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手裱挂轴视频

手裱挂轴视频

2017-07-03 10:28:3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手裱挂轴视频(共7篇)书画装裱视频(下)[农广天地]书画装裱(下)(20130712)书画装裱是流传近两千年的传统技艺,它是由我国古代书画装裱艺术家为保护和美化书画外表,使书画能够久远流传而发明、创造的装饰技术,它对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古书画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主要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历史、...

篇一 手裱挂轴视频
书画装裱视频(下)

  [农广天地]书画装裱(下)(20130712)

  书画装裱是流传近两千年的传统技艺,它是由我国古代书画装裱艺术家为保护和美化书画外表,使书画能够久远流传而发明、创造的装饰技术,它对繁荣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古书画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主要为观众朋友们介绍了书画装裱的历史、书画装裱的形式、书画装裱的工具以及书画装裱的技法,其中以一幅立轴为例,来向观众朋友们重点介绍了书画装裱的技法,使一幅画心到一幅书画作品的过程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有助于观众对传统手工技法的了解。

  装裱字画简称裱画,包括对纸和绢质地的书法、绘画的托裱、装裱,古旧书画的去污、揭补等,过去有的称作“装潢”“裱褙”“装池”,也有称之为“装褙裱轴”。

  装裱新的字画,在作品的四周镶上绫或绢的边框,在背面裱上一层或数层纸,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画心更为牢固,更好的保护画心,而且也便于展开、悬挂。历代传世书画以及出土的书画或者由于原装裱不佳,发生空壳脱落,或者由于收藏保管不善,糟朽断裂,虫蛀鼠咬,在流传过程中被撕裁割,或者由于长期被埋在地下,朽烂叠粘,就需要重新进行修复装裱,采用传统的修复装裱技术进行揭裱修补。我国的裱画历史悠久,传统书画装裱品式有多种,大致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裱画的品式是根据画心的大小、形式、裱后用途等方面决定的。裱画时上下都有尺寸,应该根据房间的大小高矮来决定,裱完挂在墙上,人眼平行看过去的高度要合适。颜色上,传统的颜色只有米色和湖色,现在也注意到了要和室内的装饰匹配。

  传统的书画装裱品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挂轴、手卷、册页等三大类。裱画的品式,是根据画心的大小、形状、裱后的用途等方面决定的。

  新书画不论何种形式,其装裱过程都可以分为托画心、镶覆、砑装三个大步骤。托画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序。

  旧书画的修复过程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将画心分离下来,清洗干净画心上的污渍,修补画心上残缺的部分,全色接笔。后边的工作就与装裱新画的工序基本相同了。清洗时,将书画平铺在案子上,用80摄氏度的热水进行清洗(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画的装裱还是旧书画的修复,对画心的处理都是关键的。如果画心没有托好,留下一个折印,整张画裱完以后这个折印还是会一直存在。

  装裱一幅字画要求达到四点:平、软、薄、光。平,是指画打开之后很平整;软,是浆糊的量要用得合适, 多了就脆了;薄,是指纸要用的薄;光,是在最后一道工序——砑装的时候,一般先打蜡,再用鹅卵石砑光。我们用的是纯川蜡,熬化后倒出来是白色不透明的,打蜡以后砑完再卷,手摸的感觉特别光。琉璃厂卖的川蜡兑了其他东西,是半透明的,用了这样的蜡,砑完之后不够光滑。

  中国书画装裱的各种款式

  书画装裱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挂轴、手卷、册页,每一大类中因装饰和做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种。

  挂轴分别有一色式、两色式、三色式、宣和式、纸镶绫边式、镶锦眉式等。手卷分别有纸撞边、纸套边、绢转边等。册页分别有蝴蝶装式、推蓬式、经折式等。另外还有镜片、横批、屏条、对联、通景屏等不同的式样。这些式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色式装裱

  正面只装裱边和天地头,用料和色泽一样,全用绫或全用绢做成。不贴惊燕。

  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贴在画的天头处,有蝇燕等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就可惊走。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现在日本装裱还有用活动的飘带。

  一色式装裱有挖镶和正镶两种。挖镶是根据画心的尺寸大小从整块绫子或绢挖下来,比较浪费材料;正镶是按照画心的尺寸裁出镶活的边和天地头,在画心的正面镶上绫边。

  二色式装裱

  正面南圈档、天地头和惊燕组成。圈档(镶在画心的边和隔水)颜色随画心颜色配制,天地头一般用青色,惊燕颜色与圈档颜色相同。传统的两色式装裱也分挖镶和正镶两种。

  三色式装裱

  与二色式基本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颜色比圈档稍深,惊燕颜色与副隔水相同。

  旗杆边

  不加宽边,两边各镶一条从下至上的小边。旗杆边可以裱成一色的,也可以裱成两色的。这种装裱法只是在现在的新画上有,传统的装裱没有。

  

  宣和式装裱

  这种款式是北宋时期宣和内府装裱形式的创新,不镶宽边,只在画心四周镶古铜色小边,上下镶隔水、副隔水,上镶天头,贴惊燕,下镶地头。宣和式装裱看着比较典雅,一般斗方的书画用这种裱法。

  手卷的装裱形式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虽然装式不同,但规格基本一致。其整体结构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和副隔水等部分。天头是用以装饰和保护画心的,引首用来题写手卷名称,拖尾是留给鉴赏者题词用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分清眉目,增加美观,需要有一相隔的镶条,这就是副隔水和隔水。

  册页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另外还有镜片、横批、条屏、对联、通景屏等不同的式样,这些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画幅来决定。

  裱画的工具

  书画装裱所需用的工具包括棕刷、墩刷、排笔、马蹄刀、裁纸刀、砑石、川蜡、画绳、丝带、针锥、起子、市尺、裁尺、裁板、晾杆、透视台、浆团、活页板等。画裱好后,可以做一个包布或画套,存放时要避免挤压。

  书画的保护

  和青铜器、瓷器相比,书画的收藏与保护无论是在室内的环境和温湿度上的要求都更严格,必须随时查看藏品室内的温湿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恒温恒湿,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50度左右。不适宜的温度对书画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一年四季温湿度相差很大,书画容易产生伸缩,温度高、湿度大容易滋生霉菌;冬天湿度过低,天气干燥,会造成书画的材料老化酥脆。将书画文物保存在密闭的箱柜或囊匣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有害气体的破坏作用。

  另外,在取放书画的

[1] [2] 下一页

篇二 手裱挂轴视频
[我爱发明]仿生魔力手和安装空调工具 魔法工具

  [我爱发明] 20160420 魔法工具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我们用扳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扳手在螺母上面打滑的情况。刘凤翼和刘凤羽发明了一种仿生魔力手,利用仿生原理,达到拧螺丝永远不会打滑的效果。另外工人师傅在安装空调的时候,需要到高楼的墙外操作,很危险。江苏徐州的王刚发明了一种工具,利用分段式原理,实现在室内就能安装空调的效果,综合实现了巧拧螺钉和灵活固定等功能,通用性极强。具体怎么实现的,《我爱发明》为你揭秘。(《我爱发明》 20160420 魔法工具)

  发明人联系方式:王刚13395286362

  发明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险带挂点装置,属于作业安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一个杆体,杆体的一端铰接有把手,铰接点位于所述的把手的中部,把手的两端延展形成有卡头Ⅰ和卡头Ⅱ,所述的把手上有在把手闭合时能使杆体嵌入的空间;所述的杆体上活动安装有保险带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保险带挂扣点不牢靠的问题,安装方便、结构简单、牢靠,实用性强,尤其适用于空调安装维修等高空作业。

  

  

  

  

    编辑故事:天气渐渐转热,空调订单量越来越多,空调安装师傅也慢慢忙碌起来,然而如今高楼林立,空调安装及维修越发变得不便捷,安全隐患更是成了安装师傅及售后服务商最为担心的一件事。

  4月20日,在央视CCTV-10科教频道《我爱发明》节目播出的“魔法工具”里,创维空调独家友情提供了40套空调,协助民间发明家王刚师傅演示如何用小工具解决空调安装的大问题。

  传统空调安装安全保障方法:

  身体悬空,将人身安全系在队友身上

  传统空调固定方法:

  安装师傅探出身子用扳手拧螺钉

  新型高空作业安全保障工具:

  利用墙壁和通过重力、磁力等作用制作的耐重横杆固定安全绳

  巧拧螺钉工具:

  通过可相互转动的两部分实现快速拧螺钉

  节目中,清华大学机械系张文增教授对王刚师傅的发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篇三 手裱挂轴视频
书画装裱

中国书画装裱教案

一、 书画装裱的分类

1、原裱

把新画好的画按规范的装裱程序进行装裱。

2、揭裱

对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

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会更加延长作品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二、 装裱工具以及材料

1、 工具

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2] 。

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

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

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

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

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

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2、材料

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

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

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

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

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

颜料,即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

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

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

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

绳、带、用于捆扎别紧裱物。

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三、 书画装裱的方式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

红帮: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

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

一色裱: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

仿古装池: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

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用料杨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代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

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

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2]

四、 装裱工艺

1、材料托染

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

①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

②托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

③染材料,将颜料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正面。后上墙晾干。

2、托裱画心

接着托裱画心,包括:

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

②平托法,用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再进行镶覆和砑装,包括:

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

砑装,砑,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五、 书画装裱的样式

1、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

2、长卷,也叫手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

3、册页,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六、 书画揭裱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以及寿命的永暂。

古旧书画能不重新揭裱的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裱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费很多时间,这些无疑会使古旧书画大受损伤。所以古人曾说古旧书画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敬业的装裱师。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专业的书画装裱店和技艺上乘的装裱师。如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是国有企业,负有保全救护文物的责任。他们接到古旧书画,须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专人操作。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2]

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关於书画揭裱技术的研究,台湾书画修护师范定甫於2004年时曾进行相关研究,依据其发表研究结果得知,揭裱技术以水份的多寡,可区分为湿揭与乾揭两种方法。所谓的湿揭是指整幅画心同时均匀润湿,而後揭除裱纸的方法;乾揭并非完全不使用水份,而是在小区域内尽可能减少润湿裱纸与褙纸的水份,进而揭除的方法,或可称为局部湿揭。揭裱前需对画心施予暂时性加固以保护揭裱操作时文物的安全,暂时性加固技术可以分为非黏著剂法与黏著剂法。非黏著剂法仅以水贴合加固材料与画心;黏著剂法则以水溶性黏著剂贴合加固支撑材料於画心。书画修复时依画心的损坏状况选择暂时性加固方法,并可搭配湿揭、乾揭运用。范定甫在研究中依模拟黏著剂存留在画心表面的试验,测量涂布对表面颜色的影响、清洗的效果、以及耐久试验等项目。试验结论为关於布海苔、甲基纤维素与浆糊三种所应用的黏著剂中,以布海苔对试样的颜色影响最大、耐老化性能差,清洗後仍严重影响试样的湿热白度稳定性。清洗後有助於浆糊试样的白度稳定性。三者之中,甲基纤维素的清洗度佳,耐老化性最好,对画面颜色的影响最小,建议可以甲基纤维素作为揭裱暂时性加固黏著剂。

篇四 手裱挂轴视频
装裱

基本解释

[mount a picture,etc] 装潢裱贴装裱字画

详细解释

裱背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专门技艺。其法,先用纸覆托于书画背面,再用绫、绢或纸镶边框。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制成品有抽轴、书卷册页等形式。书画、碑帖经装裱后更增美观,便于观赏收藏,残破的也能修补完整。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北方印成本》:“每段自成一板,四围皆空白纸,不施筐缘装表而自然整齐成册,字画亦甚可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车桥下一个人家,门前出着一面招牌,写着„ 璩 家装裱古今书画‟。”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我的信竟入于被装裱之列,殊出意外,遗臭万年姑且不管,但目下之劳民伤财,为可惜耳。”参阅 明 周嘉胄 《装潢志》、 清 周二学 《赏延素心录》。 编辑本段北京装裱代表

北京装裱,简称“京裱”,是我国书画装裱的主要流派之一。流行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装饰上一般趋向于高贵华丽,质地厚重,锦锻作边,常用多色绫,外饰惊燕,以浓装为特色。百年老字号荣宝斋 、故宫博物院书画装裱修复组,是目前京裱的主要代表。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和绢类物品上的。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

装裱剪纸

世书画及出土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折页四大类。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潢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手裱挂轴视频】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编辑本段分类

宣和装:

又称“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

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

书画装裱

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 红帮:

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

行帮:

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

一色裱:

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

书画装裱

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

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

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同时也显得单调。这样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

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

仿古装池:

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

惊燕:

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用料杨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在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编辑本段书画装裱的重要性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所以说装裱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装裱可以说是对书画的深加工。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装璜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璜者,书之司命也。”(装裱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名人手迹的存亡。笔者认为装裱这件事,是决定书画命运的大事。)正如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裱画难》一文中说:“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足见书画装裱在整个书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新作书画应及时装裱

凡新写好的字画,一般要存放一段时期,让墨色、印泥有一个自然晾干的过程,但最好不要长期放置,因为写画时受水墨、颜色和胶水的浸渍,干后就会凸凹不平、起皱痕,若不装裱衬托,非但不如原来的样子,还要减色。所以一定要及时装裱,才能使墨气托出纸面,使画面生动,有益于颜色滋润、饱满浑厚可观。而且经过艺术设计的装裱,显得整洁美观,更能增添神韵。要是放置不裱,如画心空卷的不实或折叠成块等。也不宜保护,存放时间日久就会从折叠处折断纸绢的纤维,印泥可能会转印到画面上。或不慎造成断裂破损、残缺、污染、变色、水渍等明显损伤,如最易发生黄色斑点,很难去掉,并容易招致蠹蚀。为日后

收藏留下隐患,装裱后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品相,也影响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经常受潮湿,易生白、红、黑霉斑,若湿后粘连,就不易揭开,即使晾干也变成了废纸、烂纸灰,无法挽救。清代周二学在《赏廷素心录》中说:“书画不装潢,既干损绢素;装潢不精,又剥蚀古香。”(“书画不装裱,就会很快使绢面或纸心受到损坏;装裱得不精美,又会侵蚀书画原有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由此说明,要想书画保持永久,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必须及时装裱。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如有很高价值的新书画作品,装裱地好就会锦上添花。

古旧书画重裱时要慎重,宜选良工。

历代传世及出土书画作品,或者由于装裱不佳,发生空壳脱落,或者由于在流传过程中被撕断,或者收藏保管不善,或者由于长期埋于地下朽烂叠粘,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如遇屋漏必沾雨水痕迹,如尘土、烟气常熏,则纸、绢画心变黑黄,其墨色暗淡无光,或受潮发霉被虫蛀鼠咬等,以致笔墨污损残缺,糟朽断裂破碎脱开等,无法再悬挂欣赏、研究。一般年代愈远的作品,受伤程度愈重,这就需要重新装裱。重新装裱必须经过精心揭裱修复,做到修旧如旧,犹如枯木逢春,才能恢复古书画作品的“原貌”,其功效等同于再次创造古旧书画的艺术生命,并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有益于欣赏收藏,延长古旧书画寿命。但古旧书画重新揭裱时要慎重,应当请教有经验的良工高手。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前代的书画,经过许多朝代的流传保存至今,没有不残脱的。如果想重新装裱,改换装潢,就像患了重病去请医生医治一样,医生的医术高明,就能随手药到病除,迅速恢复健康;医生无能,病人服了药会误事死亡。所以说:“不用药,保持病人的原状,是中等的治疗,乱用药不如不用药”。同样道理,古代的书画珍品,没有遇见优良的装裱工,宁愿保存残脱的旧画,以免在重裱时,被劣工揭损裁毁等。)古旧书画重裱如延医治病,这就说明了古旧书画重新装裱的重要性。需要重新装裱的古旧书画,应采用传统的裱画技术,给以修补装裱,使它能长期保存,这就是对古旧书画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贡献。如果遇上庸工滥施手术,就能置名迹于死地,故装裱的技艺高低,实系古旧书画艺术存亡的关键。装裱人员只有把技艺提到一定高度,才能把古旧字画装裱得更好,不至将少有的古迹毁于手下。例如在揭裱修复过程中,往往为了使古旧字画干净漂亮一些,便采用漂白粉漂洗。稍有不慎,就会把画纸腐蚀得更加糟朽。这对延存古迹大有害处,很珍贵的古书画,重裱得好,价值可以倍增,重裱得不好就成了废物,切切慎之。 编辑本段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覆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篇五 手裱挂轴视频
传统书画装裱之——册页装裱

册页装裱

怎样托册页画心?

需要装册页的画心一般都比较小,形状也各异,有直线边际的正方形和弧线边际的扇面形等。册页画心的托法与其他书画装裱款式裱件托画心的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在出局条时略有不同。

册页画心有两种托法,一是前面介绍过的印助条托画心方法,再一个就是直接出局条的方法。 首先根据画心的形状配好托纸,托纸为两层,大小要比画心周围大出2-3厘米。配好托纸后,托心时上托两层纸,使其周围延伸出来的纸边作局条。画心挣平下墙后,是直线边际的(留出局条宽度后),可用裁刀直接裁切;是弧线边际的,则要用剪刀沿线剪裁或在挖嵌时连同局条、嵌身一块挖切出来。 装册页最讲究平整,托画心时必须出好软局条。如做不到这一点,则宁可不要局条。千万不要硬镶局条,否则,会使画心边口高低不平,影响整个册页的平整。

怎样托册页底子?

册页底子相当于挂轴等其他装裱品式裱件的覆背纸,但比覆背纸要厚很多。因为册页不是卷拢的,而是像书一样翻页展观的,所以册页底子要厚、要挺。一般为6层左右,大的可加到8层,以不颤不晃为度。

下面以长26厘米、宽22厘米的画心,装成八开册页为例介绍册页底子的托法。

册页底子以每个6层纸计算,放出画心尺寸后共需67×40厘米的宣纸48张。第一至四层可用上述尺寸的整张纸托,第五层是“分心纸”,即把已裁好的托纸再裁成两个半张;第六层还是整张纸。 按照上述要求逐层加托(托时用浆应稍稠些,以能拉动排笔运刷为宜),将一至四层托好后,在上第五层分心纸时其分心距离不能超过1厘米。

在托好第六层即最后一层时,下垫吸水纸着力排实,然后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各拍一条1厘米宽的浆口,上墙挣平。

册页底子较厚重,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干燥,因此应在托画心后接着托册页底子,以便使其干透干匀。 怎样托制册页副页及开身纸?

册页的副页和开身纸作用基本同镶料纸,是从同一料纸上裁切下来的,挖嵌前形状相同。

副页处于一本册页的开头和末端,自画心一页对等地向外开张,相当于书籍的扉页;开身纸的一半装饰画心(即同镶料纸的作用),画心嵌进开身纸里,所以又叫“嵌身纸”。副页和开身纸最终最终都要粘附在册页底子上。

副页和开身纸在托之前,均可将表面一层染成色纸(新画可染成浅米色,旧画则颜色不可太跳),刷淡胶矾水晾干后

再托起,贴壁挣平。

启揭下壁后按照册页底子的大小,每边缩进2厘米进行方裁(册页底子每边伸出的2厘米作为上墙贴板时的贴口)。裁好后将每页向正面折叠使四角对齐,逐张折好后摞在一起撞齐,用马蹄刀切掉折缝两端的夹角。这样,副页及开身纸展开后就都有了一条清楚的“分心线”。

怎样挖制嵌身纸?

开身纸挖去画心部分就称为“嵌身纸”,待与册页底子粘附后,画心将嵌身于此。

嵌身纸的挖制方法是:将开身纸正面朝上置于案上,下垫裁板,画心正面朝上放在开身纸分心线的右边,使画心上边略宽(或相等)于下边,左端边缘距分心线1.2厘米。

摆正后加几点浆糊暂时将画心固定,在画心的周围留出局边扎孔作记。

扎孔后不要取下画心,用马蹄刀的尖端沿针孔自前而后顺时针方向,连同开身纸一起挖镶,并用指甲划出上下左右画心与嵌身纸之间的4个印记,以备投册页时准确无误地将画心嵌入。

取出画心与其相粘连的嵌身纸后,用薄竹启子将粘连处慢慢分开(注意不要捅破画心),这样,画心的嵌身纸就挖制完成了。

怎样投册页?

册页按画心挖出嵌身纸后要与其周围相连,而只有将嵌身纸粘合到册页底子上才用可能进行这一工作,这个连、合的过程就叫“投册页”。

方法是:将已托好的册页底子逐个启揭下壁(不需方裁),使有分心纸的一面朝上置于裱画案,用排笔先蘸清水将其逐个刷湿,摞在一起潮闷。

然后取过一张,蘸稠浆水再刷透刷匀,将开身纸的分心线对准分心纸的中间,用棕刷将其轻轻刷平,把画心按4个印记投进嵌身纸,用手指按平边口。

然后提起册页底子迎光对照,检查画心四周有无骑缝或隙缝,对正修好(即边口相撞)后,将其正面覆盖一张已潮闷好的册页底子,然后两张同时提起翻扣在画案上,用棕刷排平刷实。

垫干纸吸去些水分后,蹾刷沿所有边口、对缝蹾硺一遍,使其更加严丝合缝,再轻力排刷一遍后,即可四周拍浆上壁挣平。

粘合副页,除省略投画心的程序外,其他均与以上所述工艺一样。

副页、开身纸等经过投册页的工艺将其粘合到册页底子上,就成了册页中的一页。 册页下墙后怎样砑和折?

投好后的册页较厚,上墙后要经过3—5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干透挣平。干透后的每一页均要下墙砑光。 册页的砑装不同于立轴及其他品式裱件的砑装,将册页的一页正面朝上置于光滑平整的画案上,使其背面与案面直接接触,将一张宣纸铺盖在画面上,轻擦一遍石蜡,然后双手握砑石从头至尾着力砑一遍,砑完后调转着再砑一遍。

如果手感厚重,可调转着再砑两遍。这样砑磨后的册页薄了许多,并且反面和正面都同时被砑出了微滑的暗光,既可增加册页的美感,又可使册页变得平软。

册页砑好后要折叠才能开张,折叠时不可硬折,以免将册页折断,可用“湿折”的方法折缝。

方法是:用高出册页少许、宽20厘米左右的宣纸折成约3厘米宽的纸条,用大羊毫笔蘸清水刷在纸条上(水分不要太大),将湿纸条放在册页的分心线上,直尺对谁上下两端的分心犄角,用竹启子沿直尺划印,使纸条的湿气下渗,然后拿掉直尺取下纸条,按折缝将册页折叠过来,待逐张折完后摞在一起,将折缝一边撞齐,放在干净平整的画案一端,上盖木板并压铁块等重物(特别是折缝处),几天以后即可取出。

怎样将册页的单页连成册?

册页经过折叠、压平后,撞齐折缝的一边,用大切刀切齐其他三个边。如果没有大切刀,可用针锥比量逐个扎孔作记,单张裁切。

裁切整齐的单页即可连接成册,先制作一个直角板框,将单页一颠一倒(指每页的折缝与对边)地按次序摆正后,上压一尺板与视线平行,然后用竹启子蘸稠浆将折缝的下面与下一页边口的上面,涂抹几点浆糊并粘住。

按照此方法依次将八开单页粘接好后,把册页调转过来,用同样的方法将对面的边口粘接好,这个粘接单页的过程就叫“连册”。

全册连完后,为防止尘土沾污,要用宣纸将已连接成册的一摞包封好置于平整处,覆盖平板上压重物,将其压平压干。7天后即可取出进行下道工序—“加封板面”。

怎样做册页的封面?

每个册页都有大小相同的上下两个板面,这两个板面就是册页的封面。 册页封面有楠木面、紫檀面、嵌银丝面及锦包面等多种。木质面的封面制作工艺简单,按册页的大小四周锉出斜坡或弧型漆成即可;而制作锦包面的封面却比较复杂。【手裱挂轴视频】

下面详细介绍“锦包面”板面的制作方法。

将草纸板胎(或优质胶合板胎)按册页的大小裁切(每边宽出0.3厘米),再按封底、封面来确定两板面的上下位置,然后用木锉将胎板四边口向内锉出斜坡(此后板面不能再上下颠倒或交错调转,以免加封后上下不规矩)。

锉好后,用细砂纸打磨成光洁平整、有角有棱的两块板面,然后按照板胎大小四周放出1-2厘米的尺寸,裁两块未托制的锦面经行包糊。

糊制方法是:将锦的背面潮水置于案上,四周涂抹1厘米左右的浆口。把板面取来正面向下置于锦面上(注意锦的图案不能歪斜),使锦的四周向上折起扒包在板胎的内面。粘紧包实后,按封里每边缩进0.3厘米裁一白色镶料纸,满刷稠浆贴于板面的内面,使其四边口压住锦的四边口,用棕刷刷平排实。待晾干后盖在册页的上下,四角涂浆粘压结实即可。

这种锦包面的方法,称为“空绷”的包法,是将锦面上满刷稠浆后实包在板胎上,用这种方法包制的板面比较硬、挺。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长处,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板胎的性质,选用不同的包封方法。 册页装成后怎样贴签条?

册页上的签条与挂轴等装裱款式上的签条作用相同,册页装成后,包面的板面必须贴上签条,其颜色以柔和而厚重的深赭石色(微发黄色)最佳,因为这种颜色的签条贴在华丽高贵的锦面上,会使封面显得更加典雅庄重。

以优质木板面做封面的则不一定非要贴签条,因为板面经过打蜡磨光后,光亮照人,已显得十分精巧,只要请专家刻上字,就可以。

由于册页装成的品式不同,其贴签条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一般蝴蝶式册页,签条应贴在册页的左上方。签条总长宽可根据册页的大小而定,一般长为封面的7/10(亦可用竖长减去签条,满刷浆糊后贴在白色镶料纸上,沿签条四周各放出0.2厘米的宽度(作局边)裁切整齐,在其背面满刷浆糊(亦可只涂四周边口)后,贴在左上方(上边和左边各留出0.5厘米),刷平即可。

篇六 手裱挂轴视频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

书画装裱,是传统装潢艺术的一个种类,古籍修复工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装裱艺术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相当的重视,它对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幅新的书画或破损了的古画,经过精湛的装裱后,不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工艺美,更能突出原作和谐、典雅的艺术美。所以,在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书画装裱也就成了重要

的技术手段。

书画装裱工作者,曾被人们誉为“画医”。书画不装裱,有如病人有病不医;若“装潢不精好,又剥蚀古香,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故装裱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对古旧破损的书画作品,首先必须制定一个严格而又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继而进行配补绢、染色纸一系列的修复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医不善随剂而毙”的恶果,既要除掉书画面上的累累霉斑,又不损伤作品,达到抢救、保护文物的最终目的,我放弃了使用化学剂除霉的方法,而改用30—40℃左右的温水反复漂洗。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升温的方法改善绢本又硬又脆的现象,同时也防止了高温可能引起的丝织物蛋白脱脂。这道漂洗手续,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但为全面修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明代周嘉胃《装潢志》所说:“书画付装,先须审视气色,如色暗气沉,烟蒸沉积,须浣洗令净。”

关于浆糊,目前在修复界争议还是很大的。主要是应该使用面粉浆糊还是使用化学浆糊的问题。面粉浆糊的优点在于不会损伤纸张,缺点是易引起虫蛀,且调制过程复杂;化学浆糊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快捷,随调随用,多少都宜,缺点是易引起纸张发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南方气候潮湿,虫蛀是书画保存的最大危害,而北方气候干燥,纸张发脆是书画保存的“天敌”,因此,在南方以使用化学浆糊为宜。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人们最初对书画进行装裱就是要使书画平整结实,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画装裱已逐渐发展成为与建筑艺术相统一的形式美,从而构成了书画装裱品式完整的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书画装裱品式多种多样,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装裱品式及起源,举要分述如下:

手卷、横披

手卷在我国是最早的装裱形式。所谓卷,是指裱成横长的式样,置于案头可以 边卷边看的。中国古代的一切图籍,原来都是卷舒的。有的卷长达数十米,所以又叫长卷。手卷的装裱形式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虽然装式不同,但规格基本一致。其整体结构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和副隔水等部分组成。天头是用以装饰和保护画心的,引首用来题写手卷名称,拖尾是留给鉴赏者题词用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分清眉目,增加美观,需要有一相隔的镶条,这就是副隔水和隔水。横披始于宋代,也是一种横式装法,它适用于竖短横长的画心。多由一色或两色等镶料装饰。横披镶料上宽下窄,叫做边。左右镶料尺寸相等,叫做耳也叫木楣,用来在建筑物的向阳墙壁上张挂,使建筑 物如同增开一个横窗,起着借景装饰的作用。这种装裱品式称为横披。它也是书法作品的传统装裱形式之一。

屏、对联

屏,也叫屏风,是古代在厅堂或其他房屋内用来间隔或挡风的活动屏障。古代的画以卷轴为多,而屏是粘贴在木框屏风上面的狭窄的画。据《后汉书》中记载,桓帝时有“列女屏风”;《三国志》中也有东吴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的记述。说明屏风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屏风的形式,如五代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画面中显示有当时屏风布局的格式。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由山水、花木、图画、家具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布置陈设合乎自然,房间由于屏风的间隔,制造出无限空间,使房间有深远感和层次感。人们置身其中,移步换景,静中生趣,别有一番韵味【手裱挂轴视频】

到了宋代,屏逐渐发展成以书画装裱成的条幅,称屏条。单幅的称独景屏,内容可以独立也可相互衔接,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明清时期,又出现四至十二幅画面,排挂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连屏,称为通景屏,也叫海幔。适用于装裱巨幅山峦河川的风景画,一般由偶数幅尺寸相同、内容连贯的字画组成,分别由一种镶料装饰。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很普遍,王安石《元日》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 照。至明清,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经过书法家书写成幅后,再装裱成联即可悬挂,取得装饰效果,增添喜庆气氛,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轴、立轴

晋代以前至唐初五百年的时间里,只有卷轴一个门类,随着社会发展,自盛唐始,又相继出现了轴、册两大门类。轴或立轴又叫挂轴。也可以简单分为条幅和中堂两种,通常把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方形直幅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正中的较为宽大的字画称中堂。立轴是目前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轴”原先是由屏障上拆下来的单片改装而成的。米芾《画史》中说,“知音求者只做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悬双幅成对,长不过三尺。”书中还谈到挂轴的种种方式。宋代以前轴幅都不是太长,这与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房屋不是太高有关。到了明清,人们好高楼大厦,所以挂轴长阔,有长至八尺的。中国古代的厅堂斋室,光线过暗,所以要悬挂装裱立轴、字画,以增添室内光线及艺术效果,使居住者有明朗清净之感,但这与国外建筑的强亮采光不同,而是含蓄宁静,使室内花影、树影、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交织成趣。立轴装裱的规格尺寸都有定式。在品 式上分一色、两色、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等。立轴装裱分一色、两色裱的原因,是由建筑物的高低或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决定的,古时房屋高度一般在七到九尺之间,所以,一张三尺长的画心,加上三尺镶料,只要单色装裱。如果是二尺长的画心加二尺镶料则显得太短,所以,也应当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要加四尺长的镶料,如用单色,则镶料长过画心,喧宾夺主。所以应该用两色或三色装裱。“宣和装”是北宋宣和年间宫廷内府裱件的格式,又称宋式装,适宜于装裱正方或宽过于长的画心裱件。

镜片

又叫镜心。因为四边镶绫绢或色纸,不上杆,不转边,所以叫“片”。镶料是按 画心的大小决定的,一般只用一种镶料装饰。立片要分天地比例,天头与地头的比例为六比四,左右两边要小于地头的三分之一或至少相等;横片的上下两边要小于左右两边,两个立柱一样大,但立柱要比边宽些。镜片不仅可裱小幅入框,

也可裱成大件直接贴墙,适用于各种不同规格、形状的画心,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饰。

册页

自唐代起,有人把卷轴割成单幅叶子,然后将单幅叶子装裱成册,便成了最早的册页。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蝴蝶装,又称开版式。因翻动时两页翘起,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由此得名。左右能翻,向右开版,多适用于竖幅书画及纨扇。另有一种“五镶式”也属蝴蝶装。第二种推篷装。适用于装裱横幅书画及折扇。第三种是经折装。最早用于抄写经文,后来宫廷用这种形式作奏折,现多用于装裱经书、法帖,可以将尺寸不同的画心同时装为一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 点和当今家庭居室建筑装饰格局,就需要设计出既有新意又能受人们欢迎的新款式,融合新时代的建筑,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但是学习书画装裱首先要具备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掌握传统基本品式的基础上,才能举一反三,加以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使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使书画艺术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中国书画装裱艺术.齐鲁书

社,2002.7.

[2]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5.

1.《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2.《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肖振堂、丁瑜著,书目文献

出版社。

3.《书画装裱与修复》,李玮著,台湾名山出版社。

江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20年,是江西省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文献资料、图书目录、馆际协作、图书馆学研究、信息交流和专业人才培训的中心, 作为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文化大省的省级馆,我馆现有藏书300万册,其中中文线装书50万余册。在收藏的图书、报纸、期刊、微缩品、视听文献和电子文献中,以珍贵的古籍珍善本和丰富的地方文献等特色藏书著称。中文线装书中已整理的珍善本有2089种,地方文献3500余部,地方志1200部。古籍中,南宋吉州周必大刻《欧阳文忠公集》装帧考究、刻印精良,堪为宋代江西刻书的代表作;明崇祯间宋应星自刻《宋应星(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四种》系海内外孤本,极具科学价值;明嘉靖刻《江西通志》为现存江西通志最早最完善的版本之一,极具史料价值;明代经折装瓷青纸金粉写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是集装帧、书法、绘画艺术为一体的绝妙珍品。地方文献中的《江西民国日报》、《江西省政府公报》、《江西地方教育》等 则以其收藏完整、独具史料价值而为学人瞩目。

1古籍装帧种类

书籍装帧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设

计。书籍装帧是为了载录得体、翻阅方便、有利传

播,易于收藏,总是把实用性摆在第一位。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印刷术由人工印刷发展到机器印

刷,现在是电脑排版的印刷时代,书籍装帧与艺术

相结合,美化书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我国书籍装帧是由简便到实用逐步改进的一

个长期发展过程,现将古籍七种装帧形式分述如

下:

·

简册装我国古籍装帧最初是将竹(木)简写

的书,用皮条或丝绳编连起来串在一起,捆扎成一

束,称一编或一册(策)。

·

卷轴装是纸本书最早的装订形式,简册过

于笨重,秦汉时代改用缭帛写书,缴帛虽轻但价贵,

公元二世纪中期汉朝宦官蔡伦奏请成帝批准,在最

初用于包裹东西的麻纸基础上加以改进,于是可以

书写的纸普行天下,从此,纸张逐渐取代了简犊、缭

58

帛,直到晋朝才完全废缭帛改用纸写书。无论缴帛

或纸写的书,都是采用卷束的办法,卷束时卷心须

有一轴,作舒卷之用,故称卷轴装。

·

旋风装把一长卷写的书对折起来将一端粘

连在书的最前面,另一端从书的右边绕到背面再粘

连到最后一叶上,展开时没有散落的毛病,可以从 第一叶到最后一叶;再从最后一叶翻到第一叶,周 而复始,连续不断,故称旋风装。又有一种装订方 法,用一长条纸作底,首页因单面书写,全裱于卷 端,自次页起把右侧无字的空白地方,错落粘连,形 如鳞次,展卷时形似龙鳞,又称龙鳞装;收卷时形似 旋风,故称旋风装,或称旋风卷子。

·

经折装隋唐时代佛教大盛,单面书写的经

书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将前端粘稳于封面上, 后端粘稳于封底上,叠合起来成为一册。为了佛徒 便于峰诵起见,展开时插一竹签作翻书用,不用手 翻书以免伤书口,阅后取出竹签。这种装帧方法又 称梵生美装。

·

蝴蝶装是将印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起来,将

书口与书口相连,书皮用硬纸包裹,不用纸订,用浆 糊枯结书背,版心向内,单边向外,翻阅时展开如同 蝶翅,故名蝴蝶装。这是宋代装帧书籍的主要方 法。

·

包背装是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外对折起

来,书口向外,其后背用书皮包裹,不露书脑,故名 包背装,酷似现代的平装书。这种装帧方法始于元 朝。

·

线装折叶与包背装大致相同,只是版心向

外,书叶右边先打眼加纸捻,前后各加书衣,而后打 眼穿双线订成一册。一般打四眼订法,较大开本的 书,打六眼或八眼订法。书衣通常用连纸染成磁 青、米色或蓝色,用白色签条题写书名,贴于封皮的 左上端。直接在书皮上印书名或加框栏的也有。 讲究一些的用缓缝包角,加以保护,因包角影响通 风而易生虫,故少包角。

一本本软面的书插架或取出都觉不便,为了保 护线装书,在书外加函加套,大致有四种:一是书 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布,围绕全书的四面,而露 其上下两端,称为书套;二是木匣,用木板做匣,一 端可以开闭,把书放在匣内,不易损伤;三是夹板, 取与书形大小相等的樟(或楠)木板两块,板的两端 各穿二孔,用带通过一叠书上下各放一块,把书夹 入板中,然后结带;四是纸匣,用硬纸板做成五面的 纸墙,一面张口,纸匣的外背,可以标写书名,类号 等文字,又可以将书直立书架。

篇七 手裱挂轴视频
恢弘磅礴四条屏 百年翰墨集珍 中国嘉德5月15日隆重举行31堂百年名

龙源期刊网 .cn

恢弘磅礴四条屏 百年翰墨集珍 中国嘉德5月15日隆重举行31堂百年名人翰墨专场拍卖

作者:

来源:《收藏界》2016年第05期

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制,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化,有手卷、横幅、册页、扇面、条幅、中堂、对联、条屏、斗方等,不同的形制彰显着不同的场域精神与文化意涵,并与书家的创作意念息息相关。此中,展陈于居室空间核心的厅堂且规模气象最为恢宏大方者,莫过于条屏。 条屏由条幅组合而成,每条尺寸须完全相同,条数一般都是偶数组成,最常见的为四条,依序为六条、八条、十条、十二条,依序排列而悬挂,屏条间衔接处,以不露墙壁为原则,因此在装裱上,地杆无轴头,两端以色锦包封。条屏的美感形式,囊括有纵向单幅与横向通幅,既可单件条幅观之,又能巧妙地将全卷字面连接相合,单幅彼此间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通篇整体更有着磅礴大气、壮阔精神。在书写内容上表现灵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条屏内容为一整体性,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为一位作者;一为各条内容各自独立,自成格局,书体可同也可不同,不限于单一作者,可以是每条皆属不同作者,各条联属间既相谐也有着相互竞美之感。就创作者来说,于创作上难度更高且更具挑战性,除了单幅作品的表现,亦须考虑多幅间的左右联属关系,进而连接到通幅一气的整体美感,不论是整齐庄重的篆、楷、隶书,或是参差错落的行、草书,章法布局里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有和谐,洋洋洒洒,恢弘壮丽。条屏创作之难得,可兼善各书体之美与集众家之美,创作者不苟作,若有上款人,该人必是当时的重要翘楚或是深厚知交。条屏绝非率性墨戏或应酬之作,是为书画家深富创作意识的巨构大作,今世吾辈不可等闲视之。

考其源流,条屏之制可上溯于书法屏风。在文献记载上,梁简文帝答萧子云上飞白书屏风书曰:“得所送飞白书缣屏风十牒,冠六书而独美,超二篆而擅奇,乍写星区,时图鸟翅,非观触石,已觉云飞,岂待金,便睹蝉翼,闲诸衣帛,前哲未巧,悬彼帐中,昔贤掩色。”梁代庾元威《论书》记:“余经为正阶侯书十牒屏风,作百体,间以采墨。当时众所惊异,自尔绝笔,惟留草本而已。”在徐浩《古迹记》载:“至(唐)中宗时,中书令宗楚客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迹,敕赐十二卷,大小各十轴,楚客遂装作十二扇屏风,以褚遂良《闲居赋》、《枯树赋》为脚,因大会贵要,张以示之。”书法屏风的形制为皇室贵族阶级所专有,绝不苟作,并慎重地展示于大堂,载于史册,其重要性不言可喻。进入唐朝后,相关记载愈多,书法体例表现多样,透过帝王和书法名家的参与,书法屏风亦由庙堂扩大进入到上层文人社会,成为风雅习尚。到了明代,居室的厅堂空间向高耸发展,作为主要家具的屏风,其功能性削弱,挂轴与屏风的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条屏的装裱方式,与高堂大屋相应的精彩巨幅书作条屏在书法史的舞台上登场,如:张瑞图《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十二条屏(207×54.6厘米×12,日本


手裱挂轴视频相关热词搜索:手裱坑机视频 裱花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手裱挂轴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手裱挂轴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xun/8580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