是加速器的心脏,带电粒子主要在高频腔内同电磁场发生作用而获得能量,同时伴随一些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决定着这台加速器的性能。环形加速器高频系统大多工作在几百兆赫,包括腔体、发射机和低电平系统。直线加速器所使用的频率要高些,质子直线也多是几百兆赫,电子直线大多工作在3千兆赫(S波段),也有L波段、C波段和X波段的。高频、微波技术涉及的专业学科有电动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特种陶瓷、电路设计、信号与系统、大功率脉冲技术、数模电、计算机控制等。

  加速器真空技术

  带电粒子在加速器中运动需要极高真空环境,储存环一般要到10-10?的水平,所以系统大、结构复杂和要求高时加速器真空的特点,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真空获得、真空测量、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加工清洗、机械设计、计算机控制等。

  加速器控制与束测技术

  束流测量就是对带电粒子甚或光束的参数进行精确测量,比如束流能量、能散、位置、尺寸及发射度等,而加速器控制是对束流及加速器各系统进行控制。所以加速器控制和束流测量技术属于计算机在加速器领域的应用,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带电粒子输运、光学原理、电磁场理论、计算机原理、网络与通信、电路设计、控制原理、模拟仿真、数模电、同步定时等。

  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

  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就是把先进的超导技术应用到加速器领域,主要有超导高频、超导磁铁、超导波荡器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高频和对撞区聚焦磁铁到采用了超导技术,并把该技术推广到工业应用领域,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制冷工程、工程热力学、热传导与热辐射、低温物理与超导、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与应力分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

  辐射防护技术

  高能带电粒子在输运过程中必然会同传播媒介发生作用而产生放射线,辐射防护技术就是要对这类辐射的产生机制及特点进行研究,进而达到热点防护的目的和搭建人身安全联锁体系,涉及的学科专业有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蒙卡模拟计算、束流光学、材料科学、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路设计等。

  自由电子激光及应用

  自由电子激光(FEL)以自由电子为工作物质,将高能电子束的能量转换成激光。高能所的BFEL装置是亚洲最早实现保护振荡的,现正在对被称为第四代光源的硬X射线FEL进行研究,希望能有一台放在未来北方光源里,涉及的学科专业有激光物理、激光技术、光学原理、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微波技术、材料科学、同步定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

  高能所是国际不多的几所进行加速器高能物理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所,探测器的水平国际领先,主要包括各种粒子探测器和核电子学采集系统,涉及的专业学科很广,包括粒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电磁场理论、蒙卡模拟与数值计算、材料科学、核电子学、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与数据传输、控制原理、电路原理、模拟仿真、集成电路、数模电、信号处理等。

  精密机械工程

  大科学工程装置的特点是规模大,也是各种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即在复杂条件下也要保证精确安装,比如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长的机器安装精度也在0.1毫米水平。加速器的机械工程又分为机械设计与准直,涉及的学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精密机械、准直与测量、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培养学术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核技术及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带电粒子加速、辐射产生机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探测方法和辐射信息处理,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核技术由于能在微观层次改变物质性质或获取物质内部的微观信息,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微观层次的重要手段。

  高能所核科学与技术主要培养从事大科学工程研究和建设的创新人才,由于大科学工程有技术含量高和大规模集成的特点,要求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无机化学

  一、学科概况

  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化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设有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无机化学是高能所自主设置的学科,并于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院士1名(柴之芳院士),研究员8名,其中“百人计划”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3名。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纳米生物效应

  该研究方向依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以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这个新的科学问题为核心,以健康安全的国家需求为导向,针对纳米结构以及纳米尺寸物质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效应,新现象,新规律,开展纳米材料与毒理学、生物学和医学交叉研究。另一方面,通过纳米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安全的纳米生物医学应用。如利用纳米技术对传统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开发全新的纳米药物,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低毒高效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药物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实现化学物理、生物医学与纳米科学和大科学平台的交叉,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和凝聚创新性人才,构建高水平实验技术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

  纳米材料的医学功能和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的共同基础都是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这两方面的研究有紧密的相关性。发展生物单细胞的原位实时纳米检测和表征方法,是认识生物纳米结构性质与功能的关键,也是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的前沿领域。如何对生物细胞在活体状态进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多指标的原位实时动态检测和表征是生命科学对纳米科学提出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可对单细胞进行排列、操纵和纳米尺度表征的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微纳加工技术和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单细胞的实时检测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单细胞的实时检测除了要求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外,还要求其具备高选择性以适合于在复杂体系中分析,具备可多组份同时分析的能力以准确反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这一领域的前沿是发展在活细胞状态下单细胞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多指标的检测与操纵方法,实现在复杂生物体系中单细胞和单分子的探测,以在单细胞水平尽早发现疾病、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实现纳米诊断的最终目标。

  该研究方向致力于构建具有特异光学/磁学性质的纳米颗粒,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赋予纳米颗粒特异的定位/应激功能,通过荧光,核磁,拉曼等仪器进行生物成像和生物检测,原位观察生物体内生物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新的生物检测技术方法,从崭新的角度,在单细胞水平上疾病的早期诊断取得突破,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环境健康与化学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利用核分析技术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多元素分析能力等优势,选择对人体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或长期影响的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关的分析方法,开展对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理效应研究,探讨预防和减轻汞、有机卤素等污染物毒性作用的途径,为我国相关的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具有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大学本科专业基础的毕业生,培养能够在化学、生物、环境、纳米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博士、硕士人才。

  中国科学院专业介绍: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一、学科概况

  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化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设有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无机化学为自主设置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无机化学学科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化学学科建立的第一个学位点,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84年获批。

  本学科现有院士1名(柴之芳院士),研究员11名,其中“百人计划”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13人,助理研究员16名。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元素化学与金属组学

  “金属组学”(Metallomics)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金属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化学种态,阐明生物体系中与金属离子结合的生物分子的生理作用和功能。学科集合无机质谱、有机质谱和同步辐射研究技术在整体动物?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以金属及其相关蛋白为靶标,研究金属参与及其相关重要金属蛋白异常聚集、表达、代谢的分子机理、病理特征,探寻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新的干预位点。目前的研究工作包括环境重金属暴露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聚集、拮抗作用;疾病金属组学及金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位素稀释质谱用于蛋白质的定量研究;同位素标记技术用于核医学影像技术等。

  环境与健康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利用核分析技术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多元素分析能力等优势,选择对人体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或长期影响的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关的分析方法,开展对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理效应研究,探讨预防和减轻汞、有机卤素等污染物毒性作用的途径,为我国相关的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开展了环境重金属汞、铅、稀土元素和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研究。近年来,针对纳米材料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科学问题,开展了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相关研究。

  纳米化学与纳米材料

  本研究方向依托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实验室”。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环境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作为新型的人工材料,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应用纳米化学技术,有选择性地对纳米材料进行化学修饰或改性,以进行更安全和更可靠的应用。如利用化学修饰或改性技术,当纳米尺度物质的有害的生物效应被发现时,消除它们对人体的有害的作用,增强它们有益的功能性质。另一方面,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修饰、表征及其在疾病相关重要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发展疾病的早期或超早期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具有化学、生物、材料和环境化学大学本科专业基础的毕业生,培养能够在化学、生物、环境、纳米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博士、硕士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科学院 大学 专业

1、  初试成绩符合国家分数线和基本要求、未被我所拟录取的考生,如需调剂到其他单位的,请按以下程序办理调剂手续。  1、 请自行登录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考研调剂信息(山东)(2015-07-06)

2、  各位考生:   1、校招办将于2月13日上午8:00统一开通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各单位考生初试成绩查询功能。查询路径:中国科学院大 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5考研成绩已公布(2015-07-06)

3、  各位考生:   现就有关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公布事宜通知如下:   1 定于2月13日上午8:00开通考生初试成绩查询功能。 广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2015考研成绩查询入口(2015-07-06)

4、2015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辽宁招生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年在辽宁省仅招10人   6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对我省的综合评价面试在沈阳、大连 2015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辽宁招生计划(2015-08-07)

5、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本科招生章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本科招生章程(2015-08-25)

6、阅读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篇一:基础训练 测试卷 4 阅读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2016-01-10)

7、2016年1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简称“上海高研院”)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大会,总结2015年主要工作,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上海高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予罕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2016-02-0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zhuanye/4566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