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莜麦生长视频

莜麦生长视频

2017-06-13 10:13: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莜麦生长视频(共7篇)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农广天地]旱作莜麦栽培加工技术 莜麦是我国高寒地区的一种古老农作物,属于世界禾谷类作物中的八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其中高膳食纤维的含量为五谷之首,是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健康食品。本期节目介绍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 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一、选地整地 1...

篇一 莜麦生长视频
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旱作莜麦栽培加工技术

   莜麦是我国高寒地区的一种古老农作物,属于世界禾谷类作物中的八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其中高膳食纤维的含量为五谷之首,是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健康食品。本期节目介绍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 

  旱地莜麦的种植加工技术

  一、选地整地 

  1、 选地:旱地播种莜麦,要提前在上一年的秋季把地选好。选地时要首选那些自然植被良好,保水保肥、地势干燥、通风透光好的旱坡地。要求地块的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最好是质地疏松、富有腐植质的粘土。筱麦最忌连作。连作莜麦病多、杂草多,而且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加剧土壤养分与作物生长的供需矛盾,造成减产。轮作可以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莜麦轮作方式很多,一般小麦、玉米、豆类、马铃薯等都是莜麦的好前茬。 

  2、 施基肥:莜麦根系比较发达,对肥料有比较强的吸收能力,充足的底肥是莜麦增产的主要措施。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每亩散施农家肥2000公斤,散施要均匀。用农家肥料做底肥,不仅有后劲,肥效持久,而且可以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 

   3、整地:及时进行翻耕,翻耕深度要保持在30厘米,深耕的同时还要耙平。这样能达到接纳当年秋雨,蓄住自然降水。等到第二年早春,还要再次浅耕地块。春耕要越早越好,最好在春雨前进行。春耕深度要保持在10厘米左右。为防止跑墒,春耕的同时还要细耙。这样把保墒整地形成一套完整的旱作措施,为保证莜麦苗齐、苗全,夺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二、莜麦品种选择 

  选用抗旱优良品种是旱地莜麦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生育期适中,单株性状好,根系强大,保水力强,抗旱、抗病、抗倒伏,稳产性好的品种。 

  三、莜麦种子处理 

  1、晒种:种子经过冬季库存,温度比较低。通过晒种,促进早发芽,提高发芽率。还能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根除菌源,减轻病害。播种前几天,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晒种4~5天就可以提高种子活力,提早出苗3~4天。晒种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增产效果明显。晒种后,还要通过筛选把种子中的杂质选出,以免影响发芽率。 

  2、拌种:把选好的种子倒在大盆中,用0.2%的拌种双均匀拌种。可以预防黑穗病。 

  3、施种肥:拌种后,还要根据下种量拌施种肥。种肥是磷酸二铵。每亩用磷酸二铵种肥5公斤。把种肥与种子混合拌匀。拌匀后倒入播种机内,准备播种。 

   四、莜麦适时播种 

   1、播种时间:俗话说: “见苗一半收”。说明播种不仅影响着苗全苗旺,同时对以后的收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莜麦是喜凉怕热作物。因此,莜麦播种期的选择和确定,都必须自始至终考虑到“喜凉怕热”这一特点。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播种期是否符合这一特点,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各生育阶段是否也适应这一特点。同时让莜麦的需水关键期和当地降雨期相吻合,从而满足莜麦对水分的要求,凡符合这些特点的就是适宜播种期,否则就不是适宜播种期。以秋莜麦种植区为例。把播种时间安排在五月立夏到小满这一时期,当地温达到3—4℃时就可以播种了。 

  2、播种方法:旱地莜麦一般采用直播。播种深度要保持在4—6厘米,垄宽要保持在20厘米。每亩播种量要达到8公斤。播种后覆土。覆土厚度要保持在2厘米。及时进行镇压,使土壤与种子密切结合,保持湿度。便于土壤水分上升,有利于发芽出苗。 

  五、莜麦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莜麦从出苗到拔节为苗期。莜麦种子在播种后10天左右就出苗了。莜麦从出苗后到分蘖前,适宜的温度为15℃左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5天左右。莜麦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生长根系,而茎叶生长比较慢。等苗长到5—8厘米时,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一般莜麦区,苗期干旱,莜麦生长缓慢,杂草极易混生,中耕锄草不仅能松土除草,提高地温,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达到防旱保墒,而且能调节土壤中水分、温度和空气的矛盾,形成发达的根系,加强根系吸水与新陈代谢的作用。 

   中耕要运用干锄浅、湿锄深的原则。就是在干旱情况下浅锄,切断毛细管,保墒防旱;在雨涝情况下,深锄晾墒,促进土壤水分蒸发。通过锄地可以保证莜麦生长有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苗期根系发达,植株茁壮,

   2、分蘖期管理:进入7月上旬,莜麦开始分蘖。从分蘖到抽穗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这个过程需要25天左右。莜麦分蘖期的生育特点是:幼穗开始分化,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的并进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期,也是莜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对养分、水分、温度、光照要求最多的时期。因此在莜麦分蘖前期,要马上追肥。旱地莜麦追肥,宁可让肥等雨,也不能让雨等肥;所以追肥要在雨前进行,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这样不仅能促进幼穗分化,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需要,同时还能延长叶片寿命,防止早衰,增加有效分蘖。 

  中耕最好在分蘖阶段进行,这时正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根系伸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深中耕,可以破除板结,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新根生长和向下深扎,使根系吸收水肥范围扩大,增强莜麦抗旱抗倒能力,有利于克服叶片早枯现象,同时增加小穗数。中耕的深度要达到8厘米。 

  3、花穗期管理: 

   进入8月上旬,莜麦开始抽穗。就进入了开花受精和籽粒建成时期。莜麦花穗期的适宜温度为22—27℃,从开花到成熟大约40天左右。这个时期的莜麦是茎秆粗壮、叶片繁茂,正是长势喜人阶段。到了花穗中期,为防止锈病和草地螟的发生,要进行化学防治。在防治锈病时,每亩要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克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两次。在防止锈病的间隔期,还要选用40%乐果乳油的1000倍液,在早晚草地螟取食时均匀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三次,对草地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进入花穗后期,为增加莜麦产量,促进籽粒饱满,就要追施磷肥。磷肥使用过磷酸钙水溶液。 

   在使用前一天,先把过磷酸钙用水泡上,第二天把上边的清液用水稀释成400倍液,每天下午喷洒在叶片上,让叶片气孔充分吸收和表层细胞逐步渗透。每亩喷施过磷酸钙水溶液70公斤。 

   六、莜麦收获加工 

   1、适时收获:收获时期,秋裸燕麦地区常有大风危害,如不及时收获,将会因落粒造成减产;夏裸燕麦地区正在雨季,收获过晚,就会因风雨造成倒伏,不仅收割不便,还会导致子粒发芽、秸秆霉烂,降低裸燕麦面粉和饲草的品质。 

   因此,收获莜麦是一项突击性、抢时间的工作,要抓紧,不能有所延误,否则可能丰产而不得丰收。当然这里所说的抢时间,是指在适时收割的情况下抢,并不是说越早越好。如果收割过早,莜麦灌浆还不充分,子粒不饱满,产量反而不高,品质也不好,但收获过晚、容易折穗、落粒严重、损失比较大,所以收割莜麦必须强调"适时"、"及时"。收获莜麦要根据籽粒成熟度、品种特性、收获方法和天气条件等确定适宜时间集中抢收。群众有"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的说法。当穗部已有四分之三的小穗变成黄白色,就说明莜麦就成熟了,可以收割了。 

  2、 收获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两种方法。人工收获主要采用镰割的方式进行。每人负责割3垄。在收割时,要在离地面1—2厘米处下镰。割倒后,要按3—5把堆放,为后面的捆扎工作带来方便。机械收获最好在晴天的下午进行。对于需要把秸秆作饲草的农户来说,留茬不要太高。等收割结束后,还要捆成捆;把它们头朝上码成人字形,放在地中进行晾晒。进入10月中下旬,天气干燥,莜麦也晾晒的差不多了,是脱粒的最佳时间。脱粒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工序,它包括铺场、碾场、翻场、出秸、起场、扬场和收场等工序。铺场就是把麦捆全部打开,均匀地铺在场中。

  铺场厚度要保持在20厘米。铺场后,还要用杈子把成绺的麦秸彻底抖开。碾场就是用碌碡一排挨着一排绕场滚压麦秸的过程。先碾压第一遍。检查碾压情况,只要穗头碾掉,就可以翻场。翻场就是要把铺在场下面的麦秸翻挑到上面来,翻场要边抖边翻,把刚才碾下的麦粒从麦秸上抖落下来。翻完场后再碾压第二遍。再次检查碾压情况,麦秸上没有穗头,可以出秸了。出秸就是把麦秸和麦粒分离的过程。出秸时,要边抖边出,防止秸秆带走麦粒。出秸要成行堆积,便于把麦秸集中挑到场外,为起场腾出场地。起场就是用推板把场中麦粒堆积起来;起场要干净,不能遗漏。

  相关资料:

  莜麦亦称裸燕麦,是燕麦的一种,属禾本科植物。我国莜麦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高寒地区,以内蒙为最多, 种植面积占全国莜麦总面积的40%,有“内蒙三大宝,莜麦、土豆、羊皮袄”之说。莜麦是不被我国农业和加工业所重视的麦类, 然而由莜麦制造而成的麦片——燕麦片,却是国外传统的方便食品,其销量之大可与啤酒和快餐相比。莜麦的营养价值在禾谷类作物中居首位,蛋白质含量高达14%~19%, 氨基酸的含量多而种类齐全,人体必须的 8种氨基酸的含量不仅为稻米和小麦的2倍多,并含有较多的儿童发育不可缺少的组氨酸、赖氨酸。 莜麦脂肪的含量也较高,约为6%~9%。因此,有“油麦”之称。莜麦所含脂肪中的脂肪酸, 主要为油酸、a—亚麻二烯酸和亚麦二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1和B2的含量与小麦相当,而铁的含量高出小麦25%,磷脂的含量也较高, 经常食用燕麦制品,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尿的作用。 亚油酸和皂甙素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p——脂蛋白T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均属有益。 莜麦除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外,还含有较多的多糖类胶质——莜麦胶,使莜麦食品柔滑细软, 若与牛奶或豆浆共煮食,既有营养互补作用,又能增进风味。

  莜麦可以制成莜麦米、莜麦片和莜麦粉。

  1、莜麦米的加工:由于莜麦胚乳质地松脆、易碎, 制米时为了降低碎米率,简化脱皮进程,并能使产品增进风味、提高蒸煮性、 提高营养成分和产品的耐藏性,在脱皮前先经蒸制一次。莜麦在蒸制后经干燥, 其胚乳的变化是增强了粘结力。

  清理后的莜麦随即放置在蒸制器中,用110℃~120℃的温度,蒸约几分钟,然后用干燥机烘干至含水量不超过9%~10%为度,而后用砂盘砻谷机脱皮,再经筛理和重力分级机分,脱皮后的麦粒,用碾米机精碾、筛理, 即为经蒸制的莜麦米。

  2、莜麦片的加工:将莜麦米置于蒸制器中,用110℃~120℃的温度,蒸制4分钟~6分钟,使莜麦米软化,而后将软化的莜麦米用辊磨轧扁,烘干后即为“燕麦片”。

  3、莜麦粉的加工:将分离出的碎粒莜麦米用磨粉机磨制成粉, 经筛理后即为莜麦粉。因莜麦缺少麦谷蛋白与麦胶蛋白,莜麦粉不能制作面包。 粘结力与弹性均较差为其缺点。

篇二 莜麦生长视频
山西黑猪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山西黑猪养殖技术(20130625)

  山西黑猪的既继承了外国猪的特点又具有本地猪的优势,是非常好的养殖品种,在我国养殖较为广泛。山西黑猪具有成熟早,繁殖力高、母性好、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抗病力强等优点。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山西黑猪的养殖流程,其中包括:养殖场地的建设、养殖各个周期的管理要点等内容。希望通过收看本期视频介绍的山西黑猪的选育、饲养方法等内容,能够让广大的养殖户朋友们逐渐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增强养殖技术,也使山西黑猪的养殖事业壮大起来。

  【产地及环境】 山西黑猪产于山西省大同、忻州等地。产区位于太原以北地区,境内地形复杂,川少山陡,丘陵多,桑干河、滹沱河等流经其中,形成大同和忻定两盆地。产区大部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海拔一般为1000~1500米,年平均气温4.5~8.5℃,年降水量400~5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0%~60%,无霜期105~180天。农作物一年一至二熟,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谷子、马铃薯、莜麦、胡麻、甜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主要有苜蓿、聚合草、菠菜、胡萝卜等。产区历有磨粉养猪(利用粉渣和粉浆)和以青粗料为主的养猪习惯。

  【地理分布】 山西黑猪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忻县、原平、代县、河曲、定襄、五台、怀仁、左云、右玉、太谷等县。

  【品种特征】 山西黑猪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额宽有皱纹,嘴中等长而粗,面微凹,耳中等大、耳根较硬、稍向前倾且下垂。背腰平直宽阔,腹较大不下垂,臀宽稍倾斜。四肢健壮。被毛全黑。乳头6对以上,排列整齐。属兼用型品种。

  【品种性能】 山西黑猪成年公猪体重196.53±33.62公斤,体长157.35±10.26厘米,胸围144.06±9.44厘米,体高79.53±4.42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87.64±30.75公斤,155.19±10.02厘米,140.69±12.31厘米,74.62±5.56厘米。山西黑猪繁殖力较高,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较快,但体质较疏松,早期屠宰率稍低,胴体瘦肉率不高。

  主要特点是繁殖力较高;抗逆性强,生长快。其特征为全身被毛黑色,头大小适中,额宽有皱纹,嘴中等长而粗,颚面微凹。耳中等大小,稍向前倾略下垂。臀宽略四肢健壮,体型结构匀称。 繁殖力较高,初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经产母猪(3胎以上)平均产仔数11.5头。 在平衡饲养条件下,体重20~90公斤阶段的日增重611克,料肉比3.3:1。成年公猪体重197公斤,成年母猪重188公斤。用长白公猪作父本与山西黑猪杂交,一代杂种猪日增重560克,料肉比3.7:1。 体重90公斤屠宰,屠宰率72%,胴体瘦肉率42%~45%。 一般性食用。

  

篇三 莜麦生长视频
左权莜麦生产技术

龙源期刊网 .cn

左权莜麦生产技术

作者:闫梓鸿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4期

摘 要:近年来左权县莜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针对左权县莜麦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因地制宜地探索确定莜麦种植增产、稳产的技术途径是农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朋友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左权;莜麦;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6 文献标识码:A

1 生产区概况

左权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土地宽广,共有耕地16533.3hm2,平均海拔1100m,山区丘陵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温7.4度,年降雨550mm,无霜期110~150d之间,温度≥10℃有效积温为2886.9℃。全县境内除县城周边有一些工矿企业外,95%以上乡村农业生产无污染,全县大小河流清透见底,空气质量高,可谓碧水蓝天。全县畜牧业发达,秸杆肥、农家肥、底肥数量充足,减少了化肥用量,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有力保证。全县13.5万农民中有30%的劳力在村务农,多年来一直从事杂粮生产,积累了丰富经验,2012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到5666.67hm2,总产1847.7万kg,杂粮优质率达到70%,商品率为50%,加工率为40%,农民人均小杂粮收入36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0.4%。近年来一些新品种的引入与试验示范推广,给部分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杂粮品质逐步提高,随着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办,杂粮企业和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左权莜麦。

2 栽培技术

2.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优良品种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做到因地制宜,挑选优良的品种并合理的布局,抓住干旱土壤的特点,播种抗旱性和可逆性比较强的品种,保证产量的稳定性。目前,选用品种有加拿大5号、加拿大2号、坝莜1号、坝莜2号、保罗等。

2.2 进行种子处理

选定种子后,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将精选后的种子摊开,铺在平坦干燥的地面上,置阳光下晒3~4d即可。然后药剂拌种(用拌种双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1%~2%)防治病害,同时用0.1%辛硫磷配成毒土或毒粪均匀撒在地面,耕播在土中,防治地下害虫。

篇四 莜麦生长视频
神奇的裸燕麦

燕麦,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古书典籍多有记载,并养育了一方百姓铸就了一方文明,《本草纲目》记载:“燕麦,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性甘,平,无毒。”

进入21世纪,人类对燕麦的关注更甚,中国教育电视台汇聚众多专家学者专门拍摄制作了《神奇的裸燕麦》节目,使燕麦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引发了国人对燕麦深层认知,燕麦依托于中国农业产业幻化出的健康财富和时代价值引起了国人对燕麦产业的探索和发展。

(建议配图)

天赐良品——神奇的裸燕麦

燕麦的古往今来

燕麦分为裸燕麦和皮燕麦两大类,西方以栽培皮燕麦为主,中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燕麦为主。在我国裸燕麦的种植面积占世界裸燕麦种植总面积的92%以上,集中产区是内蒙古的阴山南北,河北省坝上,山西省太行山和吕梁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六盘山、贺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

燕麦,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最初,只是作为牲畜的饲料,到秦代,人们开始食用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西北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西北人主要以燕麦面食——莜面为主要食用形式并延续至今,并形成了以莜面为代表的西北饮食文化。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

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以丰富细腻的感情将燕麦填充在自己的思想里,一展与友如同燕麦与地的感情,令人心生温暖。

世界权威植物学家认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

1935年瓦维洛夫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八大中心》中指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 1960年斯坦顿在《燕麦与燕麦改良》书中说“大粒裸燕麦(莜麦)绝对起源于中国”。 1967年,茹考夫斯基在《育种的世界基因资源》中更进一步指出:“裸粒类型燕麦是地理特有类型,在中国与蒙古国的接壤地带由突变而生,因此,这个发源地可以认为是裸燕麦初生基因中心。”

世界裸燕麦的正统基因诞生于中国并延续至今。正是当玉米、红薯这个舶来品进入我国并扎根发芽的时候,裸燕麦从我国内蒙武川走进了欧洲,并以燕麦片的形式成为了西方贵族的健康食品。当燕麦片风靡全球,成为世界性的健康美食的时候,我们才惊觉,原来泱泱华夏的大西北才是这颗农作物的故土。

裸燕麦,一个顽强的生命

西北人种植燕麦有这样一句俗语:“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簸,煮了一锅。”形象演绎了燕麦的农耕种植异常简单,裸燕麦无需田间管理,不用施化肥,不用施农药,所以早期很多农户会将燕麦种随意撒在沟坡上,让它自己生长,坐等收成。

燕麦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北的丘陵和高原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年均气温2.5℃,燕麦喜凉爽,种子在1~2℃就可以发芽,幼苗能在零下2--4℃的低温环境下生长。西北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土壤瘠薄,以沙化地、盐碱地为主。燕麦叶长而细,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根须细长,能深至地下2米,牢牢抓紧泥土,最大限度吸取更多的养分。

燕麦这样一棵植物,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生理特性,将它植种于江南雨水丰沛之地,虽能茎叶繁茂,却无法结成饱满的籽粒,因此在我国南方及低海拔地区燕麦难以推广种植。

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我国内蒙古武川县位于北纬41°,是中国的“燕麦故乡”和“莜面之乡”,素有“武川莜面甲天下”之美誉。

裸燕麦——保健营养、变身受宠

我国西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馍馍饿断腰。”人食用燕麦后耐饥饿,而且以燕麦为食料的骏马矫健、耐力强,正是这种人强马壮才成就了当年成吉思汗携子孙驰骋欧亚大陆的辉煌历史,或许这就是人们称燕麦为“九粮之尊”、“粗粮之王”的主要原因。

就像寒风冰雪之于天山雪莲,悬崖峭壁之于千年人参,在所有恶劣环境下能够坚强生存下来的生命,都蕴含着天地之精华和宇宙之能量,高寒、贫瘠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燕麦极高的营养价值。

《救荒本草》指出,燕麦性平,味甘,归肝、脾、胃经,能益脾养心、敛汗。

【莜麦生长视频】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中燕麦位列第五,是唯一上榜的粮食谷类。

“每天食用140克燕麦能降低胆固醇21%”【莜麦生长视频】

----1963年国际著名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

“凡是用燕麦可溶性膳食纤维制成的食品可允许注明食用该食品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莜麦生长视频】

----1997年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经常摄入燕麦β-葡聚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肝固醇浓度”

----2009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

每日食用50—100g的全胚芽裸燕麦米对预防和防治二型糖尿病有效果。

——2011年北京大学裸燕麦对二型糖尿病的干预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综合分析,中国裸燕麦含粗蛋白质达15.6%,脂肪8.5%,还有淀粉以及磷、铁、钙等元素,与其它8种粮食相比,均名列前茅,同时燕麦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4.7倍和7.7倍。

神奇的裸燕麦亦粮亦草,宜人宜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解决温饱已经不再是生产燕麦的主要任务,燕麦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开始更多关注燕麦的营养成分构成,并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它的健康保健功能。

燕谷坊股份公司历时三年的科技攻关,十二位有着博士学历的科研团队的努力,诞生了21世纪粮食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典范——裸燕麦成米技术,该技术属于机械物理冷加工,将裸燕麦通过去壳、去芒刺、去皮、破壁、去糙之后变身成为燕麦胚芽米,使得燕麦步入了米粮家族,燕麦的营养价值更易释放被人体吸收。

裸燕麦变身受宠,从此跻身于主粮家族,传统产业焕发出无限精彩。中国西北大漠主粮,保健更营养。

小贴士:武川莜面甲天下

莜面,由裸燕麦(西北人称为莜麦)磨成粉做成的食物,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风味美食,西北民间流传着关于莜面的顺口溜“冷调校面捣烧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们口水流。”

中国“燕麦故乡”武川的莜面最为出名,武川莜面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蒸、炸、汆、烙、炒五个大系列,40多个品种,武川也被称为中国的“莜面之乡”,素有“武川莜面甲天

下”的美誉。

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是世界裸燕麦的发源地,600年前裸燕麦从此地走入欧洲,1986年,我国国产第一袋燕麦片即诞生于此。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平均日照可达16小时,经过几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孕育出最适宜裸燕麦生长的黑黄交错的特殊沙土土壤,汇成了裸燕麦最佳的生长环境。

武川有燕谷坊10万亩燕麦种植基地,也是燕谷坊探索践行中国燕麦产业化梦想的起点。 去掉

小贴士:内蒙三宝

“莜面、土豆、羊皮袄”被誉为内蒙三宝,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莜面在内蒙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莜面属塞北高寒农作物,是由燕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科学证明,莜面富含八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丰富的亚油酸、高膳食纤维等,含量均为五谷之首。莜面作为西北最重要的饮食之源,养育着西北儿女。

莜面故事:

汉武大帝西北霸业军粮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 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莜面--来自唐朝的味道。

隋朝末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称其为“莜面窝窝”。又叫“燕麦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时值秋收季节,看到当地盛产莜麦, 便上前问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当地人的吃法仅仅是把莜麦磨成面,加水和好再蒸熟,就和吃馒头一样。特别单调。于是,便把“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制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种吃法传给了他,此人名叫“袁焕”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焕的子子孙孙为躲避战争一大部分迁徙到了内蒙武川、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等地,日久这种民间美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地,成为西北人民的家常美食,现如今这些地域还保存着“莜麦”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属于全人类的“民间文化”。

篇五 莜麦生长视频
燕麦的栽培技术

篇六 莜麦生长视频
18、播种量和施肥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15~17

ActaAgricuhuraeJiangxi

播种量和施肥对丘陵红壤区裸燕麦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张昆,刘小三+,郑伟,雷礼文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南昌331717)

摘要:在江西丘陵红壤区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和施肥对裸燕麦品种白燕8号和坝莜6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播种量和施肥对燕麦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白燕8号和坝莜6号在播种量75hm2、基肥施复合肥525ks/hm2、追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60kg/hm2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关键词:丘陵红壤;裸燕麦;播种量;施肥;产量

中图分类号:¥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12—0015—03

ks/

EffectsofSeedingRateandFertilization

on

Yield

andMain

Traits

ofNaked0atinHillyRedSoilArea

ZHANGKun,LIUXiao—san+.ZHENGWei.LEILi—wen

(RedSoilResearchInstitute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331717,China)

Abstract:Afieldexperimentwithmulti—factor(variety,seedingrate,andfertilization)designwasconductedfluencesofseeding

rate

to

studythein-

andfertilization

on

theyieldandmaintraitsofnakedoatinhillyredsoil

area

ofJiangxi.Thenakedoatvarie—

no

tiesBaiyanNo.8andBayouNo.6weretakenasthetestmaterials.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reWas

silmificantdifferencein

theyieldbetweenthesetwovarieties.whilebethseedingrateandfertilizationverysignificantlyaffectedthe

oat

yield.ne

conditions

forthehighestyieldofBaiyanNo.8andBayouNo.6Wasobtainedasfollows:seedingrate75ks/hm2,compoundfertilizer525ks/hm2

as

basefertilizer.and60ks/hm2

urea

and60ks/hm2potassiumchlorideas

topdressing.

Keywords:Hillyredsoil;Nakedoat;Seedingrate;Fertilization;Yield

燕麦,又叫莜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以种植裸燕麦品种为主。在我国日常食用的小麦、稻米、玉米等9种食粮中,以燕麦的经济价值为最高。燕麦经过精细加工制成麦片后,其食用更加方便,口感得到改善,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人喜食的低糖、高营养、高能量、保健型杂粮食品。因此市场对燕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种植比较效益显著。

燕麦生长喜湿喜肥但耐贫瘠,且耐酸,遍及各山区、高原和北部高寒冷凉地带,但是在南方丘陵红壤区却少见种植。江西现有丘陵红壤旱地约45万hm2,具有酸、瘦、粘、板、旱、蚀等特点,农作物种植产量低,效益差。在江西丘陵红壤旱地上种植燕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在南方燕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因此,针对2010年引种试验成功的两个燕麦

品种白燕8号和坝莜6号,笔者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

6月期间研究了播种量和施肥对丘陵红壤区裸燕麦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以期组装红壤区裸燕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为江西丘陵红壤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旱作物良种引育中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5℃,>/0oC的积温为6256~6530

oC・d,无霜期282

d,日照时数1900~2000h,降雨量1598ulm,有设施灌溉条件。试验地土壤系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旱地,土层深厚,肥力偏低,持水力弱。前茬作物为春玉米。试验前多点取耕层0—15CB土壤的混合土样进行分析,肥力状况如表1。

表1试验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1.2供试材料白燕8号和坝莜6号是我们分别从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优质裸燕麦品种,它们在2010年的丘陵红壤区燕麦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产量较高、生育期适中、主要性状优,具

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1.3试验方法设品种(代号A)、播种量(B)、施肥(C)3个试验因素,其中品种设两个试验水平:A。为白燕8号,A:为坝莜6号;播种量设,3个水平:B。为75

ks/

【莜麦生长视频】

收稿日期:2012—09—13

作者简介:张昆(1984~),男,河南商丘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讯作者:刘小三。

万方数据

16

江西农业学报

24卷

hm2,B2为112.5ks/hm2,B3为150ks/hm2;施肥设3个

水平:c。不施肥,c:施基肥(复合肥525kg/hm2),C,施基肥(复合肥525ks/hm2)+追肥(尿素和氯化钾各60ks/hm2)。上述试验因素和水平共组合成1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6m2。复合肥是江西贵溪化肥公司生产的“施大壮”牌高浓度氮磷钾复合肥(15—15—15);尿素纯氮含量为46%;氯化钾有效成分为60%。基肥在播种前按小区称量撒施,追肥在抽穗期施用。

试验采用人工条直播,播期为2011年lO月26

13,

每小区10行,行距0.4m。播种后喷施乙草胺以防止杂草滋生。各处理田间管理一致,于2012年3月613进行中耕一次,全生育期未进行锄草和灌溉。田间调查记载生育期、群体结构;成熟后取样考察经济性状,并每小区去掉边行后取10m2单独收获测产。应用DPS和EX-CEL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播种量、施肥对燕麦产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组合A。B。c,的燕麦产量最高,达到了

2104.35

kg/hm2,而A,BICl的产量最低,只有1103.85

kg/hm2,两者差异极显著。处理1—6的产量都在1860kg/hm2以上,产量水平较高。

表2不同处理组合的燕麦产量

对不同处理组合的燕麦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明:在3个单因素以及因素间互作效应中,播种量单因素、施肥单因素、品种×施肥互作以及播种量×施肥×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品种与播种量互作的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品种单因素以及播种量与施肥互作的效应不显著。

万方数据

表3不同处理组合产量水平的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播种量和施肥因素各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播种量水平B。(75ks/hm2)与B:和B,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施肥水平C,(基肥:复合肥525ks/hm2+追肥:尿素和氯化钾各60kg/hm2)与C:和C。的产量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表4播种量各水平下的燕麦产量差异显著性

表5施肥各水平下的燕麦产量差异显著性

2.2品种、播种量、施肥对燕麦主要性状的影响各处理组合的燕麦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见表6。由表6可见,白燕8号的株高平均为135.3cm,坝莜6号的株高平

均为137.7cm,两者仅相差2.4cm,说明这两个品种都

属于中秆品种。白燕8号在处理A,B,C,的小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千粒重都为所有组合最高,特别是小穗数达到每穗13.6个,单株粒重也达到2.4g,其籽粒产量也是高居首位。说明白燕8号在B.(播种量为75ks/hm2)及C,(基肥:复合肥525kg/hm2+追肥:尿素和氯化钾各60ks/hm2)复合条件下个体发育和籽粒灌浆好,主要性状优良,可以获得2104.35kg/hm2的最高产量。另外,白燕8号和坝莜6号在C,施肥水平下,3个播种量下均能获得突出的有效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

等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1850ks/hm2以上的产量。

3结果与讨论

本试验供试的2个品种的主要性状均比较优异,产量水平较高,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是品种通过与播种量的互作,就会对产量产生显著性差异,而品种与施肥互作产生的差异更是极显著,特别是品种、播种量和施肥

12期

张昆等:播种量和施肥对丘陵红壤区裸燕麦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17

3因素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白燕8不施肥各主要性状都有显著提高;而抽穗期追施尿素和号和坝莜6号在C,施肥水平条件下,播种量从75

kg/

钾肥相比于单施基肥对有效穗和单株小穗数提高不大,hm2到150kg/hm2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且均极显著高

但对单株产量和千粒重有显著提高。

于不施肥(C。)和单施基肥(C:)下的产量。施肥相比于

表6不同处理组合的燕麦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

江西丘陵红壤区旱地多为坡耕地,是花生、大豆等主种坝莜六号的选育及利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2,14(12):

要油料作物的生产地,地力水平较高,适宜于燕麦生长。58—59.

由于目前劳动力成本较高,种植油菜收益较低,因此在冬[3]黄相国,葛菊梅.燕麦的营养成分与保健价值探讨[J].麦类作

季丘陵红壤区旱地基本上闲置不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物学报,2004,24(4):147—149.

费。农民迫切需要省工、省劳、投入低、产出高、比较效益[4]王艳超,于立河,郭伟,等.不同密度与施肥量对燕麦生长与产

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4):11

较高的冬季作物。根据两年的引种试验结果,种植高产—14.

燕麦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和生产实[5]张国胜,李希来,马宗泰,等.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圈窝子”燕

际得出,燕麦生产上适宜采用的播种量为75~105ks/

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草业科学,2002,19(11):21—24.hm2,底肥用复合肥525kg/hm2,另在抽穗期追施穗肥尿

[6]罗振堂,郭连云,侯万红,等.施肥量对高寒半干旱地区燕麦生

素和氯化钾各60kg/hm2。【莜麦生长视频】

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2681—12683.

[7]汪新国,吴文革,孔令娟,等.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江淮稻

参考文献:

田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形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1]杨海鹏,孙泽民.中国燕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09

学,2010(27):14901—14902.

一119.

[2]武永祯,田长叶,赵世峰,等.早熟高产备荒救灾型裸燕麦新品

(责任编辑:黄荣华)

驴驴妒驴驴驴驴驴矿矿矿妒矿妒驴驴驴驴妒妒驴驴驴妒妒妒妒驴驴驴妒妒驴驴驴驴驴驴妒驴妒驴驴妒妒

(上接第14页)

品种间差异[J].中国水稻科学,1992,6(2):53—56.[10]吴延寿,陈春莲,熊运华,等.植物体内Na/'K转运体研究进

[15]Maurice

SBKu,SakaeAsm'ic,MikaNomura.HishLevelEx—

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37—41.

pressionofMaize

PhosphenolpyruvateCarboxylaseinTransgenic

[11]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第四室.高光效育种浅说[J].农业科

Rice

Hants【J1.NatureBiotechnotogy,1999(17):76—80.

技通讯,1978(1):2l一22.

[16]焦德茂,黄雪清.转c.光合酶基因水稻株系的抗光氧化特性

[12]王鸣.现代育种学的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J].植物生理学报,2001,27(5):393—400.

133—140.

[17]蔡耀辉,李永辉,邱箭,等.水稻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13]屠曾平.水稻光合特性研究与高光效育种[J].中国农业科

[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26—29.

学,1997,30(3):28—35.

[14]严建民,焦德茂,朱献玳,等.水稻光合对不同光强的响应及

(责任编辑:周军)

万方数据

篇七 莜麦生长视频
食材瑰宝“三主粮”

龙源期刊网 .cn

食材瑰宝“三主粮”

作者:梁海清 高雅 于蛟龙

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01期

北方的冬季寒风萧瑟,满目凋零。而杭州西子湖畔却是湖水如镜,翠柳满堤,葱茏之中透着些许秋色。我们在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上,有幸结识了内蒙古“三主粮”天然莜麦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琴礼女士,说到与董总的相识,竟源于养生大会欢迎晚宴上的一杯从未见过的神奇饮料——莜麦甘露,清新爽口,余味无穷,正感诧异之时,一份莜麦米粥就摆上了餐桌,色泽白亮, 口感柔韧,芳香如缕,让人胃口大开。也许是机缘巧合吧,第二天在大会现场就遇到了气质典雅、谈吐不凡的董琴礼总裁,经过一番交谈,我们对“莜麦”有了全新认识,对“三主粮”集团的气魄和担当深表钦佩。“莜麦”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敢称自己为“三主粮?”本期,我们《养生大世界》将带您探寻中华传统食材瑰宝——“莜麦君”的华丽转身。 曾经被遗忘的宝贝——莜麦

莜麦又称燕麦,它是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在五大洲42个国家,但集中产区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燕麦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世界各国栽培的燕麦以带稃型为主,常称皮燕麦。中国栽培的燕麦以裸颗粒型为主,常称裸燕麦。裸燕麦的别名很多,在中国华北地区称为莜麦;西北地区称为玉麦;西南地区称为燕麦;东北地区称为铃铛麦。

莜麦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生长历史,早在明朝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也就是说,燕麦的早期得名,是因为其通常被燕雀所食。可见,在当时,燕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后,明周王的《救荒本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均列入了燕麦,但入列缘由也仅仅是可供“救助饥馑”的野生植物。其实它是“远在深山人未识。”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燕麦为何迟迟未显锋芒?纵观史料,不难发现,稻米、小麦长期以来二分天下,称霸南北。即使到了明代时期,玉米、甘薯、土豆、花生等来自美洲大陆的外来作物一股脑地涌进中国,也未曾消减“北麦南稻”的垄断地位。

裸燕麦实属裸粒型燕麦,遍及我国各山区、高原和北部高寒冷凉地带,如要追根溯源,依种植面积计算,西北实则才是它的最大故乡。它在高寒少雨的内蒙古高原上扎根,在严重沙化、盐碱化的土地上生长,在凛冽的寒风、漫天的沙尘中摇曳,为天寒地冻的大西北送去了一抹新绿,不仅“北麦”无法侵扰它,绝大部分的粮食、经济作物都与这里绝缘。

有民谚云:“三十里的莜面(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白面馍馍饿断腰”。黄米糕的能量虽胜于莜面,但那是农家逢年过节的稀罕物,当不得主粮的。而莜面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塞外民众的寻常饭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苍并没有遗弃这方“水土”,大自然精心地为其调配出了这种可口“养人”的神奇谷物。


莜麦生长视频相关热词搜索:莜麦面的做法视频 莜麦种植技术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莜麦生长视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莜麦生长视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chuangyeziliao/8309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