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2017-06-19 10:36:1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共7篇)是什么让“明星企业家”王检忠自杀?2013年11月12日下午,湖南湘潭民营企业家、恒盾集团董事长王检忠,从湘潭市政府大楼15楼纵身跳下……事件调查组初步核实,现年60岁的王检忠所在的公司负债5 48亿元,其中民间借贷高达2 3亿元。靠做竹砧板白手起家成为湘潭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王检忠,为什么要...

篇一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是什么让“明星企业家”王检忠自杀?

  2013年11月12日下午,湖南湘潭民营企业家、恒盾集团董事长王检忠,从湘潭市政府大楼15楼纵身跳下……

  事件调查组初步核实,现年60岁的王检忠所在的公司负债5.48亿元,其中民间借贷高达2.3亿元。

  靠做竹砧板白手起家成为湘潭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王检忠,为什么要自杀并且选择在市政府大楼跳楼自杀呢?随着案件调查的逐步深入,政府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浮出水面,但企业家本身的问题,就算是不浮出水面,“暗流”之下的东西则更为可怕,不能不引以为戒。

  那么,是什么压垮了明星企业家王检忠呢?是王检忠自己,是他的增长过快、无序发展、自身基础不足以承受自身重量的企业!

  创业者、企业家能否卸掉压垮自己的那些“重量”呢?能!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功课,创业者、企业家便能让自己的事业和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善于倾听职能部门的不同意见

  民营企业经营者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自己说了算”,自己说的话就是“圣旨”。

  所以,当很多民营企业家遭遇挫折或兵败落难之时,往往是冷眼旁观者多,挺身救险者少;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冷嘲热讽者多,同情怜惜者少。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冷漠呢?作为企业的员工,他们怎么就不懂得知恩图报呢?造成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企业经营者自己——从来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从来对员工的建议与意见不闻不问……换了任何人,对这样的企业经营者都没有好感。

  仍以上述事件为例。王检忠坠楼身亡第二天,新华社记者在恒盾集团采访时,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伟承认公司资金压力很大:公司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一家五星级休闲山庄,但由于土地是租用当地农民的,无法抵押贷款,造成资金链吃紧。刘伟告诉新华社记者,公司的民间贷款高达2.3亿元。可以说,是高额的负债与资金链吃紧把王检忠逼上了不归路……

  笔者认为,在王检忠拍板投资1亿多元兴建五星级休闲山庄之前,公司内部肯定有反对的声音,但他无视了那些人和那些声音,被自己设想的投资成功后带来的收益所鼓动着,义无反顾地启动了这个将陷自己于万劫不复境地的项目……对于企业家来说,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那不仅是境界问题,更是企业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

避免失误就是最大的成就

  有一位叫赵梅的老师讲了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棋道高手退下来后被聘请为教练。他培训的方式就是培养棋手“避免失误”,人们称之为“战无不胜且十分独特”的方式方法。他不教棋手们去进攻别人,也不教棋手们如何运用谋略。他和徒弟们天天对弈,决出输赢后,他让徒弟们记住自己对弈时的每一步,然后,让徒弟们仔细推敲他们自己的每一步落子,找出自己的失误,这就是他布置给那些年轻棋手们的作业。找出失误多的,他就表扬;找出失误少的,他就给予十分严厉的批评。天长日久,徒弟们不解其意,更不知“找出失误”后的好处在哪,便个个心生不快。有胆大者就将自己心中的不快来个竹筒倒豆子,说他教棋方式太单调,既不能旁征博引讲出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没有实战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借鉴;更有人说他“过去虽说是位棋道高手,可现在却不适合当教练!”他的同行对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些看法:教练应该把自己的博弈战略和技艺传授给别人,只让徒弟查找失误和避免失误,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棋手?

  面对年轻棋手们的不满和同行教练的不解,这位教练依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有时,他只是给徒弟们一个简单的提醒,更大的失误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体察。刚开始时,每局对弈下来,每个棋手都能找出自己的诸多失误,甚至许多棋手都觉得自己是个臭棋篓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自惭为“臭棋篓子”的棋手逐渐少了,有的甚至一局下来没有失误。这时,棋手们向他央求:“给我们传授点理论和技巧吧,对弈毕竟是为了取胜于别人,不是自己与自己决胜负,没有谋略和技巧怎么行呢?”他冷冷一笑说:“棋道,没有什么技巧,也没有什么谋略,一个对弈高手,最大的技巧就是轻而易举地能够发现自己的破绽,最高的谋略就是能够避免自己的失误!”后来,经过这位教练培养的选手参加对弈大赛,许多顶尖高手都被他们一一击败。高手们惊讶不已,个个摇头叹息说:“这些年轻选手们太厉害了,虽说他们没有什么技巧和谋略,但我们却丝毫找不到他们的破绽和失误,他们赢就赢在了没有失误上。”

  真是这么个理儿。许多人或企业不是败在对手的强大上,而是败在了自己千疮百孔的肌体上。善于发现自己不足的人或企业,他们能及时克服自己的缺点,避免失误,不给自己的竞争对手留下丝毫破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于是他们获胜了。而那些不能发现自己和不善于发现自己缺点,避免自己失误的人或企业,失误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破绽,不仅给对手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进攻的机会,自我损耗已经让他们在竞争的舞台上无力与对手过招。于是,他们失败了。

  实际上,只要够用心,大部分的失误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出现了失误也能够把因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老百姓常讲:“吃不穷,喝不穷,计划不周就受穷。”“计划”指什么?不就是“盘算”和“够用心”吗?认真盘算了,够用心了,不失误不但完全可以做得到,而且不是新概念、新提法,而是早就有。比如,《易·系辞上》说:“凡事不密则害成。”《孙子兵法·谋攻》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礼记·中庸》也说:“凡事豫则立。”《淮南子·说山训》说:“巧者善度。”《素书》说:“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跟上政策的步伐,不当改革的绊脚石

  “潮头立”的企业,谁都敬佩和羡慕。

  但“潮头立”的总是少数,假如都要潮头立,也就称不上是潮头了,而是潮中。可以说,大部分企业做不了“潮头立”,做“潮中立”还是没问题的。那些早预谋、早发展的企业,很少被政策大潮袭击和冲刷,它们自己早早立好身、站好位,迎接政策大潮的检阅。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市场决定成败吗?怎么政策又来掺和呢?”是的,市场永远决定成败,但市场也永远是政策指导下的市场。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谁在这方面深谋远虑,有先见之明,谁就会占主动。

  河北省玉田县水泥厂改制后成立了玉螺水泥集团,所生产的P.042.5、P.C32.5、P.S.A32.5强度等级水泥为河北名牌产品,其商标“玉螺”为河北省著名商标。但好景不长,产能过剩成了深谋远虑的企业经营者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是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晒太阳,还是踏着国家产业优化升级政策的节拍,及时进行企业自主创新升级?玉螺水泥选择了后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走的是“加减法”同时做的路子。第一步,选择了杀猪这个跟水泥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2002年4月,玉螺集团与河南漯河的“双汇”联姻,成立了唐山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标准要求,屠宰分割生产线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冷分割生产工艺,设备从荷兰、韩国引进,厂房和工艺布局按照欧盟食品卫生标准、美国农业部标准和出口注册要求设计,肉制品设备主要从德国、丹麦、瑞士等国家引进。4月份谈项目,11月投产,年屠宰生猪150万头,年产肉制品4万吨,小企业“减”出了大天地。第二步,作为老水泥企业,玉螺水泥集团在机械加工制造方面有着良好基础,于是,2009年1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手成立了集设备开发、材料研制、工艺研究、工程应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唐山锐世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效果良好,产品供不应求。小企业利用“加法”,加得自己“膘肥体壮”。第三步,将“加法”进一步升级。2012年,玉螺与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筹建了“唐山锐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生产的蓝宝石单晶LED衬底材料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小企业真正成了企业巨人。

                  ○编辑/曾文广

篇二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中国九大自杀富豪的背后真相

   悲剧并非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富豪开始意识到驾驭财富的重要,他们为财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归宿:慈善事业。而那些早逝的企业家们,如能看清财富的奥秘,他们的人生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曾一手创造财富,却又在聚财和散财的道路上迷失。

   赵庆斌、裘祖贻、赵恩龙、卢立强、高庆昌、张树鸿、乔金岭、魏东、徐凯,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这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商界精英想了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

   1、魏东

   九芝堂集团董事、涌金系掌门人。

   2008年4月29日,魏东在其位于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居所坠楼身亡,年仅41岁。

   生于1967年的魏东,生前是中国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魏东祖籍湖南湘西,拥有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早期曾任职国家财政部,在财政部下属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工作。

   在中经开4年之后,27岁的魏东选择下海创业,并一发而不可收拾。1994年,魏东在北京成立北京涌金财经顾问公司。次年,北京涌金以2亿元注册资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镇成立上海涌金实业公司,涌金系的财富之旅就此起航。

   魏东为何在涌金系鼎盛时期突然自杀?外界盛传多种说法:有人表示魏东在自杀前身患严重的抑郁症,心理压力巨大;坊间也有传闻说魏东生前被卷入“王益案”,并曾被有关部门“约谈”。

   2、高庆昌

   万昌科技董事长。

   2011年5月23日,刚刚上市仅3天的万昌科技,就传出董事长高庆昌跳楼身亡的消息。

   现年68岁的高庆昌是山东淄博市的知名人物,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这位带领万昌科技登陆深证中小板的企业家,其发家地也在万昌科技股份的所在地淄博市临淄区。

   上市融资,本是许多企业家不懈的追求,但刚刚达成夙愿的高庆昌却无法再享受巨额财富带来的美好生活。有关高的死因,其家属对外表示,高庆昌患抑郁症,长期服药。

   3、卢立强

   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年5月20日,浙江台州知名商人、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强,被人发现沉尸在台州灵湖。

   相对于其他死因蹊跷的自杀企业家,外界对卢立强的死因并没有太多质疑。尽管他名下拥有多达6家企业,但他的相关债务高达4.2亿,错综复杂的债务问题可能是导致其投湖自杀的直接因素。

   “他欠债太多了”。这是了解卢立强的人对其死因的直接描述,民营企业家一旦陷入债务漩涡,便很难全身而退,后来者应以自省。

   4、乔金岭

   前“河南首富”、黄河集团董事长。

   2003年9月7日,拥有10亿元身家的前“河南首富”、河南黄河集团董事长乔金岭,在他位于河南长葛市的别墅内自缢身亡。

   乔金岭绝非等闲之辈,他是上证所上市公司“黄河旋风”第一大股东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黄河集团”)的法定代表人。2002年,乔金岭曾以1.2亿美元的资产排名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第58位,有“河南首富”之称。

   据媒体披露,乔金岭之死,源于一场离奇的债务诉讼。

   有评论说,乔金岭在贫穷困厄、创业坎坷之时尚且热爱生命,而在他富有、声誉日隆、事业也蒸蒸日上的时候,却要突然弃世而去。乔金岭事件,凸显了中国富豪在财富、意志乃至生命方面的脆弱性。

   5、张树鸿

   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2007年8月11日,由于在轰动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败名裂”,佛山利达玩具厂(下称“利达”)老板张树鸿,在自己的厂房一角上吊自杀。

   近乎讽刺的是,在张树鸿死后,召回事件的“罪魁祸首”被归结于利达的油漆供应商。按照美泰对代工厂的要求(创业网:

   但逝者难还,张树鸿成为了召回事件的牺牲品。

   6、赵恩龙

   山西鑫龙集团董事长。

   2005年1月1日,赵恩龙跳楼身亡,时年52岁。

   据警方在现场获得的赵的遗书显示,赵恩龙把自己自杀的原因描述为:政策变化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无法如期归还,借了朋友一些钱,不要说兑现当时约定的利息,就是本钱也无法归还,上门讨债的人很多等等。

   鑫龙集团一度拥有4家控股公司,4家关联公司,涉足电解铝、餐饮、制药、房地产、酒店、生物技术等众多行业。但正是盲目的多元化,使得鑫龙集团自己把自己活活“撑死”。

   2005年1月1日晨,赵恩龙给一个朋友打电话请他帮忙照顾孩子的上学及就业问题,然后从自己的四层办公楼天台纵身跃下。

   7、徐凯

   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ST金花副董事长。

   2005年1月7日,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时年56岁。

   与大部分自杀身亡的企业家不同,外界盛传徐凯的离世与企业经营没有多少关系。至徐离世前,金花集团发展平稳,资产雄厚。徐的自杀,更多是其个人生活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据媒体报道,徐凯一生有过3次婚姻,且均以失败告终。频繁的感情危机对徐凯打击颇大。此外,徐凯身患多种慢性病,不堪健康问题的困扰,也可能是其厌世的原因之一。

   8、赵庆斌

   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5年1月13日赵庆斌跳楼身亡。

   赵庆斌之死,给外界留下了一团难以解开的迷雾。赵最直接的死因是轰动一时的“高山案”。

   2005年1月4日,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曝出客户存款被卷包大案,松街支行行长高山,伙同北京绿洲世纪公司董事长李东哲等人,将支行客户的巨额存款总计6亿多元转移到国外,并且已在案发之前潜逃到加拿大。

   在被卷走钱的客户中,既包括赵庆斌任总经理的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损失存款高达3亿元。在得知“高山案”案发后,赵从自家窗户一跃而出。

   9、裘祖贻

   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裘祖贻之死,源于当年轰动一时的“欣弗事件”。裘祖贻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2006年10月31日,裘祖贻最终选择与“欣弗”一同“谢罪”。

   2006年8月3日,国家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停用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此前,山东、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多个省份相继发生安徽华源产“欣弗”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在通知发出当日,安徽华源即被责令停产整顿,2000多名员工回家等待消息。从这时开始,安徽华源一直在处理药品召回和善后事宜,裘祖贻还亲自前往青海等地调查情况。

   “欣弗”事件不仅给企业带来严重打击,裘祖贻个人也遭受重压,至处理之前,事件受害者已达数百人,波及16个省市,其中12人死亡。2006年10月31日,裘祖贻留下一封遗书后,在家中上吊身亡。

篇三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那些成功的失败企业家

那些成功的失败企业家

很遗憾,我们生活在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

成,你可以向世人宣誓你的成功,接受世人的膜拜;败,你只能独自在角落里哀伤,接受别人的冷眼和叹息。

世人的眼中失败是可耻的,失败者是不值得敬仰的。

春风得意时,你被称商业精英,你胸怀大略,你独具慧人的眼光,你的身边总是不缺乏奉承的人;马失前蹄时,你是“一意孤行”,是“自作自受”,是缺乏慧眼的农民阶级的资本家,没人愿意与你为伍。你成功了,世人把你捧得高高的,你失败了,就会被世人遗忘。但是我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正道是沧桑。

面对“失败”,通常大家的选择有两种。其一,从此一蹶不振转向别的领域,其二,重振旗鼓养兵蓄锐以便东山再起。选择前者的做法大有人在,而选择后者的人只占其中的少数。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像史玉柱一样成为“最成功的失败者”。但观史知今,有哪个成功者不是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取得成功的。再看看如今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成功的。他们的成功是接受过多次的失败与考验,在挫折中不断的自我磨砺,不断的自我提升,从而使自己进入一个成功者的行列。

然而,我们真的能以成败论英雄吗?

“失而不败”的企业家们

失而不败,好像是专门为“方兴东们”创造的词。

但凡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有些了解的人,如同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是一个常识,知道方兴东和他的“博客中国”也是很正常的事。虽然他两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时至今日,再次回顾他们曾经的那段光辉岁月,我们还是可以明确的是,张树新“个人的失败背后是一个被互联网启蒙了的民族和行将从中获益的后来者以及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新贵”,而方兴东“比任何人更早看到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市场,他也获得了一掷千万美元的机会,等待他的却是一家创业公司可能犯的全部错误”。

我们可以从成功者身上找到成功的道理,也可以从失败者身上总结出更多条失败的原因从而省察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张树新是吴晓波《大败局》一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回顾她的瀛海威时代,张树新曾说过一句颇具诗意的话:“我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件正确的事。”如今,她是联和运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席,负责国内关于互联网的投资项目,关注中国的ISP、ICP、E-Commerce等业务的发展。十年之后,当吴晓波又一次提笔记忆这个女人,他说:“在我所接触到的互联网人士中,张树新也许不是商业感觉最好的人,却是思考最深的人。她和她的朋友们所思考的这些问题,也许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甚至在我看来,其本身的答案可能也并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确十分重要。”

这就是我们想说的“失而不败”。

当方兴东看到这充满诸多含义的四字之后,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留了这样一段话:“怎么说呢?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常态,成功只是暂时的顶峰?只要还在创业和守业过程的人,就都是„失而不败‟的人,或者说„屡败屡战‟的人。除非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或许,正如他所说的他就是自己口中“屡战屡败”的人,从而在多次的失败中汲取足够的养料后达到了成功的顶峰。

今天,史玉柱曾经的失利只不过成为其成功的垫脚石而已,他成为鼓舞青少年创业的最佳典范。在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之后,史玉柱说:只要你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失败过,就会学会东西。

你可能不认识孙陶然,但你肯定听过“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警句,那是他的恒基伟业时的呐喊;你也可能没见过王志东,但你每天登录新浪网,都是王志东一手创造出来的成就;你还可能不知道王兴,但风风火火的校内网,在各高校甚至蔓延至告终小学都引起一股消费潮流。

看看这些企业家们,他们都曾经“失”过,却不曾向失败低过头,他们曾经低迷却不曾怀疑过自己的理想。他们都曾经获得了成功,然后因为不同的原因退隐江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自己的目标勇敢奋斗的身影以及面对失败的坦然与冷静。

事例补充:

张树新

1995年5月,瀛海威成立,最初的发起人主要有张树新、姜作贤、刘杰等人。拥有媒体从业经历的张树新显示了在宣传推广上的卓越能力,瀛海威迅速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瀛海威“就像传教士布道一样,向中国人宣讲何谓Internet”。

1996年9月,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进行投资,瀛海威的总股本变为8000万元。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这个小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当年底,瀛海威已经成为北京知名的ISP。后来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首席富豪的丁磊的个人BBS就曾经挂在瀛海威的网站上

拿到8000万元投资后,张树新想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组建自己的网络。瀛海威以重金租用了两条通信线路,一条是卫星线路(VIST),一条是国家数据专线(DDN)。公司上下一心,夜以继日地建网。

1997年春天,全国大网和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的结点开通。【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但是,中国电信的一记重拳,让瀛海威的这些努力几乎立即付之东流。同年,中国电信进入互联网络接入市场。它并不提供任何内容,也没打算培育市场,但低廉的Internet访问价格就足以使瀛海威的“大网”身价暴跌。

而且中国电信是国内电信业的老大,它负责整个价格体系的制定。瀛海威既需要租用它的线路,又要和它竞争。像中国早期绝大多数ISP一样,瀛海威选错了对手。在中国电信的挤压下,到年底时,瀛海威已经出现巨亏。

另外,自1995年9月开通以来,瀛海威始终有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经常掉线,为此顾客的投诉非常多。这一缺陷料想改正过来并不难,可拖了两年还是没有人做。因为公司关心的是更大的项目,比如,“网上交费系统”,这在当时非常超前。

1998午6月,由于亏损严重,并且后继资金匮乏,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张树新产生冲突。危机四伏中,张树新黯然宣布辞职。1999年瀛海威宣布融资成功,来自香港的意科最终控制了瀛海威,并将张树新等股东排挤出局。

此后,瀛海威又经历了一系列业务重组、管理变革等沉浮。2001年,瀛海威开始大量裁员,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举步不前。至此,它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彼时,中国互联网界的明星企业早巳变成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搜狐和网易们。

三年后,一代互联网先锋瀛海威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无声地消失了。

方兴东

方兴东,浙江义乌人,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博客教父”,WEB2.0倡导者,互联网实验室、博客中国和义乌全球网共同创始人——曾几何时,方兴东是互联网时代的旗手级人物,最初作为IT界的观察者、评论者的他在2002年第一个将blog引入国内,并建立了博客中国网站,一时名声大振。从2002年到2005年,博客中国的浏览量是连续三年每三个月翻一番。

危机和往往是和机遇一块儿到来的,2005年9月,方兴东获得了来自风险投资机构1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当时国内WEB2.0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获得投资后,博客中国改名博客网,方兴东意气风发想要大干一场,员工人数急剧扩张,甚至人数一度超过500人。但随着方兴东因不善管理被下课,人事震荡频出,,博客网在2005年年底陷入窘境,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裁员。随后方兴东在2006年又回到CEO位子上,在2007年8月高调庆祝“博客五周年”并在年底宣布博客网首次实现盈利,重新大规模招人,并于2008年3月搬迁到明亮宽敞、寸土寸金的新中关大厦。但好景不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数个博客网合作伙伴终止了项目合作,这打断了博客网持续盈利的梦想,随即传出员工讨薪事件。

王志东

直到今天,许多人说起王志东,仍然会忍不住想起“中文之星”,想起新浪网——这些都是王志东的经典之作,尽管他的“新公司”点击科技创立至今已有9年。

王志东是商界里“少年得志”的典型代表。24岁出道,红遍中关村。25岁,和同学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独立研制成功“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26岁,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31岁创建新浪网。自此长期担任新浪网的总裁兼CEO,并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网站,并于两年后在NASDAQ成功上市。

如此“扶摇直上”,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幸运且危机四伏的,即便是像王志东这般早慧的人。所以与此同时,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商业世界残酷的另一面。伴随着复杂的股权和管理层斗争,王志东先后离开新天地,离开新浪。两次离开亲手创办的公司,这在外界看来,匪夷所思,错综复杂,多少抱有一丝遗憾。

王兴

篇四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创业失败的三十种死法

什么是创业失败?倒闭了是失败;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却陷入平庸也是失败;预期目标和现实相差很大,也是失败;想做大做强,但总是小打小闹,也是失败;一遇风雨就飘摇也是失败。这些都是广义的失败。

做创投的都要研究失败。投资初创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二败八;投资成长期的项目,可能是成五败五;投资相对成熟的上市前的公司,可能是成七败三。创业者经历的失败就更多了,创业者个体的失败率非常高,所以研究失败非常重要。

我从五个层面并用一些案例,来说明什么因素导致了失败。第一是创业者的精神和道德层面;第二是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第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第四是产品技术层面;第五是商业策略与经营模式层面。

一、创业者的精神和道德层面

1.缺乏理想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理想。反之,我们投资失败的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想和情操,把钱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原来投资的一家企业做艾 滋病药研究,预期可以是个明星企业。如果这个企业还存在的话,肯定在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阵容里。但是它倒闭了,老板也锒铛入狱了。为什么呢?在做企业过程中,

他利用这个平台,想自己挣更多的钱。如果一个创业者把钱看得最重要,早晚要失败,因为他可能为了钱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所以,做小生意勤快就够,做中生意要拼智慧,如果要做大生意,必须靠德,也就是说要有理想。

2.只适应顺风顺水,缺乏坚持的决心和毅力 我们投了一个企业,做生物新药。在过去十年里,它没有一分钱收入。但是它坚持下来了。在美国的同类药,去年卖了78亿美元,而我们做的这个药,价格可以便宜一半。这个成功是个大成功,但如果没有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个公司早干不下去了。

我们投资的另一家企业,在路由器行业兴盛时做路由器,做得不是太成功,就转向网络安全。干了一段,又不行。现在转向了系统集成—一个在中国可能做不大的行业。如果这位创业者坚持做路由器,我想这家公司至少不是现在这种境地。

3.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因循守旧拒绝改变 产品要升级,模式要创新,管理上也要创新。任何一方面,如果依赖以往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失败。我们投资过一个资源类行业企业,条件非常好。但是它死守传统,不去开发创新的产品,也没有开拓创新的模式。金融危机前,传统的产品每年能贡献5千万~6千万元利润,金融危机以后只有500万了,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我们投资东莞的一家光电企业,以前做钢结构,后转向高科技,现在是LED照明的亚洲老大,它的路灯已经超过3000公里。你创新了,做了一个新产品,不用担心过去的产品,这是环境变化带给企业的变化。

4.长袖善舞,缺乏务实精神 有些创业者不是扎扎实实地干,而是投机取巧。比如说靠忽悠,靠忽悠能成一时,无法成一世。讲门子、盼速成,希望一件事情很快能成功。天上掉馅饼也许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企业缺乏务实精神,今天不失败,明天也会失败。

5.为上市而上市,既害人又害己 企业上市,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是靠单纯的包装。为上市巧做假账,毛利或者净利突然提升。为上市拆东墙补西墙,拆一次可以,但如果遇到环境变化,那可能拆西墙补东墙也不够。还有的企业为了上市而盲目扩张,结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或者没有团队去经营扩张以后的资产而导致失败。

二、企业发展战略层面

6.不清楚长期战略 创业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么,不知道明天干什么。长期发展战略处在一个混沌状态,你就没法给员工指明方向。 我们投资做太阳能的晶科能源时,公司单一做拉晶,在行业内处于二三流地位,很快碰上金融危机。面临金融危机,企业认真分析了行业状况,做了战略调整,由原来的拉晶扩展到电池片,再扩展到电池组件,2010年在纽交所发行股票上市,前段时期又以很高的价格

增发了一次。晶科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人民币5.14亿,其中第三季度实现2.59亿,环比增长43.6%,同比增幅高达1865%,这家企业已经进入了第一流的太阳能企业行列。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企业步入金牛业态后,现金流非常好,就一定要考虑转型升级。如果金牛的时候不转型,不做战略调整,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瘦狗。

7.战略只在浅层打转,缺乏探求深层规律的魄力和本领 一些企业只是在过往经验上找出路,只在表面资源上做文章,结果导致企业都没长大。一定要跳出来,通过创新方式使企业获得发展。

8.不敢扩张或者无序扩张 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创业者来讲,第一,不能做小脚女人—不去扩张。第二,不能偏听偏信资本运作者的主意,在不该扩张的时候去扩张。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做。扩张不及则忧,但扩张过度,比不及还差,就像一句成语“过犹不及”。 一家位于兰州的企业的创业者认为不需要扩张,可以满足市场需要。隔几年一看,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于是想要扩张,却突然发现,第一钱不够,第二竞争对手已经一大帮了。这就是“不及则忧”。 另有一家企业,本来有合适的时机上市。但他认为规模大了以后可以卖更好的价钱,于是买了美国的一整条生产线,结果这条生产线从建立那天起就没有一分钱的盈利,企业现在已经倒闭了。如果他不盲目扩张,上市有了更多钱以后,再看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扩张,也许已经成功了。这就是“过犹不及”。

扩张应该循序渐进。我们投过一家做工业化厨房的企业,第一个厨房还没有运行,就去扩张做第二个厨房。第一个厨房的运营是非常必要的,在运营中找到好和不好的地方,再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第二个厨房。结果还没能把第二个厨房扩张起来,资金链就断裂了。 我们现在投了一个做连锁餐饮的项目,创业者要来深圳收购15个网点。我对他说,千万不要一下子收购15个,极限不能超过3个。结果他试了3个点,深圳2个,东莞1个,都失败了,因为产品不适合这个地方经销。所以,创业如果不知道行不行,要先试,再循序渐进地推进。

9.资本运作战略出问题 很多企业家缺乏资本运作的判断能力,偏听偏信财务顾问。但如果企业制定了资本运作的规划,企业家一定要自己首先搞明白,完全明白是不大容易的。要持续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体了解后,还要做到兼听则明。只听一家财务顾问给出的意见也许会违背企业利益最大化。因为财务顾问是有特长的。比如说我的特长是做美国上市,我如果给你推荐别的地方,我的饭碗就没有了。

10.财务杠杆的战略不当 不利用财务杠杆,没有合理的负债,那你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但如果负债过高,流动性风险就增高,正常情况下高负债还能撑得住,一遇到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就撑不住了。

篇五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创业公司是否该录用曾经创业失败过的人?

创业公司是否该录用曾经创业失败过的人?

周晓农的回答我觉得应该。有过创业经历虽然失败的人,身上有几点东西,可能优于其他人:

一、能够主动去想事情,比较有创意,凡敢于创业者,是这一类人的概率大。

二、能够看到更多的问题,创业失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已经无数次去想过,败在那里。败是败了,但却获得了经验。

三、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需要一个栖身之处,如果我们假定多数人都是重情的,当你吸纳并看重他时,他会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的。

如果看重他,适时找他商量问题,他会因这份看重更加努力。

是的,这样的人有强烈的追求和志向,不甘心久居人下,一旦瞅准机会,会离公司而去。那是他要追逐自己的目标。

很难作这样的设想,他到你的公司,就是想搞垮你,带走你的核心成员或机密,这通常是你的竞争对手想干的事。

哪怕日后他真走了,也可能是你日后的合作伙伴,你们还可能成为好友,应当善待他。

如果你的核心成员,有朝一日真的被他带走了,更多的是你在聚集人心上有问题,如真有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机密,其实不仅是对他,还是对其他人,你都该有恰当的保密措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另外还有一点,如今选择权都在从业人员自己手上的,创业者应当经常思考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公司有些什么样的人会离你而去。一个留不住人的公司,会丧失最起码的管理基础。除非公司的员工都希望长期在公司工作,有不少求职者希望到公司来实现就业愿望,能做到这一点,公司严格的管理才能产生真正的控制力。莫阳的回答自己创过业,失败过,也去打过工,然后也录用过创过业的人,对创过业的人心态有一定了解。录用创业失败的人,主要有几个优点:

1. 首先创过业的人,特别是失败过的人,对于创业会非常谨慎,至少比没有创过业的人谨慎,他们深知创业的风险。所以创业失败的人,反而不容易离开。

2. 创业失败的人,能够理解老板的痛苦,牢骚会比一般员工少,也会更多的从公司角度考虑问题,提的问题也是建设性的居多。

3. 创过业的人,综合能力、主动性和责任感会比没有创过业的强。

所以,创过业的人,老板一般都比较喜欢,而且会委以重任,脱颖而出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然而,管理创过业的人,需要用一些不同的策略:

1. 不要让创过业的人“入乡随俗”。最怕的是让创过业的人融入大公司文化。因为大公司文化,人浮于事,开会、文档比做事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会很不习惯。久而久之,要么失去锐气,要么就会选择离开。还是应该让创过业的人去“打天下”,开拓新的业务和产品,给予足够的自由度,做他们擅长的事情。

2. 留住创过业的人用平台,而不是描绘公司的未来。一般管理者总是习惯给普通员工画大

饼,但这招对创过业的人是无效的。应该着重描述公司能带给他们的平台优势和资源,更多的引导他们往公司的战略目标靠拢,而不是以灌输的方式强迫他们接受。

3. 要尊重创过业的人,不要轻易贬低他们的过去。创业失败是他们的伤痛,不要过分贬低,而是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创业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从而将他们引导到公司核心优势和战略上来,增加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和信心。

4. 创过业的人通常会带一些原来的团队过来,也要将他们留住,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沟通,这样他们相互影响,会增加他们留下来的可能。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必须要确保能让创过业的人心服口服,不论在资源还是能力上,否则他们离开的速度会很快。这个只能硬碰个人魅力了。AF知识网用户的回答

创业失败与否并不是关键,是否创业过也不是关键。关键是,现在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否适合公司。

说到适合,要从其个人和公司两方面考虑。我面试过一些创业过的人,有的人还想创业,但是目前时机不成熟,能力还不够,希望继续沉淀。这样的人是可以留下来的,而且由于他的目标很明确——创业,他可能还会更加努力。如果公司有发展,不怕他走,他会愿意留下来;如果公司没发展,那么他走也是正常。所以,面试的时候就要看这个人对于自己的过去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是否有明确的定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没有哪家公司能够保证一直留住一个人。公司是否能够借助这个人有更好的发展?如果可以借助他的资源,而这个人又想留下来,为什么不让他进入公司呢?

招聘其实跟做生意是一样的,双向选择。说的难听点,互相利用。公司和员工互相借助对方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只要这个人认同公司,能力又符合公司的需要,其实什么人都没问题。

关于团队和机密

这个我认为不该担心。这是公司以及公司领导人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公司有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文化、技术以及客户资源),不怕别人拿走一些东西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韧性是很强的。而作为团队的领导人,他本身也有核心竞争力来吸引团队,形成凝聚力。除非这个创业的人跑过来表现出更加有能力,否则团队不会被带走。机密亦然。

当然,为了防范类似的风险,签订竞业协议、保密协议是必备的手段。申华章的回答到现在为止,我招人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关键是看气场对不对,这个和是否创过业无关。

如果你的东西或者团队会被别人带走,要么是你的项目选择有问题,要么是你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记住,永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赵丹的回答瘦腰

面对一个创业失败来求职的人,俺会从三方面考虑

首先,俺招人是为了完成工作,所以工作能力是最主要的要求,有没有创业经历不是第一位的考量。

其次,创业失败可能有各种原因,只要不是人品原因,俺觉得都可以接受,但是一旦俺怀疑他人品有问题,那就坚决不能用。创过业的人都是不太安分,又有一定能力的,他帮你固然很好,他害你也一定够狠。

最后,员工个人的创业经历对于创业公司通常是有帮助的,创过业的员工也会比较认同创业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公司,所以如果满足职位要求,人品没问题,在工作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俺会优先录用有创业经验的。

本人也算是创业失败又去打工,而且现在的老板虽然已经有了成熟的客户群和稳定的收入,但是核心产品和技术并未成形,没有独特的产品竞争力,俺认为他仍未完成创业。所以这个问题几乎象是为俺量身定做的,俺也谈谈自己的想法。

俺最初来打工是无奈之举,可以参见这个问题俺的答案

俺开始打工时的想法是临时做一年左右时间,等财务状况和身体恢复了,再考虑回去继续自己的业务。这一点俺在求职的时候都会明讲,一般都是在最后环节直接跟一把手讲。也因为这个,有两三次虽然面试都很满意,但是最后环节被拒,尽管如此,俺找工作还很顺利,总共面试了不到5次就搞定。俺现在的老大,主要做销售和战略布局,俺去之前,公司的销售很强,技术很弱,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造公司的核心技术。如果有一天俺要离开,从这家公司唯一值得带走的就是客户资源,但是那些客户资源对俺实在没有多大用处,俺有自己的业务渠道和客户群,人家的客户群和俺完全不对路,开发那些客户事倍功半,同样的东西,在人家那里是宝贝,在俺这里就是鸡肋。至于核心技术,本来就在俺脑子里,无所谓带不带走,既然俺反正也不会开发人家的客户群,俺当然不会和他做同样的产品,所以即使俺用这些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用在不同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双方分享了技术,把技术的效益最大化了,是大大的好事。

俺现在打工快满一年了,已经不考虑回去做自己的业务了,现在的老大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能力和性格都和俺很互补,人品也没什么问题,而且他从一开始就说,要把产品研发独立成立子公司交给俺,今年年底就开始运作,俺觉得这和自己创业也差不了多少,而且有这么个靠谱的合伙人,还有资金支持和俺这一年组建的现成的团队,比俺自己干更容易成功。杨明慧的回答创业成功了也就没机会录用了,失败要看怎么失败,要看经历我觉得,虽然失败了,但是如果拿来的产品和项目确实是个好东西,那说明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只是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很多因素没有促成罢了。我的项目就录用过创业失败的!看经历来说,有那么2-3个非常棒的!记住:一旦录用你一定要能服的住他,否则容易在想法上产生分歧!Ivony的回答当然可以,但需要摆好位置,作为伙伴更好。

一群没有创业失败的人组成的公司不就是一群从未创业的人组成的公司么?

有个创过业的伙伴多好啊。christine的回答感请,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录用是指“聘用他做高级管理人员”还是“邀请他做创业合作伙伴”?如果是前者,估计不是很合适。喜欢创业的人本身就是喜欢挑战的人,不一定适合做高管。但是后者,或许是个好的选择。失败了,还想要创业的人,往往痛定思痛,会有不少感悟。

2)如果你是一个公司创始人和领导人,招聘的原则应该是:是否有能力,是否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是否对于你们共同的事业有信心。至于他的背景是创业还是打工,或许不是那么重要。公司的创业者应该有驾驭各种人才的能力,不是吗?顺子的回答每个人都想录用创业成功的人„„哪儿来那么多创业成功的人来别的公司找工作啊- -|

主要还是要看人靠不靠谱,创业成功与否不是关键,运气、机遇、环境都很重要,失败不一定是人不行,成功也不一定说明人完全靠谱

——补充——【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发现题主增加了问题补充了„„没创业过的人心就一定能定得下来不会考虑出去自己创业么?带走机密可以想象,核心团队为什么会被他带走?对自己没信心还是怎样?另外„„为什么人家随时会离开,这是你的个人想法还是对方已经这么表明了呢,如果只是你认为„„那么其实每个有自己想法和抱负的人都有可能随时离开,如果对方明确表示不一定长久随时可能离开„„那么干活可以,但是太核心的东西还是不要让他接触太多风影的回答 你的担心有必要,也没必要。

有必要的是:人这东西很难说,搞不好你所有的成果都可能被带走。

有时候当老板也挺郁闷的,你对人家好,反而不被理解,背地里搞一套,表面搞一套。人品一旦不靠谱,什么都不靠谱了。这种事我就刚遇到了。

没必要的是:如果这个人靠谱,带走你公司机密和团队只能说明你没自信或能力。创过业的人,内心肯定第二次创业的冲动。只不过早走晚走的区别而已。

最和谐的方法是:和他一起创业,从他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感觉创业真的是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即便半途他走,也无需责怪,这是现实,始终要面对,我们创业者能做的只能一直往前走,不回头。

我们之前招过一个创业失败的,做设计的,他之前有四五个人的团队,有很好的人脉和业务资源(包括大企业电信、政府类的单子都能拿到),但是最后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我当时觉得是不是他公司管理出问题。后来试用一段时间才发现,是他本身设计都有问题,连客户的需求都不理解,怎么能作出东西呢!封诚的回答我曾经创业失败过(),可是我并不是因为“不甘心打工”去创业的,创业的起因,也不过是和优秀的同伴做一些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罢了;如今我又加入了一家公司,很快就得到创始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在这里“内部创业”,我很喜欢这儿的同伴和氛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随时离开,还要带走核心团队和机密。

我觉得,那些保持自尊和骄傲的人,往往更值得信赖。赵亮的回答不同人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同,有些是参与者,有些是领导者。我的经验是如果是创业的参与者,因可能具备某一方面特长以及其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往往会成为是另一家创业公司的非常好的员工并成长为干部。而如果是创业的领导者,在创业失败后,如果选择出来打工,应该会选择一家非常成熟的企业(比如外企)而不是一家新的创业公司。

另外关于核心团队以及机密带走的问题,取决于你自身是否足够强大以及你自己是如何安排你的生意模式的。你应该有方法避免关键环节的失控或是被复制。这与是否你的员工有创业经验是没有关系的。肖稀君的回答看他有没有吸取教训。创业失败的,如果心比天高或者万念俱灰都不行。

最好是吸取教训,也看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孙庆新的回答创业失败的人还能去创业公司,说明他很有追求,要实现价值!否则大多数跑大公司安逸去了。

这样的人很宝贵,知道很多创业路上的教训和经验。彭兵的回答我觉得可以录用,优先录用,因为这种人是真正想做事的人...

我现在就渴望能做一些事情,最好还是创业公司,喜欢那种激情,拼命的做,只为把一件事情做好..AF知识网用户的回答首先,创业失败的身上具备了很多在职的人员身上没有的东西,他经验,主动性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外他的不不安分,他如野马般的性格也会给团队带来一定的震动,在其次,创业失败的不会甘心继续在企业里面打工而已,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而作为团队的领导来说,要搞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在什么样的阶段需要用什么样的人员,当该人员做到你想要的目的,放他离去,甚至助他高飞,又有何不可,

没有人会为别人服务一辈子,也没有人会使用同一个服务一辈子,所以,管理者在使用各类人员的时候判断好周期及该人能为团队带来的改变,可以大胆使用张铮铮的回答越失败才越

有经验,当然要了。

再说人家都成功了还用被你录取?白顺龙的回答晕,不要教条主义好不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如果这么简单,大家招聘就不那么发愁了. 是否创业过跟是否会离开有多大相关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公司对员工不好,人就会走.童晓青的回答我认为这问题没有确切答案,更重要要关注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创业过的人可能会有几点需要观察

1. 如果对方领头创业,有可能难安份,具体观察一下各自的价值观,不小心培养竞争对手就不好了,如真要招入,记得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签好,以此保护自己的团队。

2. 要看是什么原因失败的,要看为何失败的。是否适合你要招聘的位置。

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你所招聘的位置需要什么样经验和能力的人进入,再考虑对方是否合适要跟准确一些,曾有创业经验和是否足够合适,没有必然联系王小波的回答我就在创业公司失败过, 不错现在很谨慎了, 时间耗不起

篇六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企业高管英年早逝的六大死因

企业高管英年早逝的六大死因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知名企业高管19个月19人离世》的文章在企业家圈子中引起热议。史玉柱、求伯君等纷纷发微博呼吁企业家们要珍惜生命。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以财富、地位为导向的价值观,他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事业的成功不应以牺牲健康为前提。没有人愿意再看到悲剧重演,如何杜绝悲剧的再次发生就成了最严肃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整理了67位知名企业高管的死亡案例,并对死因做了分析。“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希望通过这些血的教训能帮助企业高管们找到健康的风险隐患,及时改善,安享健康幸福长寿人生。【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67名英年早逝的企业高管中,自杀的人数最多,达到了26人。由此可见,企业家心理问题是威胁企业家健康的最大杀手。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造成了21人死亡,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猝死,根本来不及抢救。有很多是因为运动不当酿成悲剧,其实如果能够得到科学专业的指导,悲剧可以避免,但对健康的盲目自信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不禁令人惋惜。还有11人死于癌症,平均死亡年龄才47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恶性肿瘤,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一两年甚至数月。剩余9人死于其他疾病,主要为慢性病并发症和急性消化道出血等。

死亡原因一:自杀

代表人物:湖南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

魏东于1995年创建从事投资的涌金公司,2002年控股知名医药公司“九芝堂”,2005年控股成都证券,并展开增资扩股,后来改名为国金证券,并于2007年完成国金证券借壳上市。同时,涌金集团还是千金药业第二大股东,旗下拥有云南信托、涌金投资等多家金融机构。可以说,魏东创立的涌金系造就了中国民

营企业的传奇。他的个人财富通过短短14年时间的努力,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无数人羡慕与崇拜的商界模范,竟于2008年4月29日在北京的家中,从17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在震惊之余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14年的辛苦创业积累下亿万财富,一朝撒手人寰,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哀思与痛苦,再多的财富也如过眼烟云,黯淡无光。

死亡原因二:心脏病

代表人物:原凤凰网总编辑、现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

吴征2002年至2005年工作于中央电视台,2006年至2007年出任凤凰卫视中文台总编室主任,2007年任凤凰新媒体总编辑,负责凤凰新媒体的内容建设;2009年加盟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百视通公司,出任COO。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新COO,在执掌百视通仅一年多后,就在游泳时因心脏病突发死于上海长征医院,年仅39岁。百视通全体员工及业界其他好友无不表示震惊与悲痛,对于意欲在IPTV领域迅速扩张的百视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次沉痛的打击。高管的健康问题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隐患,特别对于新兴公司来说,核心高管的早逝甚至可能让企业从此一蹶不振,走入低谷。

死亡原因三:脑溢血

代表人物:江苏丰立集团董事长吴岳明

吴岳明高中毕业后开始经商。1989年,吴岳明从一个回收站开始了新的创业,通过废旧钢铁的回收积累了第一桶金。1993年10月,他出资500万元收购了南沙化工设备厂和香山锁厂后进行企业重组,次年成立了丰立集团的前身张家港市丰立贸易有限公司。经过不断发展,丰立集团已跃身国民营企业500强和江苏省民营企业50强,吴岳明也以39亿人民币的身价跻身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270位。然而,就在丰立集团准备向海外扩张的时候,董事长吴岳明却意外的因脑溢血死在了张家港市华芳金陵大酒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如日中天的丰立集团未来充满了变数。

死亡原因四:肝癌

代表人物:杭州道远化纤集团董事长裘德道

裘德道教育程度只有小学三年级,1981年靠当水泥匠辛苦积攒的5000元起家,开始涉足化纤行业。经过十余年拼搏,在1998年收购了萧山二轻局下属的一家倒闭涤纶丝厂,后改组为萧山道远化纤有限公司。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道远集团发展为集化纤、纺织、能源、地产、化工生产经营为一体,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大型民营集团企业。然而好景不长,在2008年底裘德道被查出肝区有阴影,后确诊为肝癌。2009年春节在上海进行了肝移植手术,但持续有排异反应,仅仅过了一年多于2010年12月24日死在了医院病床上。在其病重期间,道远集团出现了巨额的亏损,死后留下的道远集团已经是一个满目疮痍,巨亏20亿元濒临破产的企业。裘德道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道远集团何去何从成为迷局。

死亡原因五:胰腺癌

代表人物:康华集团董事长王金城

王金城出生贫困,15岁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开始跟父亲一起贩卖咸鱼,成了鱼贩。改革开放后,又跑到海南做起了菜贩子。1985年王金城在厚街创办了兴业铝合金厂。以此为起点,王金城的资产开始呈现几何级急剧膨胀。经过20多年艰苦拼搏,王金城成为东莞民营企业家领军人物,当时公认的“东莞首富”,身价超过300亿。然而,在财富暴增的同时,其健康状况却是每况愈下。他在2006年2月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之后病情急转直下,即使在美国最好的肿瘤中心做治疗也没能延续他的生命,在经历一年时间的痛苦折磨后,王金城在自己创办的当时中国最大民营医院康华医院与世长辞,享年50岁。我们不禁会想,如果王金城能再活30年,那将会是怎样的景象,他的企业是否会发展得像沃尔玛、微软等商业帝国一样,但他走得太早了,一个中国的商业奇迹因他的离去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

死亡原因六:慢性病并发症 代表人物:汤臣集团董事长汤君年

汤君年22岁就只身从香港到台湾创办了“汤臣窗帘布公司”,靠着一台摩托车穿梭在台北市迪化街的各大布庄。很快汤臣窗帘便拥有3000多家经销商、一年

篇七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创业课 世界上最惨的失败企业


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创业失败自杀 企业家创业故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创业失败自杀的企业家"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426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