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野生毒蘑菇,采访

野生毒蘑菇,采访

2017-06-19 10:42:0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野生毒蘑菇,采访(共7篇)毒蘑菇识别:如何看懂野蘑菇的记号辨别毒蘑菇【导视】:这是美味山珍,这却是毒蘑菇。明明长得像亲兄弟,怎么效果却有天壤之别?看颜色、闻气味,找特征,辨别野生菌能有多少招数?野蘑菇身上到底有没有安全记号?看懂野蘑菇的记号 【主持人】:吃野蘑菇中毒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大部分是因为误采误食。可是你知道吗,大...

篇一 野生毒蘑菇,采访
毒蘑菇识别:如何看懂野蘑菇的记号辨别毒蘑菇

  【导视】:这是美味山珍,这却是毒蘑菇。明明长得像亲兄弟,怎么效果却有天壤之别?看颜色、闻气味,找特征,辨别野生菌能有多少招数?野蘑菇身上到底有没有安全记号?

看懂野蘑菇的记号

  【主持人】:吃野蘑菇中毒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大部分是因为误采误食。可是你知道吗,大自然在创造蘑菇这种神奇生物的时候,在它们身上是留了记号的,有的记号表示危险,有的记号代表安全,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懂这些记号。

  【解说】:这是美味牛肝菌、这是松茸、这是鸡油菌,这些都是可以吃的野生菌。在有着“真菌王国”美誉的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不仅是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当地每年出口的野生食用菌,能够带来近一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野生菌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采访】:

  消费者:不吃不吃,不能吃,吃了中毒,要死人的。

  村民:我们就是害怕了,害怕中毒。

  【解说】:有毒的蘑菇有时候很容易辨别,但是有的蘑菇有毒,却又和食用菌长得非常相似。比方说这种蘑菇,看起来和牛肝菌一模一样。但要是误食了,可能就会看到“小人国”。

  【采访】消费者:我有个师妹,好像她给我讲过,她吃了中毒以后,到处都是小人,走来走去,飘来飘去的。

  【解说】:看见小人在眼前跳舞,赶也赶不走,这不就是产生幻觉了嘛。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毒临床救治专家杨亚非主任告诉我们,他们每年都会救治几十个这样的中毒者。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他开始也有一些消化道症状,但消化道症状不是太重,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幻觉,各种各样的幻觉。

  【解说】:因为是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很多患者还是从精神病院转过来的。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这一类的病人,有很多人是跑到精神病医院去看,家里人把他当成精神失常。他头脑是一片空白,他的行为他不知道。

  【解说】:或者是头脑一片空白、或者是产生各种幻觉,这显然都是神经毒素捣的鬼。那么这种长得像牛肝菌的有毒蘑菇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蘑菇分类学的郭相带记者来到市场上进行调查。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觉得造成小人国现象的就是这类蘑菇。这在云南省叫做红见手青 。

  【解说】:“见手青”不是某一种蘑菇,而是牛肝菌这个大类当中的几种蘑菇,包括华美牛肝菌、红柄牛肝菌、华丽牛肝菌等等,它们都是美味牛肝菌的表兄弟,所以在模样上就很像。可是这些被称为“见手青”的牛肝菌里面到底含有什么毒素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蘑菇里面有很多毒素,其中有一类毒素我们叫色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它作用于人类的中枢神经,促使我们人类的交感神经发生变化和生理机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生幻觉这种现象。

  【解说】:牛肝菌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著名食用菌,特别在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尤为推崇。云南省每年出口的牛肝菌价值7千多万美元,占到野生菌出口额的70%左右,总不能因为其中几种有毒就不采不吃了吧。可是,怎么区别美味牛肝菌和见手青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个表皮就像烤面包颜色一样的,下面充满网纹的东西,就是著名的美味牛肝菌。

  【解说】:牛肝菌的共同特征是:菌盖厚实,菌柄粗壮,柄上有网状花纹,菌盖的背面密布菌管,放大了看,是密密麻麻的小孔。不同的是,美味牛肝菌的菌盖颜色偏棕色或者黄色。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相:我的形容是,烤面包,不同火候烤出来的,这样子。

  【解说】:而多数见手青的菌盖颜色会偏红一点,但有一些品种的颜色也是偏黄色的,不懂的人就容易搞混。但是当地人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找到了差别,因为他们发现见手青身上有一个重要的记号。

  【采访】:

  郭相:见手青受伤之后会呈现蓝色的反应。在菌伞的部位也会出现,然后在菌柄的部位也会出现。

  消费者:变色了。看到没?

  记者:这么快。

  消费者:对,你掰开就变颜色了。看到没有,一会儿就变了。

  【解说】:原来,这些有毒的牛肝菌在受伤以后,伤口的部位会变成青蓝色,特别是在用手捏了以后,变化更加明显。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们“见手青”,直接用名字指出了这类有毒牛肝菌的标记。可是为什么见手青在受伤以后会变色呢?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在这菇体里面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多酚酶类化合物。当菇体受伤以后,多酚酶类就释放出来,作用于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颜色变化。

  【解说】:伤口会不会变色,这就是识别“美味牛肝菌”和“见手青”的重要标记。云南人非常喜欢吃见手青,不但会在家里自己做,有名的饭店里也会有这道菜,为什么明知有中毒的风险,大家还要吃它呢?

  【采访】:

  昆明某餐饮企业行政总厨 尹仕益:我们这边的话基本上所有人都在吃这种菌子,这个菌它是非常的香。

  消费者:中毒的概率是很低的,不用太担心,如果说是为了担心这种事情而放弃这种美食的话,我认为是太可惜了。

  【解说】:味道香,好吃,这是当地人喜欢吃见手青的主要原因,而中毒概率低,也是大家敢吃的一个理由。其实为了避免中毒,当地人想出了很多加工方法。既有看不到的招数,也有看得到的招数。看不到的是,厨师们加工见手青一般会采用二次烹饪法,就是分两次来做这个菜。

  【采访】昆明某餐饮企业行政总厨 尹仕益:首先呢,就是用油先捞一遍,在捞的过程当中油温必须要控制在六成油温,差不多将近一分钟左右,然后把它捞起来。再进行第二次的这种高温爆炒,就可以吃了。那个是基本没毒的。

  【解说】:大厨们的做法是让见手青先过油,等在热油里面炸熟了,再二次下锅进行调味,这个加工过程在厨房里进行,消费者一般是看不到的。而大家能够看到的是,如果在当地吃野生菌火锅,服务员一定会亲自帮客人往锅里下菜,不但如此,她们还会紧紧地盯着时间。

  【采访】昆明某餐饮企业 服务员:煮菌子的话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像这8个菌子,只有见手青是有一定的微毒,其它几个菌子都是没有毒性的,那在煮的时候呢,我们的要求是先把这个见手青放到锅里面。煮开以后8分钟,然后的话再放入其它的菌子。

  【解说】:不管是二次烹饪还是先下锅煮,目的都是想把见手青的加热时间延长一点。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真的安全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吃“见手青”会中毒?

  【采访】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 杨亚非:所谓中毒就是吃生的,不熟的。都是加工的问题,没有充分地加热,没有充分地水解,没有充分地解毒,是吧。

  【解说】:原来,吃见手青中毒,还真是跟见手青没做熟有直接关系。高温是解毒的关键。

  【采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观世:尤其是生物碱类毒素,它在高温下它会分解,起码它这个化合物发生一个变化,最后使它失去毒性。

  【解说】:因为没有做熟而导致中毒,这一点跟大家熟悉的扁豆没有做熟导致的中毒非常相似。所以厨师们在加工见手青的时候要二次下锅。服务员也会剥夺消费者自己动手下菜的权利,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大家吃得安全。

  消费者自己在家里做这道菜的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量不要大,一盘子见手青的重量顶多在300克左右;二是要多放油,以提高锅里蘑菇的温度,有助于毒素分解;三是炒菜的时间要长一点,至少得在5分钟以上。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粘在锅铲上的这几片。当地媒体曾报道说:“吃了同样一碗菌,有人没事有人中毒”,之所以会发生这么蹊跷的事,专家分析认为,就是有人不幸地吃到了锅铲上的这几片蘑菇。

篇二 野生毒蘑菇,采访
野生松露采集:牵着母猪和狗去找松露

  [科技苑]牵着狗去采蘑菇(20130226)

  【解说】:一大早,冯永敏和几个同伴就进山寻找一样东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带上了一条比利时犬。这条犬,看上去训练有素。按照训导员的口令,它在森林中努力寻找着一种特殊的气味。经过几番穿梭,终于在一棵松树下有了发现。

  【主持人】:冯永敏平时并不打猎,这一天带着狗上山,是为了找到一种很早以前闻到过的味道。多年以来,他为它激动过,也为它担忧过。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咱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那个时候狗还没出现在这个故事里。冯永敏当时是云南丽江永胜县的一个老师,一天,有一位山外来客,想请他帮忙找一种菌子。

  【解说】:菌子在当地指的就是蘑菇,永胜的山里有很多,冯永敏一口答应下来。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 负责人 冯永敏:他们到永胜那座山去,我当他们的向导。

  【解说】:可是几天下来,找遍了山上各种蘑菇,来人都直摇头。直到有一天,客人突然在一片松树林前不走了,他先是察看了一番,然后趴在树下,一边闻一边挖。原来他要找的蘑菇不在地上,而是在土里。不一会儿,手里就多了样黑褐色的东西,激动地拿到鼻子下使劲闻。

  那人说这是一种块菌,叫做松露。

  松露的生长条件十分特殊,所以产量很低。最初,专家认为只有欧洲少部分地区才有。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王云:最有经济价值的块菌,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所以就是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地区,石灰岩地区。

  【解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中国的西南地区也产松露。所以,客人才来到永胜这里试试运气,没想到真碰上了。

  冯永敏从来没听说过松露这个名字,十分好奇,也拿过来闻,这一闻,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松露猛一闻有点像麝香,又有点像蒜头和肉桂的味道,总之很难描述,而且味道浓郁。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王云:块菌它一百多种化合物,成熟的时候,它慢慢散发出来,穿透性非常大。如果像我们这个屋子一个块菌, 整个这个屋子充满了香气。

  【解说】:但是客人寻找松露,仅仅是为了它的香气吗?

  来人介绍说,挖出来的松露可以出口到国外,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种味道。从中世纪开始就有食用松露的记载。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王云:那时候他们欧洲就知道这个松露是一种很滋补的一种食物,不但是好吃,可能是不管对男人女人都有滋补作用。

  【解说】:进入二十世纪,欧注人对松露的追捧越演越烈。法国佩利哥出产的黑松露,一公斤至少500美元,品质好一些的,则可以卖到数千欧元。而拍卖会上的常客白松露,一公斤能卖到十万欧元以上。可以说是一克松露一克金。这么极品的东西,美食家都是把它削成很薄的片状,或是打成细碎的颗料,细细品尝。

  【采访】: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王云:吃块菌不是吃它那个口感,而像吃味精吃盐,就吃这个味道的。如果你加工的时间不够,它就会没有味道,如果加工正好是这个时间,它就味道非常鲜,加工过了也味道没有了。所以吃块菌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解说】:头回听说松露的冯永敏也一下子激动起来,在那人的指点下,挖了一些拿到市场上一下就出手了。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 负责人 冯永敏:第一次就挖了一块,挖了36公斤。我那一次就卖了五万块钱,太高兴了。

  【解说】:打这儿以后,松露那种奇特的味道就在冯永敏的心里扎了根。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 负责人 冯永敏:我觉得我这个块菌松露梦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解说】:那个时候知道松露的人并不多,冯永敏觉得自己把握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决定靠松露赚钱。因为,当初客人走的时候,为了感谢他的帮助,透露了两个寻找松露的办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看植被。松露进入成熟期时,会在地上形成一片特殊的痕迹,靠近树根的草干枯发黄,露出土壤,而外围的草却依然保持绿色。枯草的面积越大意味着地下松露可能越多。

  【采访】:云南昆明方旺林场 负责人 冯永敏:我只要一看这个树生长了几年,然后再看下面这个植被,像火烧过一样的了。就像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不长草,百分之七八十就找到。

  【解说】: 新西兰皇家植物和食品研究所王云认为,这种现象就与那种特殊气味有关。为什么有松露就没有草呢,因为松露十分霸道,它用气味杀死了草。

篇三 野生毒蘑菇,采访
采食野生蘑菇要当心!最常见的毒蘑菇你都认识吗?

采食野生蘑菇要当心!最常见的毒蘑菇你都认识吗?认识最常见的毒蘑菇,可杜绝80%以上的中毒事件,最好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确保不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最毒的毒菌之一

1.亚稀褶黑菇

俗称:火炭菌

毒性指数:★★★★★

发病症状:发病迅速,通常20分钟到一小时内就会发病,上吐下泻,头晕、腹部胀气,会导致肌肉和神经连接处损坏。此种毒菌误食中毒发病率70%以上,死亡率达70%,最快几小时就致命,死亡高发期在24小时以内。属“呼吸循环害损型”。食者2-3天后表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小便酱油色,急性溶血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者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所致。

误食人群最多的毒菌

2.

灰花纹鹅膏菌

俗称:黑毒伞

毒性指数:★★★★☆

发病症状:发病期慢,通常在使用后8—20小时,上吐下泻,头晕恶心,对肝脏的损伤性极大,会导致剧烈的肝萎缩或肝肿胀。 在发病一两天后还会有一种“假痊”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死亡高发期在食用4—5天左右。毒性虽强,如果在24小时内得到及时抢救,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长相最具欺骗性毒菌

3.

毁坏鹅膏

俗称:致命鹅膏

毒性指数:★★★★★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类似于黑毒伞,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最易致人幻觉的毒菌

本文作者:生活小常识

篇四 野生毒蘑菇,采访
第三周 野生毒蘑菇中毒防范知识

时间:2013..9.13

主题:野生毒蘑菇中毒防范知识

活动目的:掌握野生毒蘑菇中毒防范知识

活动过程:

一、野生毒蘑菇的识别方法: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野生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全面的村镇信息共享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7、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以上八种识别方法仅供参考,尚不绝对可靠,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便采食野生蘑菇。

二、野生毒蘑菇的中毒类型:

根据野生毒蘑菇所含有毒成分和中毒表现不同,大体上可分为胃肠毒、神经精神毒、溶血毒和原浆毒四种类型。

1、胃肠毒型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水样便、阵发性腹痛,一般体温不升高,经适当对症处理可迅速恢复,一般无死亡发生。

2、神经精神毒型中毒临床表现为:精神兴奋、精神错乱,精神抑制及幻觉。一般来说,中毒症状出现较早,潜伏期0.5~4小时。各型虽有其表现的特点,但引起此型中毒的野生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有毒成分,故不一定出现典型的野生毒蘑菇碱中毒症状。如有时瞳孔可能散大,也可出现心动过速、兴奋狂躁、痉挛、昏迷等,所以应特别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受害病人可出现谵语、烦躁不安、幻觉呼吸抑制,昏迷而死亡。但一般病程较短(1~2天),死亡率较低。

3、溶血型毒型中毒临床表现为:潜伏期6~12小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开始为呕吐和腹泻,1~2天后出现头痛,无力和痉挛,严重的有肝、肾区疼痛,以后出现急性溶血。

4、原浆毒型中毒临床表现为:潜伏期一般较长,中毒严重,病死率高,是该型的特点。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野生毒蘑菇中毒往往发病较快,病死率较高,尤以原浆毒型为甚,因此应对中毒患者仔细观察,及时抢救。

三、野生毒蘑菇的中毒救治:

目前,对野生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如果不慎食入,一旦造成中毒事故发生,必须立即停止进食,并保护好中毒现场和所有残留食物。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将中毒患者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抢救必须及时,尽早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除对已经发病者进行积极治疗外,同时对进食未发病的人也要进行观察和必要的治疗。

篇五 野生毒蘑菇,采访
毒蘑菇的宣传

延卫监督[2012]21号

关于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乡镇卫生院:

近一段时期,我市政和、浦城、延平区等地相继发生3起误食自采毒蘑菇的疑似中毒事件。目前是野生蘑菇生长和采摘旺季,也是毒蘑菇中毒多发季节,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范毒蘑菇中毒的意识 各乡镇卫生院要与镇食安办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针对本乡镇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制作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采摘、食用野蘑菇的危险性,教育群众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蘑菇,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山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告知群众一旦发生误食毒蘑菇中毒,要立即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以免

延误治疗。

二、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毒菇中毒的诊疗能力 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有毒蘑菇中毒病人抢救的基本要领,发现疑似毒菇中毒病人要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组织抢救,采取催吐、导泻、洗胃等措施,并迅速将病人转到区级以上综合医院救治,同时要及时将情况向发生中毒事件地区的群众通报,防止中毒事件在同一地区再次发生,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

各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各类餐饮、学校食堂和集体供餐单位单位特别是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监督,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在购买食品原料时要认真查验,严格索证,严禁使用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不得加工和食用野外采、摘的蘑菇及植物。发观疑似毒蘑菇及有毒植物的要及时处理,严防其流入餐桌,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四、高度重视,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和信息报送工作

目前我区已进入野生蘑菇生长旺季和野生毒蘑菇中毒高发季节,由于我区部分地区群众素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而野生蘑菇种类多,有毒和无毒蘑菇难以辨别,因此采食野生蘑菇极易导致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各乡镇卫生院要高度重视预防和控制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工作,一旦发生误食毒蘑菇或有毒植物的中毒

事件,要立即组织做好病人救治和调查处理等工作。同时,要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做好信息报告工作。

延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请各乡镇卫生院加强辖区内餐饮单位监督检查,并将通知及宣传材料下发到各村卫生所,并在村显目位置张贴预防毒菇中毒宣传单!

宣传材料:如何识别毒蘑菇及毒蘑菇中毒后的应急措施

如何识别毒蘑菇及毒蘑菇中毒后的应急措施

蘑菇也称蕈类,属真菌植物,其味道好、营养高,是我国城乡广大群众经常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些野蘑菇有毒,吃了以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称为毒蘑菇中毒。我国有毒蘑菇约100种,据资料记载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它们是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极易发生误食中毒。

毒蘑菇中毒大多由于个人或家庭采集野生的毒蘑菇,缺乏识别经验而误食中毒。毒蘑菇中的毒素比较复杂,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存在于几种毒蘑菇中,所含毒素的多少也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24小时,有的仅10分钟,不同的毒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不同,大多数毒蘑菇中毒早期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单纯胃肠炎型毒蕈中毒预后较好。有的病例表现为神经精神型,即除胃肠炎症状外,可于1~6小时后出现出汗、流泪、心动过缓等症状,有些病人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还有一种为溶血型,除胃肠炎表现外,可出现溶血、肝脾肿大等。而肝损害型最为凶险,典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症状。少数呈爆发性经过,最终导致死亡。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殊疗法,故病死率较高。

鉴别蘑菇是否有毒,民间有一些说法,但其实并不可靠,比如依据颜色是否鲜艳、生蛆、长虫、有没有酸臭味,煮后是否使大蒜和银器变黑等,来判断有没有毒,是不科学的。蘑菇鉴别很困难,往往需要专业人员鉴定,因此市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最好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也不要在流动商贩处购买新鲜或干的野蘑菇,尤其是自己没吃过、不认识或对是否有毒把握不大的野蘑菇,不要贸然采摘食用; 2.对过于幼小或过于老熟或过于鲜艳或已霉烂的野蘑菇,不宜采食;3.烹调加工野蘑菇经洗净后,宜先在沸水中煮3-5分钟,弃汤后再炒熟煮透;4.有些毒蘑菇中的毒素与乙醇反应会加重中毒,故进食蘑菇时最好不要饮酒;5.特别提醒餐馆、民俗旅游接待户不要采购野生蘑菇,应在干燥、通风场所贮存蘑菇,同时避免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同处贮存,对购买量较大的或长期在某个种植基地购进的食用菌,应注意索取证明蘑菇食用安全的有关文件。

市民如果在食用蘑菇10分钟至48小时内,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怀疑吃了毒蘑菇,要大量饮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匙压舌根进行催吐,以尽量减少毒素的吸收,并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还应保留毒蕈样品供专业人员鉴定及救治参考,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部门特此提醒:要珍惜生命,切勿采食野蘑菇;经营蘑菇的饭店要提高警惕,严把采购关,确保食品安全。

篇六 野生毒蘑菇,采访
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不要随便吃野生蘑菇

篇七 野生毒蘑菇,采访
教你辨认几十种常见毒蘑菇

【野生毒蘑菇,采访】

教你辨认几十种常见毒蘑菇(图)

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有: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包脚黑摺伞、角鳞灰伞、毒红菇、褐鳞环柄菇等。毒蘑菇引起人们中毒的物质是其中含有的毒素,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含有以下毒素:⑴毒肽,主要为肝毒,毒性强,作用缓慢。⑵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⑶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⑷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⑸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1、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

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野生毒蘑菇,采访】 【野生毒蘑菇,采访】

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

2、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是我市近年毒蘑

菇中毒事件的祸首之一。多

于雨后长在草坪、草地及蕉

林地上。本菌有较多的相似

种,特别是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网孢牛肝菌

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神经精神毒素,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引起呕吐和腹泻,还可致瞳孔缩小。另外,牛肝

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致幻素,中毒后表现为幻觉、谵忘,特别是小人国幻觉为其

特征,还可以有精神异常。

4、大鹿花菌

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呈不明显的马

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在针叶

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可能有

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5、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

红色,往往中部浮色。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6、白毒鹅膏菌

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

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

地上。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

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7、毒鹅膏菌

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子实体一般中等大。此菌极毒,菌体

幼小的毒性更大。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

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8、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误食后约6

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

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野生毒蘑菇,采访】

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

9、细环柄菇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菌环

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

散生。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采食。

10、摩根小伞

子实体大,白色。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此菌普遍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柄菇相

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11、细褐鳞蘑菇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该菌有毒,有很强

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

12、毛头鬼伞

子实体较大。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

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

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该蘑菇含有石

碳酸等胃肠道刺激物,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精胺,酪胺和色

胺等多种生物碱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与酒类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13、半卵形斑褶菇

子实体一般中等。夏秋季在草地林

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此

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14、毒粉褶菌 (毒性:极毒)

个头大,长得粗壮,子实体较

大,头戴着中间向上凸起污白色“帽

子”,长到一定时期还会将“帽子”边撑到开裂。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

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有毒,不可食。误食中毒后,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有时长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近似含有毒伞肽的毒伞。

15、介味滑锈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夏秋季常生在针阔叶混交

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有强烈的芥菜气味,口

尝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16、粪锈伞

子实体一般较小。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或肥沃

地上单生或群生。怀疑有毒,不可食。

17、美丽粘草菇

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托苞状而大。夏秋季生

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有毒,不可食用。

18、毛头乳菇

子实体中等。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此

种蘑菇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肠炎或

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

素等的记载。

19、臭黄菇

子实体中等大。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野生毒蘑菇,采访】

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

一般发病快,初期及时催吐可减轻病症。

20、白黄粘盖牛肝菌

子实体较小。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食后

往往引起腹泻。

21、粉红枝瑚菌

子实体浅粉红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许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每个分枝又多次分

叉,小枝顶端叉状或齿状。菌肉白色。多生于阔叶林中地上,一般成群丛生在一起。不宜

采食,食后往往中毒。【野生毒蘑菇,采访】

22、毒红菇 毒性:极毒

外形:外观与红菇相近,但其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5

—9厘米,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老时下凹,粘,光滑,浅

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习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

或群生。中毒症状: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症。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

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

23、黄橙盖鹅膏菌 毒性:极毒

外形:中等大小,初期为卵形,菌盖呈白色,略带黄橙色,菌柄有白色的鳞

片,基部有白色的菌托。习性:生于栎树林下。中毒症状:含有鹅膏毒肽类毒素。

24、簇生沿丝伞 毒性:剧毒

外形:长得小,喜欢抱团生长在腐烂的

木头桩旁,全身黄色,头顶常戴着锈褐或红

褐色的“帽子”。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

于腐木桩旁。中毒症状:别看长得不起眼,误食后麻烦可不小,会引起呕吐、

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严重者还会有死亡的危险。

25、小毒蝇鹅膏菌 毒性:有毒

外形:个头小,“帽子”不上凸反而下凹,颜色还分两个,“帽檐”处多为

浅黄或米黄色,越到“帽子”中间颜色越深。习性:有“苍蝇杀手”之称,苍

蝇对其毒性十分敏感,杀死力强。中毒症状: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

26、点柄臭黄菇 毒性:有毒

外形:身材中等,“脾气”却不小,

有腥臭气味,还带点辣味。不光戴着黄

褐色的“帽子”,浑身还粘嗒嗒的。气

味难闻还不低调,伞盖上还长着黑色的

“青春痘”。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

27、假灰鹅膏 毒性:微毒

外形:中等大小,菌盖呈灰白色,表面有放射状条纹,菌柄基部有袋状

的白色菌托。习性:生于栎树林等阔叶林

下。毒性:含有微量鹅膏肽类素等,还是

以谨慎为好。

28、锥鳞白鹅膏菌 毒性:微毒

外形:通身白色,头不大,“肚子”却

不小。“帽子”上带有三角锥形的鳞片,“帽

檐”处还向里卷,长到一定时期身上略微带点黄色。习性:这种蘑菇虽然“湿身”时表面有点粘,但受伤之后却很

坚强,坚持不变色。中毒症状:这种蘑菇有记载可食用,不过因含有微量鹅膏肽类素等,还是以谨慎为好。

29、格纹鹅膏 毒性:微毒

外形:身形大中小不等,头戴浅灰色、褐灰色相对较平坦的“帽子”,

“帽子”越往中间颜色越深,还带点纤丝花纹。习性:有时散生,有时喜

欢“抱团”长在一起。中毒症状:在有些地区的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

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采食的时候还是小心为妙。

30、灰鹅膏菌 毒性:微毒

外形:个头较大,身穿瓦灰色或灰褐色

“衣服”,伞柄处光滑无环,底部却有个大大的“盘托”。中毒症状:一般认为可食

用,但也有中毒情况发生。中毒后一般发病较快,头昏、胸闷算轻的,也有中毒严

重的情形发生,因其毒素不明,采食时需特别加以注意。

31、赭盖鹅膏菌 毒性:加热后可食

外形:身材中等,全身“带鳞”。头戴浅土黄

色或浅红褐色的“帽子”,半球形的“帽子”上长着不少鳞片,酷似标准的圆柱

体的“伞柄”周围也布满了鳞片。习性:习惯独居,多散生或单生。中毒症状:

这种蘑菇中含有溶血性物质,加热后会遭破坏,所以不能生吃。

32、毒伞(Amanitaphalloides)

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科、毒伞属。也叫绿帽菌。子实体伞状,菌盖宽3~11

厘米,表面具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棕褐色、烟灰褐色、暗绿色等,

有时稍粘。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稍密。菌柄白色,圆柱形,脆,空心,光滑或有

细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菌环白色膜质,

生菌柄上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柄基部的菌托大型苞状,白色。孢子近球形或卵圆形。产于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6~9月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极毒,含毒伞肽和毒肽,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病慢,潜伏期数小时至1天,病死率高。经小白鼠试验,每公斤体重用干品20克的提取液腹腔注射,死亡率为60%左右。

世界七种最毒的蘑菇

1 秋日小圆帽 Autumn Skullcap

Galerina marginata, 在世界各地出没。乍看起来像是另一种会引起幻觉的“神奇”蘑菇Psilocybe,但那些令人小high的蘑菇的孢子是深褐色或淡紫色的,而小圆帽的孢子是深褐色的。其实很难区分,所以靠小蘑菇high的童鞋要小心,因为秋日小圆帽是剧毒的!

2 死亡天使

Death Angel

Amanita bisporigera,最常见的蘑菇杀手之一,经常出没于北美。和普通的食用白蘑菇很容易混淆,而死亡天使中的毒素会阻止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杀死这些细胞),往往从肝和肾开始;可以在几天之内送一个人归西。 3 毁灭天使 Destroying Angel

Amanita Virosa,死亡天使的表亲,出没于欧洲,它会散发出异味来警告人们不要吃它。但是这种蘑菇在幼齿阶段和另外两种普通的食用蘑菇很相似,所以也会被误食。(Heidi:我觉得这一种长的最cute了,咔咔)

4 死亡帽子 Death Cap

Amanita phalloides.这个蘑菇看起来是不是很无辜呢?但是蘑不可貌相,全球大量由于蘑菇致死的例子都是它造成的!30g死亡帽子(不到一个小蘑菇头的量)就可以杀死一个人,吃进去之后8-12小时出现症状,然后由于肝衰竭在一周内挂掉(Heidi弱问:Dr.House能救得了么?)。

5 大理石死亡帽Marbled Death Cap

Amanita Marmorata. 出没在夏威夷、澳大利亚和南非,与帽子杀手是表亲,也含有同样的剧毒,据说是澳大利亚从夏威夷进口树木的时候顺便带过去的。

6 钩钩假羊肚 Hooded False Morel


野生毒蘑菇,采访相关热词搜索:野生毒蘑菇图片大全 野生毒蘑菇鉴别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野生毒蘑菇,采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野生毒蘑菇,采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427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