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致富经2015养马

致富经2015养马

2017-07-03 10:20: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致富经2015养马(共7篇)杨绍位:养马蜂两年胡蜂养殖要赚一百万元[致富经]我为蜂狂(20150709)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看点:胡蜂,令人谈之色变。而有人却偏要养胡蜂,并声称,只用2年时间就能赚到100万元。他的信心从何而来?他又将如何靠凶猛的胡蜂实现财富梦想?这天中午,杨绍位请来几位当地的瞄蜂高手,一...

篇一 致富经2015养马
杨绍位:养马蜂两年胡蜂养殖要赚一百万元

篇二 致富经2015养马
黄国忠养马蜂赚钱,一窝能卖三万多元钱

[致富经]杀人蜂带来的千万财富(上) 20161221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杀人蜂带来的千万财富(上) (2016.12.21)

  胡蜂生性凶残被称为杀人蜂,而在云南的深山里却有人为了得到它铤而走险。杀人蜂如此凶残,在一个人手上却如同宠物,不但不怕,他还要专门养殖胡蜂。他如何把杀人蜂变成赚钱蜂。又是如何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呢?

  在这海拔近两千米的深山里隐藏着无数被称为杀人蜂的胡蜂。这就是杀人蜂的蜂巢,在这片树林里随处可见。

  胡蜂攻击性极强,一旦遇到侵扰,就会群起攻之。而当地有一种大虎头蜂,它的体型是普通胡蜂的十倍,大虎头蜂不采蜜却爱吃昆虫和肉,最可怕的是它的毒刺。

  一只野兔被蜇后,几分钟就没了性命。

  村民:一般的一只大水牛,三下都受不了。你看像那么大的一只水牛最多也就是三下,三下就没命了。

  这么凶残的杀人蜂,在当地却专门有人养,不但养还能靠它赚钱,一窝最多能卖到三万多元。记者来到这里寻找专门养殖杀人蜂的黄国忠。关于他的本事,村民们也有很多说法:

  村民:我看到他拿到脸上去,手上、背上,这些都敢去拿,我不敢。我说这个真的是要命的东西。

  村民:他是我们当地的蜂王,我们都这么说他,他养蜂太厉害了。

  记者:那蜂不叮他吗?

  村民:不叮。

  记者:怎么会不叮他?

  村民:我都想去看看他,为什么不叮他。

  记者打听着来到黄国忠的家。到底村民说的是真是假,马上就能见分晓。

  在黄国忠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很多胡蜂的蜂巢。

  见记者来,黄国忠说要露一手绝活——徒手捉蜂。

  记者:就这样抓?

  大虎头蜂张开它凶狠的口器准备咬人,而尾部的刺也不断地伸出。这可是体型最大、毒性最强的胡蜂。而黄国忠却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

  黄国忠:我还敢直接抓它的刺呢。

  记者:它的刺是这样的。你拔了一根刺 它还有一根。

  黄国忠:一般有两根刺,这边一根,这边一根。

  黄国忠说徒手抓大虎头蜂不算什么,他还有更绝的。

  为了展示这个绝技,黄国忠拿来一个铁笼。铁笼里关着上千只大虎头蜂,每一只都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冲出笼子发动攻击。而黄国忠要打开这只笼子,放大虎头蜂出笼。

  记者:你要把这个大的口全打开?

  黄国忠:对。

  记者:它不一下全飞出来了?

  黄国忠:飞出来它会在我身上的不怕,我和它搞熟悉了。

  黄国忠脱掉了上衣,他要展示的绝技就是让大虎头蜂爬满自己的身上。

  记者:要轻轻的是吗?

  黄国忠:要轻一点。

  记者:你敢说话吗?

  黄国忠:敢说话,怎么不敢说话。

  记者:这可是马蜂。

  黄国忠:这是大马蜂,大水牛叮到三下就翻了,我们是把它玩熟了。

  记者:它们现在还没有发怒是吧?比较平稳,不敢惹它们是吧?

  黄国忠:不敢惹。

  记者:在嘴巴上。它为什么不叮你?

  黄国忠:我把它搞熟了,搞惯了,我是晓得它什么时候叮我,什么时候不叮我,真的它叮的时候我也不敢弄。我晓得它何时发怒何时不发怒,我搞了二三十年,别人就弄不得,千万不要这样弄,弄了,人如果是过敏体质的 一只就可以死亡。

  这些大虎头蜂,都是黄国忠亲手养大的,他和胡蜂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这胡蜂一不酿蜜,二不产蜂王浆,黄国忠养他们到底为什么呢?当初正是为了养殖胡蜂,黄国忠被认定是不务正业,没前途的人。

  妻子:有好多人,他寨子里面的人个个都说他瞄蜂打猎不成器。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而现在,黄国忠养出的最大的一窝胡蜂可以卖到三万元,他繁育了一万八千多窝胡蜂,年销售额上千万。黄国忠到底是怎么把杀人蜂驯化成赚钱蜂的呢?

  

  这就是黄国忠的老家,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黄国忠是老大,一家八口人只有不到3亩耕地,常常要靠吃野菜野果充饥。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解馋,黄国忠不得不跟着父亲上山,冒险掏胡蜂窝、取蜂蛹吃。

  村民:危险,有时候到这棵树上去追,有时候去那棵树上追,危险得很,那个就搞不得了。

  村民:手跌断的脚跌断的都有,还有从那个崖子上跌死的都有。

  从9岁就进山掏蜂窝,对于胡蜂,黄国忠了若指掌,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

  采访时,黄国忠在这片丛林里发现了一个胡蜂窝。

  眼前的大树高几十米,借助摄像机,记者才看到隐藏其中的胡蜂窝。

  确定了胡蜂窝的位置,黄国忠开始行动。

  借助一根绳子和一根长竹竿,一个简易的梯子就搭好了。

  面对这一窝野生的胡蜂,黄国忠丝毫不敢大意,他穿好防蜂服,为了方便爬树,只露出双脚。

  靠着腰间的这根绳索作为保险,黄国忠熟练地向上攀爬。

  而随着越爬越高,危险也就步步逼近。

  在距离胡蜂蜂窝五米左右的地方,黄国忠停了下来,他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靴子防止被胡蜂叮咬。

  胡蜂将巢做在树的最顶端,末梢的树叉根本支撑不起黄国忠的重量,他只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锯子,想把做了蜂窝的树杈锯断。但他一锯,树干就开始剧烈地晃动。而这一晃动,就坏了事儿。

  一瞬间无数胡蜂倾巢而出,在黄国忠身边盘旋、不断攻击,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底下的人都屏息注视。5分钟后,黄国忠解下腰间的绳索,把树杈上的马蜂窝缓缓放了下来。黄国忠的弟弟和助手也赶紧过来接应。

  黄国忠:拿一个口袋来。

  成年马蜂凶残至极,但胡蜂幼虫和蜂蛹却是上好的食材。

  胡蜂蜂蛹里百分之八十是蛋白质,煎烤烹炸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味。在黄国忠小的时候,一斤胡蜂蜂蛹就顶得上三四斤猪肉的价格。

  靠着掏蜂窝、卖蜂蛹换回了家里弟弟妹妹的学费,1992年,黄国忠结了婚,成家立业,按说应该有个稳定的营生,但黄国忠却依然天天进山,沉迷于掏胡蜂窝。

  妻子:我们这边种稻谷,栽秧,他爸叫他就栽田种稻谷,他不去种,不去种他就去瞄蜂,瞄蜂他爸就骂,在我们这边方言就说不像话。

  不但进山掏蜂窝,黄国忠还把胡蜂窝带回家,养了起来。

  堂弟:我大哥去山里面瞄蜂,瞄来那么大一窝,养在家门口那个大树上,我们一戳,会来咬人,我们还骂我大哥,你把这个东西养在这里咬到我们了。咬到很疼嘛,那时候小小的。

  害怕被蜇,家人都反对黄国忠养胡蜂,但他不为所动,因为黄国忠发现由于蜂蛹全靠野外采集,产量不稳定,在市场上始终是供不应求,价格也连年上涨。

  经销商:180元一斤。

  记者:这个收了要卖到哪呢?

  经销商:芒市,保山市还有龙陵县,这些地方这个东西特别受欢迎。

  如果能安全地取到更多的蜂蛹,就意味着将拥有源源不断地收入,黄国忠心里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黄国忠:心里想就是可能人工繁殖。

  记者:不用冒这个险了。

  黄国忠:不用冒这个风险,大家去树上割蜂包,如果人工繁育出来产量又高,又很安全,做这种就赚得到钱,如果你爬到树上,钱倒是能赚着,但是有生命危险,会掉下来是不是。

  

  然而黄国忠要人工养殖胡蜂,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弟弟黄国虎:有多少人都是说他是疯子,你去搞这种本身搞不出来的东西,这个人是大脑有问题了。

  黄国忠要养胡蜂,怎么就成了不可能的事呢?

  每年春天,蜂王开始筑巢、产卵,三个星期后,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工蜂负责筑巢、外出觅食哺育幼虫,就这样蜂群逐渐扩大。入秋气温下降,交配后的雌蜂将经历寒冬的考验,极少数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新的蜂王。要实现胡蜂人工繁育,最难的一关就是如何让蜂王过冬。

  村民:十月左右基本就不见了,九月十月。

  记者:找不到了?

  村民:对。过冬的话雌蜂和雄蜂几乎就死了,就瞄不到了。

  胡蜂野性大,又十分凶残,一般人都不敢接近,更别说是养了。而在黄国忠看来,如果能人工驯养,这将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财富。他建起了温棚,把从山上掏回的胡蜂窝养起来。他还花七千多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在当时那简直是天价。

  黄国忠:买一台空调要几千,找几千元钱去买,逼得没有办法才买。

  妻子:人还没用上空调,给胡蜂用上,还是胡蜂要紧。

  记者:胡蜂比人要紧?

  妻子:对,胡蜂比人要紧。

  大伙都知道黄国忠养胡蜂着了迷,可谁都不相信这事儿能成。

  为了养蜂,黄国忠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积蓄,没白没黑地试验,胡蜂养殖始终不成功,家里的生活越来越苦,没人理解还要遭受冷嘲热讽。

  黄国忠:不管别人笑不笑,我都要坚持做下去。人搞一件事情要把它做好就得了,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多了我也不想。

  2009年1月,黄国忠在山里劈柴烧炭,就在这时,令他惊喜的一幕出现了。

  一只蜂王从一段树桩的窟窿中爬了出来,不但活着,而且还不断晃动尾部,这正是蜂王要做窝产卵的表现。这只蜂王从大树芯里钻出来,说明这就是它能够顺利过冬的最佳环境。

  从2009年入秋起,黄国忠就如法炮制,准备了许多小木盒,让受精的雌蜂过冬、做巢。等到来年春天,黄国忠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当年就繁育出了上百窝胡蜂。

  这人工养殖出的胡蜂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片山坡上挂着大大小小十几个蜂巢,远远的就看到安全提示牌,这里正是黄国忠放养胡蜂的地方。只见他穿好防蜂服,快速地跑到每窝胡蜂前,轻轻敲打蜂巢。黄国忠到底在干什么呢?

  村民:一看就知道是饱满的还是空的。

  记者:不用打开就知道?

  村民:不用打开就知道。

  记者:他一敲就知道了?

  村民:对。

  记者:那么准吗?

  村民:很准。

  真如村民所说的这么神吗?在检查完所有蜂巢后,黄国忠胸有成竹。

  那窝满,上面。

  选定了目标,黄国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刀,开始操作。

  黄国虎:开始掏里面的蜂蛹了。

  记者:它这个蜂巢很薄是吗,我听着像裁纸一样的声音。

  黄国虎:是很薄的这。

  记者:相当于给它开一个门是吗?

  黄国虎:是开一个门,把它里面的蜂蛹取出来。开了。

  在这纸一般轻薄的外壳内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工程。

  一层、两层??九层。

  六边形的小格子内就是蜂蛹了,这些白色薄膜覆盖的是即将羽化的幼虫。蜂蛹和幼虫都是可以卖钱的。供到当地的饭店,一斤就能卖到100多元。

  一层就是一斤多、两斤,这九层就有十多斤了,取一次这个蜂蛹。那蜂王看见了,看见蜂王了。

  记者:蜂王?

  黄国忠:蜂王,真正的蜂王。看,这个就是去年我们繁殖的蜂王。

  记者:这个蜂王已经没有翅膀了。

  黄国忠:没有翅膀,就是它天天产卵,没有翅膀了你看。

  记者:蜕化了。

  黄国忠: 对。

  只要蜂王在,它就会不断产卵、孵化出工蜂,工蜂一刻不停地筑巢,觅食喂养幼虫。黄国忠把这些还没做大、做满的蜂饼,再放回蜂巢内,固定好,这样就会产出新蜂蛹了。

  记者:你放回去的话,它自己还会给它加固吗?

  黄国虎:会,马上它就加固了,明天它就严丝合缝地做回去了。对它一点影响都没有。

  记者:顶多是让它多干点活是吧?

  黄国虎:对,让它多干点活。

  不但实现了人工养殖,而且比起去山里掏蜂窝,人工养殖能够多次取蜂饼,一年下来一窝胡蜂产出的蜂蛹能卖到两三千元。

  同期:我还没见过,过去讲,我还不太信。

  记者:以前没见过, 不信是吗?

  村民:没见过他们养殖的。以前那种没有这种饱满。

  每年在黄国忠的温棚里能有上万只受精的蜂王顺利过冬,一只蜂王就能繁育出一窝胡蜂,这就意味着黄国忠能养出上万窝胡蜂。这么多胡蜂黄国忠要养到哪呢?而这时有人主动上门请他把胡蜂养到自己家,还说黄国忠养胡蜂,能让自己多赚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龙陵县当地山林资源丰富,许多农户种植了石斛,然而从2015年起,石斛的价格大幅下降,从原来的七八百元,降到一百四五十元一斤,不少农户任由石斛荒在地里,不愿再去管理。然而尹兆场村农户种出的石斛,仍然卖出了240元一斤的高价。而这竟都和黄国忠养胡蜂密切相关。

  村民:它飞进去吃虫子,我们种的石斛不需要打农药,它就可以飞进去

  把虫子全部吃掉。

  记者:你看见过?

  村民: 看见,我在石斛地里看见它了。

  胡蜂捕食害虫的天性,让它成为石斛的保护神,黄国忠也成了石斛种植户最欢迎的人。黄国忠把成功过冬做巢的蜂王免费送给周边想养殖胡蜂的村民,请他们帮忙看管。卖蜂蛹得的钱五五分成。

  村民:我明年想要一百窝,只分得三十窝,他们供应不过来,到处都想养,到处都受欢迎。

  记者采访时正是收获蜂蛹的最佳时节,然而黄国忠却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解决好了,来年他将繁育出一窝能卖三万元的大虎头蜂,可一旦解决不了,对他和他的养蜂事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他一定要找到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黄国忠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将怎样化解危机,请看下页:

篇三 致富经2015养马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作者:周玮 包尚友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44期

“母蟹是圆脐,公蟹是尖脐,螃蟹好坏关键看肚脐,肚脐突出的一般比较肥,还有就是同样大小的螃蟹选重量沉、蟹爪有劲儿的”,黑龙江省农垦八五六农场的养殖户李海一边下网捕捞河蟹,一边向周围的人介绍着挑选河蟹的窍门。

黝黑的面庞,总是面带笑容,初次与李海接触,熟悉亲切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主要是品质好,我养的河蟹每年都有辽宁盘锦的客商上门收购,周边农场和县市也有慕名上门购买的,九十月份是销售旺季,供不应求”,提起自己养殖的河蟹,李海满是自豪。 李海的500亩蟹塘位于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青山湖湿地,这片湿地总面积5.3万亩,自然生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白鹭、大雁、天鹅等野生鸟类栖息,盛产鲤、鲫、鲢等鱼类。这里的“青山湖”河蟹采取自然生态放养,品质好、味道鲜美,尤其著名。

今年45岁的李海是八五六农场远近闻名的养蟹能手,2003年开始河蟹养殖,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仅靠着河蟹走上了致富路,还通过自己的引领示范带动了农场河蟹养殖的发展,使河蟹在八五六农场从无到有,成为一个年产40万斤,产值超过千万元的特色产业。

李海不是八五六农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的确是八五六农场第一批养螃蟹的人。从起步时卖房借钱,到如今知名度越来越高,年纯收入20多万元。养殖河蟹,李海经历了酸甜苦辣,说起河蟹,李海有唠不完的嗑儿。

李海祖籍辽宁,出生于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他头脑活络,敢想敢做,曾在“体制内”上班,还经营过一家小饭店,但由于从小爱好“打渔摸虾”,他最终选择了承包水面,搞起了水产养殖。

“1999年,我把饭店卖了6万块钱,加上手里的5万,承包了100亩水面,当时是养鱼。眼瞅着鱼长得挺好,寻思能挣钱,没想到赔了个血本无归。”李海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 原来,2002年10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让李海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场降雪比正常年份早,降雪量大,还伴随着低温。结果养了3年,已经七八斤的鲤鱼,两三斤的鲶鱼全部翻塘死掉,满塘死鱼根本卖不出去。李海不仅没见到效益,当初的投入也打了水漂。【致富经2015养马】

“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没有办法,一是没有回头路了,另外也还是想坚持下去,搞出点名堂。”在这种情况下,李海痛定思痛,开始研究出路。很快,养殖河蟹的念头出现在他的头脑中。

篇四 致富经2015养马
勤劳谱写致富经——记科学养鱼大户王金龙

篇五 致富经2015养马
“粮王”魏德东的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粮王”魏德东的致富经

作者:高德刚

来源:《科学种养》2015年第12期

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

自2008年开始,魏德东已连续5年被国务院和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1年以玉米单产973.4千克、小麦单产717.79千克的成绩问鼎“山东粮王”;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14年度三农人物”。他所创办的富民家庭农场已成为德州市农业发展向良种化、信息化、组织化、机械化迈进的先行军,成为让“土地生金”的农业生产新样本。

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

今年43岁的魏德东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厚实的肩膀、魁梧的身材,黝黑的国字脸上一双睿智的眼睛,淡泊从容而又机敏风趣。与笔者交谈时,他时不时的就有慧言妙语蹦出,活脱脱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魏德东有经营头脑,2001年,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农资经销店(包括卖农机),成了附近最早搞农资经销的人。那时,他跟着父辈过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曾经对妻子说:“以后就是要饭也不种地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地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眼瞅着村中的农田减产的减产,撂荒的撂荒,土里生土里长的魏德东觉得很心疼,便萌生了承包土地种田的念头。2008年,镇里搞合村并居,魏德东思虑再三,说服了家人,趁机会流转了3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土地在农户手里散种,一亩地最多收入1000元,如果每亩补给农户1000元,把土地承包过来提高种植效率,农户省事,自己也有钱赚;农户的土地流转后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被别人承包的土地上打工,同样有钱赚。

魏德东的胸襟开阔,也乐于和别人分享。无论是搞农资经营还是规模化种粮,或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大户联盟,魏德东都把家庭成员、农户利益、整体利益统筹考虑。在省农科院组织举办的全省首届家庭农场联谊会上,他作为东道主,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意思是说,种田人要联起手来跟天斗、跟地斗,想方设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提高土地效益,有好经验要和大家分享,不能藏着掖着,遇到难处与大伙要相互通气,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0亩地是经营

篇六 致富经2015养马
果园养鹅高效益好致富

果园养鹅高效益好致富

来源:辽宁金农通农业信息网

果园养鹅高效益好致富:果园养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高效益种养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好处:一是鹅能除草,又能灭虫。鹅有取食青草和草子的习性,对杂草有一定的防除和抑制作用。据试验,每亩果园放养20只鹅,杂草只有对照果园的10%左右,鹅数增强,杂草更少。鹅在果园觅食,可把果园地面上和草丛中的绝大部分害虫吃掉,从而减轻害虫对果树的危害。 二是提高果园中土壤的肥力,减少肥料投资。鹅粪含有氮、磷、钾等果树生长所需要的元素。据分析,一只鹅一年所产鹅粪含氮肥1000克、磷肥900克、钾肥510克。如果按每亩果园养20只鹅计算,就相当于施入氮肥20公斤、磷肥18公斤、钾肥10公斤,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果树生长,节约了肥料,又减少了投资。(摘自:中国农商网)

无奈养鹅,赚得百万

图解: 山东省淄博市的周山村百顷良田之中,有一片荒凉的林地,杂草丛生,四周高高的围网中断了和外界的联系,让里面显得更加神秘。这片林地的主人叫张梅,愣是用这片看上去疏于管理的林地获取了几百万元的财富,这片树林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这还要从她2006年遭遇的一件闹心事说起。

【致富经2015养马】

2006年的4月,张梅租用的这500多亩地,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种植的樱桃马上就要结出果实,20000多棵速生杨也快能砍伐了,就在张梅即将就能拿到丰厚回报的时候,一夜之间,却发生了巨变。

张梅:早上一起来一看,我那个树全成了光杆了,没叶子了。

眼前的一切来的那么突然,张梅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

政府下发了紧急通知,淄博遭到了喜欢以阔叶为食的美国白蛾突然来袭,植被破坏严重。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副区长尹鹏:暴发的时候比较厉害,你像我见到的,一棵树上,一棵大树如果防治不好的话,一棵大树,六七米高的大树,两夜之间,这棵树叶子就吃光了。

图解: 为了阻止美国白蛾在自己的林地蔓延,张梅带着工人不停地打药,可是美国白蛾的数量却是有增无减。树叶上到处都是美国白蛾孵化出来的虫卵。此时,张梅才意识到,当初自己为了让树木得到充分的营养,特意花了几十万元引进了滴灌设备。如今却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张梅:我浇地的时候我在滴灌里施尿素,我施上了以后,它直接机械化给我浇树,浇上了以后,只要这个地方有草它迅速增长。

杂草吸收了养分,快速的生长,起初并没有引起张梅的注意,仍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树木的身上。这时才发现长出来的杂草为美国白蛾繁衍创造了绝佳的环境。

张梅:美国白蛾它有一个习性,老虫它必须从树上下来,到地下杂草进行交配,这样它要二十天,这样交配成功后它再继续繁育后代。【致富经2015养马】

图解: 一只美国白蛾一年产卵就能达到1亿多,即使保守的估算,一年也能孵化出3000万只幼虫。只有阻断它的生存环境才能控制蔓延。张梅聘用了几十名工人专门做起了清除杂草的工作,本以为这不过就是10天完成的事,却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工人刘崇勋:一个工人一天锄八亩来地,锄的是不少,反正是你锄到往后,锄都锄不过来,你这边锄了那边长,你看这500亩地,你转一圈,不到锄完的时候,那边又老高了,有一人多高了,那边还没锄到了,那边又长起来了。

锄草成了张梅和工人们每天的必修课。反反复复不停地锄,不停地长,似乎永无尽头。人工锄草的方法显然行不通,只能使用化学药剂。但具有破坏杂草根部的药剂,锄草的同时也会破坏树木的根茎。不得已,张梅只能使用去表不去根,促使杂草枯黄的除草剂。可是一场雨下来,杂草就重新冒了出来。张梅只好不停地喷药来控制杂草的生长,几个月的功夫她的积蓄就消耗得干干净净。

张梅:这个园子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所有的钱都花进去了,最后我没有办法,我就贷款,这样贷了50万元钱,可是50万元钱又花完了。

无休止的投入已经让张梅感到筋疲力尽,不得不停止了下来。没有了药物的控制,杂草又开始了疯狂地生长,美国白蛾也迅速找到了适合它们繁衍的环境,卷土重来。很快就在张梅的林地全面暴发。不出一个星期,整个园子都成为了枯枯的树干,所有的叶子被吃了个干干净净。【致富经2015养马】

张梅:这个树叶就是树的一个肺,这样它就没法进行光合作用了,它的花芽和这个叶芽也很难形成了,不但当年没有收入连第二年也得绝产。就是说几百万就是投到这个果园里,一夜之间一切都没有了。

5年的心血,几百万元的资金,眼看着就要拿到丰厚的回报,可眨眼之间却变得一无所有,张梅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张梅:感觉就是真是没法活了,晚上睡觉都是大把大把吃安眠药,有时候晚上一坐一宿。

图解: 张梅知道防治美国白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可继续下去只会越陷越深。此时的张梅后悔当初的选择,一心只希望尽快结束眼前的这场噩梦。可没想到当初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镇政府签订了30年的承包期,如今却成为了甩不掉的包袱,让她欲罢不能。

山东省淄博市南郊镇副镇长冯喜生:土地承包合同是30年的,她当时干了一共不到10年,下去还有20多年的租期,如果她不干,那么这20多年的土地租金她就得继续支付,否则就得承担合同规定的违约责任。

【致富经2015养马】

终止协议首先要给人家恢复地容地貌,这样会赔得更多,已经陷入了经济困境的张梅经不起违约责任的赔偿,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苦撑。可一年去除杂草的费用少说也要30多万元,迫不得已她将在城区的门面房低价卖了出去。就在张梅在绝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她因祸得福,彻底摆脱了困境。 2007年3月,张梅打听到南京有一种专门防治林地杂草的药剂,于是带着卖掉房子的40万元来到南京,没想到就在买药的路上,她被一则广告牢牢的吸引住了。

张梅:有一个大招牌写着草原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费了很多的力,投了很多的钱,这个地方好像就找到了我需要的东西。

张梅琢磨,鹅专门吃草,如果能把鹅请回家,不就能节省下锄草的开销。虽然还不知道这个办法能不能成功,可是购买鹅苗总要比买药便宜很多。想到这儿张梅再也没有了买药的心思,直接跑到种苗场,购买了8000只鹅苗带回了家。建鹅舍,挖池塘。一个月的功夫,小鹅也渐渐长大,开始了四处奔跑觅食,周边鲜嫩的杂草自然而然成了它们的美食。

张梅:一只鹅一天能吃七八斤草,这鹅就像一个割草机,拼命地吃,而且鹅是个吃肠子,边吃边拉,吃够了就趴着,杂草连吃带踩,很快鹅舍周围的草就不见了,就吃成平地了。

【致富经2015养马】

图解: 就在张梅心里为自己作出的这个英明决定暗自高兴的时候,一场大雨突然到来,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原本就喜欢水的鹅一下子变得兴奋了起来,向四面八方散开,彻底失去了控制。张梅知道这个时候小鹅的隔水毛还没长全,如果淋了雨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全军覆没。可是不管她用什么方法,小鹅就是不肯回家。

张梅:有的在果园里,有的在林地里,还有的在池塘里,下雨的时候,怎么轰也轰不到鹅舍里,我甚至用棍子,小竹竿打它,它也不进去,缩着脖子朝着天。 第二天清早,张梅一清点存活下来的鹅只剩下了不到两千只。这次惨痛的教训给张梅提了个醒,要想让鹅听话必须制订了一套驯化方案,从小培养。当重新买回的鹅苗还在育雏的时候她的计划就悄悄地展开了。

张梅:这个动物它有喜欢吃东西的习性,我就经常拿着青饲料喂它,喂它的同时我吹哨,这样它就都来了。经过一段时间和动物的磨合吧,它就听话了,我一吹哨四面八方的鹅,也就都来了,全当作是和我下了命令一样。

鹅群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天清晨,只要张梅吹起哨子,鹅就会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排着整齐的长队。在张梅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向远处的杂草丛进发,过起了游牧般的生活。

美国白蛾缺少了寄生繁衍的环境渐渐退去,张梅也开始为她的樱桃和速生杨的生意忙活了起来。2007年做苗木生意的闫洪亮找到了张梅,就在他参观樱桃园的时候,鹅群恰巧从那里经过,这让闫洪亮感到无比的新奇。

苗木经销商闫洪亮:原先农村都是在家庭养个三只,二只,十只八只的,一到这里一看成群结队的,很壮观。地上全是鹅,走到哪儿鹅跟到哪儿,吃到哪儿。 回去后闫洪亮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做生态餐厅的朋友王福亮,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生态餐厅,王福亮一直也在寻找适合自己餐厅的产品。可是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距离自己只有几十公里的周山村会有像游牧一样散养的鹅,于是专程跑到了张梅的林地考察。

篇七 致富经2015养马
“更少就是更多”

“更少就是更多”(人民论坛)

李树杰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9日 04 版)

多与少也是辩证的。多不一定都好,少不一定都不好。

像读书,有人提出越多越好,但也有大半生精研一本书的例子。他就是王震,研习的书目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生共读过8遍。这是读书上学以致用、以少胜多的佳话。 一位农民养殖大户在电视上讲以少胜多的致富经。他拉着黑鱼到扬州卖,四五天才能卖掉。可浙江和山东的黑鱼养殖户却很受宠,卸下鱼就能回去。同样卖黑鱼,为什么遭遇大不同?原来对方都是大户,一次拉上万斤,且四季供应不断。而自己是散户,货源不稳,数量无法保证。冷遇让他开了窍,于是向规模要效益。可过了几年,比他规模更大的养殖户出现了。他的黑鱼又难卖了。于是,他由多转少,专养殖诸如大马哈鱼、江鳕、七彩鲑等“高精尖”产品,生意又火了起来。“多而全”不如“少而精”,这就是人家的生意经。

一个地方原本有一个漂亮的大湖,被视为“平原明珠”。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湖水臭了,行将干涸。当地下决心关闭了一些工厂,损失GDP近百亿。可是,十多年后,湖水变清,宜居宜游,一下子引来几十家高科技研发企业。这样一算,新增加的GDP都不止500亿。少变多、亏变赢,要靠长远眼光。

投资也是如此。有位全球著名投资商在被问及成功的最关键要素为何时,回答是“专注”。“我们不求多,只专注于几家最杰出的公司。我们是专注的投资者。”他说这是应用光学上凸透镜的原理,即把有限的阳光集中起来投射到焦点上以产生预期的温度和效果。看看世界

上最成功的企业家,做“多”的有,做“少”的也不少。盖茨之于微软、乔布斯之于苹果、戴尔之于戴尔电脑,都是把才华和资源聚焦投资到单一的事业上。

不会打牌的人,把好牌随随便便就垫出去或乱打了,留下一手差牌;会打牌的人就是设法把差牌垫出去,留下少数几张好牌以便关键时用上。所以,“少”有时是“关键的少数”。这“关键的少数”能起大作用,派上大用场。

“多”与“少”,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对立存在,而恰恰是“量变”与“质变”的一个演变过程。一味追求多,或一味追求少,都有可能把事情的发展引向截然相反的另一面。因而,在看待“多”与“少”上,也要有辩证的观点。现在一些地方的干部得了GDP焦虑症,在速度和质量上患得患失,在“多”与“少”中左右摇摆,舍不得砸掉盆盆罐罐,浪费了转方式的宝贵时间。

不管怎么说,一味拼资源、拼环境的掠夺式发展道路走不通了。我们只能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GDP增速可能低了,但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更好了。连《新德意志报》都赞赏中国下决心走转方式的路子:“放弃两位数的增长率甚至是值得欢迎的„„更少就是更多”。

变少为宝、从快到好,方能化风险为机遇,让人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必须转过思想弯子,走出唯GDP论英雄的老路,打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传统思维,真正把握好多与少的辩证法。


致富经2015养马相关热词搜索:致富经养马视频 养马的创业致富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致富经2015养马”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致富经2015养马"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578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